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巴赫平生及代表作品

案例3是莫娘在傅娟选择自杀后强迫他自杀的方式。而傅娟没有死,案例4只要莫娘还活着,三个人还活着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只要莫娘在规定的时间内死去并幸福地生活,只有当莫娘亲口证明莫娘的生活条件时,活着的莫娘绝对不会下达命令,杀手只能通过看到傅娟跳下去来终止计划。傅娟没有跳下去,而莫娘已经死了,既然傅娟已经推出了自愿洗黑的救生之路并愿意选择它...

巴赫平生及代表作品,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第三集为什么自杀?

案例1是莫娘的预期结果 案例2是这部电影的结尾。 案例3是莫娘在傅娟选择自杀后强迫他自杀的方式。也就是说,莫娘死了,而傅娟没有死,三个人也死了,所以傅娟不得不选择自杀。 案例4只要莫娘还活着,傅娟就能拯救三条生命而不死。然而,两个人同时活着,三个人还活着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莫娘注定要安定下来。到时候,只要傅娟不死或者不被释放,三个人还是会死的。通过分析和推断,终止密码是莫娘的生死。换句话说,莫娘设置了双重密码。只要莫娘在规定的时间内死去并幸福地生活,三个杀手就会实施狙击。这个密码是如何执行的?有两种方法:1。看看傅娟是不是从屋顶跳下来的。只要你跳,就停止手术。2.由莫娘亲自执导。只有当莫娘亲口证明莫娘的生活条件时,这个指令才是有效的。至于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活着的莫娘绝对不会下达命令,而死去的也不会。所以当时间到了,三个人仍然死了。在案例1和案例二中,中,杀手只能通过看到傅娟跳下去来终止计划。情况三中,傅娟没有跳下去,而莫娘已经死了,无法亲自下达指令。时机一到,凶手就杀了三个人。情况四中,傅娟没有跳楼,活着的莫娘也不会亲自给予指示,到时候,凶手就夺走了三条生命。这表明莫娘计划是全面的。综上所述,既然傅娟已经推出了自愿洗黑的救生之路并愿意选择它,莫娘只能寻求自杀平局。因为莫娘预言傅娟是一个重视善良和名誉的正直的人。因此,当傅娟告诉他,他可能成为一个黑暗恶魔,莫娘将显示出悲伤和幸福的混合物。可悲的是,他的计划无法完美实施。充其量,他只能得到一个平局。胜利的最终结果无法实现。我很高兴多年来我最喜欢的对手是和我一样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莫娘在去世前总是对傅娟说谢谢。正是因为傅娟决心洗去黑色,莫娘才心甘情愿地死去。生活中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但仅此而已。总而言之,傅娟和莫娘都主动和被动地选择了案例2,这也是双方基于所有既定事实的充分博弈的结果。这个屋顶事件,莫娘自杀之谜,在囚犯博弈理论的教科书层面上只是一个经典案例。此外,还有另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莫娘必须设置双重密码,并告诉他的手下,如果他们看不到傅娟跳楼,就开枪?这是莫娘的天才。首先,他在做安排时肯定会考虑最坏的情况4。其次,莫娘所做的是试图让游戏不太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双重密码。莫娘的预测是,在最坏的情况下,你知道,莫娘不在乎生死,甚至不在乎输赢。所以在设置了双重密码后,即使傅娟不跳,他仍然可以强迫他去死。当傅娟真的走到这一步时,莫娘肯定会选择自杀,切断傅娟的所有后路,迫使他跳楼救人。事实上,这短短几分钟的天台训练可以分为两部分。在上半场,傅娟被莫娘牵着鼻子走。所有的预言都被推翻了,只有死亡才能拯救朋友的生命。事实上,这正是莫娘为傅娟设置的双重测试。甚至莫娘的一个小小的口误也可能是故意泄露的,以诱使傅娟接受测试。莫娘想要的不是征服,而是与对手竞争的乐趣。莫娘只有在赢得傅娟时才会感到失望。但这是平局,莫娘的死是值得的。因此,总的来说,即使傅娟装死逃脱,莫娘也没有白白牺牲。他的总体计划仍然有效。 在设计这个计划时,莫娘知道他会赌上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计划如此完美,以至于无论傅娟做出什么选择,他都必须付出代价:选择死亡来拯救他人证明了他的无聊和无能,他的名声已经名誉扫地,留下了永久的遗产。要选择迂回的游戏,必须首先接受洗黑的事实。第二,一个人必须要么牺牲自己朋友的生命去和莫娘战斗到底,要么跳下去和他一起埋葬莫娘。即使超越莫娘预判的假死成功,傅娟仍将被打上丑陋的烙印,并被迫隐藏自己的名字。从那以后,他将保持低调,这与低调生活没有什么不同。这是傅娟能取得的最好结果。所以从莫娘制定总体计划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赢了。莫娘的胜利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这场双方互相争斗的游戏中,他总是让傅娟处于无限被动的地位,他总是迫使他坚持到底。最终,他以高调的方式死去,而傅娟却以懦弱的方式活着。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为什么后世的人都能记住他?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认为其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尊称他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光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爱森纳赫依山势而建,地势高低起伏不平,由青石板铺路,是德国中部一个富有童话气息小山城。这个地方拥有着很深的音乐渊源,中世纪时,游吟诗人和宫廷乐手都在爱森纳赫进行表演和比赛,可以说它是德国音乐的发源地。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城镇,可其中的市民们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创作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大哥教给了他很多宝贵的知识[1] 。但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兄长却不允许他翻阅学习,因为乐谱很珍贵,抄写的纸张也价格不菲[2] 。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离家闯荡

巴赫十五岁时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在其中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就业成名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生前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魏玛时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同年辞职去接受一个报酬更为丰厚的职位: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在威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但其辞职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挠,在免除其义务之前甚至还将他关押在狱中。

巴赫的艺术成就:

巴赫的音乐是多巴罗克时期不同民族和国家音乐艺术的一次伟大的总结。他的音乐不仅建立在德国的民歌,民间器乐和新教众赞歌的基础上,而且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艺术,也成为他音乐创作的重要来源。巴赫在历史上的杰出贡献是将现存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作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完善。

复调是巴赫音乐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他的作品中的不同的声部既条例清晰,脉络鲜明,有它自己流畅的旋律进行核起伏跌宕,又称为整体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常结成严密的音线之网。巴赫的复调音乐,是对西方复调音乐历史的一次伟大的总结和概括。但巴赫的复调音乐又不是单纯的复调音乐,他的复调是基于明确的和声功能的基础之上,所以巴赫达到了音乐织体纵横关系有几和完美的结合。

巴赫又是近代主调音乐的先驱,建立在七个音级基础上的起和弦,成为他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主要手段,他与拉莫一道最终确立的近代大,小调和声功能体系,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基于此,巴赫被称为“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音乐还具有川流不息,连绵不断,无休止的艺术特点,在严谨的结构中,表现出巴罗克时期的热情和想象。巴赫音乐中的激奋,抗争,祈求等情感表现,开创了音乐直接表现人类情感的美学传统。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精神,是对这种艺术精神的直接继承和发扬。不仅如此,20世纪不同流派的作曲家都直接从巴赫具有严密逻辑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结构感的音乐中,得到相应的启发。总之巴赫不仅是巴罗克音乐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成为以后不同音乐发展时期的预言者和引路人。巴赫的逝世,标志着巴罗克时期的结束。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主要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的艺术家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及人类命运的悲剧性感受。柴可夫斯基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烈追求美好未来的作曲家,然而他生活年代正是沙皇俄国在政治上腐朽,没落的黑暗专制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俄罗斯人民的悲惨遭遇使他看不到心目中的理想出路,这种无法解决的悲剧性矛盾使他对祖国的命运无比的担忧,这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始终是他创作的最基本的思想倾向。但柴可夫斯基绝不是一个悲观宿命论者,即使在他最为悲剧性的作品中也贯穿着一种奋力抗争的精神。

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融汇着两种文化的特质。一方面他的音乐扎根于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土地上,音乐传递者他对十分热爱的土地的深厚情谊。另一方面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明显的反映出他是位“世界主义者”。

在俄罗斯音乐史上,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在创作体裁上涉及最为广泛的音乐大师。

20世纪民族音乐与19世纪民族音乐:它们都重视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从那里汲取滋养,为发扬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作出贡献。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20世纪民族乐派看作是19世纪民族乐派的继续和发展。

①20世纪民族乐派虽然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主义感情,但是,总的来说,他们不如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们那样具有自觉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重视从本民族的历史、人民生活、传说和文学著作中选取题材,强调内容的民族性。

②20世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在处理民间音乐素材的原则和方法上,由于有了更可靠的记录方法(通过录音机),对民间音乐的科学研究大为深入,作品可以处理得更接近于民间音乐的原来面貌,甚至有意识地发掘民间音乐中实际存在的所谓“不规则性”。

19世纪作曲家们经常按照传统的专业音乐方式来处理民间音乐,而对这种“不规则性”往往忽视。20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们还常常从民间音乐不同于专业音乐的种种特征出发,创造出新的风格、新的体系,其杰出代表是巴托克。

③20世纪民族乐派不仅继承了传统音乐,而且吸收了同时代其他音乐流派的创作经验和成果,采纳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西方现代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19世纪民族乐派则是同浪漫主义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它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特征。

作品

巴赫的作品的目录中,使用的BWV,是德文“Bach Werke Verzeichnis”的缩写,意译即“巴赫作品目录”。这个分类体系由沃尔夫冈-史密德(Wolfgang Schmieder)完成于1950年。此分类法依据是体裁,而非作品的创作年代。

颂赞曲,BWV1-BWV224

大型合唱宗教作品,BWV225-BWV249

众赞歌和宗教歌曲,BWV250-BWV524

管风琴音乐,BWV525-BWV748

键盘音乐,BWV772-BWV994

鲁特琴音乐,BWV995-BWV1000

室内乐,BWV1001-40

管弦乐,BWV1041-71

卡农和赋格曲(散),BWV1072-BWV1126

较著名的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BWV1046-BWV1051

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BWV1043

德国组曲,BWV825-BWV830

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BWV846-BWV893

B小调弥撒,BWV232

马太受难曲,BWV244

约翰受难曲,BWV245

管弦乐组曲/乐队组曲,BWV1066-BWV1069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BWV1012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1001-BWV1006

音乐的奉献,BWV1079

赋格的艺术,BWV1080

G弦上的咏叹调,原为BWV1068管弦乐组曲第三号 Suite No. 3 in D major的第三乐章改编而成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2。

去过以色列的朋友有游记提供吗?

长久以来,我一直问自己,为什么东西南北我都去了,却回避了世界文化、宗教摇篮的以色列?犹太民族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有几千年的历史。

我想,一方面这个民族几十年来和阿拉伯人,特别是巴勒斯坦的斗争让我同情了巴勒斯坦人,所以对以色列产生了一点抗拒心理。另一方面,虽然我对犹太族的宗教、历史、战争、流亡等十分好奇,买了不少关于这个地区的书籍,却总是没有读到最后,不了解以色列让我更不敢踏上这片土地。但为什么我如今决定去了?明年夏天,我的女儿就会嫁给一个犹太老公,老婆查到有廉价机票,我觉得是时候出发了。

特拉维夫:活泼新创之城

我们从香港出发,经过将近12个小时的飞行,到达了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

下了飞机后,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这个机场比我想象中大了三倍,漂亮了十倍。在去酒店的路上,眼睛所及处又跟机场的摩登印象相去甚远,这是一个有新有旧,有许多人种、许多户外法式咖啡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城市。最重要的是,这里是以色列的硅谷,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创业者聚集的地方之一。

以色列是全球人均创业投资最多的国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创业公司数量居全球前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超过全欧洲的总和。在特拉维夫40多万人口中就有超过6000家初创公司。

位于特拉维夫白城心脏地带的罗斯柴尔德大道(Rothschild Boulevard)是城市中最古老最昂贵的街道之一,如今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创新创业大道。

走在街上,可以看到路边的小店跟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样子差不多,不同的是,偶尔会有身穿制服的女兵走过。以色列是全世界少数要求女性与男性一样服兵役的国家。

以色列人服役年龄是18岁,男孩服役三年,女孩服役两年。

特拉维夫毗邻地中海,有一条很长的海岸线,曾经入选“全球最好的十个海滨城市”。我们去了公共海滩Banana Beach。沙滩上,年轻的,老的,男的,女的个个充满活力,皮肤是太阳的颜色,笑容是阳光的笑容。他们在打沙滩排球,在双杠上翻转,在海上游 。这是一个活泼的沙滩。

在沙滩上散步时,有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走到我面前,说她喜欢我的样子,我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她自然地举起双手按在我的头顶,为我祝福,欢迎我来到她的国家。

出发以色列之前,一个学艺术的朋友告诉我一定要去那个Ilana Goor Museum,你一定不会失望!我去了,非但没有失望,更令我斗志昂扬。

特拉维夫的全称是“特拉维夫-雅法”,实际上由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座城市合并而成。过去的几千年里,还没有特拉维夫只有雅法。雅法古城已有五千年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和港口之一。这座博物馆就位于雅法古城,是著名艺术家、设计师和雕塑家伊拉娜·古尔Ilana Goor的旧居兼工作室,现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一层是售票和卖工艺品的地方;二层是她自己的作品和藏品,包括桌椅、画作和艺术品;三层也是她收集的各艺术家的展品,还有一个厨房;四层便是顶楼,主要是阳台,可以看到整个雅法老城和地中海。

雅法古城有12条老巷,用了十二星座命名。

我在三层的楼梯上时看到她正在二层和一群人开会,于是赶紧下楼跑到他们附近等她,我想访问她。然而等了半个小时,这一场漫长的会依然没有结束,便不得不跟她打了个招呼就走了。我羡慕Ilana可以有用不完的精力一边创作一边收集,但我又在想,我为什么不可以?我是不是也应该尽情追求生命之所爱。

伊拉娜·古尔在她的博物馆里

耶路撒冷,有时哭泣有时歌

世上没有一座城市堪比耶路撒冷,在精神上和历史上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圣殿遗址哭墙就在此地,耶稣在这里受难、埋葬、复活、升天,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在圆顶清真寺中的岩石处显现“夜行登霄”的神迹。我不是宗教徒,但依然可以想象它的神性。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有一种病症就叫做“耶路撒冷综合症”,是由于访问耶路撒冷城而触发的精神现象,包括宗教主题的激烈的思想困扰、错觉或其他类似精神病的体验。在那里,我会接受怎样的冲击呢?

我们从特拉维夫坐大巴来到耶路撒冷。大家知不知道耶路撒冷一直以来一共有多少个名字?这个城市不是拥有三四个而是七十个。哗!造成这个事实的原因有很多,它是世界三大一神论宗教的圣地,牵引着世界半数人口。其间有统制者因为宗教的背景、语言的不一样,再加上后来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鄂托曼的统治,所以就有这一大堆不同的称呼。

我们住在耶路撒冷市中心最主要的大卫王街(King David Street)附近。过路面上的电车轨,对面就是很热闹的餐厅和购物区。延着车轨往左,一路上会经过许多的建筑物,有酒店、市政局、公园、展览馆等。走着的时候,你会越感觉不知道如何去为这个城市下评论。我只能很浅白地描述。第一个印象是这里很干净,还有好像所有的建筑物大的小的都是用差不多色调的石灰岩而造的,整座城市只有一种颜色——沙的颜色。据说英国统治期间,规定所有建筑都应采用当地的石料,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古城风貌。

经过市政厅所在的萨夫拉广场(Safra Square)的时候,我们停了下来,看到在广场前方放了一架露天钢琴,有人正在弹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演奏者看起来十几二十岁,满头曲发,头顶上别了一个小圆帽。这个小帽子叫做基帕(Kippah),根据犹太教义,人不可以直接以头顶对着上帝所在的天空,因此要以帽子相隔,以示敬仰。

他闭着眼睛正在写意地奏出很有水准的音乐,在阳光下,在街道旁,围着钢琴的人都陶醉在他的音乐中。这绝对是一个很美的时刻。

我发现钢琴的音质很亮很响,与以往听到的有些不一样。打听后才知道,这架钢琴的琴键是陶瓷做的,音色中也充满了陶瓷刚而柔的感觉。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永久耐用的户外钢琴,由一家名为Cadenza的以色列初创公司制造。琴身由混泥土浇铸而成,可以抵御风雨、紫外线和故意破坏。

一直往前走,就会进入耶路撒冷旧城。旧城分为四个区域:犹太区、亚美尼亚区、基督教区及穆斯林区。看到的景象也越来越有特色。有穿了不一样黑衣黑帽的男士,有扎颜色鲜明头巾的女性。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来两趟,白天来一趟,黄昏的时候再一趟,晚上那一趟停留的时间可以长很多,因为在那时你更会因为眼前的人、景、顔色、灯光而动情,你会不知所措。晚上,还有老师带领着小学生来这里。

我们找到了一个小巷子,外面其貌不扬,走进后则别有洞天,仿佛闯进了电影《红磨坊》的片场,有欧洲风情的小酒店,有塑胶织的藤椅,海明威时代的酒吧,餐厅和咖啡厅,没有人坐屋内,都在露天的石头小路上,在白桌布、白焟烛的氛围中看着行人经过。现在是2019年,坐着的椅子可能已经有两三年,这条巷子可能已经存在了一千几百年,外面的一切有些可能是存在了两三千年。时空交错,那个时刻就在我脑洞中翻来覆去,可以说是教育,也可以说是享受,我说:“这是我的福气!”

回去的时候,又经过市政厅广场上的钢琴,远远地就听到了清透的巴赫的音乐。

耶路撒冷的第二天,我们去了古护城墙内三大宗教的圣地:包括犹太人视为圣地的西墙,基督教的圣墓教堂,以及圣殿山上的伊斯兰教岩石圆顶清真寺。

西墙广场上每年都会涌入数以万计的参拜者,他们将心愿写在纸上,塞进古圣殿残余的墙壁的缝隙里,扶墙默哭。公元前965年,所罗门在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俗称“第一圣殿”,后被巴比伦人摧毁;半个多世纪后,犹太人在其旧址上建造了“第二圣殿”,公元1世纪又被罗马人摧毁,仅留下了圣殿西面一段长约50米的护墙。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时,都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我去过世界各地很多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比如梵蒂冈,但最令我动容的还是哭墙,它也是我此次以色列之旅中最难以忘怀的地方。

根据犹太教义,男性犹太人不能剃脸颊边的须发,包括鬓角的头发。所以正统犹太男孩子鬓角两边的头发都很长。

离开西墙,拐几个弯就到了基督教的圣地圣墓教堂。耶稣曾在耶路撒冷居住,也在这里离开人世。一跨进教堂,立即便能感受到庄重肃穆的气氛,这里放着一块厚重的红色大理石,传说耶稣死后就是在这块石头上接受了神父的涂油礼,随后安葬。很多虔诚的教徒相信这块石头浸过耶稣的鲜血,因此会专门携带一块方巾,将油倒到石头上,用方巾慢慢擦拭,把拭过油的方巾小心珍藏,奉为圣物,更多的人则跪倒在地,亲吻、触摸这块染着耶稣之血的石头。

基督教区内有40多座宗教建筑,包括教堂、修道院和朝圣者旅社,这里最著名的遗址当数苦路,当年耶稣背负十字架从狮子门走到如今圣墓教堂的所在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如今苦路已成为耶路撒冷最著名的一条徒步游览路线。

“耶路撒冷到底有何价值?”“Nothing. Everything.”——电影《天国王朝》

每一处宗教圣地都承载着无数信徒长年累月的虔敬之心,而耶路撒冷更是不同信仰的人们共同的心之所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犹太民族认为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吃进胃里的食物、藏在心中的梦想和读进大脑的书。我想还可以再加一条——所有你走过的路。

谁给介绍一下小提琴曲牧歌的作曲沙汉昆的生平?

沙汉昆,1926年生于广东兴宁市。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旋律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历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系主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学科主任等职。创作有小提琴独奏曲《牧歌》,童声二重唱曲《喂好我的大黄牛》,无伴奏合唱曲《黄昏之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论文《建立旋律学很有必要》,《论巴赫的旋律形态》,译文《论旋律》,1988年出版《中国民歌的结构与旋法》,1996年出版《旋律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等。

门德尔松的音乐贡献?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家生平作品: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词歌(Op.62“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第二号)、乘着歌声的翅膀、《仲夏夜之梦》。 第三交响曲,a小调 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作于1842年,当年在柏林首演。这部作品是门德尔松1829年访问苏格兰时开始构想的,后赴意大利,开始写作,又搁置多年终于在1842年完成。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苏格兰交响曲”,此曲奉献给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该曲实际完成时间要比其第四和第五交响曲都晚,但编号相反。 第四交响曲,A大调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作于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 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门德尔松的“作品30”内全部为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一体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为大家所熟悉。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如歌似的美丽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弹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样,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呈现在中段及后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乘着歌声的翅膀艺术歌曲,创作于1834年。当时门德尔松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6号的六首歌曲,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 曲中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美丽动人的情景。 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十七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所作的序曲。

是一个作曲家?

阿尔班·贝尔格(AlbanBerg)(1885-1935),勋伯格高徒,与勋伯格、韦伯恩开创“新维也纳派”,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在作曲技法上的探索为整个20世纪音乐带来了一场革命。

简介:贝尔格一生都住在 维也纳,他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人物生平:1904年开始,贝尔格跟随勋伯格学习,此前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音乐培训。学习四年后,他写了作品第一号,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虽然作品的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勋伯格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1910年的《弦乐四重奏》是贝尔格在勋伯格门下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随后贝尔格就彻底背弃了一部作品必须具有一个主调的调性原则。1911年他与Helene Nahowski结婚,这一时期的音乐受到了他们爱情的影响。

1915到1917年间贝尔格在奥地利服兵役,并于1917到1920年间创作了杰作——歌剧《沃采克》(基于格奥尔格·毕希纳的剧作)。尽管音响上极其复杂,但他对士兵沃采克充满同情与人性的描绘,强烈的戏剧张力几乎令人无法承受,深深地感染了观众。

1925年贝尔格完成为钢琴、小提琴和13件木管乐器而作的《室内协奏曲》,1935年贝尔格受委约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纪念马勒遗孀阿尔玛与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女儿玛侬。贝尔格还将 巴赫众赞歌《我心满足》(Es ist genug)写入最后乐章,形成动人的挽歌,作品很快完成。但是他再也听不到自己作品的演出:1935年12月,贝尔格死于败血症,《小提琴协奏曲》成了他的安魂曲。

贝尔格重要作品还包括《璐璐》、《抒情组曲》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