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新中国史代表作品是什么

年号之前的纪元(纪年)及年号有后的非主流纪年。福垊认为我们的纪元经历了干支纪年、星岁纪年、王号纪年、公号纪年、国号纪年、庙号(谥号)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黄帝纪年等。【干支纪年】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六十甲子,太岁纪年跟岁星纪年相似,这种纪年法在《吕氏春秋》、《楚辞》、《资治通鉴》里表示,【王号纪年】,纪年为周王三年。即以诸侯的名号(公...

新中国史代表作品是什么,中国的第一个年号是什么?

4月1日,日本确立了新的年号令和。因为年号为我国首创,大家不由地就会想到我们的第一个年号是什么?有什么含义。此题看似简单,但因为年号起源以及设定的复杂性,导致第一个年号是个也存在着多种版本,福垊要给您理清理清,先回答题主描述的问题。

年号之前的纪元(纪年)及年号有后的非主流纪年。

福垊认为我们的纪元经历了干支纪年、星岁纪年、王号纪年、公号纪年、国号纪年、庙号(谥号)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黄帝纪年等。

【干支纪年】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六十甲子,比如2019年的干支纪年为己丑年。

【星岁纪年】分为两种:一种是岁星纪年,一种是太岁纪年。

★岁星纪年:以木星绕太阳一周而分为12个等分星纪、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一年一个名号,不断循环,其表现方式为如岁在星纪。2019年我们也可以说岁在大火,当然可以按照黄帝纪年或其他循环来表示。木星是真岁星,而太岁是假岁星。

★太岁纪年: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不符合我们的习惯,古代方士造了一个山寨木星——太岁的星。太岁分为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zang)、协恰、涒摊(tun)、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太岁纪年跟岁星纪年相似,也是名号循环。这种纪年法在《吕氏春秋》、《楚辞》、《资治通鉴》里表示,如:

【唐纪四十七】起阏逢困敦五月,尽旃蒙赤奋若七月,凡一年有奇。

这里的“阏逢”、“旃(zhan)蒙”是西汉方士增加的十个名称,用以修饰太岁,即岁阳。“阏逢”是甲的意思,“旃蒙”是乙的意思。2019年,就是屠维(己)赤奋若之年。

【王号纪年】:福垊认为分为两种,在世王,去世王。举例周武王活着的时候,纪年为周王三年;去世后,周武王(谥号)三年。

【公(君)号纪年】:这是福垊造的一个词,即以诸侯的名号(公侯伯子男)纪年。其纪年方式与周王相似。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熟知的共和纪年,即前841年为共和元年,也是典型的伯号纪年——共伯和。

【国号纪年】:刘邦未称帝前,历史记载都汉某年某月干支日。

【尊号、谥号、庙号纪年】:在没有年号前的皇帝采用的这些纪年。秦始皇、秦二世是尊号纪年;谥号、庙号西汉初年都是采用这个方式。

【生肖纪年】:也是汉朝以后的事了。

【黄帝纪年】:清末刘师培针对孔子纪年而提出黄帝纪年。2019年为黄帝纪年4716年。

【孔子纪年】:康有为提成孔子纪年。2019年为孔子纪年2596年。

年号的起源

年号源自于王号(君号),如果说年号之父是汉武帝,那么年号之祖就是秦惠文王,对,就是芈月的老公,车裂商鞅,大秦第一王秦惠文王。

前337年他即位为公,前325年他升级为王,清零并重新纪年。他活者时候,纪年分为秦公多少年,秦王多少年。福垊简称“公元”多少年,“王元”多少年。可他薨后,秦国臣民为了荣耀不会如实地称秦惠文公多少年,再称秦惠文王多少年。而是统一称为秦惠王多少年,于是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我怎么知道这秦惠王三年是“公元”还是“王元”?这事还不能问,于是聪明人就以前元、后元区分。后世帝、王改元都爱效仿,可如果碰上改元狂的帝王(武则天在位15年都有18个年号)怎么办?前元、中元、后元会很快用完的,不如给改元加个美称便于区分,而这个美称就是年号。

我们第一个年号,及含义。

汉世宗(汉武帝)就是改元帝,热爱改元。清人赵翼认为:在汉武帝十九年,即公元前122年,首次设立年号,一下子设了四个,分别是: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也就是建立纪元之意,这年号虽然朴素,但比秦惠王以及汉文帝的前元、后元高大上多了。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在纪年也有进步,分为前元、中元、后元。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八月金秋的一天,朝野纷纷夜观天象。此时天象是有颗大彗星从东方划过,形同白昼。汉武帝感觉太吉祥了。于是,改元为元光。福垊认为是元为大、强,就是皓星强光;或者是星之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朔有两个含义:一、纪念国舅卫青攻伐朔方;二、正月初一的意思,朔,初一也。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纪念汉武帝郊外打猎,猎获祥兽——独角兽。汉武帝感觉这场狩猎很有纪念意义,于是改元。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有种说法是,汉武帝在元鼎四年发现了宝鼎。鼎在古代意义巨大,不知道获得是不是夏禹的九鼎,当时下令改元元鼎。并改为元鼎四年,而且还一连追元了五个年号。

那么这五个年号,那个是第一个呢?福垊认为建元是第一个,因为《筠清馆金石记》上还记载有铭刻建元年号的汉朝文物。文物不可能在之后刻年号,都是当时刻的。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由于苏联与中国早期革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苏联曾创办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专门为中国同志培养革命骨干。但是为争夺革命领导权,学校内也存在一些斗争,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就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踪了。

1925年前后,有许多中国精英学生前往苏联留学,期间莫斯科东方大学就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阵地。据资料记载,东方大学是一所专门培养革命干部的政治学校,而瞿秋白也曾在该校任教,讲授马列经典。

在校任教期间,瞿秋白教出来了许多对中国革命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精英,他们中就包括罗亦农、少奇同志、任弼时、肖劲光、王一飞等人。正因为如此,瞿秋白在党内也素有理论家的称号,这一切都最终促成了瞿秋白在中共六大的成功登顶。

1925年前后,苏联政府为加强同中国同志的关系,决定在莫斯科开办一所以孙中山命名的大学,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成立后,曾吸引大批中国知识青年赴苏联学习,其中就包括所谓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和瞿秋白的胞弟瞿景白。

提起瞿景白,大多数人可能有些茫然。可实际上,瞿景白也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瞿景白生于1906年,是瞿秋白的二弟。五卅运动爆发后,瞿景白毅然跟随兄长参加革命,成为中共五大、中共六大的重要参与者。1928年3月底,瞿秋白携胞弟前莫斯科筹备中共六大,期间,瞿景白也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迅速成为中山大学著名的学生领袖。

纵观瞿秋白的悲剧一生,可以说与王明与米夫这两个人撇不开关系。米夫其人,笔者往期的文章中已有过论述,现在不予深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米夫极其强烈的政治野心却长期左右了中国的政治革命。据资料记载,从1927年米夫就任中山大学校长开始,瞿秋白与米夫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诚然,在中共六大上,米夫对瞿秋白进入高层确实起了推动作用。这一点,瞿秋白并未否认,但米夫就此要中共领导层绝对听命于他,这是不可能的事。尽管瞿秋白的书生意气并不像陈独秀那样强烈,但其骨子里的文人气质决定了瞿秋白有着起码的操守。作为下级,瞿秋白不会当面顶撞米夫,但当米夫妄图用他那管中窥豹的方式指导中国革命时,瞿秋白积攒已久的怨气爆发了!

面对瞿秋白的反抗,米夫自然恼火不已,但鉴于没有合适的替代者,米夫还是压住了火气。正在这时,严重影响瞿秋白命运的另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中国人王明。与米夫一样,王明同样也野心勃勃。为达到登顶的目的,王明一入校就讨好米夫,并迅速成为米夫的得意门生。本来,王明的野心,与瞿秋白没有太大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毫无关系,但瞿秋白确实挡了王明亦或是米夫的路。因为当时瞿秋白是党内公认的理论家,而米夫一向以中国问题专家自居,如果要在精神上控制中共,就必须除掉瞿秋白这个拦路虎。

于是,在王明的谋划下,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暗算即将开始。事实上,对于王明的所作所为,正在中山大学学习的瞿景白心知肚明。据中山大学留学生陆立之回忆:“有一次,我们经过王明居住的小屋时,王明赶快笑脸相迎,他以为我们也是去投效他的。结果,当时景白(瞿景白)一股正气,冲口而出,什么东西!”确实,相比于兄长瞿秋白的唯唯诺诺,瞿景白却显得敢作敢为,他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

经此一遭后,王明对瞿秋白兄弟的怨恨更深,时刻准备将瞿氏兄弟置于死地。1929年,斯大林为维护统治,在党内发动“清党”运动,这一运动很快波及全国。王明意识到,清党不正是期待已久的机会吗?于是,王明及其同党在中山大学大搞清党运动,弄得学校乌烟瘴气。瞿景白一看,怒不可遏,一气之下将他的党证退给区党委。

然而,就在他交还党证的那一天,他失踪了。同伴们后来推测瞿景白可能早已遭遇不测,瞿秋白其实也明白,在当时严峻的情况下,瞿景白的激进之举,是绝不可能逃生的。但革命还得继续,瞿秋白强忍住悲伤,继续同米夫、王明一伙作斗争,这一斗,就是一辈子!

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中的斗争可以说是苏共内部政治斗争的延续,而瞿景白正是这场斗争中的牺牲品。长久以来,支持王明的少数派与支持瞿秋白的多数派的斗争日趋激烈,双方的矛盾在苏联清党运动中陡然爆发,因此,瞿景白的失踪就是对瞿秋白等人的警告和教训!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还是?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禹贡》。《山海经》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古老著作,很多人都把它当作记述奇异古怪的神话作品来读。其实这部书中包含了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山经》(又称《五藏山经》)。

《禹贡》是假托大禹之名,写作于春秋战国之际(约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一部古老地理作品,它系统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区域地理的认识。《禹贡》文字精练,叙事概括,全文仅1000多字,记述了全国的山川、物产、田赋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全部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以区域对比的方法记述九州的情况。《禹贡》以荆、衡、岱、太华四山,河、济、淮、黑四条河流和海为分界标志,划分全国为九州,即:冀(今山西、河北,辽宁辽河以西)、青(山东东部)、兖〔yan演〕(今山东西部)、徐(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扬(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豫(今河南)、雍(今陕西、甘肃)、荆(今湖南、湖北)、梁(今陕西西南、四川)。分州叙述各州内山川、湖泊、土壤、物产以及田赋等级、贡品名目和水陆运输线,在一些州里还提到少数民族。

有哪些必读书目推荐?

我觉得那些张口闭口“二十四史”的就是误人子弟,先不说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光是读一遍也得十年八年,现在很多中国人连繁体字还认不全,怎么通读?就算有简体字版的,没有注释、缺乏古汉语常识,读完了也理解不了,如果还要一个一个的查字典,那倒不如先读一遍字典!如果你说的是“二十四史简体大字全译一册本”,那就当我没说。

如果想认真学历史,那就按照历史学本科专业的路子走,看看他们有什么课程、用什么课本,跟着买就行了。《中国古代史》应该是必须的,读到哪里感兴趣可以用二十四史或资治通鉴看看原文。

现在各个朝代的断代史都有公认很好的版本,吕思勉的《先秦史》《隋唐五代史》《两晋南北朝史》《秦汉史》,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这些书也许有点难度。入门版的有黎东方细说系列,再入门的还有网络作家写得各朝“那些事儿”。这些都够了解基本的历史常识了。

这些都是历史著作的九牛一毛,读过几本历史书籍之后,能自己去探索列举书目,就算是上道了。

前几天编辑得很匆忙,现做一些补充如下:

历史不是孤立的,是依靠人文、地理、政治、军事等综合要素组成的。邓广铭先生就曾提出过研究历史的四把钥匙:职官、地理、目录、年代。可能一般的爱好者,也就是题目中的“中国人”,并非专业治史,但对阅读历史类书籍来说,单纯阅读史书或著作往往一头雾水,一知半解。历史史实是一定的,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要想读好历史书,准备几本基本的工具书不可或缺。

一、工具书

地图类:如果有能力者,建议购买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本书应该是八册,价格自然也较高,对历史地图展现的比较详细。退而求其次者,可以用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两册,简单明了,各个朝代都有。有了地图,读起书来碰到古代地名就可以直观的对应起来。

字典类:除现代汉语的各类词典之外,可以备一本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于一些古代汉语的字词都有很好的解释,在读文言文时很有帮助。另外也可以利用手机在网上查询,充分利用现代工具,更便捷。

二、通史类

从头到尾读一遍中国历史,确实很有意思。除前面所说的教材类,可以选择的还有吕思勉《中国通史》,这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历史脉络,后半部分对官制、兵制、衣食住行等独立概念的历史进行梳理。市面上的版本很多,建议选择靠谱出版社,如中华书局这种专门出版机构。

再推荐一部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叙述要更加详细,不仅对基本历史脉络有涉及,更罗列出一段历史时期内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研究概况等,还有专门的人物传记,可以说是分门别类、包罗万象。这套书册数很多,不太好买,但好在网上有电子版,资源也不少。

断代史如前所述,就不再多言了。

三、古籍类

读书,尤其是文史类,还是要读原典,即回归到历史本身,不能光靠后人编纂成书来吸取知识。从原典入手,就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无论编年体、纪传体,通史、断代史,最好都了解过后再决定。

《二十四史》是纪传体断代史。虽然不可能全部读完,但因为其里面大多是传记,可以寻找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单读他的传记,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读起来就不太容易,从中间掰开了读有点摸不着头脑,顺着读下去部头太大,不容易读完。所以新手是不太推荐的。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鼻祖,其广为赞誉的有点就在于可读性强,文学性高,对人物故事描写刻画传神生动,读起来像小说,对于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最好选择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对语句理解有困难的可以选择岳麓书社韩兆琦注本《史记》。

除了上述体例,我更推荐“纪事本末体”,这是一种围绕事件发展而记述的体例,这种书更利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对历史事件有整体的把握。现在出版的有《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及《通鉴纪事本末》等。

对其他书籍有兴趣的欢迎在下面留言,共同探讨。

您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谁?

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包括:曹雪芹,鲁迅,老舍,余华,王安忆,范晓青,浩然,还有小林。

如果想弄懂中国家族家庭之复杂,人在如此中国式家中的人性张力和底线深到何处,非曹雪芹的《红楼梦》莫属。一百年后可能也没有第二个红楼梦出现,甚至永远无法复制。

对国人乃至人类劣根性的剖析,对习惯的妥协,对坏性全体式忽略和马虎,就这么搁置,只有鲁迅振臂呼之,挥匕首刺向那些坏。鲁迅的文章是最犀利的,也是最鲜明地指出了大家式的忽略,他的伟大无有其他作家能及。中国应该再多几个鲁迅,但是没有,没看见。

老舍是最具有生活味儿的作家,不仅是京味儿,他是最能关注生活的。别人以生活为篮子,写篮子里的苹果或梨子,老舍直接写篮子,而且写到极致。余华一部《活着》便把中国人的心格扩大了,算小账是人最靠低的习惯,喜欢比谁漏洞少,谁占便宜多。可是一部小说,写出了算小账最黑色的幽默,最后活着的只是活着,那些吃亏占便宜的七七八八是什么?不会说话的老牛,永远也无法告诉你。王安忆是最有才华的女作家,我曾经采访过她,感觉其思想深刻,思维宏大,且谦虚优雅。

范小青可能是最低调的大作家,她早期的《裤裆巷风流记》,《赤脚医生万泉河》,以及最近出版的《灭籍记》都相当有底蕴。我也采访过范小青,她是一位非常好的大姐,一位很纯粹的作家。浩然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都十分可读。他的作品可能时代印记太重,但就文学味儿来说,浩然是一位非常好的作家,其笔魅力四射。

最不知名的是小林,他是位作家,但不知名,本不够排列在此。但是题目是最喜欢的作家,而不是最知名的作家,于是我选择小林没毛病,我就是喜欢他,因为他就是我。

我为了实现儿时的作家梦换过几十种职业,为写长篇小说《贱业》,狠心囚禁自己一个月不出门。小林是最拼命的作家,虽然他在人群中还不知名,但是在我这从懂事起就知名了,我真的喜欢他。

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发明是什么?

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是“文字”。

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黄帝时期有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了“文字”,距今为止,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因为有了文字才有了文明传承的载体。无论其他的发明再重大,若是没有“文字”记载,也早就丢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文字的“起源”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有一次他给黄帝的提供错误的事实,导致黄帝在和炎帝的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辞官走遍天下。去寻找记录事情的好办法,最后仓颉根据日月山河的形状与万物百态,创造出中国的第一批文字“象形字”,因此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文字与文明社会

文字让人们能传递信息,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在绳子上打结,来简单记录牲口的数量,但是不能记录事情。我们想一下,如果没有文字,人们就不能记录传承,那么其他的伟大发明也就不存在了,即使发明出来也没法记录,最后只能失传。

文字与生活

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毫不起眼,但确是在我们一生的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例如:我们上学要学习的文化,就是以文字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我们才能学习。

你能想象我们要是没有文字,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是什么样子吗?更不用说我们工作闲暇之余去旅游度假,也都是需要文字、不然路都找不到。可能你说:你有导航,但是导航也要用到文字。如果没有文字也就没有导航了。就算你是宅男,宅女,不去上学,不去上班,不去旅游。就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看视频。但是,如果没有文字这些也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书上看到的历史故事,在网络上看到的小说,视频,我们生活的一切,都要有文字作为基础,我们只能和原始人一样,交流只靠大声吼了。所以文字的发明才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

嗣汉天师府道士三成与您分享!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