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五古的代表作品,唐诗成千上万?
面对这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无论抬高哪一首诗,都会引发争论。
开始我喜欢《将进酒》,后精分析更喜欢《枫桥夜泊》我自已认为《枫桥夜泊》为第一。
但对于大多数评论家而言,张继的《枫桥夜泊》是得到赞颂最多的一首诗。而张继留存的诗歌很少,能看到的只有不到十首,看起来不算高产诗人,但即便只有这一首诗,也足以证明张继是大唐万千诗人当中位居前列的一个。
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虽然著名,但其中所表达的意思,却一直被人争论不休。或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张继生平不详,但却因为这首诗而伟大《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属于中晚唐时代的诗人。这个时候,大唐政权已经处于下坡路,而诗歌创作却没有受到大地冲击,亮眼的诗人和作品依然在显现,虽然没有盛唐时代的绚烂,但也足以让大唐诗坛不因为国势衰败而沉沦。张继作为中晚唐时代的诗人,因为国运不昌,导致其声名不显,有关他的记载不多,还都散乱在其他典籍之中,这对于研究他的生平和作品,造成了许多困难。
唐玄宗剧照(图片来源影视剧照)现在对于张继的了解,只能知道他中过进士,作为进士而无法扬名,这足见张继所在的时代是多么衰败。张继当了进士,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史籍记载他只当个时间不长的小官,自然也就没什么政绩可言了。所以,历史上对张继的记载就非常简陋,也就不奇怪了。好在张继有才情,一首《枫桥夜泊》地出现,就证明了他进士资格的含金量,同时,《枫桥夜泊》所蕴含的意境和含义,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也让他拥有了诗人的头衔。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作品不多,按数量算,他绝对算不上名家。但《枫桥夜泊》却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而这一级别是唐诗排列的最高等级,足见后人对他的认可。
枫桥夜泊图在笔者看来,张继作为大唐时代的诗人,肯定不会只写了一首诗,但只这一首,就让他流芳百世,可以说是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契机了。作为唐诗必读的名篇,张继是一个因诗而出名的人。
《枫桥夜泊》所表达的意境是什么?《枫桥夜泊》是张继夜晚在姑苏城外的江边小船上住宿,因为旅途在外,心绪不宁,所以怎么也睡不着。于是,索性就起来,写下了这首诗: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歌看起来,有些平淡无奇,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但这些日常所见的平凡,在诗人的笔下,就构成了一幅让人难忘的江南水乡夜景图。
古画中的江南水乡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江南水乡夜景,经过诗人的组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弥漫在心中、却无法排遣掉的愁绪。唐诗最美的境界是意境,而《枫桥夜泊》更具神韵的是最后两句,寒山寺的钟声在寂静的夜中传来,不但烘托出夜晚的宁静,也撞击着诗人那颗不眠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永恒和无法逃避的宁静,又能引申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遐想。
苏州寒山寺但有人反对这首诗所展现的这种意境,认为它纯粹是在烘托一种气氛,城外是远离的意思,寒山虽然是庙宇的名字。但也代表一种寒冷如冰的气氛,寺就更不用说了,出家人聚集的地方,有出世的意思,其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可以说,每一个词都是在烘托气氛,让这种气氛直达纸外,走进人的心里。在笔者看来,不管对于这首诗歌所代表的意境如何争论,但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作,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也足以代表唐诗发展的高峰了。03.《枫桥夜泊》中的千古之谜,如何解释?如果说《枫桥夜泊》只是在意境上有所争论,那它的吸引力还难以持续千年之久,但更让人惊叹的是这28个字中,还蕴藏着几个千古之谜,千百年来,让人猜不透。
《枫桥夜泊》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将游子心中的愁绪刻画得如此细腻,但只从字面上看,那些描写游子愁绪的词义,似乎与现实中的场景完全对不上,似乎张继所在的地方不是姑苏城外,而是另外一个地方。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乌”一直被认为是乌鸦,但苏州夜晚并没有乌鸦群居啼叫的情景,所以有人认为应该是捕鱼的水老乌,也是就是鸬鹚。可以想象,无数只鸬鹚聚集在一起鸣叫,一定会让人倍感压抑和愁绪,但却没有乌鸦带给人的一种直感和不祥的感受。
站在枝头的乌鸦“霜”的解释并没有分歧,但有人说“霜满天”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毕竟,霜应该降落在地面,而不会漫天飞舞。但有人强调这时诗人站立在船头,因为时间久了,霜落在身上,让他把茫茫夜气看成了漫天的霜浓。这样解释,或许说得通,但却缺乏实据。诗名叫《枫桥夜泊》,表明作者所乘坐的小船停泊在一座叫枫桥的桥边,而苏州城外的确有一座桥叫枫桥,但这个枫字又做何解释呢?
枫叶飘落按照对这首诗的解释,这里的枫代表枫树,但是苏州的江边从来就没有枫树,如此一来,就让人迷惑不解了,如果苏州没有枫树,那诗中的“江枫”该做怎样的解读呢?千百年来,名家的注释都说是枫树,难道大家都能看见这里不存在的枫树吗?虽然诗歌追求的是意境,不必强求有实物,但张继此时的这首诗是一首标准的写实诗,作物一名诗人,在难以入睡的情况下,描写眼前所看到的景物,可以说是一种本能。那么,张继当时肯定不会去虚构一种不存在的东西,这样一来,他所看到的“江枫”又会是什么呢?江枫到底是什么?有关争论千百年一直没有停止,有人说应该是指江枫桥,但枫桥得名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是先有诗歌,而后来才有将枫桥。不然,当地人怎么会在没有枫树存在的情况下,无端地为一座桥起名为江枫桥呢?近代有人在宋代的一件瓷器上,发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上面清楚写着“江村”而不是“江枫”,那么,原句是不是应该是“江村渔火对愁眠”呢?但这样一来,虽然符合写实的要求,但在意境上却差远了,而且还缺乏美感。“夜半钟声”也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因为当时的寺庙,并没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宋代文豪欧阳修就提出过怀疑,并认为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罔顾事实。如果当时的寺庙的确没有半夜敲钟的习俗,那么诗人听到的钟声是从哪里来的?寒山寺和将枫桥相隔不远,想必诗人不会弄错方位,但寺庙不敲钟,又是一个事实,所以,要弄清张继到底听到是哪里的钟声,似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了。
张继的《枫桥夜泊》在笔者看来,目前要弄清《枫桥夜泊》中到底是“江枫”还是“江村”,以及其他的谜底,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但这就是唐诗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如今,每一个到苏州寒山寺去游览的人,纵然有万般才情,但所能颂扬的就只有这一首《枫桥夜泊》了。
枫桥夜泊
文/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近体诗分为哪两种?
谢邀。
近体诗分为哪两种?如何赏析?
近体诗是中国旧体诗中遵守平仄格律的作品。平仄格律是唐朝诗人建立的一套音韵规则系统,极大地简化、规范了南北朝时期声韵学家的四声标注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使用平仄格律创作出来的近体诗,丛先天上就避开了汉字联句的语言音病,从而保证了诗歌的音律清朗,表达流畅。
但是平仄格律只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也就是说不遵守格律一样有清朗流丽的好作品。所以格律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存在,并不限制古代诗人浪漫恣肆的个人表达。学会格律,对写诗的人是有好处,即便你不喜欢格律限制,你也知道为什么不喜欢,在什么地方不使用格律更好,这样作品才能超越格律,成为精品而不是肆意妄为的垃圾作品。
近体诗分为哪两种?这个你得看从哪个角度去分。如果从平仄关系来看的话,是不需要去分的。所有近体诗都必须遵守平仄相替、相对、相粘的规则,没有例外。
如果按照长短来分,在我们看来,基本上就是四句的绝句和四联的律诗,因为是格律体,我们要标清楚的话,就是律绝和律诗。
律绝为四句,律诗为四联八句,格式上都遵守平仄关系,内容上基本都是“起承转合”的文法,只是绝句对应是一句一字(起、承、转、合),而律诗对应是一联一字(起、承、转、合)。另外律诗的中间二联是要对仗的,这是律诗特有要求。
那是不是近体诗就是这两种?答案是否定的。还有一种十句以上,遵守平仄格律的长诗,因为既长又对仗,就像大规模的军队,所以我们称之为“排律”。排律实际上就是把律诗的中二联无限拉长,但是一定要遵守平仄关系和对仗。
近体诗从句数来分实际上是三种格式:律绝、律诗、排律。
那么从单句字数呢来区分呢?近体诗的单句字数是固定的,是整饬的,绝对不会出现长短句。日常使用的是五言、七言。五言律绝我们简称“五绝”,七言律绝简称“七绝”,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可是同样还有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六言绝句。六言诗遵守特有的六言格律,和其他平仄关系,我们也可以认定是近体诗。因为不多,所以就象排律一样,大家很少提到,但是六言格律是存在的。具体的六言格律以及五七言格律关系本人都有文章专门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要从单句字数,也就是“几言”来分的话,实际上也有三种:五言、六言、七言。
回答问题,结果把问题推翻了。不过大家熟悉的就是绝句、律诗、五言、七言,其他的格式知道就行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我的专栏看看。平时基本上看不到,也不会去创作排律和六言近体诗。
如何赏析?诗言志,诗是韵文。
一首诗词的赏析无非就是感情和文采。
你是不是读懂了?你是不是被诗词里面蕴含的浓烈感情感动了?这首诗到底写得怎么样?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诗词的赏析基本到位,再通过个人文风表达出来就是你对这首诗词的赏析文章。如果三点全都做到位了,这自然就是一篇好的诗词赏析。
但这里问的是近体诗如何赏析,近体诗和其他文艺作品的区别在哪?就在平仄格律。
所以近体诗的赏析必然牵涉到平仄的运用,韵脚的选择,对仗是否合理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格律诗,因为他不懂格律,他不知道那些近体诗的优美句子之下的相互关系,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特殊的“诗家语”,其实很大部分文学修辞就是为了雅化,同时理顺平仄。
为什么我们喜欢读唐诗?因为雅俗共赏。为什么喜欢民歌?因为就是大白话。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西昆体?因为太高雅,用典太多,我们读不懂。
而近体诗正是诗歌雅化的一个关键步骤。唐诗因为处在这个过程之中,大部分还是好懂的。但是我们赏析又不能只限于唐诗,当我们读到讲理的宋诗,用典繁复艰深的时候怎么办?该如何赏析?
只有不断提高我们自己相关的知识,了解那些用典出处,才能真切地领会到诗人的创作意图,并与他共鸣,做出最心领神会的赏析。
近体诗的赏析远比古风要难,其实真难点并非格律,而是难在文学艺术、修辞手段的提高。比如我们看唐前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难懂吗?一点都不。再看李商隐的近体诗: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如果不熟悉典故,不了解作者,谁知道这是写的什么?
赏析近体诗需要大量的知识打底,不仅仅限于格律,还包括当时的时代风气、社会环境、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使用的各种典故,都要清楚。这确实麻烦,不过一旦了解,就会知道诗人的比喻、用典实在太精妙,和古风那种拙朴的风格比起来,是另外一种独特的心有灵犀的领会。
简单说起来,近体诗的赏析无非文采和感情两个方面:体式之妙和意境之高。
唐诗三百首版本的问题?
首先,说说《唐诗三百首》的版本问题。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其选诗的标准、体裁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就出现了你所提到的那个问题。最权威的版本,是清代一位名叫孙洙的进士选编的。乾隆二十八年(1764)春,孙洙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于是,就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其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此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其次,你所说的那种“四句八句的”应该指的是“绝句”和“律诗”,属于近体诗。而没有找到的《将进酒》、《蜀道难》、《琵琶行》均为汉乐府诗题,属于古体诗。最后,提醒一下。现在的出版事业是空前的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市上流通的书目良莠不齐的现象。以后买书的时候,还是要多比较一下,尽量选择权威一点的版本,包括编者、出版社,甚至印刷商。附:1、古体诗包括周、秦、汉魏六朝时代的诗歌及后世模拟的作品。又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规律:①篇幅可长可短,句子有整齐有不整齐;②不讲究对仗平仄;③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并且可以换韵,不必一韵到底;④一般不用对偶。按每句字数,古体诗又可分为四言、五言(五古)、杂言(长短句)等。2、近体诗“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近体诗在形式上的要求是:①字数和句数有严格规定;②基本上押平声韵,押韵的位置固定,而且不准换韵;③平仄配置有一定规矩;④某些句子必须对偶。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又叫长律,是律诗的延长,就是每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您看看我这首小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谢邀。
请教:您看看我这首小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请指教?
“口占一绝”:
韶乐来天外,跫然彻香湾。
日月同辉耀,鼓舞更向前。
既然题主问得这么客气,那就说两句,听得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就算了。
这么大一篇序文,倒是把前因后果和当时的情感起因抒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了,颇有骆宾王写《在狱咏蝉》的味道。
对于这种形式的作品,最后的小诗都是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同时,它起到的作用不能与序文有重复,否则的话就没有意义。在这一点上倒是没什么问题,只可惜最后这首“口占一绝”,无论从格式上,还是内容意境上都有点差强人意。
因为并没有注明是五绝,所以不做平仄格律上的要求。
相替、相对、相粘这些规则我们就不要谈了,只看看写诗最基本的要求做得怎么样。
在平水韵中“湾”和“前”不是一个韵部,那我们就退而求其次吧,用新韵看,两个字都属于“八寒”部,也就罢了。我们把它当作一首押新韵的古体诗就好了,虽然说上去怪怪的,但是可能在某些地方“湾”和“前”的发音就是相同的,只要口音上能押出节奏感,问题就不大。
你们看,写诗真的要求不高。
而这首小诗,关键的问题不在形式,而是内容。注意,不是写高歌向前不行,而是在序文中既然已经清楚明了地说明了自己对国家的感情,对复兴的期望,就要尽量避免重复地,用力过猛地出现在最后点睛的诗里面。
诗是什么?诗是文艺作品,不是喊口号。要学会委婉地启发、激活读者的感情共鸣,才是一件文艺作品的正确打开方式。
同时要注意行文的逻辑性,“日月同辉耀,鼓舞更向前。”这首诗最突兀之处就是结句。鼓舞谁向前?我们假定是日月鼓舞,那么鼓舞谁呢?这是个问题。哪怕是改成“鼓舞我向前”,虽然也很像口号,但至少在行文逻辑上畅通了起来,写诗并不等于能有语病。
要不然借来主席成句“敢教日月换新天”,化成:
韶乐来天外,跫然彻香湾。
日月同辉耀,敢叫换新天。
既有主席遗志,又有当下豪情,岂不有意思得多?
杜甫困守长安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五言诗分段?
五言诗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通称
“五言古诗”或“五古”
起源
西汉
诗体
每句五个字
成熟
东汉末年
中文名
五言诗
音节
奇偶相配
概述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自建安以来就最为诗家所重视,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因为这种诗歌体裁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而汉代恰为五言诗的成熟时期。正是在汉代,五言诗经过数百年自在自为的发展,终于脱离了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从属于音乐歌舞的民间歌谣、乐府歌辞阶段,而跃进到重在个人抒情述志、具有独立语言艺术特点的文人创作轨道,从而为诗歌自觉走上繁荣昌盛、成就辉煌的新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五言体雏形。如《孟子·离娄上》所载楚地民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到秦代则已出现完全规整,而且隔句用韵,音节更为舒展协调的《长城歌》。目前可以见到的汉代最早的五言体,是《史记·项羽本纪》张守节正义所引陆贾《楚汉春秋》的虞姬《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
此外,汉乐府清丽可喜的情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也被认为是汉初民歌。而像这样优美生动悦娱耳目的民歌,在武帝时被采入乐府后,必然会引起文人的注意,并有意识地模仿、学习。现在看来以音乐歌舞侍奉皇帝的倡优先行动起来了,李延年就有一首著名的《李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此歌第五句作七言,表现在模仿初期还不十分规范。然而随着模仿的频繁增多,特别是文化水平更高的文人的加入,使得其形式逐渐规范,而且意趣也向抒情论理转变。在乐府古辞中即可以看到明显为文人创作的歌诗,例如相和曲辞《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此歌以园中葵上的朝露太阳升起后会晒干起兴,慨叹阳春、凛秋万物盛衰有时,进而劝勉人应该趁少壮努力,否则就会老大无成,伤悲也徒劳无益了。运用比兴,语言近于民歌的朴实浅显,但又有文采,思理警策深刻,抒情性强,艺术品位较高,显出作者具有文化修养,与民间百姓口头传唱的歌谣不很相同。同曲的另外一首文人创作的特征更突出:岧岧山上亭,皎皎云间星,远望使心思,游子恋所生。驱车出北门,遥观洛阳城。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歌辞中抒发了游子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不仅游子、驱车、罗缨明确交待了不同于百姓的文人身份,而且凯风二句,用《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的典故;伫立两句,用战国时曾任魏国西河太守的卫国人吴起别母时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后被迫离西河洒泪而去的古事,则更是文人诗歌的显著特征。
只是由于当时诗歌观念中雅俗畛域的限制和束缚,视五言为俗体,被士大夫所轻贱,不能登大雅之堂,作歌者多为下层文人,而且也不署名,所以迄于西汉,我们见不到上层士大夫的作品。然而,五言体毕竟在民间和下层文人中无可阻遏地活跃发展,并以比其他体裁更为优越的长处从歌辞向徒诗迈进,成为诗人抒情寄志的理想形式,因此到东汉,文人创作的歌辞不仅更多,而且终于出现了由班固所创作的文学史上第一首完全脱离音乐的五言诗《咏史》,尽管质量不高,却标志着新的诗歌创作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