海派书法家代表作品有哪些,为什么张大千敢自称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
张大千是近现代画坛史上不一二之传奇,他当得起“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
张大千是近代绘画史上的奇才,天赋既高人亦勤奋。一生交游之广,收藏之宏,际遇之奇,在同时代的画家中没有人可与比之。
在同时代的画家中,或有画坛单项强于大千者,或有专一领域长于季爰者,亦或有用墨之强善于此翁者,然一论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猛禽、古画临摹、壁画摩崖等综合成就,全部都得公推此翁第一。
上世纪60年代文革还未开始前,有一年政协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问与会的海派著名画家谢稚柳:“当今谁的画最好?”
谢稚柳想都没有想,直接说:“张大千!”
“那你们能不能劝他回来?回国的费用及困难不用担心,文化部可另支经费。”总理又说道。
此后,在总理的安排下艺术界调动了很大的力量劝张大千回国,但最终没有成功。大千先生远在美国,不是完全没考虑过,但一考虑到国内艺术市场坏境,一大家子的吃穿生存,国内运动与政治气侯,一再犹豫过。此后不久,国内文革兴起,大千先生从此绝了回国的念头。后辗转巴西,游历欧洲,至晚年受蒋经国先生、二张一王的邀请返回台湾台北定居,筑“摩耶精舍”,以绘画养猿、友人时聚为乐,1983年病逝于台北。
大千先生成名很早,无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北溥南张”还是“南张北齐”,反正“张”就特指张大千。1936年徐悲鸿先生为《张大千画集》作序,评价张大千为“五百年来一大千”,这个评价固然有徐悲鸿先生托举盛赞捧场的成份,但也有徐悲鸿先生对张大千画艺超群的了解而发自真心的赞美之情。
但是,这个评价过于崇高,张大千再狂再目视天下,也不敢接这个评价啊!如果连基本的自谦都不表示一下而接住这个评价,这等于一下子把自已树敌于画坛500年来所有杰出画家了,这还了得!这500年画坛史至少还包括有张大千自已本人的偶像苦瓜和尚石涛、八大山人朱耷。所以张大千先生说愧不敢当,也真的当不起。于是回锋一转说: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非我莫属。
这里既有自谦,亦有自我调侃,更显示了情商与智慧。这好比莫言先生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有人盛赞莫言近代“百年文学成就第一”,莫言也不敢接住呀。这一旦接住心安理得了,就等于把别人递过的“火盆”放在了自己屁股下烤。所以,当时智慧如莫言先生马上回应了:“这个评价我不敢当,我愿把自已所有的小说换鲁迅先生一篇短篇小说,我就满足了。”
你看,什么是聪明人,什么是聪明话?这就是啊!人一旦缺乏自知之名,就会往往离自取其辱不远了。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在世时,好多的媒体好多各怀心事的吹捧者送启功先生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启功先生呢坚决扺制,一概回绝。启先生讲:“那是王国维先生的帽子,送我戴,我不配。”所以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启功先生不要这顶“帽子”,不是反而更受人尊敬吗?
回到本问,张大千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大千先生是何等通透智慧之人呢。
当然,我个人以为虽有自谦与自侃自嘲的成份,纵观大千先生一生,他是可以当得住“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的。为什么呢?
这与张大千一生爱画如命,挥金如土,临古乱真的传奇经历和人生格局有极大关系。
回答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情绪调动了,这写下去还有人阅读么?不过也不管了,反正笔者江南之春今开讲开了,打不住了。
作为大画家能否是大鉴赏鉴定家,这个不一定,这间还隔了几层。能否穿过去达到大鉴定家,要看造化、看悟性、看积累、看眼界。张大千先生正好什么都不缺,这些都具备。其1919年完成学业,由日本返沪。秋,拜上海名书法家曾熙、李瑞清为师。其师曾熙作为海派画坛领军人物,收藏甚富,使得张大千早年得以有机遇大量接触古字画真迹,即至其画坛成名,开始大量收藏古人字画,以袍哥义气纵横江湖,挥金如土,凡心仪古人名画非得之而寝食难安。其一生中为收藏名画常常举债甚至卖掉房子,这使得他一生中经手名画古字何止万千。
张大千还有一绝活,为画坛举世公认。即临古画达到形肖神似,几乎以假可乱真,尤其是清代石涛的画,达到了下笔临摹即可真假难辨。即使如著名的大画家大收藏家陈半丁也上过当,吃了张大千的亏,临到最后还得对张大千刮目相看,钦佩不已,以上宾礼待之。
这个当时北方最有名望的画家兼收藏家陈半丁,又是一言九鼎的鉴赏权威。有一次,他刚刚搜求到一册石涛画页,视为珍宝。特地设下宴席,邀请艺林名家到家中饮酒赏画。张大千对石涛的画向来喜爱,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径直赶到陈家向陈半丁请教,也想看看他收藏的石涛画册,一饱眼福。
陈家嘉宾到齐,陈半丁将画册取出,张大千朝桌上的画册一瞥。“卟哧”笑出声来。陈半丁问他“有何赐教”。他说:“原来是这个册子呀,我晓得,晓得。”
陈半丁乃画坛前辈,一听不知哪儿冒出了川中愣头青,当即脸色一沉很不高兴,模仿张大千的川腔调侃道:“你晓得,晓得个啥子嘛?”
就在陈半丁疑惑不悦之间,张大千立即说出第一页画的什么,第二页画的什么,第三页画的……题的什么款,钤的什么印。
陈半丁一边翻看一边对照,越看越惊奇,与张大千所说毫无二致。陈半丁问:“这画册你收藏过吗?”张大千得意地说:“这是我画的。”张大千拿起笔,当场仿画了一幅石涛的画,令陈半丁目瞪口呆。
金石甲骨文名家,“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乃一代学问大家书法名家,在张大千临摹的石涛画上,也是一塌糊涂交了“白卷”。
在清末民初,社会名流贤达对于古人名画最受人看重的,常挂在客厅的中堂;次之的挂在炕头卧房里。张大千知道用山水大幅作品难骗过罗振玉,便仿制了几幅石涛的炕头小画,画好了后通过朋友,故意转了几个弯,在似乎不经意中让罗振玉看到了。罗振玉果然上当,并出高价收购了这几幅“假石涛”。
罗振玉雅兴大发,在家中宴请画友来共赏。张大千故意去凑热闹,客人散后,张大千悄悄对罗振玉说:“罗老师,我看这几幅小画有点不妥。”罗振玉想起张大千用假石涛画骗取黄宾虹的真迹之后,猛然醒悟,顿时气得目瞪口呆。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他要画自己的画,师古而不泥古。有人请他在所仿石涛画上题跋。他欣然命笔:“昔年唯恐其不入,今则唯恐其不出。”
一代宗师画坛巨匠黄宾虹如何?照样在张大千临摹的石涛画前一样栽跟斗。
黄宾虹和罗振玉是张大千的老师曾农髯、李梅庵的好朋友。黄、罗收藏石涛的画最丰富,是当时公认的鉴赏石涛的权威。
张大千曾向黄宾虹求借他收藏的一幅石涛精品,被黄先生拒绝了。张大千不服气,仿摹了石涛一幅手卷,放在老师曾农髯那里。那天黄宾虹去看曾农髯,在曾的画案上发现这幅仿石涛画,以为是真迹,爱不释手,说要收购这幅画。曾农髯便让张大千去黄宾虹家,让他直接去谈。
张大千到了黄宾虹先生府上,见黄宾虹要收购他的假石涛画。用假画骗黄老先生的钱,张大千于心不忍,也不屑为之。于是跟老先生讲:岂敢要先生的钱,我拿这幅画换我上次要借的那幅石涛画吧。黄宾虹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立即把那幅画拿了出来。就这样,张大千拿自己的假画换了鉴赏专家黄宾虹的真石涛画。
以这些画坛逸事佐之,不能不说张大千对于古人名画的临摹了解已达了神鬼莫测的境地。这也正是一个顶级书画鉴定家的功夫所在。
所以说,张大千自许“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并非夸张,他的确有这样的眼力更有这样腕底功力。
张大千的一生,就是为画而生,他没有辜负那个时代,时代际遇加个人天赋也成就了他。(完)
——作者江南之春2020年7月21日于宜昌墨泉楼
原刽不易啊,思绪奔涌,笔底波浪,喜欢我的回答吗?我是“艺术世界人物志”作者江南之春,喜欢就关注。我们相约今日,一起聊聊艺术世界人物背后的传奇。童英强书法值钱吗?
由于近年来本人致力于当代书坛现象与书法艺术流派的研究,而且特别关注那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书法家,于是,童英强的书法以其冷寂宁静的风格进入了我的视野。这是因为他所创造的冷寂宁静的艺术样式,与当今喧嚣而浮躁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是一个典型的“个案”,是对当今书坛风习的一种背叛和逆反。
童英强的书法清新秀雅而不失高古之格,端严大方而不失入微之妙,严谨工整而不失生动之趣,总体来说是细密精致而臻丽。
有人说童英强书法来源于二王,在二王书法占据当前书坛主流地位的今天,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许是想强调童英强的书法血统纯正,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脉,而我却不能赞同这个观点。
从我对童英强书法艺术风格的研究和把握中,我倒是觉得,他是一位能够独辟蹊径,勇于脱离时代的喧嚣风气,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一条人迹罕至的林间幽径的艺术家。
他既没有选择北碑,也没有选择帖学,而是溯根求源,逆流而上。他试图还原魏晋时期、二王之前占据主流地位,而现今已经形迹难觅,几近失传的“铭石书体”,以此追求高古之法。这无疑是智者的选择,这也是他在取法上比别人高明之处。
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行押书”即现在所说的行书,魏晋时期还没有纳入正脉主流,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据说是王献之审时度势,劝其父弃古法而创新法的。
“铭石书体”虽然在现今已经失传,但在魏晋时期是比较盛行的,以至于隋唐时期还具有较深的社会影响,所以在这个历史阶段里纷繁杂陈的各体书迹中,自然能够呈现其形迹踪影。童英强就是从这些书迹入手,“超然远览,奋其独见,爬梳剔抉,参互考寻。”(朱熹语)当然童英强所做的工作不是考古科研,其目的不是要还原“铭石书体”的本来面目,而是寻迹觅踪,从中汲取书法艺术的营养,以形成自己格调高雅,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我们从童英强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柳公权书《神策军碑》,北魏正书碑刻《张猛龙碑》,以及陆柬之书陆机《文赋》等碑帖上都下过很深的功夫。尤其是在欧阳询的“率更体”上用功最勤,这是他觅得古法的渊源。我个人认为欧阳询的“率更体”及柳公权《神策军碑》中,所保留古“铭石书”的元素最为丰富。同时,童英强又从《张猛龙碑》里学到了北碑的雄强,从陆柬之书陆机《文赋》里学到了南帖的秀雅,从而形成南北相兼,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其用笔刚劲挺拔,笔画遒劲爽朗,结体清俊俏丽,起笔多用方笔,收笔斩钉截铁,折转处呈明显切笔棱角,然而又不失圆转含蓄。其线条瘦劲匀称,虚实相生,形体端雅婉丽,遒劲雄秀,常以动势破局,又能在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平正之中寓其险峻。
旭宇先生曾将书法学习的过程比喻为“蝉蜕”的过程,他强调书法家要像蝉一样先“作茧自缚”,然后蜕变而飞。这个蜕变的过程要求书家必须先遍临诸帖,把自己置身于诸帖之中,“未有一字无出处”,然后,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无法之法,乃是至法”的境界。
从童英强所临《淳化阁帖》王羲之书迹、钟繇《宣示表》、陆柬之书陆机《文赋》、《林逋书诗》、《韭花帖》、北魏墓志以及宋元明清手札等临书,我们可以看出他学书的根基之厚,渊源之深,涉猎之广。他从这些名帖中寻求禅理诣趣,提升自己的高韵深情,能够“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林散之诗),从而摒弃了村气、匠气、腐气、市井气、江湖气,修炼出高深的“士气”境界,并因此而“得法”。
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于艺术形式与精神品格的统一。
张怀瓘在《书议》中指出:“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是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为下。”有鉴于此,童英强在书法艺术追求的道路上不仅仅停留在“求法”的境界,他绝不单纯追求技法纯熟、写得漂亮,而是更多着眼于“风神骨气”的追求。从童英强先生远渡东瀛,驰骋商海,广结书缘,转益多师,醉心收藏,热心公益等广泛的社会活动和丰富的阅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见识之广,眼界之高,志向之远。他把自己的平生学问、经验、性格、修养、才情识见、精神品格等等,总而言之是文化的修炼,文化的积淀都熔铸在自己的书法艺术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并将自身心性流淌于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赋予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以新的生机和灵性。
简要论述清末海派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海上画派,又称“海派”,或“沪派”,一般指的是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43年),至廿世纪初期(1927年)时,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海上画派大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各地画家云集沪上,逐渐形成“海上画派”。当时寓居上海的名画家有虚谷、任熊、任熏、任颐(伯年)、吴昌硕等人,他们大都平民出身,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阶层的欢迎。与以北京为中心的正统宫廷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海上画派,对中国近现代国画影响深刻,作为一个地域流派,至今存在(新“海派”),兴盛不衰。他们的作品在今天的书画艺术市场上仍占很大的份额。
一、海上画派的艺术特点
海上画派在传统基础上能破格创新、流派自由、个性鲜明和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其艺术特点为:
1、 海上画派画家画的题材有些世俗化,花鸟画为多,其次人物,再次山水,依序再为杂项题材。因为山水画较不易表现出大富大贵的即兴题意,言及此还要检视绘画完成的快慢问题。花鸟画颇具象征性的意义,配合人物画亦近于人情世故的题材,只要安置妥当画家在快速度下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山水画家虽有简笔画法,毕竟无法草率。画面布局安排——来自古诗词、文学作为基调,再佐以西方反衬法、结构法、设色法等,在笔法墨法的应用上,简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2、 海上画派画家画作表现手法颇具象征性的表现,不论是花鸟或是人物,富贵寓于牡丹等。花卉结义于桃园等借古喻今,山川风光于南山之麓等,都是具有象征的手法,讲究内涵的充实。就绘画发展而言,外延来自于内敛的充实。
3、 海上画派画家注重造型及色彩华美,在造型的流畅上以及较浓丽的色泽,颇能迎合商业性的活动,也较受一般人喜爱,海派画家受商的眷顾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将西方式的写生写实融汇画中,显而易见受到近代西方美术表现法的影响。
4、 海派画家强调画法的根源,因此常有模仿或模拟的同类画作出现,强调笔墨,注重门派,讲究师承,既继承传统又面对现实。从19世纪后期诞生的“海上画派”到今天,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造就一大批杰出的书画家,为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对后世的影响
由于海上画派有特殊的形成背景,诸如重视师承的关系,也得到赞助者的支助,因此很容易形成志同道合的团体,这也就是书画团体的成立,对中国画的发展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台湾光复后的中华民国画学会、七友画会、八朋画会,就是这项活动的具体事实,姑不论其对于绘相关图书画创作有何影响,就美育理念上,认同传统与现实的协调,有某种程度的意义。然就海上画派的形成风格,与对后世的影响,仍具有明显的痕迹中,就以管见分述于后:
1、与社会的结合,绘画对中国人来说,与修养心性同义,虽不乏有职业性质的画家,但历来大都为业余为多,上海画派应运社会发展的需要,除了应酬之外,以书画为生者颇多,并列为身份、仕绅、富豪的象徵,至今台湾地区尚有此现象产生。
2、讲究师承,注重门派,若理念画法相通,则利益与美质相融,师门之外,排他性极强,这种现象虽然是中国人的君子之争,仍处处可见互相排斥的事件发生,台湾地区往昔在公办展览上,就有门派分配或师徒一式的作品出现。
3、注重画法,包括题材的讲究,大都是以古人画作为本,缺乏自主性的画题,虽应运民间审美需要,而有较鲜丽的颜色,仍然存在仿古范畴内。对于较具开创性的书法,并没有多大的研究。
4、画境保守,中国画形式与内容,来自综合性的表现,诸如诗、词、文学、印章等,都能在作者画境需要上有所感悟、有所新意,然在海上画派的画境中,大都引自他人的词句或内容,未见有较创新的意境出现。除了少数能对现时生活有所批判,如齐白石的感悟之外,但他已经不纯属海上画派了。
民国竹子画是谁的名著?
第一位:潘天寿
潘天寿,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潘天寿画竹子第二位:张大千张大千,中国著名画家,祖籍广东省番禺县,生于清朝四川省内江,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畬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张大千美女竹子图第三位:李苦禅李苦禅,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李英杰,改名英,字励公。山东高唐人。李苦禅画竹第四位:徐悲鸿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江苏省宜兴人,中国杰出的绘画艺术大师,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公费留学美术第一人。徐悲鸿画竹第五位:吴湖帆吴湖帆,初名翼燕,后更多万,又名倩、倩庵,字遹骏,东庄,别署丑簃,书画署名湖帆。江苏苏州人。擅长中国画。吴湖帆画竹第六位:启功启功,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启功画竹历史上最有特点的书法家是谁?
1、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颜真卿
颜真卿唐代名臣、书法家,其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
3、米芾
米芾,北宋书法家,其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1]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4、赵孟頫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博学多才,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5、王铎
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
6、 吴昌硕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
7、于右任
于右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其代表作为《标准草书》。
8、李志敏
李志敏是我国当代草书大,、,他精研文史,擅长真草隶和艺术理论,尤精狂草,著有三春堂《书论》、《草论》,是“引碑入草”的理论首创者和实践开创者。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有当代草书”南林北李“(林散之、李志敏)之誉,与林散之并称“当代草圣”。
9、赵佶
宋徽宗赵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宋朝第八位皇帝,他在艺术上的造诣非常高。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是古代少有的颇有成就的艺术型皇帝。其代表作有《草书千字文》。
10、张旭
张旭以草书著名,书法与怀素齐名。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张旭由‘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中悟得奇怪之态,又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低昂回翔之状,他正是以造化为师,墨池功深,才成为狂草大师。其代表作有《古诗四帖》。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家国画家林曦明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林曦明先生,有名书画家、上海有名的国画家、享誉画坛的国画大师,擅长画牛、有画界“最牛画家"之称,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家、剪纸艺术家、画坛名家、海派艺术家,艺术上的多面手,除了画画,还会剪纸及做诗,本事大得不得了,已96岁了。雅号自称叫乌牛。
说起林曦明先生的艺术追求,他言,他自己对自己不是有八个学嘛,叫做现代意识、民族精神。最开心的时候他说,最开心的就是说上海那么多的画家,选中了他,到北京去画画。最喜欢画山水,最喜欢是山水画,因为山水画是最难的。
画家林曦明从事过民间壁画、漆画泥塑、剪纸等工作,当过美术教师,做过美术编辑。林曦明以中国画见长,善于创作山水、花鸟和人物,他的作品笔墨豪放、意境清新,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因为现在的观点同过去的时候不一样,技巧都已经掌握了,拿起笔来随便怎么画,总归是一张作品,因为功力有了,这个都是少年功夫包括青少年时候的努力,分不开的,要不断地积累,而且学的东西越多越广,你画的画就越好,过去画家队伍里面太专一了,画兰花就是画兰花、画竹子就是画竹子,既然一个人一样东西画好,其它都可以画得好。1926年,林曦明出生在温州永嘉县乌牛镇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当地比较有名的民间画家。他父亲就是做那个、做这种民间壁画、搞民间艺术,四岁的时候学画,那个时候还是不会画,那还是小孩子,就是喜欢用根木炭在墙壁上乱涂的。父亲发现他倒像个样子,就有意识地培养他,让他画画。
从前就是做那个龙灯的,就是那个像温州地区,每个村子里面从前都有龙灯,龙灯上面做了许多戏曲人物,就是那个内容就是到庙里看这种戏、看演戏,戏曲里面的人物,一个一个场面。林曦明他在小的时候,帮他做这个戏曲人物,做好后就放在这个龙灯上面。十一岁那时候,那还是孩子呢,还要去念书的、念书农村里读的那种私塾,去读书。读书读了几年以后,就跟他父亲学画,也不是正规的画那些,现在有国画、有各个画种,那是民间艺术,父亲应该算是第一个老师。林曦明在画画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很小的,农村里都是农民、种田的,还有孩子放牛的,看见他这么小能画画,都来看他、蛮多的、看他在墙壁上画,旁边有好多人来看。那么一点一点,就有点名气了。他那个地方一个村子叫西山,西面的西、加个山,西山有个孩子画得很不错。
当时在温州的画坛上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苏昧朔,通过父亲的朋友介绍,林曦明成为苏昧朔的入室弟子,从基础开始,正规地学习画中国画。读了初中以后,后来就不读书了,就跟这个老师学画,学画么他夜里也教林曦明他念书的,晚上,基本是老师画一张、林曦明他临摹一张,这样子。画中国画都是要靠临摹的,那个时候专门画山水的画家很少,都是画人物的。画人物有典故的,这种画容易卖出去,人物画了以后,后面有布景的,布景本身就是山水,布景画好了,山水画也就学好了,画人物画是艰难的,各种各样树都要能画,比如说画个孩子放牛的,后面画一棵野柳树、柳树,都要能画的,后面画棵松树,各种树都要能画。那时候觉得学人物画蛮好的,极有兴趣,能够派用场,就是继承他父亲那个工作,也是大派用场。在学习期间,林曦明喜欢上了认画,于是沉迷研究,着重临摹大师人物画作品,但是并不是一味地模仿,他巧妙结合苏昧朔的画法,打下扎实的文化根基。学了四年,积累了一百多幅作品,在温州市开了一次观摩展览,当时写的是成绩汇报,学习的那个成绩汇报展览,他觉得那个时候好像就是向专业靠近了,就是一辈子准备做专业画家,那么这个画都是临摹老师的作品,不是他自己创作的,临摹的比较接近老师的,水平也比较高的,别人看了以后,就觉得他画得好,都要买。卖出去,他的父亲也舍不得卖,他的祖父倒是很高兴,可能卖了以后就有钱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林曦眀作为村中仅有的几名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参加了土地改革的工作。土地改革结束以后,叫他去办学校,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办学校,办了一个小学,给孩子念书的,那么他担任美术教师,学校里对美术课也不重视的,学生上课的时候纪律都很不好的,好像其它功课都是实打实的,数学、语文,都比较认真的,画画小孩子都不认真的,所以次序弄得很不好的,所以在学校里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后来呢,不断的艺术上有进步了,报社都叫他画画,报社里面都叫他画插图。调到《新儿童报》去,开始是作为文代会的代表,文代会里面的代表、温州的、乐清的代表,到杭州开会,后来一个编辑部里做的人,找他谈话,就是开会开了以后就留下来,到我们那里工作去,这样子,那么就留在杭州,就在《新儿童报》专门画那个插图,做这个工作。
调到杭州去以后,他有空就去写生,既然当编辑,工作做好了,他就到生活里面去写生,也画了许多西湖的风景。西湖有很多野柳树、柳树,野柳树很老的,那时候,现在野柳树丶老的全部被砍掉了,新种的。过去野柳树老的都倒在水下,画起来真好看。在报社工作,也不是大模大样可以去的,偷偷地去的,就是在报社里工作,没有事情也要坐在办公室里,自己不好出去,人家说你出去玩去呢还是写生去,讲不清楚的。还不到一年,又被上海的《新少年报》发现了,又把他调到上海来了,这样子到上海了,从杭州调到上海,一调到上海去呢,倒是不常画了,他们那里比较严格,他在杭州就是他一个人做主的,他觉得已经画得很认真了,画好了就拿去做版子去了,明天就印出来了。他们那里有三个关口要审稿,小组里审稿、每个科知识科、文艺科、每个科里,你这个稿子属于哪个科,哪个科都要审稿,最后面总编辑审稿,改了要改、改了要改,弄的他画画都没兴趣了。与此同时,林曦明抽出了更多的时间进行中国画的钻研和学习,翻阅了无数大师的作品,练习了不同类别的画法,在技巧上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作画风格。那个时候已经学一点国画了,对齐白石的画、吴昌硕的画都很有兴趣,就是晚上回去业余时间就自己学习,出版社那时候都很主观的,说你学那个东西和我们的业务没有关系,运动特别多,运动一来就批判他,反正说他思想不好。他家里挂了四个头像、照片,一个是苏昧朔先生、一个是齐白石、一个是林凤眠、还有黄宾虹先生,像苏先生林曦明他是拜他作(做)老师,而且在他家里每天晚上整天都跟着他,其他的老师是后来的,没有跟他们入室,都是崇拜他们的作品,拿他们的作品来学习。少年儿童出版社很主观的,他的画给孩子看的是另外一套,自己这个东西,工作上还派不到用场,他是不希望林曦明他钻研中国画,你应该放弃,专门画儿童画,后来蛮巧的,可以调到画院去,不调到画院的,待在那个地方,他这个人就没有了。有张照片就是在中国画院工作的时候,在工作室里、创作室里拍的照片,“文革”开始以后,他已经放在“五七干校"了,到“五七干校”去劳动,主要是改造思想,参加劳动,画画么,首先要放弃,这种领导也不懂,画画也是不务正业,你主要是来劳动的,这样子,弄的比较尴尬,自己(他)也不敢和他反对。平时吃了饭以后有一点时间空着就去散步,发现奉贤那个地方水牛很多,而且农民把水牛都放在海滩上,过夜的,所以第二天一早一起来就去画牛。到“五七干校”一个是看书的时间很多,一个他本身是画画的,也不枉这个工作多年,拿着本子偷偷地一早就起来到那个海堤上去写生,也不敢很公开的,公开了要挨批评的,偷偷地去画牛,这个写生,他画了一本又一本,画了很多,所以后来他画牛画得比较好,也就是那个时间在那里画了很多很多牛。林曦明走过许多地方,画过很多山山水水,常年的写生经历积累了一大堆素写本,今天的成就靠的是自己一笔笔画出来的,真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正好中国画院的支部书记也下放在“五七干校"劳动,后来和他认识了,说他画得很不错,他也动脑筋,有这个意思,最好有机会把他林曦明调到上海中国画院,后来不是接下来上海的六大宾馆都要有中国画的布置,就是画这个布置画,周总理指示的,为了这个事情,上海也很重视,把许多著名的画家都集中起来,住在和平饭店,后来和平饭店有一部分人住在那边,有一部分人到锦江饭店,老的锦江饭店,画的画就是提供给上海大的宾馆布置的,后来把他从“五七干校"也调上来了,就是参加这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