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王富仁的代表作品

最代表鲁迅先生文学水平的作品是?鲁迅先生是公认的中国作家中进入世界文豪行列者。鲁迅具备两个硬件一一鲁迅写出了世界级的小说《阿Q正传》一一贡献了世界级的文学人物典型。学术界认为世界文学上有四大文学典型一一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一哥德笔下的浮士德一一莫里哀笔下的答尔丢夫一一鲁迅笔下的阿Q。可以这样答一一阿Q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农民...

王富仁的代表作品,最代表鲁迅先生文学水平的作品是?

最代表鲁迅先生文学水平的作品当属《阿Q正传》!

鲁迅先生是公认的中国作家中进入世界文豪行列者。鲁迅具备两个硬件一一鲁迅写出了世界级的小说《阿Q正传》一一贡献了世界级的文学人物典型。

学术界认为世界文学上有四大文学典型一一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一哥德笔下的浮士德一一莫里哀笔下的答尔丢夫一一鲁迅笔下的阿Q。

阿Q有什么资格成为世界四大人物典型之一呢?

对这个问题,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中规中矩示例,作出一份符合考试“参考答案"的答题。

对文学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都是分为三步走:人物形象归类+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依此,可以这样答一一

阿Q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农民的形象,是我们民族的所谓“国民性”的人物典型。

阿Q身上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一一自以为是、自欺欺人、欺弱怕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麻木健忘、鸵鸟精神/阿Q精神。

请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一一主人公阿桂/阿贵/阿gui,不知是哪个“鬼",怎么写?干脆按罗马拼音规则,写成“阿Q”。他是流浪到鲁镇未庄的雇农,寄宿在土谷祠里,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人家叫他撑船便撑船,叫他舂米便舂米,三十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条。他本来姓赵,但赵太爷不允许他姓赵,说他不配。一个人又穷又没有地位又处于逆境,就容易变成“鸵鸟″,容易“阿Q"。阿Q穷,人家看不起他,他说:我的祖宗先前比你们阔得多。他被人打,他以“这世界太不像话了,儿子打老子!他妈妈的"麻木自己。他头上长了个癞疮疤,人家笑他,他说你们还不配呢!

他向吴妈求爱一一是不擅长花言巧语、直奔主题说“我和你睡觉″的真诚求爱,而不是赵太爷所污蔑的“调戏”。求爱因太唐突而碰壁,他以吴妈“假正经"自嘲自谴。

阿Q的思想特征,透露出一种狭隘的农民革命观。本来,阿Q的家庭成份是雇农一一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压迫受剥削、苦大仇深,革命性应该最强、斗争最坚决。但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阿Q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指的就是阿Q那种致命的狭隘的农民革命观,其特征是报仇雪恨捞好处、多占有女人。

阿Q在土谷祠里做的“春梦",可管窥之一一梦中他唱着旧戏文:“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一会儿梦见要报复赵太爷,一会儿又要让以前欺负自己的阶级兄弟小D、王胡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一会儿梦见要抢占秀才娘子的那张宁式象牙床,一会儿梦见大批女人围着他转一一他挑肥拣瘦,嫌假洋鬼子的老婆太开放,会去跟其他男人睡觉;嫌秀才娘子眼角上长了一个疱;嫌八一嫂子的女儿太少,过几年才说。想来想去,还是以前暗恋的吴妈好一一可惜脚太大。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流露。

阿Q最后被辛亥革命上台的新统治者诬陷偷盗,被冤判死刑,临死前总算喊出一句很有名的话一一“二十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

成功的人物艺术形象,都具有深厚的典型意义。

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第一,揭示国人的魂灵一一落后的劣根性。第二,总结辛亥革命乃至历代农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第三,揭示全人类特有的某种精神现象。

当年,《阿Q正传》发表后,许多人对号入座,以为鲁迅在讽刺他、在骂他。

还是毛主席说得最公平、最到位。毛主席说:人有时是需要一点阿Q精神的。罗曼 罗兰说:我们法国也有阿Q。国内首位鲁迅研究博士王富仁教授说:到了共产主义,仍有、仍需要“精神胜利法"。因为地球会有世界末日啊,人怎么办呢?还得“阿Q"吧。

综上所述,最代表鲁迅先生文学水平的作品当属《阿Q正传》!

(本题由@英雄拒绝黄昏团队成员解答)

山东出过宰相吗?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从古至今山东出过的宰相数量多达20多位。其影响之远,犹如泰山一样,记载在历史的长河里。#这就是山东

1,姜子牙

公元前1156年~前1017年,周朝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源于此。电视剧《封神榜》,就是讲述姜子牙辅佐武王灭纣的故事。后世称他为兵家鼻祖。

2,孟尝君

公元前?—公元前279年,“战国四君”之一,齐国军事家,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其中“鸡鸣狗盗”典故就是出于孟尝君门客。主张合纵抗秦势力。

3,陈平

公元前?-前178年, 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陈平一生“六出奇计”,为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4,公孙弘

公元前200年—前121年,汉武帝时期任宰相,而且他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身份封侯的人,开创了丞相褒侯的先例,一生“独尊儒术”。

5,诸葛亮

公元181年—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主要功劳协助刘备垫定三国鼎足之势,后六出祁山,出世北伐,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房玄龄

公元579年—648年,唐朝李世民的开国宰相。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7,刘墉

公元1720年-1805年,乾隆时期宰相。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原型。以为政清廉、忠于职守而受乾隆皇帝赏识与器重。

悲剧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意义是价值论范畴,属于求善。包含悲剧在内的艺术则属于美学的范畴,求的是美,是一种精神体验,偏重的是感情,感受。悲剧由于其强烈的冲击力,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其美学的指向更加具有穿透力。

日本的美学讲求物哀,是那种稍纵即逝的美,譬如樱花,绚烂之后便归于萧瑟沉寂,给人的反差和冲击剧烈,直观上更加悲伤绝望(鲁迅先生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很贴近这种观点)。反映在很多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里,诸如日本的推理小说《砂器》,或者与爱情有关的《雪国》都是很有悲剧色彩的作品,构成了日本艺术的一大特征。

但是中国的文化则稍微含蓄,内敛一些,更加平和,不追求大悲大喜。所以纵使是悲剧,比如《梁祝》,总也留了化蝶的结局,多少是存着一点希望的。这里也就会更多的有意义存在的空间。因为中国人爱讲文以载道,总是会加点价值评判和导向在里面的。而对于纯粹的悲剧,其意义或者价值,也就是对个人和社会的启迪作用,则更多的是无心插柳了。

从戏剧的角度讲,悲剧是较为发达和早熟的,因为早期的人类在自然面前,在社会规律面前往往是非自觉的,迷茫的,也是无能为力的。古希腊的悲剧就很发达,中国古代神话也多有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悲剧的原因也是有变化的,由神意,由性格,再到社会等等。

但是不变的就是悲剧本身那种冲突对抗,那种与命运的斗争带来的巨大震撼。特别是早期的悲剧,那种奋斗不息的力量,带着原始的质朴和冲动,给人以雄浑美感的同时,更让人感受到了悲剧的价值。

比如俄狄浦斯王对抗弑父娶母的宿命,悲怆而无奈,但是从未停止过努力。比如普罗米修斯,被宙斯吊在高加索的山崖上,日夜受苦,雄鹰啄肠,但是从不放弃希望。比如夸父,逐日万里,化为邓林山川,但是也从没屈服过。精卫填海,百世不息。刑天无头,仍舞干戚。

这种力量就是悲剧体现的那种英雄气概,那种不屈不挠的勃勃生机。所以在古代会有刺秦的荆轲,漆身吞炭的豫让这样的死士。苍凉,博大,震撼人心。

在这里,我想悲剧的意义至少应该有四点,一是让人认清现实。无论是俄狄浦斯王还是夸父亦或是其它几位,最后要么无端受苦,要么功败垂成。这也就是社会和人生的本色,并没有谁能一番风顺,总会有曲折苦恼;

二是让人更有同情心。因为看到了悲剧,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更容易去体谅别人;

三是更珍惜现下的生活。看到那些创痛和不易,才会更加珍惜平和与幸福的当下。

四是让人更有勇气和力量,提高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悲剧里的人物其命运往往是悲壮与无奈的,但是那些英雄死士和反抗者们始终不曾屈服,这是一种力量,会感召你不屈不挠。

毕竟悲剧并不应以绝望为尚,在悲怆中存留点希望,拼搏不息,是古来就流淌在人类血液里的,而平和些往往更有回味,在美学的意义上也会更悠长点吧。

鲁迅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鲁迅在今天过时了吗

曾经在中学时代学过许多课文,初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雪》、《藤野先生》、《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高中有《纪念刘和珍君》《狂人日记》,鲁迅似乎一直都是课本视野中熟悉的身影。然而,如今我们回头再看那些年觉得天真洋溢的《朝花夕拾》,恐怕不再有当初那么纯净的快乐了。倒是那些当年颇不喜欢的“沉重”文字,而今似乎比当年多读出了些味道。回忆时的鲁迅不是往事中的鲁迅,看回忆的我们也已不是当年的自己。不管是谁都带上了沉痛的调子,而其中沧桑岁月,人事变迁,又怎堪言说。

新文学运动的主将们不遗余力地加强宣传,鲁迅在中学的叙说中似乎也一直是“冲锋陷阵的勇士”形象。鲁迅先生的杂文似乎也确实如此,无数论战,口诛笔伐,以笔为旗摇旗呐喊,文字如匕首投枪般刺入敌人心脏。可是,这是素来的说法,“从来如此,便对么?”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拔剑四顾,如入“无物之阵”。中国这所铁屋子已经太老,可是就是搬动一张桌子,都要付出代价。呐喊,会淹没在黑暗的沉寂里么?鲁迅先生说,他从来不是一个振臂一呼万众响应的人。他向来不像郁达夫,在文末大声疾呼。但是他始终都在坚持,从未放弃。虽然,四野是黑暗。这黑暗令人窒息,然而,他“以绝望对抗绝望”。

中国人之民族性如何?中国近代以来之启蒙现代性如何?扒去浮云,“启蒙”果真如一道光般照亮了陈旧的“老大帝国”吗?我不知道,我只看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涓生,子君,单四嫂子,孔乙己,爱姑,疯子,和向来善于围观的人群……

没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 野草

你见过野草吗,“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在无垠的旷野和北国干冷的风雪下面,倔强地生长着的生命?纵然艰难,然而从未放弃。正如鲁迅先生自己说过:“正如逆水行舟,无论怎样看风看水,目的只有一个——向前。”或许,“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王富仁先生去世不久。我们在沉痛怀念的同时,也想起他生前说过的话:

1.还是一句话,不要忘了鲁迅。郁达夫曾经说过,一个没有产生伟大人物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而一个产生了伟大人物,而国民不知道尊重他、热爱他、敬仰他的民族,更是一个悲哀的民族。(大意)实际上,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几乎所有问题,在鲁迅作品中早已有所表现、有所论述、有所针砭。正像李泽厚所说,《鲁迅全集》是个百科全书,但我们的国民、包括绝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并不想读它,读了也不敢正视它。这是个悲剧。

2.在中国现当代的社会中,鲁迅的传统不是唯一的传统,它是在与其它不同传统的既对立又统一,既斗争又共存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但要从根本上消灭这种传统,正像在中国要消灭孔子、老子、庄子、屈原、司马迁的文化传统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把鲁迅的文化传统当作中国现当代唯一的文化传统,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想在中国现当代社会根本抹去鲁迅的影响,斫断鲁迅传统的文化命脉,也是痴人说梦。

3.自然,鲁迅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社会是存在和发展着的一种文化传统,但又不是唯一的文化传统,这就意味着鲁迅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蜿蜒起伏的,鲁迅研究者总希望鲁迅一直热着,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化的龙头老大,只要坐上鲁迅研究这班车,就会青云直上,成为永远的先锋派,这是不可能的。它也会有低潮,并且低潮的时候多,高潮的时候少——极少。但也正是在低潮的时候,鲁迅文化传统的价值和意义才呈现得特别清晰和强烈,并为更多一些的人感受到它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条件。

五四刚过,我们再次重温鲁迅先生当年的话,谨记于心:“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