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作踏代表作品

你是否被西方艺术大师波提切利的油画作品春深深的吸引呢?在欢愉中隐现的阴郁——解读波提切利的经典油画作品《春》波提切利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最左侧的年轻俊美的信使墨丘利正在打开众神通往人间的道路,二、隐现的阴郁我们如果再仔细、深入地看看这些人物的神情和姿态,唯一没有阴郁感觉的是花神的面部表情,那种表情似乎是因为自己体内孕育的生命而流露出的...

作踏代表作品,你是否被西方艺术大师波提切利的油画作品春深深的吸引呢?

在欢愉中隐现的阴郁——解读波提切利的经典油画作品《春》

波提切利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根据波利齐亚诺的寓言诗《竞技》中的意境为思路,以洛伦佐宴会上舞女的表演形象为母本,创作了这幅久负盛名的绘画作品《春》。

波提切利的《春》给人的感觉无疑是惊艳的,画中充满了华美的装饰味道,这位天才的绘画大师,把具体的情节仅仅当作了一种辅助的手段,并利用这些来表现自己的想象和内心的意境,对素材大胆的取舍和重新组合,我们仔细地观赏、细细地品味,在他的这幅洋溢着满目欢乐祥和氛围的作品里,竟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意味和某种神秘的色彩。

且不谈波提切利在创作中的技法运用,只结合对画面的观感来表达一下个人的粗浅感受:

一、表面的欢愉

初看整个画面,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仿佛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在因为春的到来而欢呼雀跃。画面中在众神中央的是维纳斯女神,形象端庄秀丽,手势造型含蓄,好像在昭示春天的进程,意味着把美带到了人间;

右边是头戴花冠已经完全化身为花神的泊尔塞福涅,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左手抱着花裙里的花朵,右手不断地将花瓣撒向大地,体现出她对人间的关爱,仿佛人间充满了花香袅拂;

花神后面半人半神的克罗瑞斯美女,似乎正在极力挣脱风神的拥抱向前奔跑,表现出正要转变成花神的一瞬间的情形,口中吐出的岚气立刻变成了鲜花,以此借喻初春的来临;

在维纳斯左边,美惠三女神正在风中曼舞,形态优美雅致,沉浸在欢愉之中,全然不知维纳斯头上蒙着眼睛的丘比特正搭起爱情之箭,准备射向她们;

最左侧的年轻俊美的信使墨丘利正在打开众神通往人间的道路,将人类的理想和希望升华。

二、隐现的阴郁

我们如果再仔细、深入地看看这些人物的神情和姿态,越看越让人有种高兴不起来的阴郁氛围笼罩着整个画面,你看维纳斯若有所思,旁若无人,仿佛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带着淡淡的忧郁,似乎对这个世界并无太多热情,甚至还有一丝惆怅和不安;

美惠三女神似乎也是受命起舞,并无发自心底的那种欢愉,虽然衣着华丽,但是从发式到体态无不散发着慵懒的神情,颇有逢场作戏的意味;

被风神追逐的美女神情也是惊恐万状,脸上的表情因此还有些扭曲,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神态;

看墨丘利的神态和形体的刻画,明显流露出一种敷衍的神情;

唯一没有阴郁感觉的是花神的面部表情,但从小腹微微隆起的身形来看,她似乎已有身孕,那种表情似乎是因为自己体内孕育的生命而流露出的母性的那种安详神情。

细品之下,整个画面没有欢乐的气氛反而笼罩着一层春寒和惆怅。那些貌似美艳、庄重的形象,似乎隐藏着一种莫名的忧伤和迷茫。尤其是暗褐色和金色的背景更加深化了整幅画面华丽而又阴郁的味道。

看到画面中的这种种表现,不免会让让人感到疑惑,这可能是当时年迈的波提切利抱病奉命作画内心的一种折射,因此产生的纠结的情绪以及内心的忧郁和迷茫在创作中表现了出来,亦或是画家本人有更深的隐含的寓意?

结语

总之,这幅作品优美的线条、诗意的韵味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充满了婉约、柔和的优雅美感,同时在形象刻画上能让我们体会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微妙的情感变化,尤其画面中那种优雅和忧郁的氛围更加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也可能正因为如此,波提切利的《春》才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观者,成为人人传颂的经典绝世佳作

不同的视角,互通的视界,我是魔韵,欢迎同道互动关注交流。

中国人刻在骨子里面的歌曲有哪些?

歌词: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等等。这首歌充分反应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及党的领导下,使人民当家做主人,重新不受欺压,团结一致,对外绝不手软的红色赞歌,让世人永远牢记使命,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苏轼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有哪些影响?

苏轼作为北宋文学、书法、绘画皆精的集大成者,苏轼这一个体对当时的社会有独特的认识与看法,这种看法与认识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从少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从四川到海南,苏轼有着独特的人生境遇。加上苏轼对周边事物、社会现象和自身处境的独特体验,其文学作品反映了对自然、爱情、亲情、生死等的体验,形成了刚健婀娜、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作品及其独特的生存体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至臻至善、坦荡豁达、品行高尚的文人,还可以看到一位极富才情、充满智慧的哲学家。

一、进京前

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在眉山眉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程夫人为人和蔼、才德兼备,深受左邻右舍的敬重,她坚持不懈地对苏轼、苏辙兄弟进行教导。父亲苏洵二十六岁开始发愤图强,大器晚成,以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才学指导苏轼学习,对苏轼的后期学习与为官为人影响深远。这段时间是苏轼性格形成、走上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苏轼的豁达洒脱为后期创作豪放诗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进京应试

苏轼早年喜欢剑术,接触了儒家、道家思想,眉州有限的地域已经不能满足苏轼。于是苏轼与父亲、弟弟出川,到京城参加考试,向皇帝上交了二十五篇《进策》,为朝廷治国理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进策》被评价为“文义灿然,时以为佳”,不仅力陈北宋开国以来“无治平之实”的政治危机,还提出了围绕西戎北胡、天下之民的民本思想,并针对财不丰、兵不强、史不择问题及豪强势力赋税轻、贫弱之家重役的弊端,主张通过压制地方豪强,推进赋税改革,以均赋税消除国家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这一系列的改革建言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使苏轼快速跻身于庙堂之上,并成为皇帝所倚重的大臣之一。

苏轼等人形成的这股年轻力量为推动朝廷改革变法提供了条件,也为北宋政治注入了新生因素,同时也为后期的被贬埋下了伏笔。从眉州到京师,苏轼的眼界得到开拓,结识了大量的名师与朋友,并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为其后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三、名动京师

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后,苏轼的文学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好评,一时声名大噪。正当苏轼大显身手之时,苏轼的母亲病故,兄弟二人连同父亲一起回川奔丧。守丧期满,在父亲的带领下,苏轼与苏辙一起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在返京途中,苏轼经嘉洲、渝州、夔州,饱览名山大川,写就了许多优美诗篇,集结成《南山集》和《南行前集叙》。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文章阐发了“君子长者之道”与“天下”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其所遵循的“以仁政治国”的思想。随后,苏洵病逝,苏轼回乡服丧,并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正碰上王安石变法。在这场变法中,苏轼的众多师友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遭排斥,被迫离京,朝局开始动荡。

这个阶段的苏轼经历了丧母丧父、师友贬谪等众多事件,其思想开始丰富与成熟起来。初露锋芒之后,带来的是一连串的打击,原本才华横溢的苏轼将这些人之常情、社会动荡等内容写入文学作品中,逐渐形成“文贵自然、师法自然”的文风。没有长途跋涉,没有经历丧失至亲之痛,没有经历亲朋远去,没有遭到反对派的打压,就没有后期成熟的苏轼,就没有文风独特的作品。

四、任职签书凤翔府判官

因成绩突出,苏轼的《进策》深受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签书凤翔府判官。在签书凤翔府任职期间,苏轼写就了组诗《凤翔八观》。这个阶段的创作相对成熟,逐渐形成了随物赋形、姿态横生、自然奔放的风格。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仍然延续之前诗文创作的模式,即以改革者的姿态关注国计民生。以《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例,以怀旧为引子,进而发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做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疑问和感慨,阐发对人生无常的追思,对往事的怀念之情。以“泥”“指爪”“鸿”作为写作意象,赋予全诗飘逸之感;原本捉摸不定的事情,往事无常的抽象感在诗中变得具体,令人深思、感慨;东坡本色在全诗中得到有效体现,对人生进行深思的文士典型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幼年受过的良好教育、父母给予的温情、师长朋友赋予的友情在这一刻都逐渐消退,苏轼的年龄开始慢慢增长,人的阅历也逐渐丰富起来,原来的纸上谈兵终须付出实践,印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吹尽黄沙始到金”。二十出的苏轼开始走上仕途,在官场历练,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与感受,其文也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关注国计民生不是一句空话,逐渐落地生了根。

五、被贬杭州

如果签书凤翔府是对苏轼的一次历练,那么贬官杭州则是对苏轼人生的一次洗礼,更是苏轼文风的一次升华。夫人王弗和父亲死后,兄弟二人返乡处理家事,然后就返京任职。此时,宋神宗正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希望通过此次变法来改变宋朝多年积压的问题。但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派,即变法派和反对派。回朝之后的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写下《上神宗皇帝书》,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进行了一一批驳,否定了王安石的“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从,祖宗不足法”等观点。随后,变法派指使内臣诬陷苏轼,以致苏轼被贬杭州任通判。在任职杭州通判的三年里,苏轼心情烦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郁郁寡欢,经常与朋友吟诗作赋,互相唱和,写就了众多描写杭州西湖的优美诗文。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西湖比作西子,把西湖当成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来写,以其浓妆淡抹的姿态比喻西湖的原生态美景,因此,“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已经成为西湖的代名词,也成为后人观赏西湖的一个视角。

元佑四年(1089年),时隔二十一年之后,苏轼再次出任杭州地方官,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第二次任职杭州地方官后,眼看西湖淤塞严重,湖水干渴,杂草丛生,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翌年,苏轼率二十余万民众疏通西湖,去除杂草,并建立三塔标志,恢复昔日西湖的面貌。另外,苏轼将所挖淤泥集中在一起,贯成一条长堤,以便行人行走,也可借此观测水位,防止涨潮,人称“苏堤”。苏堤的春天景色优美,波光粼粼,树影婆娑,燕雀啼鸣,被列入杭州西湖十景。修筑苏堤之后,苏轼又在颍州、惠州西湖筑堤。在筑堤的过程中,苏轼不仅结识了众多文人雅士,受到了岭南人民的热情欢迎,还为其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其深刻体验民间疾苦奠定了基础与条件。

六、任职于密州、徐州、湖州

随后,宋神宗时期,苏轼任职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期间,他轻徭薄赋,关注民间疾苦,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面对天灾人祸,苏轼时感力不从心,但也因为这些遭遇造就了他清新豪健的豪放派词风,以致词的创作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主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以狩猎者的豪迈气概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个人的人生体验提出哲理性的问题与答案。全词刚中带柔,极具浪漫色彩,探索古今,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极高,认为这首词一出,其他的词都被比下去了。另一首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出了对妻子王弗的深切怀念,将官场遭遇、人世冷暖融入其中,前后跨度较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全词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时空交换顺畅,悲喜交加,虚实结合,悲剧美感油然而生。

七、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被弹劾,酿成乌台诗案。其间,落井下石、置之死地者有之,唯恐避之不及者有之,多方營救者有之。最后,苏轼凭借亲朋的营救与自身的才华才幸免于难。随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任职期间,他生活困顿,自号东坡,开荒种田,饱尝生活艰辛,以老庄思想与佛学思想作为处世之道,迎来了创作上的丰收,写就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将政治挫折、官场失意、怀才不遇和报国之志融合其中,形容其如长江之水一般付之东流,一去不复返,表达其建功立业的决心与豁达的胸襟,咏史、抒情、叙事一应俱全,给人以磅礴的艺术感受。

八、重返京城

元丰七年,皇帝大赦天下,苏轼也离开了久居五年之久的黄州,改居汝州。在返回的途中,苏轼游览了名山大川,《题西林壁》成为一时名篇。途经江西九江湖口县时写就了《石钟山记》,以优美的景色描写、气氛渲染,得出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最后有“目见耳闻”的结论。元丰八年,苏轼重新返回京城,被提拔为翰林侍读学士。这个阶段的苏轼生活安逸平淡,写就了不少题画诗。

九、贬官惠州、海南

北宋后期,党派之争日益激烈,苏轼成为朋党之争的直接受害者,也成为旧党排挤的对象。苏轼认清了这一现实,主动请求外调颍州、扬州、英州、惠州,并将官僚的丑态写进了《荔枝叹》。

绍圣四年,苏轼被贬琼州、儋州。在这期间,他写就了《别海南黎民表》,再次抒发了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的豁达情怀。

十、苏轼之死

宋徽宗继位,苏轼再次被赦。在北归途中,苏轼写就了很多作品。一年以后,年事已高不堪长途跋涉,最后卒于常州。

纵观其一生,不难发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体验对其创作影响巨大。幼时的良好教育,儒家、老庄、佛家思想的融会贯通,仕途的不如意,生活的艰辛,师友的指点与交流,促成了苏轼的文风,也为苏轼多才多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北宋政局的独特性、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都赋予其作品与众不同的色彩。如此丰富的学识、经历造就了苏轼的不凡,为苏轼诗、词、文的创作提供了营养。没有前期的磨练与后期的遭遇,苏轼的诗文风格也不可能获得后人的一致好评。

总之,桓兔认为苏东坡的豪放的诗文风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做早操拍手拍手拍拍手?

歌词“拍手拍手拍拍手”是出自儿歌《做早操》歌曲:《做早操》词曲:栾泽先演唱:少儿合唱团发行时间:2014年9月29日歌词:吹口哨,踩点点排队,拍手拍手拍拍手,踏脚踏脚踏踏脚,手举高手放下,手打开转一圈,这是头摇一摇,这是腰扭一扭,这是脚踏一踏,韵律操大家做,健康宝宝耶耶耶。

马蹄踏花的诗句?

诗名《将进酒》,作者不详,原句应为“踏花归去马蹄香”。

清代词人沈雄《古今词话》中提到:蜀人《将进酒》,尝以为少陵诗,作《瑞鹧鸪》唱之。(这首诗传说是杜甫写的,但是古人已经从诗意判断并非杜甫所作,应是民间诗人作品,托名杜甫,诗名《将进酒》,当时是配合《瑞鹧鸪》曲调演唱的歌词。)

全文内容:

昔时曾从汉梁王,濯锦江边醉几场.

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当初酒贱宁辞醉,今日愁来不易当.

暗想旧游浑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

陆游的诗残梦怎么解读?

谢邀。

陆游的诗《残梦》怎么解读?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不像其他诗人,是兴致上、应邀请才作诗,他是把诗当作日记来写的,所以产量极高。而他这种极高的产量和不错质量的诗,在当时代非常重要。因为南宋初中期,诗词合流非常明显,大部分文人都用词牌形式来抒发志气,形成了诗的空窗期。

也就是说,词牌走了豪放派的路子,把原本只属于诗的高大上的情怀抒发也抢走了。所以,这段时期是宋诗最低落的一段时期。而陆游凭着一己之力,靠着才情和勤奋,硬生生扛下了宋诗的大旗与词牌对抗。

其实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宋诗自王安石、苏轼(词更出名)、李清照(词更出名)之后,到南宋末年范成大,杨万里中间,好像是没人写诗的。

其实是有的,就一个陆游。

但是陆游的诗作太多,庞大的基数对应出来就是精品率的降低。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他本人应该也不在乎。所以林黛玉都教香菱学诗不要学陆放翁,实则是陆游的诗精品虽多,平常之作更多。

同样由于数量大,在字词的运用上难免会出现重复,这和个人使用习惯有关,我们今天很多朋友在创作诗歌也会发生这种问题,即使在如今文字、词语如此丰富的情况之下。有朋友肯定会说,崔颢的《黄鹤楼》用了那么多“黄鹤”,不还是好诗?时代不一样,社会精细化、文化进阶化都不一样了,你干嘛去和千年之前的人比?

上次分析了湖南诗人得了奖的那首七绝和七律的时候,其实她的诗就有这个问题,两篇完全不同内容题材的作品,都得了一等奖。但是两首诗里面都出现了“流光”这个词。这没什么问题,但是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这个词的热爱和词语积累的不够。有点扯远了,这文章大家自己去看:《如何看待李静获“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一等奖?》。这里不再复述。

陆游这首诗也有这个问题,当然这和他的创作量太大有关系。

《残梦》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看第一句,想起了什么?对了,就是他那首著名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中的第二首: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看,都是做梦,都是铁马冰河。这两个意象是成功的,到如今已经成为了成语,泛指塞外冰雪,刀马纵横。其实我们把这两首诗连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

别急,还有。《题搨本姜楚公鹰》:

弓面霜寒斗力增,坐思铁马蹴河冰。

海东俊鹘何由得,空看绵州旧画鹰。

陆老果然爱极了“铁马蹴冰河”的意向,当然这应该是他早年关外经历留下的印象。而且我们注意到,陆游使用的是“蹴”字,也就是“踢”,而不是“踏”,这是有区别的。“蹴”更多地表现的是马蹄上扬的动作,所谓“蹴鞠”嘛,就是踢球。这就比马蹄落下更有奋进、激昂的意思在里面。

还有“摧藏”,这个词如今已经没有了,从来也没有比较精确的定义,在这里应该是取《孔雀东南飞》里面“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的意思,就是伤心,非常伤心。

宋诗用词,就是讲究。

搞清楚这些题外话,再来看这首《残梦》,解读起来就太容易了。

“少时铁马蹴河冰”,年少的时候铁马冰河,纵横关外。

“老去摧藏百不能”。上了年纪了,什么都干不了了,让人伤心啊。

“风雨满山窗未晓”,从梦中惊醒过来,窗外风雨满山,天未破晓。

“只将残梦伴残灯”。只有将就着未燃尽的油灯,回味着梦里的青春年少。

这首诗和“铁马冰河入梦来”那首还真是完美契合,一首入梦,一首梦醒。抒发的情感也差不多,只是“入梦来”的时候还年轻,“尚思为国戍轮台”,而到了《残梦》这里,就是“老去摧藏百不能”了。

最是悲伤,并非身陷绝境,而是英雄迟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