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九个音乐文化区的代表作品

809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巅峰时期?徐小凤徐小凤和许冠杰都是香港乐坛的前辈。鉴于徐小凤在香港乐坛的影响力,我非常喜欢徐小凤的台风和深沉的声音。我比较喜欢徐小凤的一首冷门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这首歌是80年代徐小凤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唱曲目。其实张国荣在乐坛的成就,由于张国荣和谭咏麟的乐坛卓越成就,我一直很喜欢张国荣感情至深的声音,...

九个音乐文化区的代表作品,809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巅峰时期?

为了公平,我两边各推荐五位歌手。

第一位。

许冠杰

许冠杰是香港第一代歌神。

他出道的早,成就斐然,歌迷很广。

在香港,所有歌手都得称呼他为一声前辈。

1985年,许冠杰荣获十大中文金曲奖金针奖。这个金针奖是专门奖励为香港乐坛做出巨大贡献的音乐人,许冠杰是作为歌手获奖的第一人,可谓前无古人。

我小时候不怎么听得惯粤语歌,长大后才慢慢有接触。

许冠杰的歌,给我的感觉就是极富人生哲理,我个人最喜欢《浪子心声》。

第二位。

徐小凤

徐小凤和许冠杰都是香港乐坛的前辈。

她60年代就签约唱片公司开始了歌手生涯,巅峰期一直延续到80年代。

鉴于徐小凤在香港乐坛的影响力,1989年给她颁发了金针奖。徐小凤是金针奖女歌手获奖第一人,连邓丽君都排在她之后。

我非常喜欢徐小凤的台风和深沉的声音。

至于最喜欢的一首歌:我比较喜欢徐小凤的一首冷门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这首歌是80年代徐小凤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唱曲目。

第三位。

谭咏麟。

提起香港乐坛,谭张争霸必须得有,那是1986年到1989年的空前现象,代表了谭咏麟和张国荣的影响力。

谭咏麟其实是张国荣的前辈,60年代末就开始在乐坛发展,他所在的温拿乐队,也是香港乐坛的璀璨之星。

谭咏麟的歌,我最喜欢两首——《讲不出再见》《水中花》。

《水中花》是我认为最美的爱情歌。

第四位。

张国荣

谭张争霸的另一位张国荣,恐怕没有不知道的吧。

即使现在的00后,也会有所耳闻。

毕竟他的经典电影太多太多了。

相较于电影,其实张国荣在乐坛的成就,也是至高无上的。1977年出道,到89年暂时告别歌坛,这期间出了21张专辑,还获奖无数。

由于张国荣和谭咏麟的乐坛卓越成就,两人在90年代都获得了金针奖的肯定。

我一直很喜欢张国荣感情至深的声音,一首首情歌,都被他唱出了人生意义的感觉。

我钟爱的两首歌:一首叫《共同度过》,另一首叫《奔向未来日子》。

第五位。

张学友。

如果90年代香港乐坛是四大天王的天下。

那么张学友就是四大天王中,歌唱实力最好,影响力最大的一位。

专辑销量和经典歌曲,自不必说。

金针奖也在2000年的时候,对张学友给予了肯定(目前四大天王只有他拿过这个大奖)。

歌神的歌谁都喜欢。

我中意《祝福》和《情网》。

另外五位。

第一位。

罗大佑

第二位。

邓丽君

第三位。

周华健

第四位。

王杰

第五位。

齐秦

这五位歌手,不再详细写了,大家都很熟悉。

和前面五位的排序差不多,根据当时80、90年代的综合影响力,进行的。

其实还有很多歌手,我也很喜欢。

但排名的话,这已经是相对客观,毕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十位歌手。

前五位和后五位必须分别排列,因为前辈和前辈不能分先后。

法国最著名的音乐有哪些?

法国的著名曲子 《卡门》在中国比较出名

法国音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最早居住在法国本土上的克尔特、高卢等部族的民间音乐。公元前58~前51年,罗马人征服了高卢人,形成高卢-罗马文化。纪元后最初几百年,法兰克人占领高卢,哥特人侵入法国西南部,勃艮第人侵入东南部,都带来各自的文化。上述这些部族的音乐,成为法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

拉威尔 (Maurice Ravel) <法>1875-1937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 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 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 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 《波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 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 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 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 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 “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 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 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罗》。 《波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 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 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 头上。《波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 (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 《波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 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 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 斗牛士的死去。

二、儿童组曲《鹅妈妈》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 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 作品献给了他们; 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 “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 ”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 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 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 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 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 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 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 《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 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主要作品:

鹅妈妈组曲 (1908) Mother goose suite <英>

西班牙狂想曲 (1908) Spanish rhapsody <英>

波罗 (1928) Bolero <西>

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1911) Valse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法>

丑角晨歌 (1905) Alborada del gracioso <法>

夜之幽灵 (1908) Gaspard of the night<英>

水之游戏 (1901) Jux d’eau<法>

左手钢琴协奏曲 (1931)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英>

舍赫拉查德 (1903) Shrerazade

茨冈 (1924) Tzigane

圆舞曲 (1920) La valse<法>

高贵而动情的圆舞曲(1911) Noble and sentimntal waltzes<英>

肖松 (Ernest Chausson ) <法>1855-1899

---埃尔内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国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学法律,二十五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学音乐,深受弗兰克的影响。曾参加圣-桑、弗兰克等创立的国民音乐协会,1889年任该会书记。 曾创作《音诗》,独唱与管弦乐《爱与海的诗》、《降B大调交响曲》等,其中已成为小提琴名曲的《音诗》出类拔萃,德彪西曾说:“该曲蕴藏着作曲家卓越的天资。”

---《音诗 op.25 (1896) Poeme <法> 》:肖松《音诗》,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与管弦乐伴奏的乐曲,但在演出时,往往是用钢琴伴奏来进行的。这首乐曲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杰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者肖松的作品体裁广泛,以抒情丰富、充满热情为特色,尤其这首作品可以说是把肖松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乐曲为神秘莫测的缓板,降C大调,3/4拍。在缓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后,独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题。管弦乐将它反复之后,独奏小提琴接着展开花奏。之后乐曲转变为"生气蓬勃地",6/8拍。独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为背景,用最强奏奏出热情而强烈的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三主题为全曲最华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将乐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来是稍缓板,出现开头序奏部的材料,并转为3/4拍的降E大调,以管弦乐再度奏出第一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来承接。小提琴在D大调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题,然后进入降E大调,3/4拍,回到原来速度。乐曲由此进入终结部,最后以最弱奏结束全曲。

福 (Gabriel-Urbain Faure) <法>1845-1924

---盖布里埃尔-尤尔贝恩-福 (Gabriel-Urbain Faure 1845-1924),法国作曲家,生在法国南部帕米耶,担任过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院长,是法国当时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曾把法国艺术歌曲《帕凡》以及由戏剧配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改编的同名组曲。他的创作风格精微细致而自然,高雅纯正而流丽。

---主要作品:

梦后Op.7-1 (1878) Apres un reve <法>

摇篮曲 Op.16 (1880) Berceuse <法>

悲歌 Op.24 (1883) Elegie <法>

西西里舞曲 Op.78 (1893) <法>

马斯奈 (Jules Massenet) <法>1842-1912

---法国作曲家朱尔-埃米尔-马斯奈在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后来经营制铁业)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小马斯奈的音乐才赋在童年就已显露.十一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学院的老师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在学期间,他已多次获得学科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1866年马斯内回巴黎后,便致力于探索自己的道路.

从1873年起,马斯奈的戏剧音乐作品,如《巴赞的唐恺撒》和《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达到了他的创作的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

马斯奈的笔头很快,是一位多产作曲家;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动领域在于歌剧,主要是喜歌剧.马斯奈的后期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但即使如此,他后期创作中的歌剧《黛依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诃德》(1910年),还是很有意思的.马斯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二十世纪,人们总是尊他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马斯内除了勤奋的创作活动外,还长时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课教授(1878-1896年),在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法国著名作曲家的有布律诺、夏庞蒂埃、施米特、凯什兰(C.Koechlin,1867-1950)和罗马尼亚作曲家埃涅斯库等.马斯奈在三十六岁时(1878年)便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876年,他已获得荣誉勋位,1899年,又获得二级勋位.1912年8月13日,马斯奈逝世于巴黎.

---主要作品列表:

沉思 Meditation <法>

悲歌 Op.10 Elegie <法>

夏布里埃(Emmanuel Chabrier) <法>1841-1894

---法国作曲家,生在昂贝尔,自幼显示音乐才能,但从父命学法律当公务员,同时自学音乐。

1877年他的轻歌剧《星》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后,被承认为专业作曲家,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听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深受影响后,才决意退职专门从事作曲。

他最著名的管弦乐《西班牙交响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风后的产物。后来被人改成管弦乐的《快乐进行曲》,和声新颖独特,配器手法别出心裁而色彩鲜明,音乐富于幽黩感而健美。他被认为是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法国近代音乐的先行者。

---主要作品:

西班牙狂想曲 (1880) Rapsodie “Espana” <西>

快乐进行曲Op.42 Joyeuse marche <法>

格温多琳 Gwendoline

比才 (Georges Bizet ) <法>1838-1875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主要作品:

阿城姑娘第一组曲 (1872) L’Arlesienne (Premier Suite) <法>

阿城姑娘第二组曲(1872) L’Arlesienne (Deuxiene Suite) <法>

美丽的伯斯姑娘组曲 La Jolie Fille de Perth <法>

小组曲 (1871) Petite suite <法>

卡门第一组曲 Premier Suite “Carmen” <法>

卡门 Carmen

德谢米雷 Djamileh

采朱者 The pearl fishrs<英>

吉普赛之歌 (1873/4) Chanson boheme “Les tringles des sistres tintaint” <法>

哈巴涅拉舞曲 (1874) Habanera <西>

德立勃 (Leo Delibes ) <法>1836-1891

----法国作曲家。1836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日尔曼-迪瓦尔(St.-Germain-du-Val)。11岁随母亲移居巴黎。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曾随作曲家阿道夫•亚当学习。1852年开始在巴黎的瑞克剧院(Théâtre-Lyrique)任职。1856年创作了第一部小歌剧。1862-1871年担任圣吉恩圣弗朗索瓦教堂任管风琴师。1865年担任巴黎剧院的合唱指挥。1866年创作了第一部芭蕾剧《泉》(La source)。1870年第二部芭蕾剧《葛蓓莉娅》(Coppélia)公演。1873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国王如是说》(Le Roi la dit)。1881年受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188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1891年1月16日逝世于巴黎。德立勃一生创作了20余部舞台剧,而以芭蕾剧最为知名。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卡斯亚》(Kassya),是在他逝世后由马斯奈续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

---主要作品:

葛佩莉亚组曲 Suite “Coppelai” <法>

希尔薇亚组曲 Suite “Sylvia,ou La Nymphe de Diane” <法>

纳伊拉圆舞曲 (1867) Naila valse <法>

拉克美 Lakme

国王如是说 The king has said it<英>

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法>1835-1921

----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一共写过五部交响曲,但由于作者自己过早地否定早期的两部作品,把它们从作品目录中一笔勾销,因此,现今的这部《第三交响曲》,实际是他在1886年写成的最后一部。圣-桑的作品拥有清澈、严谨、均衡和精致等特点,都同法国的古典传统有联系,但是,圣-桑的作品还有其可贵之处,首先是他敢于创新和不畏避表达感情,因此,他使法国器乐音乐得以从第二帝国时期以来崇尚典雅与精致之中解脱出来,而汇入整个欧洲音乐发展的主流—浪漫主义中去。我们可以看出,圣-桑为他的这部作品写上“纪念李斯特”的辞句不是偶然的。因为十九世纪末叶法国音乐生活的复苏和在二十世纪前法国得以成为国际音乐潮流的先锋,显然同李斯特这位浪漫主义的播火者的影响不无关系。

---主要作品:

动物狂欢节组曲 (1886) Le Carnaval des Animaux-Fantaisie zoologique<法>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Op.28 (1863) introduction et rando capriccioso <法>

死之舞Op.40 (1874) Danse macabre <法>

哈巴涅拉 Op.83 (1887) Havanaise <法>

阿非利加Op.89(1891)Africa

死之舞Op.40(1874)Dance of death<英>

埃及协奏曲 Op.103(1896) Egyptian concerto<英>

亨利八世 HenryⅧ

海格立斯的青年时代Op.50(1877)The youth of Hercules<英>

管风琴交响曲Op.78(1886) Organ symphony<英>

法厄同Op.39(1873) Phaeton

奥姆法尔的纺车Op.31(1871) Omphale’s spinning wheel<英>

参孙与大利拉Op.47(1877) Samson and Delilah<英>

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 <法>1819-1880

----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原籍德国,科隆犹太教堂乐师之子。从小学习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一年后退学,到喜歌剧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戏剧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出现。一生为巴黎各剧院写过一百零二部舞台音乐作品,大多数是轻歌剧,曾雄霸巴黎乐坛;有些还借题发挥,以巧妙的笔触对时政与第二帝国“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风尚进行讽刺。他被认为是一位真正懂音乐美,闪耀着音乐精神的罕见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遗作)等。

---主要作品:

天堂与地狱序曲 (1858) Orphee aux enfers <法>

地狱中的奥菲欧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英>

霍夫曼的故事 The tales of Hoffmann<英>

船歌 (1877/80) Barcarolle <法>

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 <法>1818-1893

-----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古诺从小热爱音乐,并受到母亲的关怀和引导。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雷哈和勒叙厄尔(Lesueur)学习音乐理论,后又随阿维(Halévy)和帕埃尔(Paer)学习对位和作曲。1839年以康塔塔《斐尔南德》(Fernand)获罗马作曲大奖,得以公费在罗马学习三年,此间他接触到了大量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艺术,他也热衷于宗教音乐的研究,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开意大利后,他访问了维也纳,在那里写下了一些宗教作品,并自己担任指挥,在圣查尔斯教堂演奏。1842年返回巴黎后,被任命为外国传教团(Missions Etrangeres)合唱指挥,还组织过“古诺合唱团”。此后,由于宗教的责任感,他在圣叙尔皮斯(Saint-Sulpice)神学院参加了两个学习的神学学习,但并没有接受神职,1848年结束学习后继续担任合唱指挥。而出于对天主教的信仰,他谱写了大量宗教作品。1851年起,古诺开始致力于歌剧的创作,写下了《萨福》(Sapho)、《突变的医生》(Le médecin malgré lui)、《浮士德》(Faus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等成功的歌剧。1852年起,他担任了俄耳菲昂联合合唱协会的指挥。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他不得不离开巴黎,到伦敦住了几年。1875年返回法国后,潜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82年完成了宗教剧《救赎》(The Redemption),1885年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部优秀歌剧《生与死》(Mors et Vita)。1893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圣克卢(St. Cloud)。

古诺是法国知名的歌剧作家,一生写了12部歌剧,这些作品高下不一,最成功的是《浮士德》,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歌剧以外,他还写了许多歌曲,其中根据巴赫《C大调前奏曲》而创作的《圣母颂》,至今传唱不衰。梵蒂冈的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的作品。

-----主要作品列表:

微风圆舞曲 (1859) Valse “Faust” <法>

小夜曲(1855) Serenade <法>

浮士德 Faust

罗米欧与朱丽叶 Romro and Juliet

柏辽兹(Hector Berlioz)<法>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辽兹,在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列(Cote-aint-Andre).

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此外还有李斯特和舒曼,却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姊妹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结果是越来越戏剧化.他的交响曲常用代表音乐的主要形象的主导动机加以贯串和统一.其布局之宏伟、描绘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除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几近三十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文体鲜颖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而引人入胜.柏辽兹所写的《管弦乐法》一书,一直被奉为音乐的经典文献之一.

---主要作品:

罗马狂欢节序曲Op.9(1844) Le carnaval romain<法>

本韦努托.切里尼序曲 (1838) Ouverture”Benvenuto Cellini<法>

精灵之舞 (1846) Danse des sylphes<法>

浮士德的沉沦Op.24(1845/6)The damnation<英>

鬼火小步舞曲 (1846)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法>

拉科奇进行曲 (1846) Marche Rakoczy <法>

李尔王Op.4(1831)King Lear<英>

拉莫, 法国作曲家、音乐家理论家。生于第戎。幼年跟管风琴师的父亲学音乐,七岁已擅长于演奏古钢琴。十八岁起在法国各地任教堂管风钢琴师,四十岁后定居巴黎。作有古钢琴曲、歌剧、经文歌、康塔塔等。所著《和声论》、《音乐理论新体》等音乐论著,为确立功能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1737年起致力于教育,开始教授作曲的私塾。1745年被任命为路易十五的宫廷室内乐作曲家,晚年被列为贵族。其创作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古钢琴曲。从1706年起陆续发表的古钢琴曲集所收乐曲多数系小品。在1728年发表的《新钢琴曲集(第三卷)》第十曲、第十一曲《小步舞曲两首》被改编为吉它独奏曲后成为吉它小品中最常演奏的曲目。

---其他作品列举:

小鸟惆秋 Le rappel des oiseaux<法>

母鸡 La Poule<法>

加伏特与变奏 Gavotte avec 6 doubles<法>

长鼓舞曲 Tambourin<法>

你最喜欢的音乐有哪些风格?

仅仅代表个人推荐观点,音乐菌推荐一些流行音乐中我的个人喜好方向吧。

除了推荐一个风格的概念外,我也还想分享一下这些音乐该怎么听~

==============

第一类:极简配乐的人声

==============

我很喜欢听一些旋律写得非常非常好,然后编曲却是极简的歌曲。

可能一首歌的编曲乐器甚至就只是一架钢琴,只是一把吉他。

对人的听觉最有吸引力的乐器,毫无疑问就是人声。所以这类音乐往往需要演唱者具有极高的歌唱实力,我喜欢欣赏这样将人声这门乐器体现到极致的音乐。而且,这一类音乐对听歌设备的成本要求,可以说是性价比极高的风格。因为人声还有这些极简的乐器,他们的音色基本就是耳机最容易去表达的内容,哪怕是我们平日的iPhone手机+小白耳机,都能欣赏到大致的原汁原味。

All The Way Down-Glen Hansard

这是一部经典的音乐电影《Once(曾经)》里,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我甚至经常在换耳机或者换听歌设备的时候,用这首歌来试音。

My Immortal (Band Version) Evanescence 单曲 网易云音乐

我非常喜欢这首歌的MV,喜欢那种声线冲击心理防线的力量感。

画(Live Piano Session Ⅱ)-G.E.M. 邓紫棋

我也很喜欢这种邓紫棋的纯钢琴伴奏实录的专辑中的这首《画》,录音和制作,都非常适合在耳机中聆听。

还有经典的孙燕姿的《天黑黑》,周杰伦的《彩虹》等等

==============

第二类:大编制歌曲

==============

自从我投入Hifi的不归路之后,我终于能享受这种大编制音乐给人的震撼了!

与上一个“风格”不同,这类音乐的“性价比”并不是那么高了,可以说,你有一个好的听音乐设备(播放器+耳机),听这些音乐跟你在手机上听,完全是两首歌的感觉。

而且,大编制的歌曲,并不是简单的堆乐器堆规模就够了,录音的水平,后期制作的水平。也决定了这种歌曲的听感,当然,无论如何,都比古典音乐的大编制好多了:那种音乐根本没法用耳机听……

(赌局)ギャンブル-椎名林檎、斎藤ネコ

日本女王椎名林檎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也是经典电影《花魁》里的一首插曲。椎名林檎是真正的流行音乐女王,是真正的天才,鬼才。这首歌她音乐的华丽、对人性欲望的撕裂,让我无数次都是跪着听的。

Orchard of Mines Globus 单曲

一首经常被引用到恢弘配乐中的歌曲,可能有些人听了会觉得自己曾经也被震撼过。

New World Björk

冰岛妖女比约克的电影《黑暗中的舞者》的一首大制作歌曲,从我年少时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听到这首歌,至今它依然能震撼我。

对了,还有强烈安利林俊杰的《不为谁而作的歌》,这首歌的混音制作应该是我近几年听过最舒服最大气的了。试耳机必备曲目。

==============

第三类:Future Bass

==============

好吧!我俗!我承认!

Future Bass虽然如今已经烂大街泛滥成灾……,但是港真,我是那么保守那么守旧那么在意传统乐器的老听众,其实也会对这个新时代的新流行音乐风格深深吸引。

Future Bass在近些年接过Trap的电子音乐大旗,上能走上“大雅之堂”,下能卖萌小清新,而且,这种音乐对耳机的要求也是高可以高低也可以低~总之就是总能让你爽到。

不可否认,电子音效合成器如今已经将流行音乐带到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和高度,观众如果不想被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那么Future Bass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电子音乐入门风格。

無限未来-Perfume (电音香水)

日本电子音乐组合Perfume一首非常成熟的东方日系Future bass歌曲了。听惯了听腻了听烦了欧美那些泛滥的电子音乐的听众,可以听听东方的味道了~

Higher

一首很冷门的歌曲,我狠喜欢整首歌的听它,尤其是到最后那令人惊艳的停顿方式。

Change My Life mAjorHon/Shawee

Deep Soul mAjorHon/Shawee

一个华语乐坛的年轻女歌手,她写得旋律很灵动,一点不像很多Future Bass音乐那样旋律一塌糊涂的脑残,只靠电子音效抓人耳朵。

而且最关键的是,她唱的是华语~所以,很推荐。

================

大家能说说音乐各个声调的音色特点吗?

常见的有五种。

1.自然七声音阶

是应用最广的七声音阶,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5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和3个一串,两串之间以半音隔开,见下例1

五声音阶

详称“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或“全音五声音阶”。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匈牙利、苏格兰民间音乐以及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常被称为“中国音阶”。其五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用的名称,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3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宫-商-角)和一个单独的(徵-羽),两段之间以□音隔开,见下例2: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 5种不同的五声调式。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每处□音的区间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声音阶(以五声为正声的七声音阶),附加音的插入可有 3种不同的方式,形成 3种不同的音阶形态(见宫调)。附加音的音高常可游移,游移音高有时将□音的区间划分成两个各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

2.吉卜赛音阶

详称“带有增二度的七声音阶”。吉卜赛是10世纪时从印度西北部分离出来的游牧部落,其音阶结构形态继承了古印度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在西亚、东欧、南欧、北非各民族的音乐中留下深远的影响。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两处增二度,每个增二度两端有半音镶边,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吉卜赛风”的四音音列,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见下例3:用这种音阶,也可选其中不同的音当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调式(但并非每个音都能当主音)。

阿拉伯音阶

详称“带有中立音的七声音阶”。8世纪时著名乌德演奏家扎尔扎尔创用以后,在伊斯兰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广泛流传,成为阿拉伯民族音乐的特征。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全音与两个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相接以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阿拉伯风”的四音音列,每个八度内的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见下例4,用这种音阶,也可选其中不同的音当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调式(见阿拉伯音乐)。

3.半音五声音阶

详称“带半音的五声音阶”。盛行于古代希腊与近代日本及其他太平洋岛屿。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大三度与一个半音相接以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特别的三音音列,两组三音音列之间可有全音隔开。由于大三度与半音相接时其上下位置可以不同,实际上分成两种结构形态,见下例5:

平均七声音阶

流行于东南亚一带。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7个区间,每个区间小于全音而大于半音。

平均五声音阶

爪哇人所用,当地称之为“定形斯连德罗”。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5个区间,每个区间大于全音而小于□音(见印度尼西亚音乐)。 以上各类音阶都植根于民间音乐中。此外尚有不少人工音阶,是由作曲家根据某种表现意图与风格要求而设计创造的,有的仅出现于某一特定的作品中,有的为某一作曲家所喜好常用,有的产生较大影响,为某个时期某个流派的一批作曲家所用。其中主要的有:

4.全音音阶

由6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 6个全音。这种音阶的运用滥觞于F.舒伯特、G.罗西尼、H.柏辽兹的某些作品,其完整形态出现的最早例子见于俄国作曲家M.И.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后A.C.达尔戈梅日斯基、F.李斯特、C.德彪西、G.普契尼、R.施特劳斯等都曾用过。它成为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特征之一。

5.半音音阶

由12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12个半音。虽然12半音的律制在中国古已有之,在欧洲也在使用键盘乐器以后定型,但将律制中的12个音不分主次而又缺一不可地一齐用来构成乐曲则是20世纪以来的现象。这种作曲技法称为十二音技法或十二音体系。 此外尚有各种包含小于半音的微小音程的音阶形态,统称“微分音音阶”。目前各种微分音音阶还仅处于实验阶段(见微分音音乐)。 音阶里也有音乐。 7个音符组成了美妙的音乐。

广东有什么特色文化?

居住在广东,我感受最直接最深的当地文化是饮食文化。比如:

煲老火靓汤。这里的人特别喜欢煲汤喝,根据季节气候变化、个人体质特点煲各种清补凉汤。夏天清热解毒,冬天温补,男女老少都很适合,很多人都是从小喝汤喝到大。饭前先喝汤,无汤不动筷,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树上结的,土里长的,水里游的……在广东人眼里都可以作汤料,功效繁多。

饮早茶。既是家常聚餐形式,也可以当社交方式。一般情况下,周末全家齐聚饮早茶,谈生意饮早茶,叙旧饮早茶,交际饮早茶等。早茶的精致点心,各种包粉面粥都有,非常丰富,但量不大。广州的茶市里面,早茶是最有“牌面”的,相比午市和晚市,是很受广州人欢迎的。

喝功夫茶。这个算是精品文化,从茶料选择、茶水温度、洗烫杯具、冲茶方式,到盛茶器物,都很讲究,还有典故,主要在广东潮汕地区比较盛行。茶色、茶香、茶味、茶趣、茶道……文化内涵很深。广东人从早喝到晚,有瘾。我是喝不惯,味太浓,喝多了比醉酒还难受。

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的文化跟广东的地域、气候、环境和历史都有关系,很值得研究。

继梁祝黄河之后中国还有哪些知名的古典音乐?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高山流水之意。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比喻知音或知己。《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夕阳箫鼓》——后改为《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汉宫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阳春白雪》—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独奏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渔樵问答》——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胡笳十八拍》——全曲逐层倾诉蔡琰被虏、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曲调哀婉凄切,深刻感人,反映出战乱年代里一个女子的悲剧性遭遇。《广陵散》——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平沙落雁》——对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寓鹄鸿之志的;也有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调基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十面埋伏》——乐曲真实展现了中国历史战争的恢弘与壮观。乐曲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的音乐语言、特有的演奏技法将尘土飞扬的古战场形象而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这是中国十大古典音乐,用传统乐器演奏,声音优美、韵味十足,堪称古典音乐精髓,都能拿得出手,闲暇之余听听,是一种美的享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