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李世济有什么代表作品

1.6005宋杂剧与金院本005宋杂剧与金院本杂剧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晚唐,而宋代出现的宋杂剧标志着戏曲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戏画《目连救母》宋杂剧主要流行于都城以及繁华的商业城市,因此包含了傀儡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目连救母的故事一直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佛教故事之一。戏剧中主要表现目连为了救出地狱中的母亲,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

李世济有什么代表作品,京剧蝶恋花答李淑一原唱?

原唱李世济。

李世济,女,京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京剧程派艺术私淑传人中的杰出代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她唱腔委婉圆润,情真意切,动听感人,善于细致刻画人物;代表作品有《刘三姐》、《文姬归汉》、《陈三两爬堂》、《锁麟囊》等。

你平时喜欢听什么戏?

1.6 005 宋杂剧与金院本005 宋杂剧与金院本

杂剧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晚唐,如李德裕的《李文绕文集》中有“杂剧丈夫二人”的记载。而宋代出现的宋杂剧标志着戏曲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戏画《目连救母》

宋杂剧主要流行于都城以及繁华的商业城市,如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在北宋时期,杂剧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它不仅继承了唐代的“参军戏”,还广泛吸取各种表演艺术的技法,因此包含了傀儡戏、滑稽戏、角抵戏等,如《目连救母》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出。此剧源于佛教经典,唐以后不断出现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目连救母的故事一直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佛教故事之一。目连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他得知亡母于饿鬼道中受苦后,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其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经过了民间传说的讲述加工,戏剧中主要表现目连为了救出地狱中的母亲,独自闯荡黑暗的地狱,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母子团聚。“目连戏”因《目连救母》而得名,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当时东京的勾栏艺人在中元节出演目连戏,持续七天七夜,热闹非常。杂剧中具有很多杂技动作,如跳圈、翻桌等,也在目连戏中有充分的体现。

除了目连戏,宋杂剧还有官本杂剧。杂剧到南宋就形成了稳定的演出范围、演出程序和演出风格,这一时期的剧目主要描写的是南宋时期临安的社会风貌和宫廷逸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录官本杂剧二百八十多种,其中有些是北宋流传下来的,有些是南宋新创作的。

宋杂剧的演出形式有着生动活泼的特点,在表演形式上大致分为“滑稽戏”和“歌舞戏”两个类别,它们表现内容的方法各异,题材丰富。其中,滑稽戏所占比重较大,《宋官本杂剧段数》中的280个剧目中,绝大多数都是滑稽戏,如《眼药酸》、《急慢酸》、《四孤夜宴》、《老孤遣妲》、《睡孤》等。而歌舞戏在宋杂剧中则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类剧目的剧名多缀有大曲、法曲或词牌名,如《裴少俊伊州》、《索拜瀛府》、《棋盘法曲》等。大曲、法曲、词调以及诸宫调等都是唐宋以来盛行的乐曲。

民间传说目连戏的成因据说和妇孺皆知的《打金枝》有关:唐代宗年间,升平公主与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婚配后,很不贤惠。郭子仪为了教育这个公主儿媳妇,特地在后院建造了一座传说中的鬼城酆都,里面设十八层地狱,中坐阎罗王,还有牛头马面、无常鬼等诸般鬼怪,阴森恐怖。好人死后登莲花宝座,来世脱生贵人;坏人死后身受种种酷刑,打入十八层地狱。

郭子仪故意不允许公主看这座酆都城。好奇的公主偷偷打开宫门观看,险些被吓得魂飞魄散。她联想起自己的诸多罪过,不由地胆战心惊,自此痛改前非。据说,后人便据此便编写了《目连救母》文。

年画《打金枝》

宋杂剧角色在演出过程中也会形成特定的称谓,如《急慢酸》、《眼药酸》、《食药酸》衍生出“酸”,专门扮演知识分子;《讳药孤》、《思乡早行孤》衍生出扮演官员大臣的“孤”。宋杂剧的演员一般是四人或五人,即末泥、引戏、副末、副净和装孤。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分工,“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即末泥负责演出计划,引戏负责演出安排,副净相当于参军戏中的参军,副末就是讥讽者苍鹘,只有角色不够用的时候,装孤才会出现。宋杂剧曾出现诸多的优秀演员,特别是女演员,据记载,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等六人为当时的著名杂剧女演员,她们均来自于民间的勾栏瓦舍。

宋代杂剧砖雕

宋杂剧在开始的时候会上演一段歌舞,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俗事,称为“艳段”;然后再上演正杂剧,通名“两段”,可以是一段滑稽戏,一段大曲;最后是玩笑式的小节目“杂扮”。

金灭北宋后,继承了北宋的杂剧,称为“金院本”。金院本和宋杂剧名异实同,在表现形式上也没有太多的区别,但金院本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是金朝在燕京(今北京)定居时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金由金前期与金后期两个时期组成,而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戏曲风貌。金前期对宋杂剧进行了“金院本”式的改造,艺人们不断地创造新的故事来丰富它,《蔡消闲》就是一个新创的剧目。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后,进入金后期。相比之下,金前期的戏曲是对宋杂剧的改造、创新过程,金后期则是对金前期戏曲的定型期,因此也可以说金后期是元杂剧的定型期。

金院本为了符合北方人的口味,逐渐减少用大曲唱歌,将曲调模糊化;同时进一步丰富艳段的形式和内容,增添了“栓搐艳段”,即和正杂剧有一定关联性的艳段,和“打略栓搐”,即将艳段进行分类,清晰地介绍各种人物和故事情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艳段和正杂剧之间的联系,创造了“院幺”的新形式,将以滑稽为主的正杂剧和以歌舞为主的正杂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金杂剧是宋杂剧向元杂剧转化的渡口,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性发展。

豫剧艺术家排名谁前谁后呢?

谢谢你的邀请!我感觉你问这个问题是要引起“陈”和“常”两家之争。豫剧六大名旦有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阎立品,马金凤,桑振君。这几位大师都各具特色,都很有自己的特点,不过六大名旦争论最大的就是常香玉老师和陈素真老师谁该排第一的问题?陈素真和常香玉两位老师都是豫剧大师,这两位老师一生不仅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还有一个爱国的心。

⑴先说说陈素真老师对于豫剧的贡献。我认为陈素真老师的贡献主要有两点:其一,陈素真老师首次将将古典舞、哑剧融入豫剧,并且开创了陈派艺术,同时进一步发展了水袖,独创了飘、抓、转、托、揉、旋及团花袖、烟云袖、扇花袖、波浪袖、飞天袖、鸳鸯袖等多类袖花;其二,陈素真老师进一步发展了豫剧,首次将豫剧发展为演唱和表演相结合的艺术。这是两点很大的贡献。

陈素真老师所获得荣耀:

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梆子大王(豫剧大王)。

⑵常香玉大师的贡献:其一,常香玉原唱豫西调,属下五音唱法。后来逐渐融合了祥符调的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风格,同时,还吸收了曲剧、河北梆子、京剧等诸剧种的元素,形成独特的“常派”唱腔;其二,常香玉大师首次提出了豫剧清唱这种演唱形式,比如《哭总理》,《怀念毛主席》等作品。

常香玉老师所获得荣誉:

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中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从这两点来看,两位豫剧大师难分高下,因此我觉得我们也没有必要再去争论谁高数低这种无聊的话题,两位老师都为我们的传统豫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都值得我们去尊重。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们都是怎么认识张云雷的?

18年11月,无聊刷抖音,刷到探清水河挺好听的,然后看评论说是最帅的相声演员,好奇多刷了几个相关视频,就停不下来了,连刷三天,彻底躺平,一直到今天仍然喜欢他,应该算铁粉了

京剧还会形成新的流派吗?

老生:谭元寿 张学津 冯志孝 裴艳玲 李光 欧阳中石 于魁智,张建国,李军 杨乃彭 杜镇杰 王佩瑜 张克 辛宝达

武生:奚中路

小生:宋小川 姜奇虎

青衣:赵燕侠 李世济 杜近芳 李维康 刘长瑜 迟小秋,李胜素,王蓉蓉,史依弘 薛亚萍 张火丁 李海燕 李佩红 沈健瑾 刘桂娟

花旦:孙毓敏 耿巧云

花脸:尚长荣 孟广禄,杨赤 康万生 邓沐韦 裘云

老旦: 赵葆秀,王菁华 袁慧琴 兰文云

丑:朱世慧 这是在百度上搜到的比较全的现在京剧界名家,有一个特点,就是差不多都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有的甚至更老!维持的还是中老年的观众!长期的这些人维持着演出,不能推陈出新,年轻的演员出不来,年轻的观众也跟不上,京剧最终只能成为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

京剧锁麟囊都有哪些代主演?

《锁麟囊》是程派著名代表作品。其中演绎薛香凝的著名演员有: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迟小秋,黄海燕,张曼玲,吕东明,吕洋,新燕秋等,他们唱功都很厉害,各具特色,都很受人喜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