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辟的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法理学格言?
1、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2、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3、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4、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5、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6、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7、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8、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9、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10、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11、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2、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13、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14、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15、有治人,无治法。——荀子
16、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17、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1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9、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20、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21、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22、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23、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24、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25、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26、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27、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28、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29、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30、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31、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32、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33、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34、五权宪法。——孙中山
35、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36、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37、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38、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39、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40、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kui)
41、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2、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43、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4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45、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46、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47、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48、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49、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50、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51、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52、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53、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54、事断于法。——邓析
55、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56、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5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58、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59、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60、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61、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62、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唐·马总《意林》)
63、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64、设而不犯,犯而必诛。——曹操
65、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6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庄元臣)
67、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68、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69、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70、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7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2、驱天下之人而从善远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柳宗元《断刑论》
73、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74、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75、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76、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77、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78、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79、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80、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81、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82、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83、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司马迁
84、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8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86、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87、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88、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8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90、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9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92、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93、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94、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95、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96、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97、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划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新唐书·魏徵传》
98、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王符《潜夫论·断讼》
99、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100、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101、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102、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鞅
103、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104、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105、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10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107、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108、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109、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0、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111、法者,定分止争也。——管子
112、法者,编着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之》
113、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114、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15、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116、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刘安《淮南子·生术训》
117、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118、法令至行,公正无私。——《战国策·秦策》
119、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120、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121、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122、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123、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124、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12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126、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27、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128、法不殉情。——《三国演义》
129、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
130、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131、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32、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管子·法法》
133、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商君书·更法》
134、当公法则不阿亲戚。——武则天(武周)
135、臣闻圣主为政,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西汉《东方朔传》
136、仓廪(lin)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
137、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
138、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139、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140、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管子·法法》
14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142、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薛宣
143、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马总《意林·淮南子》
144、彼窃国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
145、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王安石《范镇加修撰》
14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避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避重就轻[bì zhòng jiù qīng]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 也指回避要点,只谈无关紧要的事情。扬长避短[yáng cháng bì duǎn]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趋利避害[qū lì bì hài]趋: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避而不谈[bì ér bù tán]躲避开而不肯说。 指有意回避事实。退避贤路[tuì bì xián lù ]退避: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诛不避贵[zhū bù bì guì ]诛:杀死;贵:富贵的人。 惩治罪人没躲避富贵的人。形容法制之下不分贵贱。避害就利[bì hài jiù lì]就:接近、走向。 躲开有害的,接近有利的条件。逃灾避难[táo zāi bì nàn]逃脱灾害侵袭,避免罹难之祸。避俗趋新[bì sú qū xīn]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汉书里的好词?
【一顾倾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遂以“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三人为众】《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於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语出《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 何足置齿牙间哉?”
【千钧一发】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语本《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千载一弹】典出《汉书·王吉传》:“吉与财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财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吉,字子阳。后以“千载一弹”极言彼此交情深厚,甚为难得。
【卑之无甚高论】《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本谓要多谈当前可行的事,不要妄发过高的空论。后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南户窥郎】 《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昭信谓去(刘越孙刘去)曰:‘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又数出入南户窥郎吏,疑有奸。’”后因以称女子偷看男子。
【匡鼎解颐】《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 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不屈不挠】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语本《汉 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不学无术】《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闇於大理。”亡,通“无”。本谓霍光不能学古,故所行不合于道术。后用以泛指缺乏学问、本领。
【不避斧钺】谓不怕杀头。斧钺,古代用以杀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语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屯毛不辨】《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於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 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目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扞仲舒呴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 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遂以“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的苦学精神。
【相反相成】谓相互对立的事物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语出《汉书 ·艺文志》:“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画眉举案】西汉张敞为妻描画眉毛,见《汉书·张敞传》。东汉孟光为夫 送饭时,把端饭的盘子举到和眉毛一样齐,见《後汉书·逸民传·梁鸿》。后以“画眉举案”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过五关斩六将主要讲的是?
《三国演义》的"过五关,斩六将"主要讲的是:
关羽因一度被曹操所擒,在立功报答之后,拜辞曹操,护送二位嫂子,前往河北寻找兄长刘备。从许昌出发后,沿途经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五处城关,斩杀了把关拦路的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员大将,终于得过黄河。
“过五关,斩六将”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的杜撰情节。关羽勇武双全,“诛颜良斩文丑”“温酒斩华雄”中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连过曹操五个关卡,斩了六员大将才摆脱曹操投奔刘备,后比喻英勇无比或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含褒义。
关羽(约162-220年),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的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国,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魏国,曾围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中原震动,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字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诛文丑,立下大功。
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郭德纲单口评书封神榜?
郭德纲《封神榜》开篇诗:
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
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
燧人取火免鲜食,伏羲画卦阴阳前,
神农治世尝百草,轩辕礼乐婚姻联。
少昊五帝民物阜,禹王治水洪波蠲,
承平享国至四百,桀王无道乾坤颠。
日纵 喜荒酒色,成汤造毫洗腥 ,
放桀南巢拯暴虐,云霓如愿后苏全。
叁十一世传殷纣,商家脉络如断弦,
紊乱朝纲绝伦纪,杀妻诛子信谗言。
秽污宫闱宠妲己,虿盆炮烙忠贞冤,
鹿台聚敛苦万姓,愁声怨气应障天。
直谏剖心尽焚炙,孕妇刳剔朝涉歼,
崇信奸回弃朝政,屏逐师保性何偏。
郊社不修宗庙废,奇技淫巧尽心研,
昵此匪人乃罔畏,沉酗肆虐如纸鸢。
你知道哪几种中国古代的酷刑?
古代的刑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野蛮到文明的转变过程。
《汉书-刑法志》记载:
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
可见古时候的刑罚是很残酷的,连兵器、斧钺、刀锯、钻凿和鞭都用上了。
古代刑罚
古代一直有“五刑”之说。
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谓之“旧五刑”。
自汉代改革以后,五刑逐渐变为笞、杖、徒、流、死,谓之“新五刑”,从此基本固定下来,一直延用到清末。
这也是刑罚由残酷野蛮逐渐转向文明人性化的一个转变。
今天主要列举一些古代“旧五刑”中的酷刑以及这五刑之外的其他一些酷刑。
墨刑墨刑也被称为“黥面”,就是在犯人的脸上或身上的其他部位刻字,然后涂以墨汁或黑色颜料。
这种刻在犯人脸上的字会跟随犯人一辈子,是一个永久性的符号,直到犯人死去。
同其他刑罚相比,墨刑对人体的伤害较轻,但是由于它施加于犯人的面部或其他明显部位,对犯人的精神羞辱是极大的。
《水浒传》中,像宋江、卢俊义、林冲等很多好汉都被施以此刑罚。
林冲脸上被刺字
劓刑
劓刑,是旧五刑之一,把犯人的鼻子割掉的一种刑罚。
犯人的鼻子被割掉,虽然不会危及人的性命,但是却会对犯人的形象造成很大的损害,对犯人的人格羞辱是非常严重的。
受此刑罚最著名的人物应该就是秦国的嬴虔,此公由于辅佐太子无方,而被秦孝公处以此刑。
嬴虔被施以劓刑
剕刑剕刑又被称为刖刑,旧五刑之一,是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的一种酷刑,通常指割去犯人膝盖骨。
与前面的墨刑和劓刑不同,这种刑罚是实打实的摧残人的身体重要部位,这正也暴露了古代统治者的极端凶残。
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军事家孙膑,正是在魏国受到此刑罚,而将名字“孙宾”改为“孙膑”。
另外,春秋时期和氏璧的发现者,楚国的卞和也是被施以刖刑。
孙膑
宫刑宫刑又被称为腐刑,是一种极为残忍的刑罚。
所谓宫刑,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男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或者用木棍敲击女性下身,以破坏其生育机能。
直至明朝仍然有对女性施行宫刑的记录。
宫刑又被腐刑,是因为,对犯人来说,不但失去肉身,而且心灵极大受辱。受刑以后的犯人就像一株腐朽之木。
受过宫刑的最著名,当数《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被施以宫刑
腰斩腰斩是指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的一种酷刑。
腰斩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刀两断”,不仅要处死犯人,还要对犯人的腰部进行实质性的破坏,行刑细节讲究且复杂。
受腰斩的著名人物有李斯、晁错、辩机和尚和方孝孺等。
李斯被腰斩
车裂车裂又被称为“五马分尸”,就是将犯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
这是非常残酷的刑罚,受此刑罚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商鞅。
商鞅被五马分尸
炮烙之刑《封神演义》记载,纣王为了讨苏妲己发笑,就用铜支撑方格,下面烧火。
让犯人光着脚在烧红的铜格子上面走路,犯人疼得惨叫,有的犯人受不了就从格子上掉下来,落入火中被烧死。
妲己看到后,高兴地开怀大笑。
纣王大喜,以后经常用这种方法逗妲己发笑,这就是炮烙之刑。
发明炮烙之刑的纣王和苏妲己
凌迟又名“千刀万剐”,就是指用刀子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地割下,直到规定的刀数,不多不少,肉割尽后,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
这应该是古代最残忍的一种酷刑,受此刑罚的人有刘瑾、袁崇焕、石达开、洪天贵福等。
袁崇焕被凌迟
剥皮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凌迟,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来源于《百度百科》)。
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竟发展成活剥,足见残酷程度。
明朝应该是施行剥皮刑罚最多的朝代,大将军蓝玉也被施以此刑。
蓝玉被判剥皮
廷杖即在朝廷上对官员实施的一种刑罚,令官员脱去衣服,用棍棒打屁股。
起初还用厚棉被盖着打,后来刘瑾用事,对所恨官员直接脱衣就打,多有被打死者。
这种刑罚不仅使官员身体受伤,也对其人格进行羞辱。
廷杖
剖腹主要指商朝末年商纣王对臣子实施的剖腹取心的刑罚。
《庄子·盗跖》篇说“比干剖心”,将其叔父比干的心挖出来,残忍至极。
纣王还剖开孕妇的肚子,取出胎儿来看是男是女。
比干被挖心
虿盆这种刑罚同样出自商朝末年的商纣王时期。
有一次,商纣王和妲己在鹿台上欢宴,有72名宫女不愿裸体跳舞。
纣王按照妲己的指示,将这些宫女送入满是蝎子和毒蛇的坑中,一时间,坑内号哭一片。
纣王和苏妲己则开怀大笑。
(这个就不上图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
烹煮这种刑罚就是将犯人投入装有沸水、热油的大镬、大鼎中煮或炸以处死的刑罚,也叫烹刑。
这种刑罚在先秦时期比较盛行,最著名的就是周夷王烹了齐哀公。
另外,明末的福王朱常洵,这个360斤的大胖子,也被农民起义军给煮了。
朱常洵被起义军烹煮
火烤这不是普通的用火将犯人烤死,而是发生在明宣宗时期,皇帝处死他叔父的刑罚。
汉王朱高煦是明宣宗的叔父,这位汉王谋反,被抓了还不老实。
有一天皇帝去看他,他竟然在皇帝走过他身边时,下脚拌了他侄子。
皇帝摔了个狗啃食,盛怒之下,命人找来一口大水缸,将汉王扣在里面。
这小子鲁莽到家了,竟然将水缸顶了起来。
皇帝更加生气,干脆让人把水缸压住,在周围烧起大火,将他这位叔父直接烤死在水缸里了。
对汉王朱高煦来说,这也是相当残忍的一种酷刑了。
朱高煦被烤死
古代的酷刑还有很多,如滴水刑、剜目、抽肠、骑木驴、浸猪笼、夹手指、老虎凳等等。
在此就不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看看。
不过令我最感到震撼的酷刑,应该是在一个关于狄仁杰的电视剧里面看到的。
在那个电视剧中,不记得名字了,狄仁杰被来俊臣抓入大牢。
在对狄仁杰施刑前,有一个犯事的官员,被牢吏将手臂浸入滚烫的油锅中。
下一个镜头,就是将那人的手臂捞出,手臂直接就变成白骨了。
那个镜头看得我目瞪口呆,以至于很多年后还能记得那个场景。
古人的残酷,很多时候我们是很难想象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