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中国画代表作品,他们的作品被神化了?
有哪些画家,他们的作品被神化了?
以下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堪称被神化了,被各大博物馆收藏。
一、顾恺之
1、人物介绍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作品介绍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二、展子虔
1、人物介绍
展子虔(约545—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他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
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
2、作品介绍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三、徐渭
1、人物介绍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
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
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
2、作品介绍
《墨葡萄图》是徐渭传世的画作之一。图中以饱蘸水墨之笔,挥写一支墨葡萄。只见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灵晶莹鲜嫩欲滴,形象生动。
茂盛的叶子以及枝、干等皆以大块墨绘成,笔墨酣畅,浑然一体。该画风格疏放,不法形似,正是画家作画时将情感泻于笔锋的结果。
四、郑板桥
1、人物介绍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作品介绍
《兰竹芳馨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在这幅画中诗画相辅,互为点衬,反映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浓墨撇写兰竹,飘逸潇洒,气韵飞动。
五、达芬奇
1、人物介绍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意大利语: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2、作品介绍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六、鲁本斯
1、人物介绍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教名伯多禄·保禄·鲁宾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早期巴洛克艺术杰出代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节。彼得·保罗·鲁本斯是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
2、作品介绍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是1617-1617年彼得·保罗·鲁本斯创作的油画。
这幅描写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
七、黄公望
1、人物介绍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人。元朝著名画家,“元四家”之首。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
2、作品介绍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
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八、吴道子
1、人物介绍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
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2、作品介绍
《送子天王图》(又名《天王送子图》、《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一说宋人摹本。该作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全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描绘一位王者气度的天神端坐中间,两旁是手执筋板的文臣、捧着砚台的仙女,以及仗剑围蛇的武将力士面对一条由二神降伏的巨龙。
第二段画的是一个踞坐在石头之上的四臂披发尊神,身后烈焰腾腾。神像形貌诡异,颇具气势,左右两边是手捧瓶炉法器的天女神人。
第三段即《释迎牟尼降生图》,内容是印度净饭王的儿子出生的故事。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释迎牟尼降生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到寺庙朝谒见自在天神的情景。
九、莫奈
1、人物介绍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
2、作品介绍
这幅油画《印象日出》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
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此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得名。
这幅画在1874年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十、梵高
1、人物介绍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2、作品介绍
《吃马铃薯的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油画。该画藏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以上十位画家的作品堪称神作,被世人收藏在各大博物馆。
有资料介绍范曾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伟?
疯了吗?厥功至伟!原谅我老眼昏花,不厚道地笑场了,看成了“厥功至伪”!!!而且,我以为,后四个字评价范曾对中国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恰如其分。
不论人品,就事论事说画品,范曾之作在资本的甚嚣尘上的裹挟下攻城略地,看上去很风头无两,但客观而言,这种资本的狂欢已经超越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属性,而演变成单纯的价格杠杆操纵下的一种道具,真正的艺术性在这样的“盛世收藏”语境中已然流离失所。
范的作品,骨感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也是造成所谓的“新古典主义”假象的“皇帝新装”。但这种骨感并不见高古之风,尽管不可否认其在线条上的确有独到之处,不过看多了就自然察觉出闪烁其间的油滑之处,这也使这种“新古典主义”有种师出无名投机取巧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推动传统艺术的发展,反而在所谓的“回归古典、回归自然”中背离了古典的法理、背叛了自然的法则,最终极大可能在艺术史上落下个贻笑大方的结局。
范曾的字与画,明显画好于字,其字能否入流都不好说,但就画而言应在二三流之间,但他的作品价格在艺术品市场上执牛耳的地位只能说厥功至“伪”,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价格混乱,对中国画的发展并无好处。其实细想之下,他的作品更多的是有价无市,炒作大于实际意义,也许在一段时间内价格坚挺,但应该看到这种坚挺其实是他的作品的持有者或曰既得利益者的虚张声势的负隅顽抗,更像是此前炒作起来的天价烟酒、天价鱼虾甚至最近天价茶叶蛋一样,只是一种市场畸变的产物。
在隔岸观火中闲庭信步的范曾是这场游戏的最大赢家,而最大的输家当然是中国画本身,不过,在历史的“照妖镜”的聚焦下,最终会将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拨乱反正,这一天迟早都会来的,这也许才是范曾之作对中国画发展的一种歪打正着的功劳吧。
有哪些艺术作品曾经让你感到震撼?
【文藏来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艺术小编Kiki~如果各位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给我一个赞或者是一个关注吧!传统的艺术媒介,我们已经有很多熟知的艺术作品,而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这位美国艺术家和他光线与空间的作品,一定会让你常规的艺术感知有所突破。
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美国著名艺术家,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南加州光和空间运动(Southern California Light and Space)”的核心成员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已经开始尝试一种创新的非传统装置,创作对光学的感知雕塑以及“实体化自然光”,以引起观众沉思,缔造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体验。
James Turrell的作品
通过光线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来营造气氛是James Turrell惯用的艺术手法。他在展览空间打开一个窗口,自然光和人造光透过椭圆、菱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形状的窗口照射到室内,给空无一物的房间带来一种圣洁、神秘的氛围,让人忘记身在尘世,因为身边除了光,什么都没有。
“众所周知,现在流行一种‘慢食’运动(slow-food movement),也许我们也可以有一个‘慢赏’的运动(slow-art movement)。”——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一直致力于挑战人们快速观赏艺术品的习惯。他认为,如果用少量的时间去观赏是很难真正进入到艺术作品中。
James Turrell的作品
光在西方宗教体系中,往往具有一种神圣的意味。时下,不少设计师与艺术家都把光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传递其中蕴含的信念。James Turrell用了毕生的时间追逐这随处可见的光,他用充满感情的身体跟光和空气交流,然后以极大的克制转化成自己的作品,并且带着非常精细而微妙的控制。让我们置身于“虚无”的光空间中洞察自己的内心,豁然开朗。
James Turrell的作品
上世纪60年代,提倡极简主义和抽象几何的光与空间运动在南加州兴起。通过聚焦光线与空间等可感知的现象,以及运用玻璃、尼龙、荧光等材料形成空间装置,光与空间运动的艺术家们让观众得以在特定条件下对光与其他感知现象产生独特的体验。将南加州光与空间运动发扬光大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正是James Turrell。
从光与空间运动开始,James Turrell已经尝试一种创新的非传统装置,创作对光学的感知雕塑以及“实体化自然光”,以引起观众沉思,并常常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体验。
James Turrell的作品
“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如何在一个空间的特质中去感知另外一个空间,这就像是观望一个正在观望的人。当把客观性剔除后,反而能获得一种新的客观,正如你用视野去探量一个空间。”James Turrell曾表示。
James Turrell执着于探索光与空间的关系,通过视觉和身体的体验来营造出空间的错觉。置身其中的观众难以分辨平面与曲面。空间维度在此失去意义,光线才是自我认知的刻度。
作为洛杉矶60年代“光与空间”运动的重要人物,James Turrell 的全部作品都以“光”为内容,经过控制的自然或人工的光。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人们在它的作品里感觉不到发光体的存在,甚至感觉不到其他任何东西的存在——连影子都没有,只能看到十分具体的光。“我使用光的方法是把它隔离出来,并不做太多的处理,” 艺术家这样说,他不会用激烈的频闪或者复杂的色彩去刺激观众的眼睛,而是剥出光本来的样子。
James Turrell的作品
James Turrell 有办法把光塑造成一个实在的东西,呈现出他所说的光的“物性”(thingness)——看到他的作品,你很可能怀疑自己之前从未真正地看见过光。角落里的一个棱锥,墙面上一块长方形,或者被几块光分层填满的房间,他把光的边缘削得锋利而整齐,内部保留着迷雾一样柔和的特质。所以当 James Turrell 说“我的作品并不是关于光的,我的作品就是光”的时候,人们知道这句不是在故弄玄虚,而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事实。
他擅长挑战观众对于想象与现实、空间与界限、被动观看与沉浸式体验等方面的感官认知,因此其作品也要求极为复杂的工程搭建来实现光线与空间的精准把握。
James Turrell的作品
作为艺术家早期奠基作品之一的空间投影装置,其灵感来源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作品共有三十六种不同形式,分为两大类:角落投影和单墙投影。James Turrell用投影仪将光束以特定的角度和形状投射到黑暗房间的角落或墙壁上。角落投影中,观众会看到一个发光的三维几何体悬浮在地板上方的角落里;而在单墙投影中,观众则会对被照射区域周围墙体的深度发生感知错乱。
以投影装置的艺术理念与手法为基础,James Turrell于1968至1969年间创作了浅空间装置系列。其形式感与投影装置相似,带来的空间感却恰恰相反。光源被安装在观众正对墙体的背面,造成墙体悬浮或内外翻转的错觉,将三维空间塑造为二维平面。
James Turrell的作品
由浅空间装置和墙角装置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楔形空间则需要摸索穿过幽黑的走道后,才得以在封闭的空间中欣赏。呈角度的墙体分割了空间,墙体及其背后隐藏的光源在黑暗的室内形成一道道透明的“光幕”。身处其间,观者可通过观察“光幕”的位置来判断空间结构。每个人将从错综复杂的光影中寻得对空间独到的理解。
James Turrell的作品
说到“光与空间”,空间是他的作品里另外一个重要的元素。James Turrell 的作品在空间里蔓延,有的时候,光为他的空间结构所塑造,有的时候,是光反过来塑造了空间。当人们习惯了日常所见光照之下的空间时,James Turrell 运用光的特别手段会改变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在 Space Division Construction 系列作品里,一个洞口通往一个被均匀的光所填满的有深度的空间,但它看起来却像是一个完美平面,哪怕观众走到跟前,都无法确定伸出手是不是会触碰到什么东西。James Turrell 曾经因为惠特尼美术馆里的一个这样的平面遭到了起诉:有一位女士以为那是一面实在的墙,自然而然地倚靠下去,然后就摔倒了。但艺术家不认为自己制造了“幻觉”,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事实——就像日出日落实际上是地球在移动一样简单的事实。“光是一种东西,只是人们不习惯这样看待它,”James Turrell 说。
James Turrell的作品
在许多采访中,人们反复地挖掘了这位艺术家对光的特殊兴趣的来源,从家乡洛杉矶的灿烂阳光,到家庭成员的贵格会(Quaker)信仰,再到开始于16岁的飞行员经历和他的知觉心理学学士学位。说到最后,艺术家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人们对光的需要是本能的,日光中的维生素 D 不仅供给你的身体,也能够抵抗抑郁。”说到底,究竟谁不喜欢光呢。
而 James Turrell 不仅带来了光的基础的愉悦,还带来了惊奇。他的作品通常需要将空间做成一个完美的形制来承托出光的实体,涉及复杂的工程建设,展览起来并不容易。(保守估计要1300万)
Dhatu
他的新作 Dhatu,不同于 Bindu Shards 必须要事先预约,而且很快就预订一空;Dhatu 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但每次只开放五个人进入。走上楼梯,进入长方型的空间,但是你看不见牆与牆的界线。
光抹灭了牆角与天花板、地板的连接点,你只看到绵延无尽的颜色与光慢慢在转换,而你和你的同伴们都漂浮在颜色之上。好像一切都去背了。在这条无界线的通道尽头,是一面长方形的牆,散放著光,好像通往异世界的入口。如果说,Bindu Shards(下文就是哦) 是感官的轰炸之旅,Dhatu 就像是洗涤心神的禅定境界。
Bindu Shards
是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让艺术评论家一面倒地叫好,那就是 Bindu Shards。Bindu 是印度经文的中「点」或「中心」,意指人的精神能量中心,在哲学上也被解释为宇宙万有的神圣记号。且不管名称的高深莫测,直接进入展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太空舱般的球型装置。
Bindu Shards
身著白衣,像是科学家或是医生的工作人员,面对著控制仪,冷然地氛围不像是在艺术展场,更像是科幻小说的场景。跟随著他们的指示,脱下外衣鞋袜,安躺在狭窄的床上,准备进入舱内时,剥除身外长物让人感觉无助,就好像是做 MRI 核磁共振扫描,引起等待宣判的医院想像。
Bindu Shards
Bindu Shards
这叫做普金吉氏效应 Purkinje Effect,其中牵扯複杂的视觉神经传输过程与脑神经的判读连锁反应,引发人对认知的改变。所有走出太空舱的人,莫不双腿发软,一时之间还无法辨别现实与精神的界线,带著极乐的喜悦与坠入现实的惊慌。
罗登火山口
罗登火山口是James Turrell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宏大的作品,综合呈现了他对光、空间与感知的深入思考,被视为其艺术生涯的巅峰。20世纪70年代早期,James Turrell开始计划地景艺术的创作。1974年,他在亚利桑那州北部的佩恩蒂德沙漠中发现了罗登火山口。之后的四十多年间,James Turrell在其内部设计建造了厅室与隧道,将这座死火山口改造为了裸眼天文台。竣工后,罗登火山口将由21个观测室和6条隧道组成。置身其中,观者可欣赏光影变幻、探索天象奇观,在有限空间内体验宇宙的广袤无垠。
罗登火山口
作为荣誉等身的艺术大师,James Turrell的作品并不高高在上,而是用光与空间的体验与观众对话交流,在艺术家所创造出的近乎梦幻的空间中,观者得以探索从未有过的艺术体验。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认为:“艺术家的作品最神奇的部分就是他用光去呈现他的感知,在这个层面上观众和艺术家是最贴近的,他的作品不需要观众去了解艺术史,不需要提前储备很多知识,我们只需要敞开心扉,凭感知去体验他们的作品即可。”
罗登火山口
“我喜欢把光作为一种物质材料,但是我的媒介是真正的感知。我想让你感觉到你的感觉,看到你自己见到的物件。”——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的作品以一种极端抽象的形式描绘自然,空气的色彩。他用充满感情的身体跟风和空气交流,然后以极大的克制转化成自己的作品,并且带着非常精细而微妙的控制。
罗登火山口
毫无疑问地,James Turrell是善于将光线“可视化”的装置艺术家,这位原本是念心理学与数学的艺术家,透过精密计算与对身体感知的了解,将我们因太过熟悉而忽略的光影变化“具象化”,如视觉戏法般地赋予观者魔幻的感受,他说:“我的作品是创造一个空间让光得以栖息,而观者如何面对这个空间。 通常,我们张着眼,却对光线视而不见,这提醒了我,我们必须要有另一种观看的方式。 ”
James Turrell的作品
当人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交集的时候,一件艺术品才能被真正的称为艺术品,这一切在James Turrell的作品中,他利用光作为介质,成功的打消了大众与艺术家的隔阂,在James Turrell的作品中,他其实只是利用空间和光线人为的创造了一个空间,而每一位观看者在走进场馆观看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就成了这个艺术品的一部分。
原文来源:《艺术品鉴》杂志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中国的十大画家都有谁?
1.齐白石
2.徐悲鸿
3.李可染
4.张大千
5.林风眠
6.潘天寿
7.吴昌硕
8.黄宾虹
9.李苦禅
10.黄胄
你心目中的十大画家都有谁呢?
漆画艺术会成为当代中国画的龙头吗?
中国漆画的发展史,
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漆器装饰纹样。
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的朱漆碗,已有七千年的历史;
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漆瑟,彩绘有狩猎乐舞和神怪龙蛇等形象的漆画,也有两千余年历史;
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棺上的漆画;
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的漆屏风画……
北魏太和八年文物。此物原为床榻周围而立的屏风,前后彩绘历代高士、贤妇等宣教故事。在工艺、绘画和书法上都有极高的价值。
北魏木板漆画局部
漆画源于漆器,以大漆为基本材料,两者所用材料、技法相同,但漆器和漆画却非同一个概念。漆画,狭义上是指以天然生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艺术,广义的漆画是指一切运用漆性物质的绘画。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门类,深深根植于中国7000年漆艺术的沃土之中而常开不败。
福建依托漆器制作的深厚底蕴,福州是中国主要的漆器产地,以脱胎漆器著称。20世纪40年代,逐渐衍生出区别于漆器装饰的现代漆画作品。
乔十光《苏州风景》 1963年
福建漆画是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州工艺美术学校(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的学生和漆艺家手中发展起来的。其中,福建漆画最早在全国美展上亮相(1964年),最早入选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武夷之春》),最早以单列画种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巡回展览。
李芝卿《武夷风光》大屏风,1959
郑益坤《心愿》
漆画之所以作为独立的画种闪耀于画坛,关键就在于它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而这种美学品格正是来自于大漆的特性。随着青年一代艺术家的成长,80、90后又一代年轻漆艺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重新关注中国文化自身语境,保持了东方文化的自信和特有的魅力。
陈剑兵作品《园林客梦催》
每年全国各大艺术院陆续精彩呈现关于漆艺教学成果及成长。漆艺作为古老媒材和文化载体的血脉在年轻的学子们身上得以延续——从作为图像的漆画,作为立体作品和日用器物出现的漆器,还有作为当代艺术呈现的跨媒材的综合漆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漆艺作为东方艺术样式的未来。
程花萍
作品名称:《星空下的梦》
余剑凌
作品名称:《放和逐》
潘鲁晨
作品名称:《凤凰花开》
邓幸茵、吴永欣
作品名称:《飞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去》
康玲、陈康尧、潘雨墨
作品名称:《裙衩飒爽》
吴冠中是当代绘画审美的极限?
谢敬!有人说,吴冠中是当代绘画审美的极限,黄胄是绘画技能的巅峰,你怎么看?
我没有权力批评你的提问,因为我不懂绘画,真真切切的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对绘画艺术,只有欣赏,没有颇深的研判,所以我没有那个资格,
那么既然有人说了,就不是空穴来风!从他们的画风上来看,他们的绘画都各有独辟的特色,我看他俩的画笔都非常的个别有抽象,这可能在他们的那个时期较为突显的风格,其个性特别,耐人寻味!
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吴冠中老先生的作品吧,他的画让人乍一看,不是很懂,只有坐下来,慢慢细细的品尝美味才在其中!越嚼越有味道,能够抓住你的眼球,从简约中找出美的旋律,从而让绘画中的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就自然的产生了审美的极限!!
那么黄胄的绘画技能,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黄胄笔下无二驴,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当代,可能没有超过他的吧,画派风格迥异,这就可以,这么说吧!!吴冠中和黄胄是那个时代绘画审美的极限,黄胄是绘画技能的巅峰!是名符其实的!有著名作品为证,说他们两个有此殊荣和名望是当之无愧!!画坛巨匠独树一帜!!??!!我赞成您的说法!!……………!
我的回答完毕!(浅析)!见谅!?!(谢悟空!谢阅)??!(迟复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