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代表作品,如何评价朱湘先生的艺术成就?
朱湘先生作为“新月派”的重要诗人,诗人的生命和创作虽然如夜空中一颗飞逝的流星短暂,但又有耀人的光辉,他给我们诗坛上留下了优美和谐的《采莲曲》、《昭君出塞》等优秀诗篇,在诗歌“三美”方面他努力专研进取,给新诗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成果。
朱湘先生对我国现代新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被柳无忌称为“完全的诗人”、诗人的诗人”。
朱湘在他短短的人生历程和创作生涯中,能得到如此的称号,足可见出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的影响之大。
朱湘先生有很好的旧学修养,从小熟读《诗经》、《古文观止》、《四书》、《左传》等古代典籍,而且读遍《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民歌,对古诗传统的熟识和精通,使得他在创作诗歌时,不自觉地化用古典诗歌的诗句或题材,推陈出新。苏雪林在1932年曾指出朱湘的诗“善于融化旧诗词,旧诗词的文词、格调、意思他都能随意取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
遗憾的是朱湘先生英年早逝,诗作在现代文坛上虽不能说是大家名作,但应该说是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他对诗歌三美的艺术实践,有开拓进取之成果却没有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而是使新诗在内容、外形、音节得到了比较和谐的调和,使现代新诗的创作向前迈了一大步,如今,关于朱湘的诗歌研究硕果累累,从著名作家的感性分析到深沉睿智的批评家的精彩见解,都使我们对朱湘诗歌艺术特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能否推荐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
当代的诗,笔者最喜欢舒婷的《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舒婷是从鼓浪屿灯泡厂走出来的,舒婷诗流行时,我们正在厦门大学读书,而这首诗36行的后来大受年轻大学生的喜欢,诗人新自然形象如,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来表达对传统的爱情观的不同看法,表现出追新的爱情生活的追求(前13行),接着再正面抒写了诗人自己所追求的爱情观(14~36行),全诗充满现代感,读起来非常舒畅,特别是借助于“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坦诚、潇洒地表现自我,颂扬自己的人格理想,追求携手共进但又各自独立的新的爱情观,否定了原来那种“如果你是……我愿意是……”的一味顺从的爱情观,让当时的年轻人耳目一新。诗歌解构看似随意、自然,但却很有章法,其句法的精心铺陈很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诗歌将抒情与议论融合地非常自然,其细腻、深沉的感情与理性、创新的观点奇妙地合在一起。《致橡树》是当时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的里程碑式的杰出诗歌,更是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一代年轻人对于新的爱情观的追求,是当时新精神的情感律动的反映,吟诵《致橡树》,流连忘返,再欣赏欣赏: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综述现代散文主要流派?
鸳鸯蝴蝶派 其五大作家“张恨水、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严独鹤”代表作品有:《断鸿零雁记》《玉梨魂》《情茧》《恋之梦》《爱途历程》《言情小说家之奇遇》《火车中》《沧州道中》《东方神侠传》《雪鸿泪史》《舞宫春艳》《民国艳史》《唐代宫廷演义》《杨乃武和小白菜》《海外缤纷录》《霍桑探案集》《脂粉》《一个猎艳者的精密思想》《金粉世家》 新月派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戴望舒等都是 《罪过》、《天安门》,徐志摩的《大帅》、《雪花的快乐》,朱湘的《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曲》
荷花淀派 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吴召儿》、《嘱咐》
山药蛋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 代表作有《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
新月派的代表作家?
新月派的发起人是闻一多,但是最著名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徐志摩,其它著名的人物还有朱湘、卞之琳、沈从文、胡适、梁实秋等等,甚至何其芳也可以归为新月派诗人。
新月派的名称虽然源自这些诗人爱慕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的诗歌艺术美学,但是他们实际上主张的是用现代汉语~白话创作现代华语格律诗歌的艺术美学探索和艺术形式构建。在理论探索基本上没有建树,但在诗歌创作方面,产生很多优秀作品,其中以徐志摩、朱湘、卞之琳创作水平最高(沈从文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但是他的小说具有诗学之美。
新月派代表人?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
代表作品
《再别康桥》,《雁子》
徐志摩的偶然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诗人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的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非常细腻入微的情意。一方面,有克里丝荻娜·罗塞提(1830—1894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在《记住我》中所写的“我情愿你忘记而面带笑容,也不愿你记住而愁容戚戚”之韵味;另一方面,也可体会到一种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故作达观的苦涩情调。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模糊的审美体,不断的思索、体会,不同侧面的观赏、玩味,都会有新鲜的感悟。显示了相当典雅的情趣。 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我们只是缓缓而有点沉重地漫步,偶尔抬头仰望,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恰有一朵流星飞逝而过,我们心中,升起了缕缕淡淡的哀伤。但仍然漫步,那缓缓而又有点沉重的足音,如一个“永恒”,驻留在夜的天空。 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 徐志摩处在一个贫困的国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满怀着“美”的希望,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枯萎。他的歌喉,在“生活的阴影”逼迫下,最后变得暗哑、干涩。即使早期一些诗,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虽然那么轻柔,那么飘逸,但仔细体味,也无不让人感伤。写于1926年的《偶然》,也是一样,诗的深层信息中荡漾着淡淡的哀伤。诗人无意投身时代火热的斗争,也无意于表现所谓的“时代本质”,但时代的苦难,也同样曲曲折折地映射在一个真纯诗人的心灵深处。 有的研究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了无痕迹”,“把什么都看得很淡,都看成无足轻重,无可无不可,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都化作轻烟”。这样的结论,不能说全错,但也不能说全对,因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偶然》这首诗的表层信息的领会上的。而一首诗永久的魅力却来自它的深层信息,《偶然》的深层信息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是飘逸的也是轻淡的。——它是诗人充溢着灵气的灵魂在瞬间弹出的心音,单纯的音符中回荡着悠长,典雅的美感中起伏着骚动,飘逸的情调中蕴藏着深邃…… 相关链接:徐志摩生平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