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的的代表作品,有充满春意的照片分享吗?
聊聊拍不一样的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然桃花并非只有妖娆、妩媚的一面。旧树老枝的桃花也有不逊梅花的奇、险、雅、趣,超凡脱俗的风骨美。拍桃花胜在视角独特,重在构图取舍,赢在意韵捕捉。保证画面干净简洁,适当留白,并辅以适当的后期,二次裁剪创作,就能拍出硬朗而飘逸、艳丽而高洁,刚柔并济,充满画意、禅味、仙气的“桃”画作品。
关于植物的一首诗怎么写?
谢邀。
关于植物的一首诗怎么写?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笼统。
倒不是说写诗如何繁杂多样,而是本身“植物”这个概念就非常大。
梅兰竹菊都是植物,盛开的牡丹也是植物,墙角的青苔也是植物。可明明每一种植物所代表的意象已经固化,外形也是千奇百态,下笔自然角度完全不同。
当然,这还不是写诗的根本问题。
诗是什么?诗是韵文。也就是说剥离了诗的特色之后,也就是一篇文章。而和文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押韵和节奏。所以写诗该怎么写?文章怎么写,诗歌自然也就怎么写。
像这种固定对象描写的诗,在诗歌分类中属于“咏物诗”,当然,咏物诗并不止包括植物,“物”的概念更大,只要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具体道上姓名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物”,所以,植物当然在内,动物自然也包括,活物也可以,死物也没问题。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物”的文章呢?天下大同,写文章无非是围绕主题进行描写,论证,传达出作者的直观感受让读者接收到,就算成功。
假设我们现在要写牡丹(植物的一种)。从什么地方下手?所谓文从情起。我们闲着没事,干嘛要写牡丹?必然是盛开的牡丹在某个方面打动了我,让我有想法把这种打动我的感觉记录下来,并且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希望也能感动读者。
而这种感动就是诗人的目之所见,鼻之所闻,触之所感,耳之所听(环境衬托),这些人体器官采集到的标的植物,分散成不同的神经信息,汇总到脑海中刺激我们某一处的大脑皮层,让我们产生开心、惊叹、愉悦的感受。而文字是平面的,要重建这种立体的、多维的感受就只有通过不同方面地描写来达到我们的生物电信号效果。
这就是情感转换成文字,其难度一点都不亚于将三维立体的物件拆分成二维平面。
不知道这段文字是否有些生涩,这么说吧,我们通过文章、诗歌来写物件,其实就是把一个盒子拆成纸板,让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排列组合,而读者如果具有重组文字板块搭建还原这个盒子的本事,那么就会惊叹这个盒子多么精巧。
说起来复杂,其实就是把感情用文字写出来,然后读者从文字还原本相,获得和他内心契合的感情触动。
而没办法还原成功,有可能是作者水平差,差得不成功,也有可能是读者没有生活阅历,即组装经验——这就是所谓的“读不懂”。
实际上我们作为写作者,注意的就是要在生活常识(大部分人都懂)的角度去拆分这个盒子——一朵很漂亮,让诗人感动的牡丹——拆解角度符合常人思维的角度是什么?无非就是色、味、质地,所以我们看诗人写牡丹,没有谁能超出这几个角度来描写的。
同理,些其他植物也一样。无非是进行形状、颜色、味道、声音(植物这方面很少,但有)各方面进行描写,但是如何描写,就是每个诗人的功力不同,这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字内容的还原度。
为什么下里巴人的作品人人喜欢?因为人人都可以还原。为什么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因为能还原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缺乏你拆解文字的知识高度。
瞎说无意义,我们看例子。就用牡丹,最简单,也就是最受大家认同的是李正封的《牡丹诗》: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第一句写国色,第二句写天香,第三句写春醉,第四句写不归。从色、味,诗人观赏者的流连不返的正侧面描写牡丹花的美丽。
这种因为被美艳绝伦的牡丹花所吸引,以至忘了归期,不想回家的情感是我们所有人都有过体会的,那么在读到李正封这样解构场景的文字的时候,脑海中自然就会用这些文字反映出来的碎片搭建出我们自己脑海中曾经有过这种情感的情境,让我们被触动。
这就是李正封这首诗的成功,而这首写牡丹的诗无论手法,还是文字都是相对简单的,大家都能读懂,又有共情,所以“国色天香”这样的成语流传百世。
那么回到问题,关于植物的诗怎么写呢?
写作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用文字从不同角度刻画,同时带入描写植物时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情感,做到融情入物,融情入境。这是写诗文的固有特色,有区别的也就是表现手法的各不相同罢了。
而这个表现手法的不同,和意境息息相关,更和创作者自身的鉴赏能力、文学素养有关。
你有好的诗句佳作分享吗?
多谢你的邀请,这还真巧了,本人正好有一首新填的关于杏花的词,分享给你吧,不敢说有多好,但却是在当前形势下的真情时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宅家日久,早不识春风面,纵然是姹紫嫣红开遍,也难敌新冠当前!由此负了梅花,又误海棠,早落得怨声一片……昨夜风雨更是让桃零落、李花飘散!平明闲步,大院深处、废草旧园,居然见几树杏花出落得春意盎然,感此填【陌上花】一阕以记。
东风二月、清江水暖,莺飞时后、
李白桃红,犹自往来争秀。
无端一夜风兼雨,落得绿肥红瘦!
隔离多有负,此身无奈,问花知否?
小园长未顾,平明闲步,
却是兴荣繁茂。
红杏枝头,还驻得春依旧。
忆曾邂逅当年事,相与约、来年又。
恨红尘梦远,而今方得,再斟杯酒
一绝
躲疫不知春意浓,宅家长是误东风。
小楼夜听声声雨,喜见新红替旧红。
一枝梨花压海棠的句子低俗吗?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弄懂“评论”二字的含意。
何为评论?所谓的评论,就是评价,评判和论述他人所作的报告,文章和某些事情及言论,给予评价与反驳。
比如;鲁迅抨击国民党,说共产党游而不击,假抗日的言论和行为。用事实来揭穿,国民党的阴谋诡计,一文能抵百万兵。这就是抨击与反驳的威力。
再如;当今社会上一些丑人丑事。利用瘟疫灾难之时,谋取爆利。如廊坊市明珠超市,一斤豆角卖80元,被罚50万。你就可以一展才华,大笔一挥,用你的正义思想,来抨击他的丑恶作为。不但不低俗,而且还高雅正义。
所以低俗与否?要看你评论的,是什么内容和事情了,也要看你的世界观,或站在什么角度,和立场上去评论了。也要看你用什么样的词句?对于红杏出墙的词句,多用于讽刺女人出轨。显得词句,幽默含蓄,不那么直白而已。若是事实确凿,不但不低俗,而且还幽默风趣。
在我们上;人才济济,美女如纭,正可畏是,能人背后有能人。我们每个人的学识,思维,认知能力不尽相同,用字,用词的技巧也不尽相同。难免会出现,用字用词不当。或者是不对自己口味,或只站在自巳的角度,和立场上发声,以吐为快。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轻者发生口角,重则引起对方不理智,漫骂回击或被拉黑。就不如将心比心,多理解他人,和谐相处,营造温磬的。
结束语;对于在评论中,我们用的词语低俗与否?取决于是否,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词汇。避免文不对题,低俗无义。好好把握,做到守规守心不出错,守嘴不惹禍。理解万岁!{谢邀}!
搜集诗人杜牧苏轼曾几的资料?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等。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代表作《阿房宫赋》、《泊秦淮》、《江南春》、《赤壁》等。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首人、苏仙,汉族,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唐宋八大家之一。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等。
曾几(1084-1146)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南宋诗人。小学课本中学过《三衢道中》。
满园春色关不住?
问题 : 宋代叶紹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纯写景吗?
前言是不是纯写景很难说,诗人是否另有所指,需要根据其创作时的背景来判断。在不了解其创作北京的情况下,对于作者的用意只能是猜度了。
另外,诗文作成以后,读者如何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下面,老街列举几个有名的杏花诗句,比较一下。看看各类杏花有什么不同,就明白”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特点了
一、单纯的杏花 陆游陈与义笔下杏花南宋诗人陈与义的这两句我最欣赏,每一次读到的时候,仿佛置身于此,感觉空气都清新了许多: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附全诗,《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陆游的这两句也很有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附全诗,《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这两首诗中的杏花,就是杏花而已。
二、拟人的杏花 张先犹解嫁东风上面这两句,杏花就是杏花,没有其他的意思。但是北宋张先的就不同了: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张先笔下的杏花,用拟人手法,有了人类的个性。这首词是这样的:《一丛花令· 》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和陆游、陈与义不同,张先的这首词很明显,把杏花赋予了人类的性格特点,不是单纯把杏花当作一个植物来写了。
三、似花还似非花 ..叶绍翁的杏花1、苏轼的杨花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词中的杨花,和张先的”犹解嫁东风“一样,都是把杨花当作人来写。我们不去探讨苏轼的杨花词。
只是注意开头六个字:
似花还似非花。我们用这六个字,来分析一下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杏花。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不同于陆游、陈与义
整首诗毫无疑问是写景,但是后两句杏花时,明显与陈与义和陆游笔下的杏花不同。因为这只”出墙“的杏花,明显容易引起联想。
3、不同于张先、苏轼
但是叶绍翁的杏花,又和张先”犹解嫁东风“的桃杏不同,也和”随风万里,寻郎去处“的杨花不同,后两种有明显的拟人手法。而叶绍翁的杏花没有明显的拟人。
4、类似于柳宗元《江雪》
所以说,叶绍翁的杏花,从主观来说,我们无法知道他是不是和柳宗元的《江雪》那样,背后一定有深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不知道是不是一定和陆游陈与义一样,肯定就是写一个植物而已。
之所以说类似《江雪》,是因为我们了解柳宗元的创作背景,因此大多数人认为《江雪》不仅仅是写景,而是柳宗元在主观上,就是用景语反映其情感。
但是叶绍翁是不是主观上就如此呢? 不好说
四、作者未必是,读者何必不是一个作品写成,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由读者完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谭献也有”作者未必是,读者何必不是“的说法。
也就是说,叶绍翁写完这首诗以后,无论他主观上,是不是但纯写景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怎么看。
有诗人写”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结果被认为讽刺朝廷丢了性命,就是一个例子。苏轼的”“乌台诗案”也是如此。无论诗人是否有此意,但是您的作品中却可以让人联想到此意。
结束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也。其实在创作时,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到,只有好的景语,才是情语。
这种不动声色,却把景语写成情语的,有时是诗人是有意为之,有时是无意为之。
不管叶绍翁是不是有意为之,但至少不是有意写成今天“红杏出墙”的含义。这应该是后人的发挥了。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