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自意代表作品

诗言志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诗歌特征的认识,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期,有意识地把边塞生活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至于梁代以萧纲的文学集团为中心所出现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能作简单否定的宫体诗题。都被魏晋南北朝文人纳入了文学的表现对象,魏晋南北朝五言诗的繁荣期、...

自意代表作品,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意思?

诗言志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诗歌特征的认识,语见《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志”自意本指藏在心里的东西,包括记忆 志向和怀抱,此处主要指怀抱。意思是指是个是用来表达襟怀抱负的。

文以载道

一种价值观。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在强调道的同时,并未放弃对文的追求。

意境(yì jìng),汉语词语,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明代文人朱承爵的《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曾提及该词。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带来了文学的繁荣。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对文学的重视,首先表现为这一时期社会的上层包括许多帝王在内,普遍热心于文学创作,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而导致了文学作品大量的增加。伴随着文学创作的兴盛,文学批评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就,不断有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出现。

第二,文学集团的活跃。建安时代,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结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此后,又出现有“竹林七贤”、“二十四友”、 “竟陵八友”等。文学集团的活跃,进一步刺激了文学的兴盛。

第三,文学题材方面的重要开拓。在这一时期,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有意识地把边塞生活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也是始于南朝。至于梁代以萧纲的文学集团为中心所出现的“宫体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能作简单否定的宫体诗题。总之,大凡一切能够“流连哀思”、“情灵摇荡”的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都被魏晋南北朝文人纳入了文学的表现对象。

第四,文学形式的不断沿革变化。魏晋南北朝五言诗的繁荣期、七言诗的产生期、抒情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与格律诗的草创期。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几种基本形式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一个关键时期。

第五,文学与哲理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文学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表现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这使得文学摆脱了简单地、就事论事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传统,文学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深沉了。

从上面所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也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结论。中国的文学自觉由此始发,纯文学也便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可以这样说,后来唐宋文学的兴盛正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之上的。也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据着怎样一个重要的地位。

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前后刘项双方有着怎样的博弈?

引言:

公元前206年,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刚刚落下帷幕不久,地处鸿门的军营内,两边的卫兵正在收拾餐具,显然,这里刚刚举行过一场宴会。此刻,宴会的主人正呆坐在座椅上,看着桌上的一副玉璧似乎若有所思。在他一侧,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捧着一副玉斗,正狠狠的盯着青年。“亚父,我,我想……”青年还没解释完,老人猛的用力把玉斗摔了个粉碎:“你小子不足与谋!今天那么好的机会你却放虎归山,今后再也找不到那么合适的机会了!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他刘邦的阶下囚的!”说罢,悻悻而去,只留下青年一个人孤零零在帐中站着,又望了望桌上的玉璧,青年喃喃自语道:“我真的做错了吗?或许,我真的做错了!”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战神级人物——项羽!刚刚,项羽与刘邦二人在鸿门举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但最终,项羽没能抓住机会杀死刘邦,使得刘邦得以逃出生天。那么,在这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前后,刘项双方又有着怎样的博弈呢?

一.第一次博弈——权力与愚蠢引发的导火索

因为楚怀王的小九九,让项羽率兵救赵,刘邦得以西进关中。再加上巨鹿之战项羽牵制住了秦朝三大精锐兵团中的两个,使得刘邦这一路上非常顺利,没有遇到特别强有力的抵抗。因此,刘邦比项羽要早入咸阳两个月。

但此时此刻,混混儿出身的刘邦老毛病又犯了,看着秦王宫的珍宝美女,刘邦乐的走不动道,领樊哙点醒才还军霸上。可刘邦此时依然做着美梦,因为当初义军盟主楚怀王曾当着众诸侯立下誓言:“先入咸阳者,等他做关中王!”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欲,刘邦此时脑袋短路,愚蠢的听信一个儒生的联系,派兵驻守函谷关,希望能阻止项羽和其他诸侯进入咸阳。可此时的项羽赢得了巨鹿之战,又听闻刘邦先入了关中,正气不打一处来的率领四十万大军直扑咸阳。面对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一个小小的函谷关又岂能抵挡的住?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项羽本纪》

汉高祖刘邦剧照

在双方的第一次博弈中,因为自己的权力欲与愚蠢,刘邦输得非常彻底。在项羽看来,他刘邦于情于理都不该先入关中。

1.首先就情面而言:当初刘邦后院起火,雍齿占据了丰邑,刘邦走投无路之下是他项羽的叔叔项梁收留了刘邦,才使刘邦收复了丰邑,可以说他们项家是刘邦的大恩人。

2.其次于理而言:虽然楚怀王名义上是义军的盟主,但他是项氏家族拥立的,充其量只是个象征,傀儡罢了。况且此时项羽通过巨鹿之战成为天下诸侯的实际领导者,而你刘邦居然那么不开眼的先项羽一步进入咸阳,还派兵驻守函谷关。这些都使脾气暴躁的项羽非常愤怒,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刘邦面临着灭顶之灾。

二.第二次博弈——无间道VS无间道

原本已经输了一局的刘邦已经非常被动,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刘邦部下又出了一个叛徒。其麾下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知了刘邦的真实意图,彼时项羽驻扎在局里刘邦军营40里的戏,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后,项羽更加生气,决定第二天发兵消灭刘邦。

刘邦本已非常危险了,如今手下又出了个无间道,可以说,这局棋下到这已经是死局了。但天无绝人之路,没想到项羽的手下也出了个无间道,他就是项羽的伯父——项伯!

项伯剧照

因为刘邦帐下谋士张良曾救过项伯一命,得知项羽第二天要灭了刘邦,想想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出于义气项伯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想拉张良走,但张良表示自己为了义气也要救刘邦,于是拉着项伯找到刘邦。由于张良的这一举动,刘邦原本的死棋一下子盘活了!

当刘邦见到项伯后才知道自己已经大祸临头,于是大谈自己并没有背叛项羽的意思。同时,刘邦双管齐下,送给项伯一大笔钱,还答应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得了好处的项伯此时内心已经开始偏向刘邦,更何况他和刘邦已经结为亲家。在项伯这个无间道的周转之下,项羽答应与刘邦见上一面,这局棋下活了!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史记.项羽本纪》

不得不说,运气有时比实力还好用。曹无伤做间谍是在情理之中的,毕竟项羽实力摆在那里,人都怕死嘛,这一盘刘项双方下成平局项羽赢在了实力,而刘邦则赢在了运气上。假如张良选择直接跟着项伯走?假如项伯不念及当年的情义?假如刘邦的一番谎言没有骗到项伯?这局死棋刘邦都不可能盘活。考虑到项伯的地位要远胜于曹无伤,这一局刘邦甚至还小胜一筹!

三.第三局对弈——刘骗子与项老实

当鸿门宴开始之时,第三局对弈就已经落子了。但是谁都未曾想到,第三局的博弈居然那么快就结束了,刘邦获得了大胜,而项羽赔了夫人又折兵。究其原因,刘邦这个骗子太会演,而项羽则是个十足的老实人!

刘邦一上来就开始了他的表演,装出一副可怜相的对项羽诉苦:“我和将军一起讨伐暴秦,替天行道。我也没想到会早将军一步进入咸阳,但我的心始终和将军在一起,将军如此英明,这样对我一定是有小人挑拨,我派人驻守函谷关是为了提防盗贼,防止有人窃取秦王宫中原本属于将军的一切!”刘邦这番说辞从头到尾全是假话,明白人一听就听出来了,可老实的项羽却信以为真,反而觉得自己之前做的有些过分,于是说道:“这都是你部下曹无伤告诉我的,不然我也不会这样对你!”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史记.项羽本纪》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

当项羽说出这句话时,这局棋已经宣告结束了。刘邦的这番说辞非常漂亮,他首先模糊了敌我双方关系,表明咱俩都是义军,是兄弟!随后又放低姿态,表示先进咸阳是个意外,并不是自己刻意做的,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最后又替项羽开脱,说项羽这样一定是受小人挑拨,拔高了项羽的形象,同时还解释了自己派兵驻守函谷关的原因,成功的把项羽给忽悠住了,反而使项羽陷入了被动,为了显示自己英明,项羽就坡下驴,表示自己确实受小人蒙蔽,把曹无伤给卖了。本想保住自己英明形象的项羽反倒帮了刘邦拔出了军中的一根毒刺。

鸿门宴上的初次交锋,项羽已经被刘邦牵着鼻子走了,此时的项羽已经没有了杀刘邦的心,还顺带出卖了曹无伤,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四.第四次博弈——外援比拼

虽然项羽被刘邦成功忽悠住了,但不代表项羽手下没有明白人。老辣的范增一眼就看出了刘邦的演技,特多次暗示项羽动手,但项羽始终无动于衷。既然老大不给力,那就咱们这些外援上吧!范增找到项羽的另一个外援项庄,让他以舞剑助兴为名伺机杀死刘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你项羽有外援,他刘邦也不是孤军作战。无间道项伯首先站了出来,与项庄对舞,多次保护了刘邦的安全。但只要项庄不停下来,刘邦的危险就会一直存在。关键时刻,外援张良找来了外援樊哙,樊哙只身闯营,用自己的粗鲁,勇敢和直爽打破了僵局,帮助刘邦赢下了第四局对弈。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史记.项羽本纪》

这次刘邦去鸿门宴一共带了四个部将,他们因为等级不够全都在帐外等候,可张良为什么偏偏挑了樊哙闯军营呢?这就要分析下张良的聪明之处了!

1.樊哙是个大老粗:樊哙此前就是沛县一个卖狗肉的,这次鸿门宴却好好的把项羽“教育”了一番,樊哙痛陈刘邦灭秦之功绩,这样的话从一个没文化的大老粗嘴里说出来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2.张良直击项羽的弱点:项羽是个猛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项羽也非常喜欢猛士,而樊哙就是刘邦麾下的一员猛将。因此在闯进鸿门宴后,项羽给了樊哙一大碗酒和一只生猪腿,樊哙吃的非常豪爽,给项羽增添了很多好感,也让樊哙后来的话更容易被项羽接受。

3.打乱范增的布局:在这场鸿门宴中,樊哙本是一个局外人,是没有资格进入宴会的。老谋深算的范增会算出这场宴会中局中人的所有可能发生的事,却没料到一个局外人跑进来搅局。樊哙的突然闯入出乎范增意料之外,范增一时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张良这样做为刘邦后来逃走争取了时间。

樊哙剧照

最终,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了出来,在张良等人的建议下选择不辞而别,与樊哙超小路回到军营,留下张良善后,把玉璧和玉斗作为道歉礼物送给项羽和范增,自己则早已逃之夭夭,鸿门宴圆满结束。

结语: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对局中,刘邦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奇迹般的挽回了局面,并越战越勇,最终以两胜一平一负的战绩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通过这四局对弈,我们看出了刘邦的狡猾演技,张良的才智过人,范增的老谋深算,樊哙的忠勇坚强,还有项羽的无知幼稚。四年后,范增鸿门宴上的预言成真了,项羽以乌江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那场鸿门宴,就是敲响项羽丧钟的最后的宴会!

还有什么其它惊人的成就?

李叔同,出家后就是弘一大师。

才华横溢,音乐、文学、书法俱精,于当时再无二人可与之并列。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作为佛弟子,对弘一大师甚为敬仰!且有幸在福州鼓山亲拜过大师的纪念塔。

在民国时期,佛教界,律宗是少有人讲,更是少有人推广践行的。实在是苦。而弘一大师一己之力,弘扬律宗。精神极为难得。

其修行境界,也是非吾等晚辈所能猜测。圆寂时留下笔墨:悲欣交集,静然而去。

自意网络是谁的子公司?

自意网络不是谁的子公司,是独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自意网络科技公司是来自中国上海的游戏厂商,我们希望制作充满创意而富有艺术性的游戏作品,给与玩家独一无二的体验。目前有自研产品无期迷途已于2022年8月国内上线。

北宋名相寇凖?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寇准在宋真宗得到皇位的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他与宋太宗的关系也不一般,这使宋真宗对他另眼相看。但当他与宋真宗接触多了,宋真宗对他的印象却不太好。他第一次罢相时,宋真宗曾批评他随便用官爵俸禄买私人人情,换取个人的声誉。

一、真宗晚年的寇准从罢相到复相

寇准被罢免宰相,改任知陕州,时间不长,又改任知天雄军(今河北大名)。在天雄军,他未经请示,擅自给护送辽国使者的军兵支发了津贴,事后,他将此事向宋真宗报告,宋真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寇准喜欢收买人心,博取好的声誉,你们看眼下的事就又是一个证明。”于是宋真宗下令,支发的钱由寇准个人偿还。

这件事表明宋真宗对寇准的成见是相当深的。

寇准对宋真宗对他的贬黜却没有怨恨,他在天雄军,辽国使者问他:“您德高望重,为什么不做宰相了?”寇准回答:“皇上觉得朝廷中没有什么事,而把守北大门的差事非寇准不可。”对于天书降等事,寇准是不相信的,但他也没有公开反对的表示。宋真宗去泰山封禅,寇准主动要求参加大典,这个要求也得到宋真宗的批准。当各地纷纷奏报“祥瑞”的时候,寇准也泰报天雄军“狱空”,即监狱里没有犯人。

宋真宗祀汾阴回京后,调寇准回朝,任判都省。宋真宗去亳州祀老子,任命寇准为东京留守,说明宋真宗对他还是较为信任的。

不久,发生了马知节与王钦若的纠纷。当时王钦若、陈尧叟是枢密使,马知节是枢密副使,都在枢密院任职。马知节对王钦若早就有看法,认为王钦若心术不正,是个奸臣。但自知能力不及王钦若,不能将王钦若从宋真宗身边除去。他于是抱着与王钦若“同归于尽”的决心,故意同王钦若争吵不停。

这使宋真宗很为难,因为马知节以忠直闻名,如果只处理马知节难免会引来宋真宗偏袒王钦若的议论。宋真宗无奈,就采取将王钦若、陈尧叟、马知节一起罢免的办法。这样做了以后,枢密院出现空阙,于是宋真宗便任命寇准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宋人称担任此种官职者为“枢相”,枢相不是宰相,但地位与宰相接近)。

这说明宋真宗与寇准的关系有所改善,当然据史书记载,寇准被任命为枢相,主要还得力于宰相王旦的推荐。此事发生在公元1014年7月(大中祥符七年六月)。

寇准做枢相仅一年,就被罢免。主要原因是他同三司使林特(“五鬼”之一)不断发生矛盾。最后的一次,是林特催督河北转运司上缴绢帛,而河北转运使李士衡一时不能办集,寇准曾与李士衡共事,又一直对林特不满,就向宋真宗讲,这原是林特计划不周,现在要嫁祸李士衡。他又说自己在天雄军时曾上缴绢5万匹,三司拒绝接收,现在距那时时间不长京师就出现了绢帛不够的情况,可见是三司使的失职。

他请求处分三司官员。宋真宗勉强听从了他的请求,处分了三司官员,但随后就在大赦令中加入了相应条文,使三司官员得到赦免——显然,这是宋真宗玩了一个小权术。宋真宗祭神祀祖离不开林特这种人,他宁可舍弃寇准也不愿舍弃林特。宋真宗不高兴地对宰相王旦等人说:“寇准年纪不算小了,经历的事也够多了,朕以为他已经改掉了自己的毛病,现在看来,他身上的毛病似乎比以前更厉害了。”

宋真宗的上述议论未必公允,但平心而论,寇准在此次担任枢相期间,也确实暴露出他办事不够持重的问题。突出的例子是他竟不能处理好同宰相王旦的关系。他担任枢密院长官,政事堂有时把拟议中的一些文件抄送他征求意见,他看到其中问题,不是向主持政事堂事务的宰相或参知政事提出修正建议,而是直接向宋真宗陈述,搞得政事堂长官非常被动,有时还因此受处分。

相反,枢密院有时也将拟议中的文件送政事堂,王旦发现了其中毛病却附写自己意见送回枢密院。政事堂其他官员或吏人请王旦借机报复,都被王旦拒绝。这使寇准很惭愧,但他知过能改,曾当面向王旦承认错误。王旦在宋真宗面前经常讲寇准的长处,寇准却时时在宋真宗面前讲王旦的缺点、过失。

有一次,宋真宗禁不住对王旦说:“爱卿总是讲寇准的优点,而寇准却专门挑剔爱卿的不足。”王旦却说:“这是因为我做宰相做得时间太久了,问题都暴露了。寇准能不加保留地对陛下讲出来,说明他对陛下很忠诚。”宋真宗虽然没有表示什么,但他内心对寇准的看法却更坏了。林特的事发生,使宋真宗决定罢免寇准。

寇准预先得到了即将被罢免的消息,私下派人找王旦谋求使相(带“同平章事”头衔的节度使)的官职,王旦表示吃惊说:“使相这么重要的官职能走后门谋求吗?”寇准对此很不满意。但当宋真宗向王旦征求如何安排寇准时,王旦却建议任命寇准为使相。

宋真宗同意了这个意见。寇准被任命为使相,进宫向宋真宗谢思,哭着对宋真宗说:“如果不是陛下宠爱我,哪能得到这个官职!”宋真宗也还算实在,他对寇准说,这主要是王旦的意见。寇准对此感叹不已。就这样,寇准带着遗憾离京赴任。

然而随后,王旦的去世,使得王钦若成为宰相。随着王钦若天书事件的持续发酵。当然,从第一次天书降到现在,已过了十余年,人们对装神弄鬼的事已较普遍地产生了厌烦情绪,大约是更重要的原因。

在宋真宗决定罢免王钦若的同时,就决定召寇准进京取代王钦若,在罢免王钦若的命令正式下达之前,寇准已接到召他进京的命令。据说,在寇准动身之前,他的一位门客曾对他说:

“您走到河阳(时为京西孟州州治所在地,今河南孟县),就自称有病,坚决请求担任地方官,不入朝廷,这是上策;如果进京晋见皇上,就揭发乾佑天书的虚假,您可以保全您平素正直的名声,这是中策;再次出任宰相,这是下策,最不可取。”

寇准听了很不高兴,没有接受此人的建议。

寇准于公元1019年7月17日(天禧三年六月十三日)被任命为宰相,同日,丁谓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二、两派的斗争

宋真宗晚年,激烈地政治争斗主要是在对立的二派人之间进行的,二派的主要成员,可以说都是宋真宗很亲近的人。一派以寇准为首,有李迪、王曾、杨亿、盛度及宦官周怀政、武将曹玮、外戚李遵勖等,另一派以刘皇后、丁谓为首,有曹利用、任中正、钱惟演及宦官雷允恭等。斗争就在宋真宗的身边进行。

1、寇准的二位盟友

王曾是公元1002年(咸平五年)的状元,李迪是公元1005年(景德二年)的状元,这二位状元在宋真宗在位后期都进入了政坛的决策层,参预了激烈地争斗,并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实际是寇准一派政治势力的骨干。李迪,字复古,濮州鄄成(今属山东)人。生于公元971年(宋太祖开宝四年),他在中状元二年后被召到学士院参加例行考试,宋真宗亲自审阅了他的试卷,破格提拔他为著作郎、直史馆。此后,他因公务失误被降一次官,这使他的仕途出现一些波折。但宋真宗对他还是较为重视的。

在东封时,让他任充州通判,在祀老子后,又任命他为知亳州。后来西部边境形势紧张,又任命他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后来,宋真宗任命寇准为判永兴军,就让李迪改任陕西转运使。公元1016年9月(大中祥符九年八月),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会灵观副使,这使他更多地与宋真宗接触。

有一天,李迪正休假在家,忽然接到宋真宗要他进宫的命令。他见到宋真宗,宋真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上报的财政收支详数给李迪看,当时因旱灾,财政收支很吃紧。宋真宗问李迪如何解决财政困难,李迪劝宋真宗以皇家库存来弥补财政亏空。

宋真宗对马元方看法不好,正准备撒换三司使,就说:“等新三司使到任,朕准备将皇家内库的几百万钱财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的钱财不分内外,何必讲借?我请求就给三司算了。”宋真宗痛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宋真宗有了疑难找李迪,说明李迪很得宋真宗的信任。

公元1017年9月(天禧元年九月),宋真宗任命李迪为参知政事。在寇准被罢免的情况下,李迪一度成为丁谓的主要对手。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属山东)人。生于公元978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中状元时29(虚)岁。他受到当时宰相寇准的赏识,得到破格提拔,很快就进入能较多接近皇帝的右正言、知制诰的官职。前文已言及,他是最早反对大兴土木、建玉清昭应宫的人之一,引起宋真宗的注意。

宋真宗于是让他负责大理寺事务,不久就改任翰林学士。这样,他同宋真宗的接触更加频繁。有一次,宋真宗晚上召他,没有穿礼法规定的服装,事后还特地叫宦官向他说明,可见宋真宗对他很尊敬,甚至多少有点畏惧。

这以后,宋真宗又让王曾兼管审刑院,这是个负责复审案件的机构。有一次,王曾提出,“违制”(按指违反制书指令)不分故意和失误,都判徒刑二年,不妥当。宋真宗于是下令加以区分,故意者重判,失误者轻判。后来被判“违制”罪的,多被判为“失误”一等,宋真宗不高兴说:“按照爱卿的判法,以后怕就没有犯违制罪的了。”

王曾不含糊地说:“天下的人那么多,看不明白制书的人是多数,故意违反的人很少,如果按过去的判法,很多人糊里糊涂就被定了重罪,陛下认为那样就好吗?”宋真宗以后就没有再提起此事,他觉得王曾讲得确有道理。

公元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他与陈彭年、张知白同时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时他39(虚)岁。次年,宋真宗拟任命王曾为会灵观使,王曾得知王钦若正在谋求这个职务,就主动让“贤”,这引起宋真宗的疑惑,当面对王曾不高兴地说:“大臣应当顾全国家大局,怎么能为了个人的名声就同朕搞对立。”

王曾顶撞说:“臣下我做事都是以‘义’为出发点的,也没有想同皇上搞对立。”宋真宗对此事耿耿于怀。王钦若又乘机讲了王曾许多坏话,于是,宋真宗就此年9月中罢免了王曾的参知政事。

王曾被罢免后,去见在家养病的前宰相王旦,王旦病得很重,拒不接见。但王曾离开后他对家人说:“王曾将来肯定能建大功业,因为他胆子比我大,做事有理有节,我做了几十年大臣,遇到皇上生气,总是怕得无地自容,而他却不怕冒犯皇上,这一点就比我强。”王旦说得很有预见,王曾的沉稳而又不畏强暴,确实在日后起了大作用。

王曾被罢免后并没有调离京城,这使得在寇准被罢免宰相向敏中去世的同一年(即公元1020年,天禧四年)又重新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王曾的重任参政,虽然对宋真宗死前的政治争斗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但却为宋真宗死后丁谓政治集团走向没落埋下了伏笔。

2、斗争的白热化

公元1018年(天禧四年),宋真宗的病情恶化,他可能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有一天,他把头枕在宦官周怀政的大腿上,和周怀政商量,说想让皇太子监国。周怀政这时兼任左右春坊事,属于东宫(太子)属官,于是他找到寇准传达了宋真宗的旨意。

寇准于是秘密谒见宋真宗,决定实施此事。寇准还要求罢免丁谓,说:“丁谓是个又奸又滑的没有操守的人,不能让他辅佐太子,希望另选正直的大臣代替他。”宋真宗也同意了。寇准找到当时担任翰林学士的杨亿,请他秘密起草令太子监国的诏书。他准备用杨亿代替丁谓。杨亿夜里独自起草诏书,连身边侍候的人也不让靠近。但是,寇准喝醉了酒,却把情况泄漏了出去(另一种说法是,杨亿有一次对妻弟张演透漏说:“数日之后,事当一新”张演把他的话传了出去)。

这时,丁谓感到很恐慌,他正设法反击寇准,而寇准这时恰恰犯了一个大错误,这就是他得罪了刘皇后。本来,刘皇后在丁谓与寇准之间是没有太多倾向性的,但丁谓已看出刘皇后的重要,千方百计地讨好刘皇后,寇准准备让太子监国,全不通知刘皇后,也已使刘皇后感到不快。

这时,恰好又出了州人指控王蒙正霸占别人盐井的事。寇准在听取了前去调察的官员章频的报告后,主张惩处王蒙正。而王蒙正是刘美儿子刘从德的岳父。这事终于激怒了刘皇后。刘皇后与丁谓、钱惟演、曹利用联手,策划了对寇准的弹劾。丁谓与寇准的对立,是不用再讲的。钱惟演是刘美的妻兄,自也不必言。曹利用怎么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原来,早先寇准曾与曹利用在枢密院共事,寇准一直看不起曹利用,二人议事不合,寇准就说:“你这个大兵哪懂得国家大事!”所以,曹利用也对寇准怀恨在心。

丁、曹等人向宋真宗提出要求罢免寇准的要求,刘皇后从中支持,宋真宗因为病,竟忘记了曾与寇准作过的约定,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当时天色已晚,宋真宗召知制诰晏殊入宫,让他起草罢免寇准的诏令。

晏殊觉得事情奇怪,推辞说:“任免宰相应当翰林学士起草诏书,让我起草不合规定。”于是宋真宗又令人将钱惟演召入宫内。钱惟演提出,罢免寇准后朝中就没有了宰相,恐怕不方便。宋真宗说:“等一段时间再议吧!”这样这年7月,寇准被罢免了宰相,改任太子太傅。

寇准得知这种任命,曾进宫面见宋真宗,揭露丁谓与曹利用互相勾结等问题,他还对提升李迪提出异议,认为自己若是有过错,参知政事也有份;现在自己被罢免,李迪却得到提升,不合理。他还因此当着宋真宗的面同李迪争论。

弄得宋真宗十分气恼,竟发脾气说:“明天朕要把丁谓、曹利用、李迪一起罢免,把寇准贬得远远的,免得这样烦朕。”但第二天,他并没有这样做。寇准反对提升李迪,是他的糊涂,后来,李迪成为丁谓的主要反对者,特别是寇准遭受丁谓等的迫害时,李迪曾多次提出反对。

寇准被罢,原先要让太子监国的事也泄漏了,周怀政就成了刘皇后、丁谓等人的眼中钉,因为他是宋真宗身边最受信任的人,不把他从宋真宗身边调开,一旦宋真宗醒悟,则后果不堪设想。在丁谓、刘皇后的内外配合下,周怀政被限制不能同宋真宗见面。周怀政很紧张,他出于自身的考虑,也出于对宋真宗的忠诚,决定发动一次政变,杀死丁谓,重新让寇准做宰相,让太子即位做皇帝,而让宋真宗做太上皇。

他联络宋真宗的亲信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阁门祗候杨怀玉等共同策划,准备于旧历七月二十五日(西历8月16日)起事。但是事发前一天晚上,杨崇勋、杨怀吉突然转向,跑到丁谓处告密。丁谓半夜乘妇女乘的车到曹利用家谋划了反政变的办法。

次日天一亮,曹利用就进宫,逮捕了周怀政,使政变彻底流产。宋真宗派人审讯周怀政,周怀政供认不讳。宋真宗又亲自审问,周怀政只是祈求宋真宗宽恕。但是,宋真宗对于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宦官并没有网开一面,而是下令将他处斩。

三、寇准一派斗争的失败与彻底罢黜

丁谓等人借着周怀政政变未遂之事,揭发所谓“乾佑天书”完全是周怀政一伙搞的骗局。这样,宋真宗也无法反对,只好下令逮捕参预此事的朱能及有关的军官、道士、僧人多人。在派人逮捕朱能时,朱能杀死派来的宦官使者,率部叛逃。朝廷调兵围追,朱能部下溃散,他本人自缢而死。

周怀政一案连同“乾佑天书”案牵扯了很多人。首当其冲的是寇准,他既是周怀政拟扶立的宰相,又是“乾佑天书”的进献者,罪名尤重。他先是被贬为太常卿、知相州(今河南安阳),不久又被贬为知安州(今湖北安陆),最后又贬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

宋真宗去世时,他又被贬为雷州(今广东湛江南)司户参军,不久死于此。寇准是个毛病颇多的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寇准,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比现实生活中的寇准耍完美得多),但他晚年的遭遇是不公平的,他的不幸,完全是宋真宗本人一手造成的。当然,当时宋真宗可能病得很厉害,已经不能像平常那样思考和处理问题了。

受到牵连被贬的,还有枢密副使周起、签署枢密院事曹玮(曹彬之子)、寇准的女婿王曙、翰林学士盛度、知开封府王随、卫尉卿慎从吉、侍御史知杂事杜尧臣等数量不小的一批大臣以及一批武官、宦官。这无异于一次大清洗。

另外,跟随朱能造反的军官刘益等11人被活活钉在木桩上示众三天后先砍下四肢再砍头处死,另有10人处死,被判流放、刺配充军等重刑的又有数十人。这又成为宋代历史上血腥的一页。

周怀政案也牵连到皇太子,有人曾向宋真宗提起此事,宋真宗也曾动过处罚皇太子的念头,但李迪提醒宋真宗说:“陛下有几个儿子?竟要考虑这种事!”宋真宗明白,自己只有赵祯这一个儿子,是不能伤害的。况且赵祯当时只有11(虚)岁呢!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