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黄庭坚人文画代表作品

一种是将文征明放在书法史中加以系统的考察,从文征明书法自身特色出发。但文征明就是以柔美妍妙的书法姿态取胜的,就好像我们说颜真卿的书法是阳刚壮美一样,如果你总觉得某一个书法家最成功、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效果是他的缺点。本来每一个书法家书法风格的形成,艺术上的逻辑和审美自动的就和艺术家本身的为人、学问相联系了,不同的人学习文征明和颜真卿的书...

黄庭坚人文画代表作品,文征明书法是否太媚?

很多人给我说,文征明的书法太过媚滑,不容易找到书法学习的筋骨所在。对于这个论断,我们有两种可供理解的视角:

一种是从文征明本身书法而言,就其书法来论书法;

一种是将文征明放在书法史中加以系统的考察,通过历史事实加以论证。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角度,从文征明书法自身特色出发。

很多人学习文征明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文征明就是以柔美妍妙的书法姿态取胜的,这本来就是他的特色所在。就好像我们说颜真卿的书法是阳刚壮美一样,你在他的书法中很难找到一丝柔美的痕迹。所以,你如果向我抱怨“颜真卿的书法太粗野了”,那恰恰是颜真卿书法的特色。

如果你总觉得某一个书法家最成功、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效果是他的缺点,那么只能说明你在学习他的时候,将他书法风格中固有的一种特质给放大了,而没有达到像文征明和颜真卿那样中和恰当的地步。

这是因为,本来每一个书法家书法风格的形成,都是他们艺术、文化修养达到一定层次,自然而然地产物,和每个人的书法水平有很关系。一旦他的风格形成的时候,艺术上的逻辑和审美自动的就和艺术家本身的为人、学问相联系了,因此,这个时候书法家的书法特色也就彰显了。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

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同样的,一种艺术风格在不同的人手里,就会演绎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同的人学习文征明和颜真卿的书法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只有当我们把自我的艺术修养提升到了和他们同样的高度,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艺术中的魅力所在。

而且,我们另外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征明书法面貌形成之时,他是不会考虑后代人怎么学习的问题,他考虑的只有这种风格适不适合我自己来表情达意。很难想象有一个书法家会把自己书法对后人的影响也考虑到,如果有这样的人,他只能是书法教师,而非书法家。

因此,好学不好学,是每一个书法爱好者自身出于自我的学习情况做出的判断,而并非一个书法家应该考虑的事情。

但是话又说回来,文征明的书法面貌为什么是柔美为主的?我们有又应该如何去理解把握文征明的书法面貌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第二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了。

我认为我们要想理解文征明的书法,就应该把他放在整个书法史中,以元代到明代这一时期为主要参考,通过梳理吴门四家和元代书法的联系,来看文征明“滑”的艺术特征。

在文征明身上,有两重身份值得注意,一个是他作为吴门四家的艺术地位,一个是他作为中国明代书法帖学倡导者和引领者的身份。

“吴门画派”这一概念最早是明代后期董其昌明确提出的,因为其核心人物沈周、文征明都是苏州吴县人,吴县在春秋时为吴王建都之地,又称吴门,故称此派门吴门]派。此画派最盛时的明嘉靖年间,约公元1509年左右。

明代吴门派早期是一个绘画流派,但是以吴门四家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吴门艺术群体很快就不满足于绘画上的交流了,而是拓展到了文学、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形成了一个尉为壮观的艺术家思潮流派。

吴派艺术家各具风貌,但总体上属于文人艺术派体系。这些画家大都通过师生、姻亲,交友的来往,相互需染,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艺术类型。

吴派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主要继承宋元以来文人艺术传统,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化和艺术修养。他们的作品变元人的疏简放逸为文雅蕴藉。因此,吴门派和元代四家以及赵孟頫等人有密切的关联。

元代是中国艺术史上极具特殊意义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既造就了各种矛盾又酝酿着诸多新意。面对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汉族知识分子内心惶恐,面临着艰难的处境。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对科举的轻忽,又使得大批文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在此背景下,他们多数已失去积极用世的热情,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使元代继魏晋之后,再次出现了靡然向隐之风。

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元末的隐士代表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书法上,元代隐士中善书者甚多。元代郑元祐居吴中,以臂疾不仕,他的左手楷书堪称一绝。陆继善双钩摹唐人《兰亭》,实属乱世中的绝唱。吴镇,性情孤骞,不能旁人篱落,故书法也高洁飘逸如野鹤,其草书《心经》可谓元代草书的一座高峰。这些隐士借助手中的艺术排遣内心的苦闷,客观上促进了书画艺术的繁荣。

在这些书法家中,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大书家赵孟頫, 它体现了元末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隐逸文化对书法的影响。

作为处于这一历史与文化转折之中的隐逸文人,他们的立场、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引发审美心理习惯及趣味标准的移易更变,亦驱使其投注热情与创造力在书法艺术中,以迹化心灵上的新感受。

以赵孟頫的作品来参照,就会发现他的大部分书迹用笔平顺结构平整、章法平稳。即使是行草书,也多表现为一种流畅秀丽、静穆闲雅、柔美妍妙的气象,决不在用笔、结字上做轻易的夸张和变形,坚持着情感上的理性和法度上的固守。他把自己的个性泯灭在长时间的泥古之中,日书万字成了于纸一面,艺术创造成了技术的追摹与竞赛,学书思想也从最初的主动崇古转化为极其被动的模拟,那种创新的思想,创作的冲动在被动的追摹下消失殆尽。

因此,以元代赵孟頫为代表的文人隐逸、消极避世的艺术思潮在对魏晋的追摹复制中逐渐消磨了魏晋风骨刚健昂扬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柔媚无骨的一面。

明代吴门四家将这种乱世消极之美加以发挥,但是他们不满于元代人消极的艺术风格,重新高举文人风骨,尤其是文征明,他着意的将这一隐逸消极之气变为文人的清高潇洒。

文征明大力变革元人软弱秀媚的习气, 力求古朴苍劲。代表文征明书法艺术最高成就的是他的小楷,其次是他的行书。文征明的小楷以晋唐小楷为基础,具体地讲,他师法锺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和欧阳询《九成宫》等,传达魏晋小楷端庄流利,刚健婀娜的气韵。

但文征明一派毕竟是文人士大夫群体,他们没有完全摆脱文人狭隘的书法审美取向,在远宗二王,近师赵孟頫,旁涉苏轼、米芾和黄庭坚的时候,没有唐代颜真卿变革帖学书法根本审美取向的气魄,所以只是在艺术风格上做细微的调整。其书字法主要来自《圣教序》以及黄庭坚。

他学二王,从赵孟頫去窥视晋人,所以他的行书笔意带有赵孟頫的痕迹。他学黄庭坚,是受沈周的影响而涉猎的。因此,在他的行书中,一直脱离不了赵孟頫柔媚油滑的弊端,这也是很多人学习他书法感到滑腻的原因。

然而,即便史这样,为什么文征明仍然在书法史上有如此重要地位呢?

这其实和中国书法“字如其人”的传统给审美有关。文征明在明代很高的文人声望,并且他的学养高深,完全可以遮盖其在书法上的缺陷。

史料记载,文征明一生好交游,对知已好友,是满腔热情,但是对达官贵人,从不攀龙附凤。他虽以书画会友,但自戒书画三不应,即不应宦官、王侯与外夷。

高洁的品格是其领袖书坛的前提,卓越的艺术造诣也是其得到同行拥护与推崇的必备条件。

作为吴门书派的领袖人物,文征明对吴门书派的贡献,还在于广收门徒,而又善于栽培、悉心教诲,桃李满天下,由此扩充了吴门书派的阵容,扩大了吴门书派的影响。

继承文征明衣钵的,除了蔚为壮观的门生队伍外,还有文氏子孙。文氏后裔中能书善画者不乏其人,他们也是吴门书派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其中的文彭、文嘉、文元养、文震孟等人,卓然成家,而且这些后裔跨越明清两个朝代,是吴门书派的重要延续者。

他个人极高的修养、威望,再加上门人弟子的追捧,都让他的书法在明代中期长期统治书坛,成为书坛主流审美,即便是柔媚滑腻,也丝毫不影响他在书坛的地位。

甚至后来与文征明相对的董其昌也受他的影响。但董其昌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师文征明之迹,而师文征明之心,师文征明之径,力追古人, 绘画方面力追唐宋,超越元人,书法方面上溯晋唐宋人,下比文、赵以期超越。所以,在董其昌的书法中很少看到文征明式的滑媚无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文征明的“媚滑”直接来自于赵孟頫,但是更深刻的来源是文人狭隘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上缺乏打破陈规的勇气,他们虽然对赵孟頫等人隐逸消极的书法有所改造,成为文人高雅趣味的代表,但始终没有跳脱出文人视野的束缚。但是他本人崇高的艺术地位、艺术修养和门人弟子的追捧让这一弊端得以隐藏,甚至成为其书法的特色,与他文人身份纠结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风格。

因此,打破文征明书法的滑,就要有首先认清文人狭隘的审美观,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努力在艺术风格上打破传统审美范式而创作出新的意境。

你知道或写过关于江河流水的诗词吗?

五一新作:

桐江春景

大日艳艳当空照,小船悠悠踏轻涛。

莫道桐江溪水浅,锦鲤翻江闹春潮。

战疫得胜天开景,白鹭鸢飞上虹桥。

身畔和风煦煦笑,心随彩云步步高。

最耐看的行书是什么体?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篆隶草行真,高手如云,大家辈出。就行书而言,有东晋的尚韵书风、北宋的尚意书风、明朝的尚态书风影响较大。东晋风流,二王呈雄,尤以王右军为极致,被尊为千年书圣,其兰亭集序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不仅仅是因为王羲之较其他我们熟知的行书大家在早,更重要的是它自己的艺术价值,其在尚韵书风一路上所达到的高峰,无人企及。两晋风流,文人雅士多喜爱舞墨弄文,常互赠书札交流技艺。除二王父子,尚有王家其他族人不乏书法高手,如王珣、王导等。同时期还有名士谢安,自认为王献之的字比不上他,王献之爱心爱意送给他的字,随便就在上面题字作答,不甚爱惜使大令怀惭。还有现流传的最早的法帖陆机的平复帖,气息高古,天真烂漫,是与二王书风相距甚远的行书瑰宝,行书中带有隶书的气息,还有一些章草的痕迹,用笔不同于二王的爽利,行笔多用绞转,字形更具自然之态;唐朝书法成就主要在楷书、草书方面。楷书有唐初四家,欧虞褚薛、盛唐有颜鲁公、晚唐有柳公权;草书更有张颠醉素,这些人的名头之书法史上如雷贯耳、十分响亮。但行书方面,没有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共性的书风。唯颜鲁公的行书敦厚古拙,大量采用枯笔渴墨,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其代表作祭侄文稿、争座位稿,成为千古绝唱,为后人所尊崇。宋朝书法,是困苦中的探索,尚韵被晋人发挥到了极致、尚法被唐人做到难以逾越,便另辟蹊径,张扬个性,追求意趣,形成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尚意书风,尤以苏黄米为甚。元朝赵孟頫出,以为宋四家书法为怪,崇上复古,其书法遵从二王,直追两晋,是尚韵书风的中兴。且赵孟頫聪慧过人,功底扎实,其行书较之两晋书法,韵味传承不失,而且较之前者更加厚实,无疑成为是书法史上一座丰碑。我自认为王羲之之后直至有元一朝,书法史上无出其右者。到了明朝,出现了董其昌、黄道周、文征明、倪元璐、张瑞图之流,书法要想再出新,前面的路不能再走,便兴起一种尚态书风,长篇大幅作品彰显展室效应,字体追求姿态的多变,强调个性的张扬,对后世书法颇有影响。清朝是集书法之大成者,各种书体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特别是长锋羊毫毛笔及生宣的广泛使用,产生出一些前人书法所没有的书法风格,赵之谦、何绍基、王铎、傅山等行书大家,当然王铎、傅山有以草书为甚。

纵观书史,我个人认为行书写的漂亮的书家有1.王羲之、2.陆机、3.赵孟頫、4.颜真卿、5.米芾 6.文征明、7.赵之谦、8.苏轼、9.黄庭坚

文征明书法怎么样?

文征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

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号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下面欣赏一下文徵明行书作品《琵琶行》

齐白石先生的书法怎么样?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齐白石先生的书法是画家书法的成功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特别是元明清以来,画家不学书法,是非常少见的,画家不善于书法,也是非常罕见的。齐白石作为一个传统中国画画家,他对书法的认识当然是很深刻的,他的书法当然就有不俗的成绩,这是非常符合中国美术文化逻辑的。

所以,齐白石先生是近代伟大的画家、篆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这是大家交口称赞的。

齐白石魏碑风格的楷书书法对联

虽然他的书法创作只是绘画的一个补充,但是,他在书法上所用的功夫之勤之深,绝不在他的绘画之下,也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所以,才有了近代极少数画家才能做到的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齐白石。

齐白石学习书法,大体经历了比较艰苦复杂的一个过程。

他早期在同学朋友的影响下,学的是在清代很有影响的乡贤书法家何绍基的书法,后来又学习了唐代书法家李邕的书法,再后来,他已进入中年,开始学习金农的题画书法,最后是在篆书上狠下功夫,又成为一个篆刻、篆书双绝的篆书书法家。

齐白石学何绍基风格的书法作品

齐白石之所以在书法上取得不菲的成绩。

首先,传统的中国画家都要学习书法的。齐白石也不例外。他正式学画以后,开始也是学传统的帖学,以《圣教序》为主。后来,齐白石又研究书法篆刻,对《祀三公碑》、《天发神谶碑》多有用功,在篆书上取得很大的成功。齐白石后来自述他学习书法的过程说:

我起初写字,学的馆阁体,到了韶塘胡家读书以后,看到了沁园、少蕃两位老师,写的都是道光间我们湖南道州何绍基一体的字,我也跟着他们学了。

又因诗友们有几位会写钟鼎、篆、隶,兼会刻印章的,我想,学刻印章必须先会写字,因之,我在闲暇时候也常常写些钟鼎篆隶了。

现在我们最早能够看到齐白石写@的篆书,是他1920年五十八岁时所画的竹子《吾友》二字的题款。齐白石的这幅竹子用篆书题写了“吾友”二字,称虚怀若谷的竹子为自己朋友。这是能够见到齐白石最早的篆书 。

如果我们细看这两个篆书,还真写的不怎么好。这是齐白石将近60岁写的篆书。

齐白石喜欢的篆书之一《祀三公碑》

早在1902年冬,齐白石游西安时,齐白石结识了西安大收藏家樊增祥收藏的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的画作,他对金农的作品十分钦佩,尤其对金农绘画上册页上的书法题款特别有感。

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学金农书法绘画的一些基础。而自从亲眼观赏金农的书法绘画,齐白石写的诗稿、题画,则专一模仿金农的抄经体楷书。

齐白石学金农的书法

齐白石大约四十七八岁时,还学习过李邕的行书。今天,我们尚能见到这一时期的齐白石学习李邕书法的遗迹,是1911年所写《行书立轴-节临麓山寺碑》,这一年年齐白石四十九岁。

白石老人所节临的《麓山寺碑》为盛唐时期行书大家李邕所 书,该碑目前在湖南长沙岳麓书 院内。书家李邕因曾任北海太 守,故人称“李北海”,其书风正是介于二王秀雅与中唐苍劲个性气势的过渡之间。

《齐白石谈艺录》提到:“我的书法得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

齐门石的楷书体,除了打金 农那种带打隶怠,又古朴浑厚外, 此件节录麓山碑立轴,起笔露锋,收笔顿挫, 迅捷而有力,不拖泥带水,明显有李邕书风的笔意韵味。如第二行的“器”与‘‘守”(应为 “宇”)、第三行下方“广”与“于诗书”等。另外,整体书风健劲又不失雅致,行气一贯呵成。

仅仅一两年的时间,齐白石的书法就完全抛弃了写得很老到的何绍基行书,题画、写条幅书风一变。他曾自言:“我早年学何绍基,后来又学金冬心,最后我学了李北海,以写李北海《云麾碑》下的工夫最大”。可见齐白石对书法真的是喜欢,也非常用功。这样学出来的书法,也不会差到哪去的。

其实,齐白石早年学书,启蒙是“馆阁体”的书法。真正喜欢书法了,书法观念自然会受到当时崇尚金石学风气的影响。所以,后来,他还跳出唐代书法的影响,有对魏碑多有学习。用笔上多侧锋方笔,追求碑意,但在他中年乃至晚年时期的一些手札中所透露出的清雅气息和秀逸笔调。

从27岁时专临乡贤何绍基,到不惑之年写《爨宝子》和《爨龙颜碑》,而后以金农手札为范。齐白石的,书法学习有一个比较漫长的探索过程。

齐白石的书法学习以60岁为界,在这之前,书法风格基本徘徊在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李北海和吴昌硕诸家之间。60岁后,齐白石的书法和绘画一样,有“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的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他一生中最有成就的是行书与篆书,但行书终生未脱李北海形神,篆书至死未跳出《祀三公碑》、《天发神谶碑》等。这些书法学习,都不是孤立地单纯的就书法学书法,而是与绘画篆刻交织在一起来学习书法的。

所以,齐白石的,书法学习与我们一般人学习书法是有很大不同的。

书法学习给齐白石的绘画世界,如虎添翼,他的绘画作品,书法对联的创作空间大增。

到底齐白石的书法如何?我认为,齐白石的书法,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排在第三位比较合理。第一是绘画,第二是篆刻,第三是书法。

*但是,齐白石自己却认为,他的成就诗歌第一,书法第二,篆刻第三,绘画第四。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认同齐白石对自己也说成绩的评价。

我个人觉得他的行书比较好。篆书说得过去。篆刻非常精彩。

作为一个画家,齐白石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认为有如下一些原因:第一,齐白石的书法天赋还是比较好是。所以,他临帖字帖进步很快,临摹也比较像,笔法章法墨法的感觉很好;第二,天才出于勤奋。齐白石虽然很有天才,但是,他的勤奋更惊人。齐白石一生,自从学习绘画以来,他天天离不开笔墨研边,辛勤耕耘才有了硕果累累的,书法成果。第三,广交朋友,谦虚好学。齐白石无论走到哪里,他之谈学问,不谈风月雪花,例如,有一段时间,他还对吴昌硕的书法和绘画,都非常喜欢,有时还可以模仿吴昌硕的书法。

这些好习惯,是成就齐白石艺术成就的重要条件。

苏东坡为何有人说他独爱画枯木怪石?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的人格魅力、文采风流令他一直是天下关注的焦点人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不仅诗词非常出名,他的画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宽广,画墨竹、树石,也画山水、人物,甚至还画草虫、禽鸟等。除墨竹一种外,苏东坡的绘画都没有师承。他能够自出新意,独树一帜,靠的是天赋、修养、意趣和襟怀。他画的是文人画,不是画师画。

对墨竹,苏东坡情有独钟。他去访友,若"候人未至",便在人家的粉墙上"扫墨竹",不是画,而是"扫",自然是既快捷又灵逸。

枯木怪石也是苏东坡创作颇勤的题材。他是书道大师,名满天下,总有人来求字,他酒酣挥毫,写累了,就画"枯木拳石"充数。苏东坡作画,常在酒后,画纸则爱贴在墙上。

山水、人物是苏东坡绘画较少的题材,至于草虫、禽鸟等,更是偶一为之。苏东坡对山水用力虽少,但自负出奇,中年谪居黄州时,他给人写信,说:"画得寒林、竹石,已入神品,草书益奇,诗笔殊减退。"他的"寒林"今已不见,古人也不见评论,虽自出机杼,飘逸不群可以推想,但"已入神品"却倒未必。苏东坡诗名极高,天下传诵,他说这话,令人犹疑。

墨竹、树石是苏东坡绘画的主项,对此,他的自伐就更不含糊。他画人物本已很少,若要表现,也会找来李公麟合作,如《憩寂图》《渊明濯足图》等。李公麟是人物画大师,也是苏东坡的朋友,他若参与,则人物出自他的笔端,而苏东坡画的,仍是自己擅长的竹石之类。

苏东坡也有工细的作品,如画蟹可"琐屑毛介,曲畏芒缕,无不具备"。他甚至下过写实的功夫,能在路边民家的鸡舍猪圈间,见"丛竹木石",便"图其状,作竹叶,纹缕亦细"。当然,他绝不会以形似损伤意趣,以描摹破坏"常理"。

苏东坡是个辉煌的典范,他以墨笔抒怀寄兴、融诗书画于一炉的风格为文人画树立起楷模,是他的文采风流和人格魅力凝聚起文同、王诜、李公麟、米芾等一批超凡绝俗的文人画家。世间若无苏东坡,中国绘画的发展恐怕是另一种景象。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