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杜甫典型代表作品有哪些 杜甫的画代表作

杜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有《望岳》、《江畔独步寻花》七首、《登高》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月夜忆舍弟》、《旅夜书怀》、《秋兴》八首等等。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读书壮游阶段(712-745)杜甫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杜甫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

杜甫典型代表作品有哪些,杜甫的画代表作?

杜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流传下来了1400多首诗,他的代表作有《望岳》、《江畔独步寻花》七首、《登高》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月夜忆舍弟》、《旅夜书怀》、《秋兴》八首等等。

杜甫一生经历简介?

杜甫一生经历简介,大体包括四个阶段: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是个标准的官二代,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生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一生坎坷的杜甫,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读书壮游阶段(712-745)

杜甫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游齐赵,与李白相遇。这一时期,杜甫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

困居长安阶段(746-755)

746年,杜甫先在长安应试,由于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野无遗贤”,使应试者全部落选。杜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生活。直到755年,杜甫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一时期,杜甫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

被捕、为官阶段(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携家与百姓一道流亡,后来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奔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写成《月夜》、《哀王孙》、《春望》、《哀江头》、《悲青坂》等诗。后来他冒险逃出长安,潜逃到陕西凤翔行在,做左拾遗(从八品上)。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陈词,触怒肃宗,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

西南漂泊阶段(759-770)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去秦州,后入蜀,于成都市郊筑草堂定居,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768年,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舟中。这一时期,杜甫代表作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留下1424首诗?

杜甫诗歌内容博大精深,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既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真,又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诗人从各个角度艺术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诗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其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不仅同时代人无法比拟,也是古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个诗人难于企及的。

杜甫的诗堪称唐代由盛而衰的诗史。

杜甫在诗中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悬殊的贫富差距。

天宝时期玄宗穷兵黩武,不仅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也大大加剧了对农民的盘剥。对此,杜甫在《兵车行》中有形象的反应: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人用集中概括、典型对比的手法,揭露了造成黎民百姓饥寒交迫的根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加剧了统治阶层对人民的掠夺: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三绝句》其一“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岁晏行》“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无家别》

像杜甫诗这般刻画如此众多的群相,如此广泛反映他们的生活,深刻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的确是前无古人的。

忧心时局、关心百姓是杜甫诗“诗史”特质的另一表现。

安史之乱的祸根早在天宝时期就已埋下。

杜甫对内廷诸杨的奢靡、跋扈早已关注,《丽人行》铺陈了诸杨游宴曲江的侍从之盛、饮食之精、衣着之丽,揭露其骄横: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而对玄宗骄纵安禄山的做法,他也有揭露: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后出塞》其五

安史之乱,时局动荡,诗人忧心如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

而当两京收复,又写下《洗兵马》一诗。

诗人见微知著,所论多切中时弊。

杜甫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其叙事性较强的五七言古诗,多以安史之乱前后的民生百态为对象,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对电影人物的叙写,使诗歌情感在具体事件的铺陈过程中自然流露,也体现出浓郁的诗史特点。

如“三吏”“三别”,不仅深刻广阔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还通过对百姓生活的谱写表达其同情。

《新婚别》摄取新婚夫妇“暮婚”而“晨告别”这一战乱年代特有的事件,在场景转移种传达出时代悲剧气氛。

诗中既有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痛,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又表现出女主人公的通情达理,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表达了广大人民深明大义,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

杜甫在抒发闲情逸趣的题材中,也常融入身世飘零、忧国忧民之情,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征。

杜甫的《秋兴》《登楼》《登高》《旅夜书怀》等皆将眼前江山、胸中社稷、国家兴衰与个人坎坷浑然无间溶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悲令人长久喟叹。

他的思亲念友之作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羌村三首》其一“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他并未沉溺于个人和家庭的不幸,而常能推己及人,并由此深化对社稷苍生的关怀。

其胸怀之博大和人品之高尚,由此可见。

杜甫的诗歌有“诗史”的美誉。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记述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他个人心酸血泪的。

杜甫诗歌的诗史特征,标志着杜诗的写诗手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叙事性史诗在唐代的新成就,对后代长篇叙事诗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杜甫的别称及他的诗?

被尊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杜甫的生平及望岳的创作背景?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望岳这首诗是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746年前杜甫的代表作?

《登兖州城楼》。《登兖州城楼》这首诗是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1、原文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2、翻译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兖州城楼放眼远眺。

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

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