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元杂剧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算剧本元代是我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作家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产生了韵文和散文有机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并且在大都(今北京)、平阳(今临汾)、东平等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和有悠久历史的都市形成杂剧表演创作中心。前期元杂剧作品普遍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为元杂剧的主要...

元杂剧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元杂剧算剧本吗?

算剧本

元代是我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作家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尤其是产生了韵文和散文有机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元杂剧最兴盛的时期是在前期,优秀的作者和极有特色的作品都出自于北方,并且在大都(今北京)、平阳(今临汾)、东平等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和有悠久历史的都市形成杂剧表演创作中心。

前期元杂剧作品普遍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塑造的多是底层处于被压迫状态下的人物形象。作品歌颂了普通市民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在艺术方法上,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为元杂剧的主要特色。元杂剧的语言是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写成的,它吸收了民间文艺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鲜活灵动的特点,有些作家还吸收了诗词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与句法,语言以优美见长。舞台艺术在元杂剧中被剧作家充分地运用,于是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构成了迭荡起伏的戏剧冲突。

元杂剧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的提示?

元杂剧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

三者之中的“科”,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

元代杂剧有哪些?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元曲五大历史剧?

《感天动地窦娥冤》《单刀会》《西厢记》《救风尘》《拜月亭》

1、《窦娥冤》关汉卿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2、《梧桐雨》白朴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忽报安禄山叛乱,明皇、杨妃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杨妃缢死。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

3、《汉宫秋》马致远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该剧的基本冲突是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与匈奴的矛盾只是作为一个社会背景来写的。全剧的艺术特点在于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4、《赵氏孤儿》纪君祥

《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

该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他们的性格,是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的,真实感人。

5、《拜月亭》关汉卿

《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 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

元曲与元杂剧有关系吗?

我们最为熟悉的几种文学形式有唐诗,宋词,元曲,所谓元曲,是对元曲和元杂剧的一种统称,元曲更多指的就是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北曲是南宋时期,全国国内流行着一种名为“院本”的戏剧形式,元杂剧就是根据北方的“院本”而发展演变的。

元杂剧在北曲,散曲等多种形式杂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杂剧中的剧情有演员来表演,主要以唱为主,辅之以动作,宾白来补充。唱词一般是宫调的套曲组成。套曲会表明它的宫调,曲牌,宾白是包括对话独白在内的话语形式,一般一个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由一位演员唱歌,其他演员为之配合,这是元杂剧最大的特点即“曲白相生”

元杂剧的结构为“四折一楔子”,即每个剧本都有四折戏,一个楔子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有五折,六折戏,用两个楔子演戏的。“、“折”的意思就是“幕“,四折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折与折之间的过渡叫“楔”,在元杂剧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外,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旦有正旦,外旦等。正旦是负责歌唱的女演员,外旦是次要女演员。末有正末,冲末等,正末是负责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冲末世第一次上场的男演员。净世喜剧性人物,杂世除以上生,末,净以外的各类演员。

元杂剧有著名的代表,即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大都人,在元杂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被誉为“曲圣”,他在塑造人物,处理戏剧细节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关汉卿一生创作许多经典的元杂剧,主要流传的有《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列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马致远,大都人,也是元代著名散曲家,戏曲作家,他一生从事杂剧创作,名气较高,后人称之为“曲状元”,作品有《岳阳楼》,《青衫泪》,《汉宫秋》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等,作品风格飘逸通脱,杂剧语言朴实自然,富有想象力。郑光祖,山西人,爷爷创作了许多杂剧,主要有十八种,《倩女离魂》最为著名,取材于前人传奇,是一部爱情剧,作品风格词曲优美,在描写人物心理时独具一格。白朴,祖籍山西人,后移居河北,出身于浓厚文学氛围的家庭,年少时跟随元好问学习诗词,为元曲创作打下基础,主要作品有《墙头马上》,《梧桐雨》。元杂剧时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发展和壮大却在宋元时期,尤其是在元朝,一批优秀的元杂剧作家,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塑造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元杂剧的发展使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也为后代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元杂剧包括哪两种体裁?

杂剧、散曲两种体裁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