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像代表作品,写米芾两年临的作品?
感觉不够精准,太过于随意了。用笔不够精熟从本质上说,米芾的书法确实酣畅淋漓,大刀阔斧。由集字成家,字字有源,也就是说米芾的在背临的基础,根据自己对原字的理解,融入自己的审美理想,一挥而就去书写的,所得一“刷”之谓。
但我们临摹练习米芾的书法,不能将这种“刷”字的做法加以放大,因为这是米芾刷后你在刷,自然容易流水散漫疏散。
从题主所附作品看确实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我们要清楚,米芾临摹取法的作品绝对不是以刷的态度去书写的,因为有范字的规矩在先,然后在精准把握范字字形和技法神采的基础上,加上米芾高超娴熟的书法技法,去“刷”的,所以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之所以如此就在米芾的带着镣铐跳舞。就是这样,晚年米芾的书法也仍然是变得一路野草率。所以现代人学习书法学到对是中年米芾的作品。如果我们临摹学习米芾的书法,以刷为中心去临摹学习,其结果就会一路草率下去,是不可取的除非你自己具有非常深厚的楷书的基本功夫。能够以楷法如米芾的书法,自然容易见米芾书法的法度。比如曹宝麟临摹取法米芾书法就是如此,将米芾书法的法作为自己的取法目的,而不是突出米芾书法的刷字风格特点。不见率意而见草率,我们临摹学习书法要尽可能避开这方面的问题。
当然也有题主技法不够精熟的问题,还没有进入一个由生到熟,在到熟后生到境地,如曹宝麟学米芾书法的境界就到了熟后生的境界,自然格调不俗。
行书如何写出粗犷不羁的内涵?
书法的灵魂是书者的思想,书者的思想是通过书法的点画质感(线条,西人语)变化来表现的。如传统书学中的,万岁枯藤,如锥画沙,屋漏痕等,都是书法的点画质感的运动轨迹,给人形象化的再现。
书法的线条本质没有碑帖之分,一切都是人为划分。碑帖都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即壮美和秀美。碑帖都可有粗犷之美,如颜鲁公的行书(三稿),张旭的古诗四帖,明徐文长、傅山的行草,以及汉代“三颂”,北魏龙门二十品,商周秦汉的,金文铭品等经典碑帖,都给人以雄强粗狂豪放之美。近现代书家,如康南海,沙孟海,林散之,王遂常,徐生翁等人行草都给人以大气豪迈之意象。
由上可知,书者欲追求粗狂之线,建议可在这些碑帖中,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碑帖进行有计划,有目的临写训练。不管写啥,欲求苍茫,用笔一定要涩行之,裹绞入纸,中锋行笔,增大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增大阻力用笔,阻力愈大,其笔下点画的质感愈高,同时注意运笔要做变速运动,速度反差愈大,其笔下点画愈粗狂厚重,切忌匀速行笔。
下图是笔者拙作局部供参考之
此幅书法作品如何?
这件作品的基本功还是不错的,但创作能力稍差,还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技巧。
此作很明显取法宋代书法家,其中既有米芾的特点,比如“谢”“时”等字中米芾标志性的“蟹爪钩”,“汉”末笔的“小尾巴”,“羊”字特有的竖画,等等;又有苏东坡的一些技法,比如“我”字就很像《黄州寒食帖》中的写法。
这些,表明作者在临帖上是下了苦功的,字临得很像宋人了。
但是,整件作品却很平淡,缺乏变化,少了“打眼”的地方。就如同一篇文章,有个很好的故事情节,但写得平铺直叙,激不起读者的阅读情绪。
这其实是学习宋代书法,最容易陷入误区的一个地方。在书法史上,明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这个时候,大尺寸的宣纸生产成功了,长幅巨轴的书法作品开始流行。而此前,书法作品多是信札、小品、手卷等,便于手上把玩。
也就是说,学习宋代书法家的技法,并运用其来创作大尺寸作品时,不能简单把他们的章法搬过来,而应该考虑在作品中增加对比的节奏变化,通过大小、疏密等来制造矛盾,从而抓住观者的眼球。
在这方面,明代的王铎是个高手,他受二王及米芾的影响较深,但同时他又活学活用,曾将王羲之、王献之的很多手札改成巨幅条幅来意临,很好地将二王和米芾技法运用到大尺幅作品中,创新了传统的章法。
本题的作者可以多学习王铎的作品,注意体会他的章法。
此外,本题的作品在落款上过于随意,字的大小与正文相差无几,显得主次不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米芾苕溪诗解释?
米芾《苕溪诗帖》白话释义:我将要前往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戏作苕溪诗呈给各位朋友。襄阳漫仕(米芾自称,祖籍太原,因其祖父徙居湖北襄阳,曾在襄阳居住)米黻。因为夏天的美好松竹我留在这里,如今为了领略秋天的美景,我要前往苕溪去看那儿的溪山。
平日总是歌咏白雪,现在我要到那里创作采菱的歌谣。鲈鱼摆在饭桌上好像一缕缕的玉一样,橘子开满洲头绽放团团的金光。在这水宫的无限美景中,让我追随着前人谢灵运(旅圣)的足迹在这里尽情地游玩一番吧。
半年的时光可以依傍在修竹林里歇憩,三个时节能够欣赏美丽的花朵。慵懒地倾倒惠泉酒小酌,每每点杯壑源茶细细品尝。主人贤友良多,摆席开筵,环看四周的群峰,它们也被宴会的哗闹声打破了沉静。早起去朋友家归还书简,便不由得因思念家乡而嗟叹不已。
我在这里居住半年,接连与诸位胜友共饮。可是我因为身体有恙,每次相约自己只是制备菜饭漫谈而已,时常还向刘、李、周三位朋友借书。
喜好慵懒闲适的生活却无法推却朋友的盛情,自知穷困哪里希冀通达。贫穷并非道理的拙劣,得病才发觉养心的功效。农家小院可以留客,青冥的天空任凭鸿雁们自由飞翔。乘着秋帆追寻贺怀智的足迹,载着美酒乘船过江东。
厌倦从仕的生活到处流落,不断地驱车四处游玩。热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住下。快凉的季节就顺着河流往东边飘去。到了新的地方亲近或是陌生的人聚在一块,身处异乡感觉也像在家乡一样。看着又能穿暖又能食饱的自己,便觉得心中有愧于贫穷但博学的古贤人梁鸿。
旅游饮食都因得遇相知而小驻,像在水上飘来飘去的渔家一般只因有兴致便去游玩。诗句写满了游玩荆水的感闻,迈向时卞峰胸襟甚为豁然开朗,胜句连篇。渡过剡溪仿佛在追寻戴公的足迹,游览古梁国一定要赋上一篇。傍晚渔歌接连响起,情景如画,还有小船作陪,何等惬意!
与密友从春天分开,红薇已经开过,万物繁茂的夏天也将过去。成簇的枝头上鸟儿很是自得,似乎含情脉脉地看着我。漫野间兰花点缀出绚烂的颜色,漆黑的夜晚坐在船头只有岸边的石头与河水相碰对声,仿佛石头在与我对话一样。却看那可怜的皎皎明月,依旧洒满船中,凄清如许。
这书法写得怎么样?
这幅作品写的不错,有一定的功底。用笔干净利落,爽朗有精神!如果没看错的话,取法的是褚遂良的倪宽赞和圣教序。
但有个别字的结体和笔画搭配不够协调,如"国、垒“二字。“国"字口字框笔画有的要细一些才好,不然四周笔画都粗,显得僵硬呆板,里面的“或"有点委屈,可适当写大一点。“垒“字上部三个“田"中竖偏细了些,显得单薄。"迹“字写错了,右边应该是“亦“字,少写了一撇。
褚遂良用笔较为瘦劲,相比之下这幅作品整体笔画偏粗。但粗一点也未必是坏事,往往也是个人风格特征的一种体现。
提一点小建议:学褚之余不妨看看清代张裕钊的楷书,说不定对你会有帮助的!
如有些许帮助,不妨留言关注。谢谢!
敢秀一下你的书法字吗?
不说秀,只能够说日常练习吧。
写的不好,仅供参考,谢谢关注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