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周扬代表作品

《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以及描绘战争条件下军人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3篇,体现俄国农奴制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寻求道德思想为主题的《哥萨克》等。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

周扬代表作品,托尔斯泰的突出贡献有哪些?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

他出身名门,是彼得大帝时代承袭下来的贵族,世袭伯爵。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逝父,从小由姑妈照料长大。由于家境殷实,童年起就有家庭教师精心照管他的生活和学习。

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

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

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在高加索地区参加了沙俄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

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到出版4卷本选集的1864年,托尔斯泰已经发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研究“心灵辩证法”的自传体三步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高加索军旅生活的《袭击》、《伐木》等,以及描绘战争条件下军人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3篇,体现俄国农奴制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寻求道德思想为主题的《哥萨克》等。尽管托尔斯泰个人认为上述这些作品不过是“小试牛刀”,但事实上仅凭此就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作家的行列。

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还仅仅是俄罗斯伟大作家的话,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

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从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

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

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认出玛斯洛娃是当年他放纵和引诱的牺牲品后,灵魂被深深震动了。

在作品中,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

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回答者:流沙19840928 助理 三级 3-11 19:51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黎明前的暗战导演介绍?

导演是嘉娜·沙哈提,哈萨克族,中国内地女演员、导演。

《黎明前的暗战》是由湖南广播电视台、长沙电视台及上海麟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谍战剧。由陈育新、郝莹编剧,杜雨露、孙兴、黄轩、周扬等主演。

该剧以湖南和平起义为背景,讲述了中共地下党与国民党特务和反动派展开的惊心动魄的暗战。

该剧于2011年1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傅聪成长三个阶段?

1、傅雷: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遭到红卫兵抄家,又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1966年9月3日凌晨,愤而离世,在家中吞服巨量毒药,悲壮地走完了一生。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1)早年留学:

1908年4月7日,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今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

1920年(12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

1924年因批评宗教而被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

1926年,在北伐胜利的鼓舞下,与同学姚之训等带头参加反学阀运动,大同校董吴稚晖下令逮捕,母亲为安全起见,强行送子回乡。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2)教学生涯:

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

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次年与庞薰琹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

1932年,傅雷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结婚,朱梅馥把一切献给了丈夫和孩子,按照他们的朋友杨绛女士的评价,朱梅馥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还是傅雷的“秘书”。抗日战争时期,留在上海,此后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曾发表亲美言论。

1949年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傅雷学养精深,对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3)遭到迫害:

陷入政治旋涡:

1958年,在上海“反右补课”中,傅雷被上海市作协划为戴帽“右派分子”。上海市中共领导柯庆施执意要划傅雷为右派,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周而复则认为傅雷属于“可划可不划”的范围,恰逢周扬赴上海听取意见,柯庆施同意了周而复、周扬的意见,事后上海市中共委员会派柯灵通知傅雷该消息。但正当傅雷做了检讨,准备放下包袱时,阴谋家柯庆施却变卦拍板把傅雷定为“右派”。

1958年,傅雷之子傅聪留学波兰,《傅雷家书》出自这一时期傅雷与其子的书信来往中。1966年8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

(4)服毒自杀:

1966年9月3日上午,女佣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已在江苏路284路5号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系吞服巨量毒药,在躺椅上自杀,享年58岁,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傅雷夫妇死后,骨灰原被安葬于永安公墓,后归并到万国公墓,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的破坏后遗失。幸有一工人原为傅雷作品的爱好者,故私藏其骨灰盒,幸免遭毁。

(5)平反昭雪:

1979年4月,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文革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骨灰移葬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2、傅聪:

傅聪,1934年生于上海,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9年起为了艺术背井离乡,轰动一时,此后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1)初恋:

幸运与痛苦常常是一对形影相随的孪生子。20岁的傅聪,是令人羡慕以至嫉妒不已的幸运儿。连音乐学院的大门都未曾进去过的他,硬是凭着自聘导师指点,靠着汗湿琴凳苦苦练习拼出来的;何况,在1954年出国留学如同稀有元素,只有尖子中的尖子才有这样的希望。他,居然被文化部选中,派往波兰深造。 当时,他正处初恋之中。

离别,给他带来无穷无尽的思念。他回首往事时,曾用这样一句话,表达自己对于初恋的感情:“只有初恋,才是真正的爱情!”青梅竹马,那种纯真的爱,永远给他留下“美丽的回忆”。傅雷知道儿子在波兰刻苦练琴之余,陷入了感情的痛苦之中。确实,知子莫若父。而傅雷正是以自己在爱情上的深刻教训,为儿子指点迷津。傅雷如此告诫儿子:“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奈何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如火如荼的情人能成为美满的、白头偕老的夫妇的。”

不久,命运的旋律急转直下,父子俩同遭厄运,无暇再讨论恋爱观问题了。傅雷,蒙受历史的误会,被错划为“右派”;傅聪,因女友的信,从波兰出走英国,与家中断绝音信。有国难回。傅聪只好从此侨居英国伦敦,以琴艺谋生。“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失去了祖国,失去了家书,失去了恋人,傅聪陷入深深的孤寂之中。幸亏,由于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长陈毅的关怀,让傅雷继续与傅聪保持通信。傅聪从家书中得到慰藉,略解相思相忆之渴。

(2)美国音乐名门:

以世界作为舞台,傅聪“跑码头”,在一个又一个国家登台献艺。他结识了许多著名音乐家,并常同台演出。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的琴声,使傅聪倾倒。他的坦率、幽默和高深的音乐修养,使他们结下忘年交。

同时,傅聪也跟这位著名的小提琴家的家庭,有了不寻常的关系。他,爱上了梅纽因前妻诺拉的女儿弥拉。在来到伦敦1年零8个月时,傅聪在家书中向父母透露了喜讯,顿时使傅雷夫妇说不出的欢喜和兴奋。傅雷,这位充满父爱、对儿子关怀备至的翻译家,放下手头的笔耕,给傅聪写去长信,告诉他应当如何选择终身伴侣: “深思熟虑,然后决定,切勿单凭一时冲动”;“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

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对方把你作为她整个的世界固然很危险,但也很宝贵”三个多月后,26岁的傅聪和21岁的弥拉举行婚礼。

小两口最初的共同生活是甜蜜的。弥拉是一位阅世不深、单纯天真的姑娘,就是脾气有点急躁。傅聪辛勤地练琴,忙于演出,往往使她感到孤独。 婚后三年多,弥拉有喜了。孩子尚未出世,傅雷便已给孩子取好名字——生男孩叫凌霄,生女孩叫凌云。凌霄是一朵艳丽的黄花,傅雷非常喜爱。傅雷夫人则忙着给未来的小孙子(小孙女)织毛线衣。一个中西混血儿出世了。小家伙给小家庭带来了欢乐。

傅雷夫妇盼望着有朝一日与未曾谋面的儿媳妇、小孙子骨肉团聚。他们常常梦见弥拉、凌霄忽然出现在上海江苏路家中。 “文革”撕碎了一切梦。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团聚之梦化为泡影。两个多月后,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3)婚姻生活:

十多年后,傅聪和弥拉的家庭破裂了。用傅聪的话来说,缘由是“终因东、西方人秉性差异太大”。傅聪在极度的苦闷之中,有过一次草率婚姻。他选择了一位东方女性——南朝鲜驻摩洛哥大使的女儿。傅聪的第二次婚姻很不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结婚3个月便无法共同生活了……3个月,短暂的婚姻。” 仓促的结合,导致迅速的离异。 他,又成了形单影只的独行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而行。

终于,一位中国女性的琴声,引起他心中的共鸣。 她,卓一龙,一位出生在“琴岛”——厦门鼓浪屿的女钢琴家。她是一位从小便在琴声中长大的女性。她的父亲是当地富商,曾任亚细亚石油公司经理代理人。母亲叫周默士。后来她随父母去香港,仍不断练琴。她终于获得了奖学金,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深造。

琴为媒,同为钢琴家,同为炎黄子孙,傅聪和卓一龙相爱了。他们开始了共同的生活。1974年,她和傅聪有了第二个儿子。傅聪无法再请父亲为儿子取名,就用当年父亲“备用”的另一个名字——凌云,作为第二个儿子的大名。

傅聪四口之家,生活在伦敦。1979年,在祖国挣脱“文革”噩梦之后,傅聪回到了上海,出席了上海文联、上海作家协会为傅雷夫妇举行的追悼会。1982年,傅聪带着夫人卓一龙、次子凌云从英国来到北京。岁月飞逝。如今,傅聪年近花甲,和卓一龙一起住在伦敦一幢三层小楼里。他在弹琴之余,喜欢看网球。他为两个儿子的成长感到欣喜。遗憾的是,在琴声中长大的两个儿子,没有一个继承他的衣钵。

扩展资料:

1、《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无处不体现的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2、《傅雷家书》经典片段:

(1)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从上面语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家长都是这样,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然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

(2)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3)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阅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

(4)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掺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休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哪里。

(5)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傅雷老师只是想“严父之下出才子”罢了。

还有哪些好看的谍战片?

柳云龙的《暗算》和《风筝》值得推荐。

柳云龙开了影视剧谍战剧的先河,每部作品都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他的作品,不仅讲故事,更从深处探究和挖掘人性,让观众不仅能大饱眼福,更能深深地触动心灵。

《暗算》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这部剧由《听风》、《看风》和《捕风》三个篇章组成,每个篇章各自独立,三个部分又互有交融,千丝万缕。讲述了中国一批特殊情报工作人员的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听风》故事发生在解放初期。国家秘密机构701成员安在天,费尽千辛万苦找来有超常听觉天赋的瞎子阿炳,让他协助人民政府,找出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的电台,以便掌握情报将他们一一歼灭。

第二部分《看风》,故事发生在1960年代初,留过洋的爱国数学天才黄依依因为迷上安在天,随他来到701为国家破译密码,其个性也因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捕风》,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的上海,潜伏在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安在天的父亲钱之江,为了将事关同仁生死存亡的情报及时送出,斗智斗勇与众国民党人士展开斡旋。

这部谍战剧向观众展示了那些无名英雄,牺牲了个人的自由、爱情、家庭甚至生命,在隐蔽战线和敌人斗争,才使今天的我们能安居乐业。

《风筝》是柳云龙自导自演的又一谍战佳作,该剧以潜伏于军统内部的共产党员“风筝”的人生与情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共产党情报员坚守信仰的故事。

山城军统王牌特工郑耀先,以狡黠机智和心狠手辣闻名。郑耀先是潜伏在军统的共产党特工"风筝"。为了确保"风筝"像一把尖刀,始终刺在敌人的心脏上,在最关键时刻能给国民党致命一击,郑耀先不得不成为自己同志眼中“人人得以诛之的军统六哥”。

上线的牺牲让他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解放后他化名国民党留用人员周志乾,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继续为组织提供重要情报。

在自己"风筝"的身份被组织证实后,他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协助公安局破获多起潜伏特务。在三十多年的情报员生涯中,他被敌人长期追杀,忍受着妻离子散。

对他来说,情报员本身就意味着牺牲,而一个人能有资格为国家牺牲,就是对自身价值的最好证明。

个人觉得,《风筝》比《暗算》更有深度更能震撼人心,柳云龙触及了很多人都不敢触碰的禁区,剧中主角郑耀先的一生,尤其是解放后他的种种际遇,在文革中受到的迫害……都让人在观剧时热泪盈眶,柳导敢于正视那段不堪的历史,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种种荒谬,那些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和奉献的英雄们,尤其是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

哪部谍战剧让你看了不下十遍仍然意犹未尽?

1、《风筝》

跨越三个时代的巨作,虽然在剧情、道具、台词、逻辑上均有瑕疵,但也无法抹杀它是一部出色的连续剧。这部剧真的是太经典了,他没有像其他的抗战剧一样,非常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反而这种把整个党派每个人都发挥出它的作用。这类的电视剧反而更加的真实。

2、《潜伏》

经典谍战剧,演技精湛,故事精彩,还有大把的深度对白,关键是尺度也够大,最后一集简直让我震惊!最爱的还是晚秋说忧伤,就是忧伤,如此婉约的才女,真叫人动容!

3、《黎明之前》

难得一见的不把观众当弱智的好剧,情节紧张节奏紧凑,多条线索同时展开交叉进行,故事开始就告诉观众谁是卧底,却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结局置之死地而后生。主次要演员功底很深,每个角色都很出彩。

4、《狐步谍影》

没想到,一部大陆拍的抗战时期谍报片会没有共产党人的全程参与;没想到,一些我所不熟知的港台演员能将历史角色刻画的有如此深度。

5、《暗算》

柳云龙最好的作品,最好的谍战剧之一,三个故事,三个主角,性格经历贡献各不相同,但都是祖国的杰出人才,尤其钱之江的刻画,非常完美的人物形象。

6、《伪装者》

依然是乱世中的家国情怀,有颜值有演技,剧情紧凑、镜头利落。虽然剧情神展,但为了向平台妥协也能理解,关键人物写得太好了,不分主配,有血有肉。值得一看。

7、《悬崖》

逻辑不及“潜伏”,节奏不如“黎明之前”,但是气质特别好。导演运境水平非常有功力,有那么一二刻让我看到了“美国往事”的气质。另外,人文性上做的特别好。此片绝对胜在气质上……

8、《北平无战事》

难得一见的优秀电视剧!人物的演绎都非常到位,没有多余的人物;每一句台词都非常准确,没有一句废话;演员的演技都非常精湛,感觉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好的状态拿出来了;孔导演的作品必是精品!

9、《无悔追踪》

一部当代史,土味、真实,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语言尺度大。现实中的历史是缺失的,这部弥补了遗憾,再也没有了,回味良久。

10、《红色》

多笔墨描绘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多方结构势力抗衡,上海市井生活,从这个角度讲述抗战时期的剧还真是挺好。要说多精彩多精良到不见得,可不用小鲜肉流量明星真的挺好的,小桃红虽然快50的年纪依然很有韵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著作?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0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0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0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0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0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0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0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0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18.《邓小平论文艺》中宣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3.《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26.《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7.《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28.《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9.《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30.《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31.《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3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33.《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34.《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35.《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36.《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37.《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38.《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9.《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40.《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41.《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2.《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43.《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44.《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45.《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46.《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47.《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48.《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49.《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50.《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51.《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52.《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53.《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54.《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55.《长生殿》洪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56.《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57.《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58.《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59.《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60.《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61.《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2.《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63.《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64.《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65.《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66.《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67.《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68.《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6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70.《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71.《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72.《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73.《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74.《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75.《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76.《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7.《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7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9.《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80.《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81.《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82.《哈姆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83.《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84.《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85.《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86.《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87.《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88.《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89.《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90.《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91.《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92.《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93.《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94.《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95.《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96.《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97.《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98.《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99.《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00.《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