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法家代表作品读后感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诗人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诗人、文人这样的职业,曹操、王安石、于谦都是政治诗人。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苏轼词语辛弃疾并称。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的新风格,苏轼的文章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认为文章的艺...

法家代表作品读后感,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文学家诗人?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诗人、文人这样的职业,所有文化人都是兼职人员。

中国写诗前三名是爱新觉罗·弘历,杨万里,陆游。弘历有五万首之多,杨万里有两万多首,陆游流传下来的有一万多首。但他们都不是专业诗人,弘历本职是皇帝;杨万里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陆游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主职还是官员,文人也是御用文人。

政治家会写诗的也不少,曹操、王安石、于谦都是政治诗人。毛泽东更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伟大的诗词作家。

今天着重介绍一个全才的文学家,美食家,政治家,他就是宋朝的苏东坡。

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苏轼词语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他的词有很多名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的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的新风格,以至大家称他为豪放派词人。

苏轼的文章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如《石钟山记》就是这样的典型。《记承天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文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在文学领域苏轼是全才,但他的艺术才能不仅于此,他还是书法家。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将各种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画墨竹,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国宝。

苏轼还有更广泛的成就,其中就有美食一项。苏轼美食的名声来自他发明过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除了猪肉,苏轼喜欢过的菜肴材料还有各种鱼(包括黄鱼、鮆鱼、鲈鱼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其一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中可见美食家苏轼拼死吃河豚的勇气。

苏轼晚年兴趣转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他先后发明过几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笋、齑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儿)、荠菜,《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以上这些都是苏轼的业余生活,他的职务是官员,他的官声也是很好的。

苏轼从小就是学霸,20岁那年就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他第一次来到杭州的那年,他在冬春季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洪水。因此,他一再要求法院拨出大米来救灾,甚至先用他用来修理官邸的钱来购买大米,以救济人民。他非常重视水利建设。除了西湖的苏堤,他还疏浚了运河的钱塘江航道。

宋哲宗元祐时期,苏轼作为当朝翰林学士,经常奉命接待外国使节。在很多重大的外交场合,他将自己杰出的文学艺术转化为高超的外交艺术,为大宋王朝赢得了崇高的声誉,维护了皇朝天国的尊严。

由于刚正不阿,又不懂人情世故,苏轼一生多长被贬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了《自题金山画像》一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就是在被贬之地他也积极地为当地老百姓做好事。他醉后被贬到最远的海南岛儋州,在那里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中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表明了海南人民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也是苏轼心系人民的见证。

这样一个人,我们钦佩他的才艺高尚,更敬仰他的人格魅力。

我们的祖先有多少逆天发明?

谢谢题主的提问。这是一个好问题。五千年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灿若星辰。我们的祖先,勤劳勇敢,聪敏睿智,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辉煌业绩。除了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还有众多令人惊叹的重要创造。这些发明创造,不仅生动体现了华夏民族的高超智慧,具体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而且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

限于篇幅,仅选取其中四个“逆天”发明作一简要介绍。

温室栽培。据《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汉昭帝时(公元前86年至公元前74年),富人生活奢侈,享受“冬葵温韭”的待遇,即依靠温室栽培出来的蔬菜(也有学者认为温室栽培技术在秦代初期就已有之)。

瓷器。约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称为“原始瓷”)。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宋代的五大官窑更是举世闻名。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对世界文明也做出了伟大贡献。分布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中国瓷器都价值不菲,从侧面也反映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

火箭。火箭是历史悠久的投射武器。中国古代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宋朝军队在保卫汴京时,对元军就使用了火箭。

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灸技术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也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病能论》。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中国先秦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子百家的思想高潮?

在我国先秦时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爆炸时期,我们现在的文化基本上都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奠基的,为什么诸子百家思想大爆炸会出现在那个年代呢。

这是有时代的必然性的:

1、技术发展时代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发展,导致了整个农业技术的革命,进而引发了全产业的革命,虽然比不上后世的工业革命,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无异于一次技术飞跃。

技术的飞跃引发了时代的变革,中原地区开始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

最早的时候,人们是部落社会,像是半坡文化这样的,人们生活范围很窄,部落的统治者只能控制自己的部落和周围的部落。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能行进的范围越来越大,部落首领能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大,就形成了国家。

夏、商、周便是这样的部落型国家,虽然说是大一统,但本质上还是部落的统治方式,天子将土地分给公侯,然后公侯再分给他们手下的家臣,一层一层地分封。

这是奴隶时代最好的统治方式。到了周朝,社会已经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了,社会变革时期,也是人们不断思考的时期,人们会去想,我们到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

就像近代以来再次出现的思想浪潮,便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了,人们也开始去思考,我们到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便是一个,因为技术进步而导致人们思考的年代。

2、分封制度国家分裂

周朝实行传统的分封制度。

西周时期,国家稳定,各个封国都尊重周天子,但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就慢慢地下降了,各个国家开始各自征战。

诸侯混战,到最后彻底将周天子拉下了帝位,又开始互相争夺统一中原的机会。

但大部分的诸侯其实实力都差不多,谁都不可能轻易地将别的国家给打败,而且国家与国家之间还会联合起来,更增加了一个国家统一全国的难度。

国家各自分裂,自然不可能出现对于文化的压制,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朝廷来要求思想的统一,这就为思想大爆发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平台。

3、国君的强烈需求

国家分裂,但诸侯们的需求却是非常强烈的。

在诸侯强烈的统一需求影响下,他们在致力于全天下去网罗人才,只要能让他们实现富国强兵的人才都是他们需要的人才,如果这个人才能拿出统一天下的方法,那更是各个诸侯王的座上宾。

“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目的。

于是有大量的读书人开始思考,到底怎么富国强兵,什么样的国家用什么样的策略,然后如何统一全国,或者小国如何保卫自己。不同的读书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在各个国家进行不同的实践,最后根据经验教训再进行总结。有思考,有理论,有实践。

各个国家的诸侯王强烈的富国强兵与统一的需求触发了读书人的思想大爆炸,引起了百家争鸣。

4、有识之士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在大混战时期,居于底层的老百姓生活是很苦的,有大量的有识之士,对民间疾苦充满了同情,他们则会去思考,到底怎么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他们是为民众思考的一群人,也成为了百家争鸣当中重要的一些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古代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历史的必然性,首先是技术进步,中原地区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引发了人们对新时代的思考;其次是西周的分封制度导致了国家的分裂,人们的思考可以天马行空;再次是各个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统一全国,他们对读书人有强烈的需求;最后,还有不少的读书人对民间疾苦特别同情,也认真思考解决的办法。在这些原因的集合之下,就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爆炸。

欢迎关注@二凰士 欢迎有感兴趣的伙伴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如何看待商鞅变法的性质?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国君后裔,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

提起商鞅,想必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在秦国国内进行的一次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分为两次,一次于公元前356年进行,另一次则在公元前350年开展。那么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呢?

商鞅处于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步崩溃,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各国纷纷掀起了变法,有名的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军事上,诸侯争霸,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国强兵,因此十分注重法家思想。而秦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六个大国。因此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商鞅遇到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而商鞅见秦孝公时所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得到了秦孝公的肯定,重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开始着手准备(具体故事如舌战群儒、立木为信等)。

商鞅变法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经济上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3)统一度量衡: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

二、政治措施,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为重点。主要是(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

三是社会风俗方面,商鞅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自然这个只针对贫民和奴隶,对贵族是无任何约束力的):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

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是战国时期变法中最彻底,效果最好的一次。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建立了较完善的封建专制的行政机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变法沉重打击了领主贵族,扶植了新兴地主阶级。变法中的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变法完善了法律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无疑是成功的,但其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多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商鞅是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在河西之战和安邑固阳之战中

也展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及外交才能。毛泽东评价说:“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遗憾的是商鞅在变法过程中,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仇视,秦孝公逝后,秦惠王上位,下令逮捕商鞅,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最终不得善终。

是不是说明古代男尊女卑并不存在?

不奇怪,在中土历史上,女性的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在特定的时间段里,不断降低的。其中以南宋作为分水岭(也有人认为是明)。

一、先秦时期

商朝之时,根据甲骨文的显示,女性是拥有男性一样的地位的,就如商王武丁,在甲骨文的记载中,拥有60个妻子,其中有位叫做妇好,根据一些学者的推断,妇好极大可能拥有自我的部落及军队,商王武丁想要见妻子妇好时,还需要让奴隶去请求通报。

且在甲骨文的解析中,商代的祭祀多为女性,这个阶级拥有与商王平分天下的权利,也拥有自我的部落及军队体系。

可到了周朝,就突然出现了180°的转变,周朝制定的礼仪中,女性的再也难于出现在朝堂之中,甚至就连祭司也都是男性担任(“楚蛮”例外)。

当然也有例外,除了楚国之外,还有秦国,秦的祖先本身就是商朝遗民,后册封于西狄之地,在礼法上大体以周礼为主,内部还融合了少许的部分商礼及狄羌礼节。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五国少有女性能参与政治,就算有也多是后宫谋划而已。可在秦、楚两国,却有女性能参与九五之争中。就如秦宣太后芈八子(芈月),其为楚人,嫁入秦国,以太后名为执政秦国,在位期间为了占据义渠,委身与义渠王,后设计诛杀义渠王吞并义渠;同时任用楚国人执政秦国时期,又骗取楚怀王信任囚禁楚怀王,为秦国打下了吞并六国的基础。可当秦昭襄王亲征之后,她就退回幕后。

芈八子(又作芈月)开启了中土历史上,太后亲征的先河。

另外秦国以法家为尊,法家制定的秦律中,严格规定了女性是拥有一定的继承权的(虽以男性为主),同时在某些特定方面,与男性平等,如:妻子可以诛杀通奸丈夫,无罪;丈夫若无故殴打妻子,妻殴夫同等处罚;夫死而妻自嫁,取者勿罪。

二、汉唐朝时期的律法规定,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庸

汉朝独尊儒家之后,儒倡周礼,复古礼。因此“男尊女卑思想”再次成为国家思想,尤其是东汉时期,班昭撰写《女诫》,以女性自身的口吻、思想来限制女性的思想。

隋朝时期,历经南北朝的百年战乱,当时的女性地位在战争中竟然出现了提升,隋朝的律法规定,在分配田产之时,女性同样也拥有田产:

丁男受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受露田四十亩。奴婢五口给一亩——《隋律》

可到了唐朝,就开始出现转变了,《唐律疏议》这部律法,宋代参考延续、明代参考延续、清代参考延续……从武周朝之后,唐中宗复辟,修改过的《唐律疏议》从此就成为一部“男尊女卑”的律法代表作。

女人的地位,连六十岁的老人或残疾人都比不上。其中最典型的是:寡妇必须守寡才可以拥有政府分的田产,不守寡的、改嫁的是不可能拥有田产的。

继承权上,虽然有规定女性可以拥有一定继承权,可若是唐律也规定了,绝户是指男性死绝,不包括女性。

武则天的武周朝,成为了女性地位低下的最重要转折点!

三、宋朝是中土历史上,制定严格礼法来限制女性地位的一个王朝!

若是汉唐,只是在律法上限制女性,则宋朝就是用礼仪和律法结合的朝代。

中土历史上,临朝称制的皇后、后妃共有29人,其中,西汉2人、东汉6人、北魏2人、唐朝2人、宋朝9人、辽国3人、元朝4人、清朝1人。宋朝在数据里,仿佛间就是一个“女人的王朝”,可事实是,为了防止武周再次出现,文人们从律法、礼仪上不断下功夫,彻底限制住女性。最为典型的就是“裹小脚”,缠足始于隋,兴于宋。

但是宋的女性地位有明显的分水岭,北宋早中期,女性的地位还比较高,在律法上规定了女性是拥有继承权的,且还能上街做买卖。

可从王安石变法之后,一切都变了,党争!北宋的党争,从开始的不流血,成为了龌龊的代名词;从朝堂上蔓延到民间。保守党的欧阳修表彰过被陌生的男人拉过手就砍掉自己手的寡妇。只因为新党认为这个寡妇迂腐……

南宋偏安一隅,国土的损失,开封的女人沦为外族之奴,赵构即位后,金人为了羞辱南宋上下,一时间南宋多地竟然出现许多文章,专门书写金国内的勋贵女子们的惨状……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就成为了儒家理学派所提倡的女子贞洁

四、明代朱元璋

元代时,草原的习俗中,女人虽然是需要附属于男性,可女性却又有一定的继承权,即附庸于家族男性、子嗣,代为行为权利。另外驸马在迎娶公主后,是可以拥有实权、军权、封地的。可是在汉地,汉法越来越提倡“烈女”。

到了明代,朱元璋联合儒家理学派,将儒学理学派制定的礼法,糅合进了律法之中,从此奠定了明清两朝,女性地位相对低下(西方女性地位,是到了工业革命后,才逐渐放开的)。

总述

其实,还有另一件事——溺女婴!

在殷商的甲骨文中,显示出商人在生儿生女时的情况:“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战国时期《韩非子·六反》:“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到南北朝时,“世人多不举女”。

而明初时,在江浙一带,溺死女婴的现象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的常态。逼得明朝政府不得不立法,规定溺死女婴如同杀人罪。可这种现象在江南区域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依旧存在。

这主要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男丁相对女丁而言,在恶劣的大自然、和残酷的争夺资源时,更具有竞争力。可是也由于生产力低下的因素,导致了一个普通家庭,无法承担更多的人口,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因此在古代,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

即:亩产只有百来斤大米的古代,农家必须要保证有3亩及以上的土地才能维持该户的口粮,多生一子,就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可在清代以前,是有人头税的,因此古代的农家最多能养活3-5个孩子。再多就因赋税压制而导致崩塌。同时女丁在开垦、抢夺土地时,没有男丁那么强的竞争力度。因此女丁只能在生出后被遗弃……

图片均来源网络

原创

历史上墨家的思想如何评价?

墨家的主张具有跨时代的先进性,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这些主张就是放在当下,也并不过时。墨家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因为正义与非正义是相对的,但战争所造成的死亡,所耗费的民力与国力确是客观的。如果世间苍生都能平等兼爱,哪里会有战争呢?但墨家的主张并不符合战国时期周宗衰微,诸侯伐并的实际,而主张权谋,以法治天下的法家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带来了秦国一统,墨家和儒家日趋衰微。到汉初董生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后,墨家几乎绝迹,但墨家留下的思想却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武库,永远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