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福聊斋代表作品,二十几岁就写了那么多的作品?
天下霸唱20几岁怎么能写出来含括天文、地理、周易八卦、风水、人文、近代史于一体的书呢?天下霸唱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鬼吹灯》系列,可以说是开盗墓小说之先河的类型小说作品,是继金庸的武侠小说之后,在华语世界传播最广、知名度最高的系列小说作品。
王玥波为什么没有进德云社?
谢邀,凑凑热闹也来侃侃王玥波,自号王三皮,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的义子。其实我也钟情王玥波讲评书不要去说相声,术业有专攻吗!即然相声没有郭德纲的好就专攻评书岜不更好?这也是连丽如反对他说相声的原因吧!其实受现代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的冲击,传统评书也是人才凋零,后继乏人!能够像上一辈表演艺术家的人才,几乎断代!
相声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多亏郭德纲力挽狂澜,把相声重新拉回小剧场演出。和独创的郭氏幽默表演技法,才使传统相声得以发扬。其实传统评书在今天更需要一个像郭德纲式的人物,来挑起振兴传统评书的大任!像王玥波式的评书人才,不应躲到体制内的席梦思上安逸享乐,而更应该站出来挑起传统评书这杆大旗,把评书这门传统曲艺发扬光大,不负众多评书艺术家的栽培和期望!我想这也是全部喜爱评书人土共同的心声吧!
站在一个普通听众的角度,期盼三皮能够成为评书界的中流砥柱,为传统评书的重新焕发活力,做一个像郭德纲式的人物对于评书艺术来说!!你们怎么看??
刘立福郭德纲有什么关系?
按相声门,刘立福是张寿臣的弟子,所以是郭德纲的师爷。他说相声时主要在解放前,为的是积累,到了一定时候好说评书。按评书门,刘立福是陈士和的徒孙,张健声的徒弟,而郭德纲是西河门的门户,拜的金文声,我不知道怎么论。在艺术上,刘老的评书比郭那不是强一点,刘老的评书是评书,郭的评书是。。。至于相声,刘老没有音像资料,可能有貌似单口的录音,应该说的也很不错,时代不同,不好比较。早年郭说相声时有一段里举过刘立福说聊斋的例子,现在也不用了。个人关系谁也不清楚,郭自己说和刘曾有过误会,但还是比较尊重他的。
评书界除了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四大家?
首先说这四位评书大师都是我喜欢的,他们说的评书可以说是占据了评书界的半壁江山。我记得之前每当打开收音机就是这老四位的评书,他们四位的评书太有魅力了,像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单田芳的《白眉大侠》、刘兰芳的《杨家将》、田连元的《水浒传》都是经典之作,这些评书真是太令人着迷了,百听不厌,长盛不衰。当然他们好的作品不止一两部而是有多部能够让人们耳熟能详的佳作。
水平高、作品多、受众广成就了四大家在评书界的地位。尤其像单田芳先生一生勤于创作,在他的说书生涯中总共播讲了一百余部作品,给大家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因此有句话叫有井水处就有单田芳。其实直到现在我还是习惯每天晚上临睡前听上几集单老说的评书。他那沙哑又富有魅力的声音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听着听着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我建议如果谁失眠的话可以听听单老评书绝对效果好。
只可惜,这四位评书大师中的袁阔成、单田芳两位老先生已经作古,刘兰芳与田连元先生也已年事已高,恐怕没有精力再创作新的作品了。在四大家之后感觉有些青黄不接的景象,能够说评书说的好的似乎没有几个,连丽如也不错,不过年龄也大了。后起之秀真的太少了。
说评书是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吃功夫的,现在的年轻人都缺乏老艺人那种耐得住寂寞静心打造精品的艺术追求,而且说评书不像唱歌那么简单确实需要吃苦头,真正体现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为数不多的评书艺人中,除了四大家之外我经常听且非常喜欢的一位评书艺术家是张少佐先生。他说了不少好作品也很精彩,像《童林传》《薛家将》《大明剑侠》都非常不错,张先生是一位高产的评书艺术家在评书界还是非常活跃的。一看他的介绍还是袁阔成老先生的高徒,难怪他的评书那么棒,得到过大师的真传就是不一样。
再年轻一代的评书艺人大概是王玥波了,他是年轻一代评书艺人中的领军人物,说了很多精彩的评书。他这个年龄正好是年富力强创作精力旺盛的黄金阶段,希望他能像郭德纲振兴相声一样能够举起振兴评书的大旗来,为广大的听众观众奉献出更多更优质的评书作品来。
,
你爱听评书吗?
评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评书以前叫作说书,只是现在传播形式有所不同而已。作为媒体时代的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看法,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认为评书只是给那些老爷爷老奶奶准备的。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年轻人,对于评书很多人的态度是,不懂、不喜欢和不愿意听评书。
其实评书是我们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精彩的评书不一定能感动人,但是由于评书演员的不同,听起来的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有句俗话这样说的,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反而相反。三国演义本来是给奋发图强的年轻人准备的。反而成了老人们依依不舍的精神高地。
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目的就是呼吁广大青少年奋发图强。然而在奋发图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历史,才会少走弯路。不再犯前人所犯的错误。所以我建议广大青少年朋友们,去接受我们的评书。爱上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
现在以连丽如为代表的京派和以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为代表鼓书门派?
不论连丽如也好,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也罢,他们依然走的是传统评书路线,以长篇为主,比如《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等。像单田芳以前该推出《林则徐》等长篇评书。他们主要是活动于电视广播等平台,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说明他们确实不错。这一派评书艺术家是以说书为主,主要是讲故事,讲传统故事,手眼身法步必须丝丝入扣,硬功夫很过硬,缺点是创新不足。除了老观众,有多少人还去听他们讲评书呢?
李伯清则不同,他是传统评书出身,但因为传统曲艺的没落,而被迫改革创新,结合生活实际,加上自身深刻的生活体会,融汇而成为“散打评书”。这派评书,更强调舞台功夫和临场反应能力,加上自身过硬的传统功底,所以非常受欢迎,二十多年来,影响了一大批的观众,这些都是走传统路线的评书艺人不具备的艺术魅力。在成名之后,李伯清推出了一些长篇评书,如《水浒传》,但讲法和传统评书非常不同。后来成名的相声名家郭德纲,在很大程度上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突出现实性,以生活化的案例充实自己的艺术。这也是李伯清成功的关键。
总的来说,李伯清是以说理为主,讲道理是他的评书的主要特色,但这又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以事例为主,寓教于乐。
至于提到的会不会承认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评书界内部的派系之争。在西南三省一市,李伯清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可以以一人之力开专场,火爆程度也只有如今的郭德纲可以媲美。其他的评书艺人,显然没有这个能力。
李伯清曾经在书里公开表示:在西南三省,像他这样一场书下来可以挣钱吃饭的,只有他一个。所以,观众喜爱才是硬道理,单纯的门派之争是没有意义的。
况且,四川的文化艺术,向来是独树一帜,并不需要通过与别人一争长短来体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