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品陈奂生

从此就有了游山玩水、笑傲江湖的资本。都是活在抓泥鳅、剥莲蓬、盘泥巴的世界里。天下像我这样生活的人太多了,看着别人衣马光鲜的访山游岳,祖国的大好山河是别人茶余饭后的风景,没看过军人,和梁晓声的作品(陈奂生上城)里的陈奂生差不多。又去达摩洞狠狠的玩了一天。怀念洛阳的山水人情,(寄战友)忆得初逢洛水东,往事山遥兼雁断,人生再次起锚,连曾经的...

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品陈奂生,你能奉上你的佳作吗?

人生的脚步,每个人是不同的。也许,唯心的说,有些人命好些,有些人出身好,有些人贵人多,机遇好,从此就有了游山玩水、笑傲江湖的资本。我则不然,一样也没沾到哈,不过,也不悲哀。小时候不知道,以为天下人和我一样,都是活在抓泥鳅、剥莲蓬、盘泥巴的世界里。长大了也不遗憾,天下像我这样生活的人太多了,轮不到我遗憾。不过,说是这么说,看着别人衣马光鲜的访山游岳,过寺穿林。多多少少,内心是寂寞和徘徊的。然而想也没用,祖国的大好山河是别人茶余饭后的风景,我天天为吃饭发愁呢,瞎操什么心呀?哪天吃了上顿还有下顿再考虑吧。

说实话,年轻时就是这样,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会什么。这个城市呆一段时间,混不下去了,又去另一个城市。先在北京呆了几个月,学做生意,没学会。就自作主张的将父母的血汗钱挥霍一空,在天安门四面八方乱跑,没看过地铁,学着坐坐,没看过军人,见到警卫兵,走近去瞧,结果差点呗扣下了。去亲戚的招待所洗淋浴,不知道怎么出水,一个人赤裸裸叫天天不应,总之是洋相出尽,和梁晓声的作品(陈奂生上城)里的陈奂生差不多。那一段经历叫旅游奢侈了,有其心无其力,诗感还没出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真是万般皆下品哈!

回来之后,老实了很多,风景虽好,与我无关啊!不久,按捺不住心境,过关斩将,应征入伍了。洛阳是个好地方,除了气候不如南方湿润,其它的还不错。六朝古都,国花牡丹繁盛如此。还有驰名世界的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文物众多,历史悠久,显然是游山玩水的必经之地。恰巧,大哥去部队探望,请了一天假,在慕名已久的嵩山少林寺里,寻着李连杰拍片的足迹,绕至塔林,练功房,又去达摩洞狠狠的玩了一天。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心有,画意有,诗感还是没有。直到退伍以后,怀念部队生活,怀念洛阳的山水人情,————因为在少林寺游玩时,没有相机,给了一个陌生的游客20元,为我们拍几张,留作纪念。一个月后,那人信守承若,寄来了相片。————激情盈怀,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七律,后来参加贴吧比赛,得了第一名。(寄战友)

忆得初逢洛水东,

满园国色牡丹红,

书生意气托戎马,

铁血豪情付羽弓!

往事山遥兼雁断,

眼前春近看花同,

天涯有念君知否?

醉倚西楼怅碧空。

退伍后,人生再次起锚,借着锐气不减,我又去了新的城市,借游玩之机,看看可有适合自己的事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周游历尽山水,不见故人桃花。不但事不顺心,连曾经的初恋也已嫁作他人妇,直奔上海去了,都说上海人,有钱。那时我的心境还停留在军旅怀旧,山吟水绕,不曾被一个穷字折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终于清醒了,该踏踏实实的干事了。勤劳之间,别人游山玩水,我是诗情画意,不能有别人一般会玩,可以比一般人会写呵,不如别人会看,可以比别人会读。总之,得有一处富有的地方。这时候,诗写的比较多些,也顺手了。别人欣赏春天,我只有欣赏桃花。别人欣赏秋天,我只好看看乌鸦,小风景,大山水,各得其乐吧!有一次,路过安庆的春光苑,时值冬季,树叶潇潇。一只乌鸦蹲在枝上随风摆动,有些心酸,感觉自己和那只乌鸦差不多,随口吟了一首,那种感觉,至今无法回味。

(乌鸦)

小小乌鸦立树梢,

万木无声叶零钱,

生来不惧一身黑,

弹翅从容上九霄!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趋向平和,生活的稳定,看山看水,看人看物,不再大喜大悲,消遣心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吧!情人眼里出西施,外面风月无边,春有百花夏有月,不及家乡的草木人情哈。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的确,江南的鱼米田园,万顷荷花,百亩油菜,鸟语莺歌,蜂飞碟舞,看不尽,评不完,欲说还休。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若在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亲爱的网友,出游的话,有兴趣了,不妨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小住诗意江南哦!

还是以一首诗作结吧。一次游兴过后,网友出题,玩接龙游戏,瞬间生成,人到中年万事和的心态可见一斑矣!!

(诗词接龙)

天遣水来水遣舟,

人生不过八十秋,

偷闲今日桥下看

哪朵浮云在上游?!

简述小说的流派?

现代小说

1、鲁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站在时代的高峰,自觉地在小说中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描写的重点对准普通中国人,着重表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人们总能从鲁迅小说里的那些艺术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灵的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深广忧愤,对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期盼。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强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识。

《呐喊》集(1918—1922):《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离婚》、《孤独者》、《伤逝》、《弟兄》。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22—1935):《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人生派”的问题小说: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为人生”口号。代表: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去国》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说转向青年的苦闷心理,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开始觉醒,但面对问题如麻的社会,陷入无路可走的悲哀,产生了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冰心开出药方——爱的哲学。《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经认为“爱与怜悯都是恶”,所以他要做一个“超人”,在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之后,内心深处开始萌动着爱与同情的种子。

汪敬熙《雪夜》、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俞平伯《花匠》、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

3、乡土写实小说: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代表:废名(冯文炳)、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4、“自我小说”流派:以表现自我,重自我抒情为主要特征。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表现作家“自我内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对民族的苦难,倾泻出他们或昂扬乐观,或悲哀苦痛的内心情感与要求,为祖国命运与个人生活而焦虑的层层郁积,形成了他们丰富而强烈的内心情感。郁达夫,小说描写了一系列表现作家自我、具有浓厚主观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沉沦》——“他”留学日本,受民族歧视,精神压抑,顾影自怜,在疾呼“祖国快快富强”时跳海自杀。这些形象多具有感伤、忧郁甚至颓废情调的“零余人”。

5、“革命小说”流派: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蒋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写一个少年漂泊异乡,寻求复仇的道路,后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咆哮了的土地》。洪灵菲《大海》。由于缺乏对革命和工农大众感情的体验与认同,对革命斗争有肤浅、空洞的描写,往往把革命生活简单化。

6、社会剖析派:出现于30年代初期,当时蒋政权进入相当稳定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加剧。这些作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科学的社会观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社会作全景式的观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质和基本规律。代表:茅盾《子夜》(通过吴荪甫这个艺术形象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7、“京派小说”: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北京较少受南方激荡的政治风云的冲击,进入一个黑暗的相对沉静的历史时期。一部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便潜心于文学天地,去追寻理想的境界和个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批评与否定的锋芒指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伦理道德,对民族的文化范式、审美心理等深层积淀却未有触动。“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清纯美的人生图景。代表:沈从文《边城》。王向辰、凌叔华、林徽音、废名《竹林的故事》、萧乾等。

8、“新感觉派”小说: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彩与情调。

9、“山药蛋派”小说:出现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农村的小说流派,形象展现了农村由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转变的基本面貌,展示了农村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部分社会习俗的变革。在艺术上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小说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同时出现的著名作家、作品还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绝大部分反映农村的生活和斗争,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质朴纯净,被称作“诗化小说”。)

10、老舍:《月牙儿》(展示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血泪控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托着作者的家国之痛。)

11、巴金:其作品两大题材最为显著,其一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二是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与罪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区天回镇为人物活动的中心舞台,围绕蔡大嫂(即邓么姑展开情节,具体描写了以罗歪嘴为首的袍哥与以顾天成为代表的教民势力之间的矛盾纠葛。)

13、钱钟书《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小说以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围城”象征着当时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出的出口”的绝境。

张恨水(110部以上)《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门贵族的兴盛衰败史。《啼笑因缘》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展示了一些华人空虚、糜烂、堕落、变态的灵魂。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以江南一个封建大家族蒋捷三一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反映了一·二八上海战争以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状态,提出了在动乱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当代小说

14、建国后十七年小说:(1949——1967)

①革命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柳青《铜墙铁壁》、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杨沫《青春之歌》、吴强《红日》、欧阳山《三家巷》《苦斗》、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

②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孙犁的长篇《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这些小说反映了建国后的社会生活,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人物,但这些人物较少生活基础,显得类型化、模式化,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有些欠缺。

15、新时期十年的小说:(1977——1987)

新时期十年是在批判“四人帮”鼓吹的“瞒和骗”的文学基础上产生的。

①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拉开了“伤痕文学”(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作家们勇敢地正视十年动乱的生活真相,真实地、多仙面地再现“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悲剧和精神创伤,由表及里地角及到它的反返动实质。)的序幕。这些作品控诉四人帮制造的惨剧,有着不平、躁动与激愤、哀怨。卢新华《伤痕》。

②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控诉,试图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高度来观察与思考以往的教训求得对历史有一个再认识。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王蒙《布礼》、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人到中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③改革文学:(1980年后)率先面对变革的现实,及时表现“四化”建设中的斗争、挫折、困难和希望。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这一阶段许多作家开始了健康人性、人情与人道主义的思考,从而显示了强大的道德力量,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此时,社会性的主题在文学中普遍存在,作家把笔触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不断涌现出反映新时期人民生活的新主题、新领域。军事题材有:李存葆《高山下花环》,徐怀中《西线轶事》

④探索小说:那些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艺术的创新上大胆探索、大胆求变的作品。它的产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时期作家思想解放、创作自由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王蒙《夜的眼》《春之声》《坚硬的稀粥》等,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等。

⑤文化小说(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出现,作家们开始多方位、多角度地观照与表现社会生活,实现了小说观念的重大更新,作家们试图从更深的意义上寻求文学观念的解放。代表:韩少公《爸爸爸》、贾平凹《废都》商州世界等,他们不仅写民俗、民风,还把民俗民风看成一种文化现象,透视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寻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须与病态的根须。

⑥市井小说:市井小说有的作者多以温馨的笔角点染市井人生的文化底蕴,以悲悯的情怀容纳“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给人以醇厚的美感。代表: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陆文夫(陆苏州)《小巷深处》《围墙》等。

⑦“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⑧女性小说:女性作家们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艺术视角与笔法,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观照与思考,细腻的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示了女性在争取自身解放、人格独立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精神历程。代表: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方舟》;王安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神圣祭坛》等。

⑨新写实主义: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代表: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刘震云、叶兆言、余华、苏童、方方(《风景》《黑洞》《一波三折》《桃花灿烂》)、池莉、格非、范小青等。

⑩现代派小说:着力表现人们再新的条件下精神与现实的错位,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阵痛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与影响。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通过对一群放纵任性的音乐学院学生的描写,通过他们的胡闹、放纵、混乱、骚动表现出一部分青年对现状的不安与对未来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与苦恼。《无主题变奏曲》男主人公对一切漠然而又认真,有点玩世不恭却并不随波逐流,不满意生活,不满意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在向往什么。

高哓声和梁晓声不是同一个人?

梁晓声1949年出生,是著名的知青出身的作家、编剧。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年轮》、《雪城》都曾经热播。最牛的是,他是中国儿童电影制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

高晓声则是1928年出生,已于1999年故去的老作家。曾经被错划右派,改革开放后平反。和前文化部长王蒙一样,他是曾经轰动一时的“复出作家”之一。

他最有名的小说为《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

《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1980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通过讲述一件事描述当时的社会背景?

推荐几篇当代短篇小说:刘心武的《班主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阿城的《棋王》,铁凝的《哦,香雪》都通过讲述一件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1、刘心武的《班主任》以某中学班主任接受一个小流氓插班为线索,揭露了特殊时代对青少年造成的严重伤害。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主人公谢惠敏是深受毒害的班干部,缺少同龄人的纯真,丧失了独立判断能力。后进生宋宝琦文化水平低,是需要拯救的对象。这两个形象深刻概括了所处时代的社会内容。

2、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讲述了“漏斗户”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侍所的一段经历。

本文展现了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概括了农村在新政策下发生的可喜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社会现实。陈奂生的形象成为了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个典型印记。

3、阿城的《棋王》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韧之作,讲述了知青“棋呆子”王一生酷爱下棋,与多人对奕的故事。

“我”在下乡期间遇到了王一生,“贪吃”和“嗜棋”是他的两项爱好,他用整个生命浸润在万千变化的棋道里,追求心灵的清洁和精神的自由。本文赞赏了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和“物我两忘”的境界。

4、铁凝的《哦,香雪》描写了山村姑娘香雪为了换一个自动铅笔盒,而被火车拉出一站,步行三十里回家的故事。

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小山沟带来了波澜,一群纯朴天真的姑娘在这一分钟里,感受山外的新鲜,诱发了她们的好奇、向往和渴望。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急于摆脱封闭、落后的痛苦和喜悦。

这些短篇小说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虽已读过多年,仍有不灭的印象。怀念美好的八十年代,致敬八十年代的美好。

有哪些类似平凡的世界的小说?

谢谢邀请

我推荐的是余华的《兄弟》,这是余华的第四部长篇,也是余华篇幅最长的小说。我觉得这部小说很深刻写实,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现状,也映射了人心。

第一次阅读,我是在2005年购买小说后,快速地过了一遍,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小说分上下两部,主要写了两个价值观不同、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的故事。

这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反思小说,时间上跨越了四十年,描写了“文革”以及以后几十年里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颠倒。

主角之一的李光头还未出生时,他父亲就因为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而掉进粪坑淹死。从此,老实善良的母亲在自觉蒙羞的时光中度日,直到后来与丧偶的宋凡平结合。主角是宋钢和李光头两兄弟。但是,余华也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宋凡平是英雄的形象,他直接影响了儿子宋钢的人格。宋凡平是个好人,长得帅性格又好,还用自己的爱与勇敢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给了李兰这个寡妇以及两个孩子充分的温情。后来因为文革,宋凡平被打死。两个孩子又分开了,直到李兰去世后,两个孩子又再次相遇。

由于我有“文革情节”,所以我对上部中描述宋平凡和李兰的爱情的细节记忆很深,并且还是感慨了一把,宋平凡为了信守给妻子的承诺,要去接李兰回来,直到被人活活打死,手里还握着票。

等李光头和宋钢长大了,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赖李光头有权有势,老实的宋钢结局悲惨。改革开放后,社会和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和人看待“成功”的标准发生了颠覆,这时候宋钢开始倒霉了,而李光头却飞黄腾达。最后老实本分的宋钢被迫自杀,没有底线的李光头获得成功,成了大老板,成了镇上的名人,也成功地睡了自己兄弟的老婆,真的是时代弄人啊。

当我在2018年第二次认真地阅读《兄弟》后,特别是听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解读,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加上自己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后,阅读体验的内容和情感就更丰富了,更能过理解余华他想表达和传递的东西。再加上坚持在心理道路的学习,更能洞察和觉知人性。阅读作品,就是在阅读作者的思想。

文章没有离开人、金钱、爱情和性的话题,主要来说就是人性和欲望。欲望的魔鬼释放出来以后,本能就会被放大。本能放大以后,善恶就会被颠倒。余华要我们思考的是悲剧背后的逻辑。人性中间善总是脆弱的,在权力和金钱面前,人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人的本能欲望和人性中间的黑暗面被激发。

我觉得好的作家都是这样,《兄弟》上下部的对比明显,我们看到了人性善与恶的较量、力量强与弱的较量和亲情、爱情与金钱的较量,余华用笔和文字把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背景划开,展现出这个时代的血与肉,把人性丑陋一面暴露出来,让我们看到身处其中的芸芸众人,不同心态不同价值观不同的活法。

当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光头和宋刚的处境发生了转换,他们在小镇旁人眼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社会里面,李光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暴发户、致富带头人、有能力的人,而上一部里面还是少女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的宋刚,却沦为了可怜的、没有出息的男人,不得不当搬运工扭伤了腰,为装水泥而弄坏了肺,最后荒唐地去推销人工处女膜、丰乳霜,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上下两部强烈的反差,两个兄弟的命运是一条明线,小镇微型社会的前后变迁是一条暗线;而小镇又是一个缩影,在这四十年历史进程中,在文革、改革开放等重要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小镇也浓缩了多种类型的价值观,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活法,也影射了经济时代个人社会价值的改变。

李光头、宋钢和林红这三人之间纷繁复杂的感情线索,是爱情、金钱、欲望与人性搏斗的过程。金强放大了欲望,而欲望造就了权力意志,性爱的欢愉让人膨胀,人性中间的恶就会伤害人性中间的善,因为善的力量太弱了。

我觉得余华这个小说的上部和下部,是在揭露时代给人带来的创伤。下部的伤痛,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讲,它可能更深刻。下部其实要写的是欲望的魔鬼释放出来以后,本能就会被放大。上部作品中,从李光头父亲偷窥女厕所开始,应该就是在影射中国人长期被压抑的性本能。因为被压抑久了,当性被金钱合理化、开放化以后,它的破坏欲特别强。它不仅伤害到了兄弟,它还伤害到了夫妻,它伤害到了原本纯朴的小镇基本家庭关系结构,同时残暴撕下其伪善的外衣。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性是人类生命的驱动力。小说末尾,李光头阳痿了,我个人觉得,他的阳痿是因为对他的救赎,是人性善对金钱恶的胜利。因为他心中怀有愧疚,失去了最真挚的兄弟,失去了兄弟间亲密的情。金钱对于他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连他最引以为自豪的“性能力”也一起失去,他在用这种方式舍弃本能欲望的方式,缅怀追寻金钱过程中被他抛弃的人性善的一面。

而讽刺的是,林红却操起了皮肉生意,公然在镇上做老鸨开发廊,这也是她的救赎么?在女性的立场上表达,把性的欲望合理化,这也是尊重人性的本能么?还是用她的堕落来纪念她心底保留的对宋刚的爱情。

尽管存在很多争议,但我个人也倾向于,这是余华写得最好的小说,向你推荐,值得更深的思考。

个人简介:

阿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一个混迹于原油圈和心理界的宝妈。服务内容:婚恋、亲子、人际、疗愈、职场减压咨询。

提倡与真实的自己相处,在书写中重新认识自己

最近迷上了以前的80年代的电影?

1982年的《笔中情》,是一部好电影,它讲述了一代书法家赵旭之的艺术追求和爱情故事。

笔中情,顾名思义就是以书法艺术为主题的电影,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却以书法为引,由书法带出人生哲理,呈现中国古文化的含蓄之美。

将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选得准确、又新颖。

电影由上影厂出品,其选角、取景、服化道各方面都极其考究,是一部难得的国产电影精品。

电影的历史背景为东晋,其建筑,服化道亦具有浑厚古朴的魏晋特色。其外景地在绍兴的东湖——80年代那些景色都还未曾被开发,山水的美景也为电影增色不少。

选角是非常成功的——主演们的颜值之高与气质之优雅,这些都是电影呈现的角色气质之神采!

八十年代的经济条件无疑是简陋的,但审美,道具,服饰,选角样样尽心尽力,精致通达!以前的古装不管造型背景,角色动作,都有浓浓的中国味!年代久远,似乎让画面变得更加古风。

江南才子赵旭之(王伯昭饰演)聪慧潇洒、才华横溢、工于书法。他自视甚高,为酒店主写下“江南无双”的酒幡,标榜自己是“江南无双”。

说到“赵旭之”,中国书法史是查无此人的。赵孟頫、张旭、王羲之等人倒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事实上,男主就是编剧取了上述三位大牛的名中一字,赵旭之=赵孟頫 + 张旭 + 王羲之,塑造出了才华横溢又狂傲不羁,风流倜傥又邪魅邪狂的灵魂人物,其中取材更多的仍然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25岁的王伯昭,后来饰演过《西游记》里英气逼人的小白龙。在本片中是绝对主角,正值意气风发的他,将赵旭之的桀骜不驯、狂放不羁,又心地善良、坦诚直爽的性格诠释得非常到位。

太尉齐慎(程之饰演)的长女齐文娟(赵静饰演)路过此地,看到酒幡上的字,随即对赵旭之产生爱慕之情。

在古代,以书法作为衡量人的才情高低的标准并非唯一,但好就好在齐文娟跟赵旭之都酷爱书法!

不仅书法上乘,文娟小姐还精通琴艺,相貌上更属天然美女——清澈美丽,端庄大气。优雅清新,曲线圆润!看着就舒心,这种形态才称得上是华夏之美。

我最喜欢从前电视剧里这种发髻——在发型设计和梳理上,文娟的发型选用惊鹄髻,把发盘卷得犹似惊鸟张翼欲展,以烘托文娟的潇洒,看起来鲜妍又明媚!

齐慎,虽贵为太尉,却能礼贤下士,招婿时不贪慕富贵,只看对方品行才学。

正值中秋之夜,齐太尉邀请全城才子到府中观灯赏月,并为文娟择偶选婿。

赵旭之虽为布衣,却不慕权贵、不求名利,以德行自守。当晚才子们都到了太尉府中,只有赵旭之避而不见。

齐太尉见赵旭之缺席,求助于“智囊”徐安民(丁嘉元饰演),徐安民遂以太尉府中有钟繇真迹,吸引赵旭之前来。

赵旭之闻之果然即刻来到太尉府,他见厅堂上放着钟繇真迹,如获至宝,旁若无人的一边观摩;一边以指沾酒为笔在地上临摹学习。男主对书法的如痴如醉表现得潇洒自然,这应该是向魏晋风骨的致敬吧!

此情景被文娟看在眼里,对他更加爱慕,齐太尉也非常赏识,遂选赵旭之为大女婿。

太尉将赵旭之留在府中观书习字,再暗中准备订婚仪式。

谁知赵旭之却有一股读书人的傲气——临近订婚之日,赵旭之竟然偷偷逃走,回到他熟悉且喜欢的氛围中去。

这时就能看出来了,明线是太尉府为大小姐招婿,暗线是魏晋风度竹林风骨和真名士的狂野不羁,后者拍出了精髓。

外景都是实拍的,看着太舒服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舒缓质朴、温婉含蓄的风格。很多都美如画,意境满满。小时候觉得好看得不得了!

男主的朋友送了他两只大白鹅,然后作了一首诗,随后,安民作画,男主在画上题了送鹅朋友作的诗。

古代才子之间日常大概就是如此吧。

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游山玩水,赏风花雪月,你吟诗来我作画,真是喜欢魏晋时代的名士氛围呀,这是哪个时代都比不上的。

很快文娟路过,她买了一把赵旭之题字的扇子,并对上面的字进行点评,指出字体的不足之处。

本片中的妇女,已经完全解放了,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经优于男子,并且指导男子。尤其丫头那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连之字都不知还叫什么赵旭之?还是回去学之去吧!”

经典的喜剧台词。

齐文娟打击了他,让他另眼相看,当得知文娟就是先前欲招自己为婿的齐太尉之女,赵旭之不禁跌坐当场,追悔莫及。

这时候就需要安民公子最佳助攻了!话说安民真的太智慧了啊,情商太高了,会来事,又有眼力价,又会说话,太有魅力了!谁不想要一个这样的朋友呢!

经安民帮忙,赵旭之亲自登门道歉。齐文娟将她的定情信物—— 一支毛笔放在老师庾夫人那里,赵旭之得到毛笔,便带着它来到齐太尉府登门求婚。

这就叫私定终身。

以前看老电影,都是以私定终身为荣,现在一看,怕是要和红楼梦里的史太君一样,应该结合此处,来一出“掰谎记”:

我倒不知,这是哪家的千金,哪里来的佳人哈!

不过当佳话看看,挺好玩的。

赵旭之登门求婚的时候,南陵长公主之子恒述(迟重瑞饰演)也来到齐府求婚。

这里要说说大器晚成的迟重瑞,他出演本片时已经30岁。身高达到180cm,高大威武,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其形象气质甚佳。

和赵旭之相比,一个名士洒脱外向、放浪形骸而不轻佻,一个家训严格、内敛沉稳,深得古典士族之“士”气。

大众对迟重瑞的印象总是慈眉善目,一副菩萨心肠,很难想象这样的演员,在参演《西游记》之前,亦曾饰演过“会挽雕弓如满月”的武将。

片中大部分时间,恒述都是作为赵旭之情敌的形象出现。但恒述虽为武将,却温文尔雅、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谈吐间自带泰然自若的英雄气,这些都是赵旭之身上不具备的。

照理讲,齐文娟书法水平在赵旭之之上,家中又有万几宸翰之宝,怎么会看上赵旭之这样一个虽有点才气但狂傲不羁之徒呢?

只能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赵旭之屡不赴宴赢得齐文娟偏爱,之后又逃婚打击了齐文娟的大小姐脾气,加深了她的征服欲,这样也合情合理。

因此,齐文娟喜欢有才学又学习专注的赵旭之,恒述再优秀她也看不上眼,反而是二妹玉娟对这员武将情有独钟。

为什么古人相亲总是比才华呢?就比谁的字写得好,不用去勾心斗角——还是古人过得纯粹!

赵旭之已经写得很不错,但文娟还是不满意——电影里的女性都有不逊于男性的才华与进取心,相互的爱慕皆出自知己般的共振。

于是赵旭之出游三年,遍历祖国河山,后经庾夫人的指点,找到了庾夫人的妹妹庾大娘,由庾大娘的剑法中,赵旭之终于顿悟,自创一套龙飞凤舞的草字。

应该说,心高气傲的男主在遇上女主后,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赵旭之开悟那段,竟看得我心潮澎湃——真的能感受到山河大川的磅礴之气充盈于胸,很是震撼。

尤其赵旭之看剑舞得书法精髓的蒙太奇段落,很漂亮,书法得于山川湖海,天地万物,终成气吞山河之势,刚柔并济。这个段落也显示出了女导演潇洒刚劲的一面。

一段感情可以等上三年,可以真的去磨练心性,在奔腾的河流、湍急的瀑布、飞舞的剑法中体悟笔势流转。

功夫在字外,也真的是极富古韵的情节质地。

迟重瑞饰演的恒述,虽是片中配角,却是与赵旭之形式文武争辉的独特角色,因此片中也为他单独设计很多戏份。

比如在这段同游泰山的过程中,桓述在安民的安排下,遇见二小姐玉娟,互赠佩剑,也算私定终身了。

待到约定的日子,赵旭之和桓述再次来到齐府比试书法,这回,赵旭之的一套自创书法震惊四座,令比赛完全失去悬念。

但这时候,桓述的母亲长公主却突然驾临,她一意庇护自己的儿子,要以势力强行促成婚事。

到这个地方,电影人物形象可贵难得的一面闪现出了光彩。

在场评委及读书人,在长公主的压力下,居然依然力挺赵旭之,一口咬定:赵旭之的书法比桓述更加出色!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了古代读书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特性,给银幕前的观众以积极的正面教育,还原的古人品行之美。

即使在长公主的阻挠下,赵旭之和文娟的婚姻也顺理成章了——关键在于,若不是桓述公子人品不错,若不是他看上了妹妹,妹妹也看上了他,若不是长公主爱子心切,顺势而下,一切将不可预料。

这才是社会,这才是现实。

但是古代才子佳人的模式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白富美看中高智帅、从凤求凰到凰求凤、戒骄戒躁共同进步、事业成功爱情美满,最后,代表官家的长公主主婚、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颇有传统戏剧经典结局的意味,也是贺岁片的最佳首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