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栾继承代表作品 宋元公后面皇帝

世称苏东坡[95][96]、苏仙[1][2][3]、坡仙[89],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26][27][92],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宋高宗时追赠太师;[5][8]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

栾继承代表作品,宋元公后面皇帝?

宋景公,子姓,名栾(《史记》误作头曼),宋元公之子,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七任君主,公元前516年―公元前469年在位。 宋景公三十年(前487年),曹伯阳背晋,干预宋政,宋景公伐之,执曹伯阳及公孙强以归而杀之。至此,曹国灭亡。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年),荧惑守心,景公忧心大祸,问于太史兼司星官子韦,子韦说:可移于宰相或苍生。景公念及天下苍生,皆不同意,此时荧惑退避三舍。宋景公无子,取公孙周之子得为太子,在位48年而卒。

唐宋八大家?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95][96]、苏仙[1][2][3]、坡仙[89],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4][5][6][7][97]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26][27][92],赐进士及第[10][60],一说赐进士出身[93]。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96]。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5][8]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5];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2]),字子由,一字同叔[3],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4]。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5]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3: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1][2]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4: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129],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127]、教育家[128]。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1]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5:欧阳修(1007年8月6日[7][56][57]-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1]江南西路[2]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2]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3]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3]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4]

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6: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29]-1086年5月21日[123]),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1][123]。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2]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7: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抚州南丰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官员、文学家、史学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8: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2]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未来是否能超越阿里?

当前排位:第8名

2019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百度公司、京东集团、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网易集团、美团点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浪公司位列榜单前十名。

BAT的顺序如今是ATB,接下来会变成ATJ还是ATM,坊间一直诸多推测。

相较于2018年的排名,字节跳动前进了3位,非常不容易。

1月16日,腾讯新闻《一线》此前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字节跳动公司2020年营收目标为1800亿-2000亿元人民币。此外,三个独立信源称,2019年字节跳动完成广告收入约1200亿元。三个不同信源表示,2019年字节跳动合计完成营收约1400亿元。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好字节跳动?

国金证券研究所之前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问题是:字节跳动更像是BAT里的哪家公司?

很多人都清楚BAT三巨头,核心竞争力不尽相同。

腾讯——产品力,连接人和人之间都社交巨头

阿里——运营力,电商巨头,连接上下游

百度——技术力,高效捕捉用户的搜索需求

但百度比较别扭,既要技术,还要营收,这令人矛盾。

加之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由于移动App的崛起,大众习惯于使用超级App(例如微信、微博)内部的搜索功能,这就意味着光有技术力是不够了,还要有产品力和运营力,这两点百度都不擅长。

字节跳动的机会来了。

与百度的关系

随着COO陆奇的卸任,百度再次失去了方向,决策效率和执行力日益低下,只有寄希望于智慧汽车、智慧家居的愿景。

此时,字节跳动的估值早已超过百度,并且攻入了百度的核心搜索领域,在AI、大数据等领域也投入重兵。

为什么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失败了,而字节跳动这个后来者胜出了?

简而言之,字节跳动是一个“威力加强版”和“年轻版”的百度,能够继承后者的最大优点,却避免它的最大缺点。

百度核心搜索业务的觊觎者可不少,例如微信的“搜一搜”功能就一直在强化。要让搜索功能更进一步,今日需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是加强技术水平,第二是增加可搜索的内容,第三是引导用户使用习惯。其中,前两件事情都不难做到。

为了完成最后一点,今日怎么做?

发动网民,群策群力,真金白银,一鼓作气。这是号后台的“搜索Plus计划”。搜索面向创作者们发起的征集活动,希望凭借创作者们的智慧,引导更多读者认识搜索,并推荐读者使用搜索(即今日的综合搜索功能)。

和阿里的关系呢?

抖音带货始于淘宝直播,从这点上来说,阿里还是很重视与字节跳动的关系的。现在的抖音橱窗功能,和淘宝打通,从这点上看,在核心电商这个“现金牛”业务上,阿里会更加重视与字节跳动的合作关系,从而节约宝贵的自有资源。

和腾讯的关系呢?

腾讯和字节跳动分别从“人”和“内容”出发,相向而行,最终都抵达了对方的“战略腹地”。

字节跳动旗下产品演进的路径:内容上从分发到生产,类型上从聚合到垂直,传播介质上从文本、图片到短视频、视频;

内容上第一步爬取各个信息源,不做内容的生产者,只做内容的“搬运工”;

第二步为解决内容版权的问题,采取合作或者购买;

第三步独立生产内容。腾讯以即时通讯和社交起家,从“人”出发,先连接人,再连接“内容”,进而连接一切。

字节跳动,从信息分发起步,先分发信息和内容,再触达用户情感,进而再努力连接“人”,可以说,二者方向相反,但最终都侵入了对方的“战略腹地”。

因此,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二者存在着直接的业务竞争。

天花板在哪里?流量天花板

在今日和抖音两大王牌的带领下,字节跳动经历了急速狂奔,但如今随之而来的国内市场流量和人口红利的天花板也清晰可见。

2. 内容质量

今日基于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推荐引擎,预测用户的阅读兴趣,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粘性,抢占了个性化资源市场,实现了精准新闻分发,重新定义了新闻。但也会遇到版权纠纷,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体量巨大,难以保证内容质量。

3. 过于依赖广告收入

今日和抖音等APP聚集了海量流量,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互联网广告。

而主营业务也因为传播虚假新闻、虚假广告而受到冲击。作为聚合类新闻平台,今日需要把握好新闻的真实性和价值性,强化新闻编辑的“把关人”作用,不断提升平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对于向来遵循"左手捕流量,右手卖广告"这一商业模式的字节跳动来说,信息流广告一直是其主要的营收来源。相关数据显示,字节跳动在2018年的营收为500亿元,其中广告业务达到了400亿元,占比高达80%。然而,无论是今日还是抖音,违规、虚假广告问题尤其严重。

最后,2012年,今日只是一个聚合新闻客户端,在融资的时候,张一鸣总是会被询问:

怎么跟腾讯、新浪、搜狐这些新闻客户端竞争?

但7年过去,今日已经囊括了号、短视频、问答、微,直至近期的搜索,今日在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一个现代人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内容体裁和分发方式,几乎都在平台上得到了容纳和体现。”

随着产品的演变,今日也曾经历过一段非常陡峭的增长曲线,DAU一年能涨三四千万。理想情况下,产品每添加一个新功能、每增加一个新的内容形态,都能在新增或留存上带来帮助。

今日面临的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不再是单点上短期出奇迹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产品想成为,在这个充分竞争的状态下,不得不回到原点:留住创作者,做好内容生态。

做好产品本身,比是不是超过BAT更显重要。

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

战国七雄之中赵国的创业之路可谓惊心动魄:赵国和秦国其实源自于同一个祖先。要说清这个问题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华夏姓氏文化。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姓“字是女字旁,可咱们中国人不是随父姓吗?其实在上古时代中国人的姓氏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姓是姓,氏是氏,就像咱们中国古人的名字其实也分成两部分——名是名,字是字——比如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姓氏最初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那时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那时的人是随母姓的,随父的那个是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所谓的姓氏其实恰恰是当年的氏而不是姓。嬴姓家族的祖先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辅佐舜帝驯服众多鸟兽,舜帝赐其为嬴姓。后来伯益后裔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将赵城赐封给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为氏,称赵氏,即为嬴姓、赵氏。从此造父的后人就繁衍成为嬴姓赵氏家族。嬴姓赵氏家族的族长之位传到大骆这辈时娶了申侯的女儿,生有儿子成,是大骆的宗脉;同时大骆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非子。非子擅长养马,源源不断为周王室供应着对付西戎部族的战马,于是周孝王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与此同时也没废黜申侯女儿的儿子成做大骆的宗脉。非子的后人形成了后来的秦国,那么成的后人呢?成的后人世代作为晋国卿士一直延续着赵氏的宗脉,直到这个家族诞生了一个名叫赵衰的人物为这个家族奠定了日后崛起的根基。当时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赵衰一直追随在重耳身边并和重耳同时娶了翟国君主的两个女儿,成为了连襟。后来公子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念及赵衰多年的辅佐之功和连襟情谊——在当时晋国的军政改革中晋文公将晋国原来的三军扩编为五军,赵衰被晋文公任命为上军主帅,但赵衰从大局出发让先且居做了上军主帅,自己只担任上军副帅。此后赵衰一心辅佐晋文公称霸图强。

赵衰死后赵氏家族由其嫡长子赵盾执掌。赵盾长期把控晋国的文武大权,可这也引起了晋国君主和晋国其他世家大族的羡慕嫉妒恨。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是赵家赵朔的妻子,公元前587年身为侄媳妇的赵庄姬和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之后赵婴被赵同、赵括兄弟驱除到齐国。前583年赵庄姬告发赵同、赵括要叛乱,早就对赵家心怀不满的晋国君主可算找到打击报复的理由了,在他的号召下同样对赵家不满的世家贵族揭竿而起,向赵氏杀去。赵同、赵括猝不及防,惨遭杀害。杀红了眼的贵族们打算斩草除根,一时间嬴姓赵氏家族惨遭灭门。不过赵家说是被灭门,到底还是有一个独苗逃出生天。谁呢?正是赵庄姬和赵朔所生的赵武——赵武幸运在他的母亲赵庄姬是晋国君主的姐姐,出生在晋国宫廷的他正好躲过了那场灭顶之灾。按说侥幸保全性命的赵武作为晋国君主的外甥可能会一直平平淡淡度过余生,虽然也算是贵族阶层,但应该不会恢复祖先封地,更不要说青史留名。问题是他不仅本人青史留名了,他的后代更是开创了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赵国。

说起来赵氏家族得以翻身应该感谢后来和赵家一起参与三家分晋的韩氏家族的祖先韩厥。韩厥早年是赵家的养子,深受赵家养育提拔之恩,如今赵家落难的他眼看其他世家贵族争相对赵家落井下石,但韩家一直拒绝发兵攻打赵家。韩厥不仅拒绝出兵,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进宫面君并大胆直言:“赵氏,先贤伯益之后。自中衍以下,嬴姓显贵。赵衰佐文公、赵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于晋。奈何一朝获罪,而绝其嗣?今有功于国者,恐无后于晋!望君侯三思……”韩厥的话一定程度点醒了杀红了眼的晋君,他沉默半晌,自知有些过分:赵衰、赵盾功勋卓著,今以私心灭赵宗,难堵悠悠之口。沉思后的晋君命外甥赵武续嬴姓之嗣并将封地还予赵氏。事实上晋君之所以把赵家封地还给赵武除了韩厥的进谏之外,还有一层深意:晋国世家贵族的势力盘根错节,即使君主也难以完全将其打压下去,如今利用其他世家贵族的势力打压了实力最强的赵家,但难保不会有新的强势世家崛起,留下赵家势力作为平衡晋国各大世家贵族势力的一大砝码还是有必要的。况且赵武虽是赵氏后裔,但毕竟是自家外甥,用起来也相对放心。

这时的赵武十岁左右——一个未成年的娃娃如何能够把持刚遭大难的家庭?赵武年幼,不能持家,内外倚靠赵旃打理。赵旃是赵家另一个经历劫难而大难不死的幸存者,据说年轻时的赵旃嚣张跋扈狂放不羁,然而在经历家族变故后变得日益成熟,不再像年轻时张狂跋扈,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了跋扈的资本。赵旃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硬是在赵家经历几乎灭族的灾难后重新做到了新军将的位置上。即使如此他依然恪尽职守地辅佐作为赵家嫡长一脉的赵武。赵武渐渐长大成人,晋国的君主也换成了晋悼公。晋悼公任命赵武为新军佐,重新成为晋国八卿之一。此后赵武在晋齐鞍之战中立下军功,被任命为晋国执政,恢复了其祖父赵盾时代赵家的权势。赵盾主政后为晋国做了三件大事:(1)陪同晋平公,与齐景公、宋平公、鲁襄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犁比公、邾悼公、滕成公、杞文公、小邾穆公在重丘结盟,从而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2)促成秦晋盟好——赵氏家族本就出自嬴姓,和秦国君主算是远房本家,虽然血缘早已疏远,赵武还是接着这个由头向秦国抛出橄榄枝,秦景公心有灵犀,认同赵武的倡导。前547年开春秦景公委派胞弟公子针访问晋国,递交国书。赵武对秦后子的造访很是看重,命叔向与公子针洽谈。此次议和获得了实效,自此秦、晋之间的斗争基本结束,两国的下一轮厮杀则要等到一百年后由魏文子斯领导的三晋伐秦战争;(3)促成晋楚米饼和约。在赵武主政的八年间晋国巩固了霸主地位,又以和平方针维持着中原各国之间的和平,为中原各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和平环境。

赵衰、赵盾、赵武三代人为赵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他们都还没把赵氏封地打造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国中之国,真正为战国时代的赵国奠定基业的是赵武之子赵鞅。赵鞅身处的年代晋国君主的权力大幅缩水,晋国六大世卿家族都将自家封地打造成为半独立的国中之国。公元前525年晋昭公在位,赵鞅被任命为下军佐,是晋国六卿之末;公元前509年正卿魏舒猝死,赵鞅升任上军将,为六卿第三位,接替魏舒担任正卿的是中军将士鞅,他拉拢晋国六卿家族中的范氏、中行氏和智氏压制赵、韩、魏三家。鉴于士鞅势大,赵鞅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身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基本对晋国朝政不加干预,转而加大了对赵氏封地的内政改革:经济上减轻赵氏封地的税赋;政治上推行郡县制、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军事上奖励军功,以功释奴。

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去世,智氏家族的荀跞以中军将为正卿,赵鞅以中军佐为次卿。赵鞅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为晋国六卿中的第二号人物,可这时赵氏家族内部潜藏的隐患却爆发了:当年赵鞅之父赵武继承赵氏爵位封地时因为年幼,依靠本家赵旃辅佐,为此赵武投桃报李将赵家封地内的邯郸城作为赵旃的封地(为了和赵氏本宗区别,下文称邯郸城的赵氏家族为邯郸氏)——邯郸氏的赵午联合范氏、中行氏向赵氏本宗发起进攻。赵鞅逃到晋阳和荀跞以及韩、魏两家组成联盟。至公元前497年7月中行氏、范氏、邯郸氏三家围攻赵氏,赵鞅仓皇逃往晋阳避祸,三家紧追不舍,兵围晋阳城。这时赵鞅迫切需要得到智、韩、魏三家的支援,尤其是据有正卿之职的智氏家族的态度更为关键,然而智氏家族却给赵鞅开出了一个难以接受的条件:若要智氏发兵援助赵家必须先杀死赵氏家臣董安于——这倒好,敌军还没退,就要赵鞅先杀自家家臣,要是开了这个先例岂不令所有家臣寒心?到时赵鞅又如何号召自家家臣为保卫赵氏家族而战呢?就在赵鞅一筹莫展之时董安于主动找到赵鞅说:”“如果我死,晋国便会安宁,赵氏得到安宁,那我哪里还用得着继续活下去呢?人生谁无死,我董安于之死已经来的很晚了!”转身便上吊自尽。董安于成也赵鞅;败也赵鞅。因为赵鞅能够知其才、用其才、尽其才,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交予赵氏,诠释着“士为知己者死”!

公元前493年在得到智、韩、魏三家的援助后赵鞅正式起兵讨伐中行氏和范氏,在这场战争中赵鞅首创军功定爵制度——凡在战斗过程中立下军功者奴隶自动免除奴隶身份,平民则可依据军功大小晋升相应的爵位,不知道后来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度是否是受了赵鞅的启发。赵鞅在这场战争中身先士卒,率军大败中行氏、范氏和郑国的联军。战后不久正卿智文子荀跞去世,赵鞅以中军佐成为晋国正卿,成为继赵盾、赵武之后赵家第三位执政。赵鞅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消灭作乱的中行氏和范氏两大家族:公元前490年两家盘踞的最后据点——柏人被攻占,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晋国六卿混战结束。第二件事是恢复因晋国内乱而受到损害的晋国霸权:公元前490年赵鞅率军讨伐卫国、攻打鲜虞,逼迫宋国重回晋国势力范围。第三件事是在公元前482年黄池盟会中逼迫吴王夫差同意晋国先歃血,使晋国在晋吴之争中占了上风。第四件事是在公元前478年率兵讨伐卫庄公并打败前来救援的齐军,遏制了齐国重新崛起对晋国霸权的威胁。

赵鞅晚年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本来按当时的惯例:嫡长子继承制是天经地义的,但赵鞅的小儿子赵无恤打小天资聪颖,深得赵鞅喜欢。然而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赵鞅和其他玩政治的人一样必须以政治利益为重、以赵氏家族的未来为重,个人的喜好恐怕难以令赵氏家臣心悦臣服。思前想后赵鞅写了训诫在两片竹简上,叫来嫡长子赵伯鲁和小儿子赵无恤说“要慎重地记住。”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丢失了;问无恤,他背诵训诫已经很熟练了,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赵简子。因此赵鞅认为无恤是贤能的,立他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就是这位赵襄子成为了三家分晋后的赵国第一代国君。

赵氏家族虽然平息了家族内部的纷争并和魏、韩、智三家联合消灭了范氏与中行氏,晋国六卿至此变为四大家族夺权,但赵氏自身也在长期的内战中损耗了大量实力,实际上六卿混战的最大获益者不是赵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瑶)在朝担任执政。而此时越国已帅军北上,称霸中原,这对于传统霸主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作为晋国的执政的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进行削藩。为此智伯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智伯的威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赵氏的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城邑,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赵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简陋不能御敌,令延陵生率车,骑部队先行,自率大军随后,到人心向赵的大城晋阳防守。晋阳城墙完整,府库器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智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危机之中的赵襄子决定采取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张孟谈,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报告智伯,建议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但智伯并不重视,未采纳智果的建议。赵襄子担心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最恨智伯的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至此晋国只剩赵、魏、韩三家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赵、魏、韩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节请求册封,早已无权无势的周天子只得默认三家分晋的现实,自此赵、魏、韩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级成为诸侯国,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的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病大虫病关索和病尉迟为何都带有病字?

在下楚塞江郎,现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个人以为,《水浒传》梁山好汉中的“病大虫”、“病关索”、“病尉迟”等人,只所以在其称号中都带一个“病”字,并不是因为几位好汉真有病,而是说他们“处于一种迥异于原比拟模本的非常状态”,或者说简单点就是“病态”!比如“病关索”,意思就是说《水浒传》中的杨雄形态体貌或气质精神“酷似久病未愈色暗气青的关索(《三国演义》中关羽第三子,正史不载)”,也就是说其“极象关索”却又没有关索的轩昂器宇,实际上就是说杨雄整个人跟“久病中的关索很相似”;“病尉迟”当然也就是说孙立很象初唐名将尉迟恭的威武雄壮;“病大虫(老虎)”的意思,同样也是指薛永的精气神活象一只大虫,只是好象还带着副病怏怏的神态。

不相信吗?不要紧,您且上眼,慢慢往下看我细细讲来。现在,咱们先来看下这“病”着的老几位,各自都是一副什么德性:

一、“病关索”——杨雄:

《水浒传》中,杨雄出场的情形大抵是“……因为他一身好武艺,面貌微黄,以此人都称他做病关索杨雄。有一首《临江仙》词,单道着杨雄好处。但见:两臂雕青镌嫩玉,头巾环眼嵌玲珑。鬓边爱插翠芙蓉。背心书刽字,衫串染猩红。问事厅前逞手段,行刑处刀利如风。微黄面色细眉浓。人称病关索,好汉是杨雄。

且看原文啊,“因为他一身好武艺,面貌微黄,以此人都称他做病关索杨雄。”据这段文字可知,杨雄只所以“以此人都称他做病关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他一身好武艺”,这一定是他和关索的共性点,也可能是他被人称为“关索”的主要原因,但却绝对不会是被人称之为“病”的原因;那么就只剩下了第二点原因“面貌微黄”。可“面貌微黄”又何以为“病”呢?一是因为这种“面貌微黄”、“微黄面色细眉浓”的面色本来就不是一种正常肤色,多有满面“病色”之嫌;二呢我们再来看下“关索”的人物形象:关索,传说中的关羽第三子,正史不载,其故事略见于《三国演义》诸葛亮南征等章节,另有以其作为主要人物或主人公的《花关索传》、《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三国演义》、《花关索传》对其人物外貌描写语焉不详,唯有《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描述的有关索十分清晰完整的形象:“忽有小校报曰:‘门外有一小将军,姓名花关索,身长七尺,面似桃花,他要进见,特来报知。’关公曰:‘唤他入来见吾。’小校传令与索。”由此可知,关索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标准人物形象为“身长七尺,面似桃花”;杨雄要想成为“赛关索”或者“似关索”、“小关索”等时,最起码也必须得要“面如敷粉”才能免强有点希望,可他却偏偏非要生得一副“微黄面色”,这般菜色,非“病”而何?

二、“病尉迟”——孙立:

孙立出场时,书中原文如下:“孙提辖下了马,入门来,端的好条大汉。淡黄面皮,落腮胡须,八尺以上身材,姓孙名立,绰号病尉迟;射得硬弓,骑得劣马,使一管长枪,腕上悬一条虎眼竹节钢鞭,海边人见了,望风而降。怎见得?有诗为证:胡须黑雾飘,性格流星急。鞭枪最熟惯,弓箭常温习。阔脸似妆金,双睛如点漆。军中显姓名,病尉迟孙立。”

再来看下这孙立的尊容:“淡黄面皮,落塞胡须,八尺以上身材”,主要指标仅此三项;后附诗中亦仅云其“胡须黑雾飘,性格流星急。鞭枪最熟惯,弓箭常温习。阔脸似妆金,双睛如点漆……”继续依上例用排除法自其身上寻找“病”源:一·“八尺以上身材”,这肯定不会是其“病”的原因,相反却只能是其“壮”的力证,此项排除;二·“落塞胡须”,这个也绝对不会是其“病”因所在,因为自古至今什么病都听说过,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胡须病”啊!不管什么样的胡须,都最多只有美丑长短疏密之分,可那都不能算“病”;那就只剩下了第三项,“淡黄面皮”!“天黄有雨,人黄有病”,此乃先民之古谚也!可见,正是因为这“淡黄面皮”,所以才得下了这一“病”字!

那么,这孙提辖与那“尉迟”相同之处何,何以号之为“尉迟”呢?结合部分史料及相关故事、传说等,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八尺以上身材”,不用说都是龙精虎猛的彪形大汉!

2·“落塞胡须”,而且胡子的密度等也均达标,基本都是属于猛男型儿的!

3·“性格流星急”,不过从后文《水浒传》中的描述来看,孙立的性格还是比尉迟恭要好得太多,可没有那只大唐“黑虎”性子急火生猛!

4·“鞭枪最熟惯”!孙立能被人比作“尉迟”,恐怕这一项才是关键和重点,二人所用兵器基本相同!大多传说、故事中都说大唐黑敬德长则用枪、短惯使鞭,战秦琼曾经“三鞭换两锏”,试元吉又曾“单鞭夺马槊”;但在乱军中冲突激战时,“老黑”据传大多时候都是用枪的。而孙立恰恰也是“鞭枪最惯熟”的全能战好手,故据此而比之为“尉迟”,顺理成章!

其后的“弓箭常温习”、“双睛如点漆”二句,显然都是凑数的“配菜”而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而另一句“阔脸如妆金”则尤为重要!一是因为这是唯一表述二人显著差异的一句,二者此乃孙立“病尉迟”的“病”根所在之处,最为要紧!

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尉迟恭相貌最显著、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便是“黑”,远远望去,其脸面颜色如同黑色木炭一般,掉煤堆里就再也捡不出来了;因其黑,曾被人戏称为“老黑”、“黑炭头”、“黑敬德”等,又因其黑而且勇猛威烈,亦被人誉之谓大唐“黑虎”,与“白袍”薛仁贵并重于世,成为唐朝初期攻城掠地、开疆拓土的“黑白双杀”。

扯这么多,主旨就在于说明“尉迟”本应是黑的,只有其身染重病脸色本应“煞白”之时,可能才会多少拼凑出一丝几此“淡黄”之色来,孙立之“淡黄面色”恰恰与这种拟想之色相符合,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病尉迟”了!其弟孙新与其相若,但因为没有孙立一样的“淡黄面皮”,又比较年轻少壮,所以就成了“小尉迟”,而不是“小病尉迟”,或者“病小尉迟”。

三、“病大虫”——薛永:

“大虫”,凡读过《水浒》者尽人皆知,乃是老虎之小名儿也!绰号带“大虫”,当然是指永薛这前军中混混猛恶似虎,好勇斗狠!

在《水浒传》中,薛永出镜时无任何外貌介绍,故无据可凭以为分析!但按照该书中绰号带“病”字之惯例推测,这薛永自然也免不了面色微黄或苍白,满面病容,甚或脸有菜色,否则何以为“病”乎?

至于更多内容,现无凭无据实不便过多瞎扯,且待他日整理出相关资料后另行补充完善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则删)

郭德纲的六大弟子都有谁?

郭德纲有很多徒弟,出名的也不少,没听过六大弟子的名头,我说说我理解中的六大弟子吧。(下面排名不分先后哦)

第一:张云雷。

张云雷绝对是郭老师的亲徒弟,十来岁的时候就跟着师父,同吃同住,像儿子一样养大,我都怀疑张云雷和郭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郭麒麟都长。而且张云雷也是郭老师一字一句教大的徒弟,尤其在唱上尤为出色,是在各种大型场合可以和郭老师同唱的得意门生,也是被很多人放在心尖尖上的辫儿哥哥。

第二:岳云鹏。

岳云鹏大概是德云社除了郭老师以外火的最久的演员了,他的贱萌深入人心,一首《五环之歌》火遍大江南北。而且岳云鹏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演员,善良朴实的本质为人所喜,再加上自身的幽默,成为各大综艺愿意抛出橄榄枝的对象,被大家亲切地成为小岳岳。

第三:栾云平。

在《德云斗笑社》播出之前,其实栾云平在外界的名声并没有多大,但在师父心里,栾云平一直是他最可靠的臂膀,所以栾云平在德云也算是一人之下,手握大权。栾云平是一个有大局观且处事公正的人,因为职责原因,说话办事比较严肃,所以很多师兄弟都比较怵他,但是经过德云斗笑社的录制,他的表达方式有了一些变化,也从原来的栾副总变成了大家口中的栾攀攀,亲切了很多。

第四:烧饼。

烧饼也是从小就跟着郭老师了,相处时间比较长,被称为“儿徒”,和师父的感情也很深,曾经在舞台上致敬师父让人泪目。总觉得烧饼是个很幸运的人,小时候长得丑,又鲁莽,但碰到了郭老师,多年的言传身教,现在行事也有章有法,相声说得也挺好的。

第五:孟鹤堂。

说到这个名字就让人不由得面带微笑,这个人太有感染力了,而且感觉他什么都做得很好,能唱会跳,会弹吉他,能打架子鼓,钢琴也能来两下,能做主持,也能各种影视表演,甚至还会织毛衣。除了会的多,性格也好,三十几的男人了,对着师父撒娇却毫无违和感,处事温柔但是坚定,能做得好徒弟,也能当的好队长,是师父的开心果,也是大家的心头好。

第六:张鹤伦。

张鹤伦既算不上儿徒,年轻时性格也不算讨喜,还能跻身于六大弟子内,可想而知自身水平却确实过硬。他的各种小曲小调唱得很有特色,自己还能创作,作为相声演员来说,应该是算是专业性掌握得比较全面了,而且他演戏其实也不错,德云社出品的大大小小节目几乎都有他的参与。

其实除了这六位,德云社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演员倍受大家喜欢,比如疯狗张九南,德云花魁关九海,捧哏巨匠朱鹤松等等,德云社是个可以让你慢慢发掘的团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总有一款你会喜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