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晚来天欲雪郁达夫小说?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 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 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 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 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 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 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 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 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 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 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 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 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 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 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 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 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 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 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 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 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 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 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 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 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 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 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 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 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 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 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 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 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 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 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 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 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 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 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 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 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 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 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 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 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 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 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 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 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 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 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 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 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 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 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 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 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 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云南宣威市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宣威6大历史名人
曾经有戏言,宣威的名声是猪和女人挣来的。为什么?因为宣威因宣威火腿驰名中外,宣威火腿是中华三大名腿之一;宣威的女人很厉害,勤劳善良、吃苦耐劳,涵养和耐磨功夫不得了,邓小平夫人就是宣威人。
宣威标志——街心花园和西河桥一、周建屏(1892-1938年),男,宣威倘塘人,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始人之一,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如果不牺牲有1955年授大将可能。
周建屏是我军著名的战将,因其资历深、战功大,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如果周建屏活到1955年能否授大将?17岁考入云南讲武堂第八期,师兄有四川籍的朱老总,师弟有广东籍的叶剑英。1911 年参加辛亥革命。先后参加过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以及讨伐陈炯明叛乱的斗争。1926 年经周恩来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参加北伐战争。1927 年春,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入朱德军官教导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36 年到延安,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科科长。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后,任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副旅长,率部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参加平型关战役。1938年6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旧伤复发不治去世。遗体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平山小觉镇。1939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把平山县小觉镇改名为建屏镇,1945年10月,又以小觉镇为中心建立建屏县(建屏县于1958年与平山县合并),建屏县成为当时石家庄市第一个用烈士姓名命名的县。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周建屏烈士陵园二、浦在廷(1871—1950),男,宣威榕城镇人,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岳父,宣威火腿罐头创始人,发扬光大宣威火腿,参加孙中山革命事业。
浦在廷,宣威榕城镇人,学名浦钟杰,邓小平夫人卓琳的父亲。著名爱国实业家,宣威火腿的“革新”者。浦在廷不仅是云南宣威火腿罐头的创始人,更是一个抱着“实业救国”理想,积极拥护、支持、参加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热血志士。其少年时,参加马帮当赶马人,后经商任宣威商会会长。宣统元年组建了云南较早的股份制企业——云南“宣威宣和火腿股份有限公司”,还受蔡锷将军的启发,引进了云南工商史上最早的罐头生产线,生产火腿、水果罐头,实现了探索实业救国之路,使“宣威火腿”声名远播,香飘海内外。在反袁起义、护国运动中出资出力甚巨。1917年,随滇军参加孙中山先生发起的护法战争,并随护法军入粤。积极出资支持创办黄埔军校。因北伐有功,被孙中山委任为全国总商会副会长、广东烟酒公卖局局长兼滇军第二军军需处处长、赠五等嘉禾勋章、授少将军衔,孙中山亲笔题书的“少将第”“戮力同心”如今就悬挂在故居。1918年创建“浦在廷兄弟罐头食品公司”,将宣威火腿罐头打入国际市场。海内外设立了6家分店。1922年随北伐滇军至广州,追随孙中山进行国民革命。1923年广州的全国地方名特产品赛会上受到孙中山等人的高度赞誉。同时积极支持国民革命,192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北伐滇军军需总局局长之职。子女(其子女——长女浦代英、二女浦石英、三女浦琼英(即邓小平夫人卓琳))在其支持下也先后走上革命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5年回到宣威,浦先生继续从事火腿罐头事业。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捐款修建桥梁,参与和负责修建街道和修建滇黔公路,在东山寺修建钟鼓楼、知趣亭、海会塔。还两次从越南购来大米,上街救济饥民。1950年,浦先生在家中因病逝世,终年80岁。
少将第——浦在廷故居孙中山亲书“饮和食德”赠浦在廷以赞宣威火腿三、卓琳(1916年4月6日-2009年7月29日),女,原名浦琼英,宣威榕城镇人,邓小平同志的夫人,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200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1952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机要秘书。“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卓琳也受到牵连。1969年10月,随邓小平同志到江西,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1978年1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9年,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9年7月29日,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邓小平和夫人其子女:长女邓林(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副会长,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协会会长)、长子邓朴方(1983年创办中国残疾人事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主席,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会长,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次女邓楠(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国际地圈生物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三女邓榕(又名萧榕,小名毛毛,曾任总政组织部副处长,驻美大使馆三秘,全国人大常委会政研室副主任,民主与法制出版社社长,现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次子邓质方(曾任上海四方公司总经理,育有一子邓卓棣是邓小平唯一的孙子)。
卓琳一家四、刘雄武(1904—1937),男,原名刘照魁,宣威板桥龙津人,红九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红二十三军军长,33岁英年赴义,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为共产主义理想竭力献身,光照人间,足启来哲。
1918年考入板桥镇高小第三班读书。1921年高小毕业。1925年,投奔滇军,在朱培德部当上了兵。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并升任排长。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朱培德与蒋合流,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更进而参与进剿红军。刘雄武大失所望,深痛蒋、朱的罪恶行径。遂于1928年率全排起义,加入了井冈山红军。先后参与了中央根据地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3月,任红三军九师师长,率所部编入东路军参加漳州战役,取得重大成果,同年冬,任江西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1933年任赣南红二十三军军长。是年6月全军缩编,任红一军团三师八团团长(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9月任红九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军团长罗炳辉),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协助军团首长指挥红九军团担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的侧翼和后卫任务;参加了攻占遵义、四渡赤水、枫香坝、老木孔、瓢儿井等战斗。1935年4月26日,刘雄武随部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家乡宣威板桥,准备攻打宣威城,并宣传扩红。5月2日,刘雄武协助军团首长指挥部队攻占了会泽县城。在宣威、会泽,九军团把宣威和会泽新参加红军的近两千人编为1个新兵营,刘雄武兼任营长。5月下旬,由于九军团一夜之间顺利占领天全,为主力打开北上通道,受到中央通电表扬。1935年10月,红九团奉命改称三十二军,刘雄武仍任作战科长。他随军南下川康,继而再行北上。1936年秋,调任红三十军八十九师参谋长。是年10月,长征到达甘肃。同年11月奉命编入西路军,参加西征作战。1937年4月26日,西路军西进到甘肃安西的红柳园子,与十倍于己之敌遭遇。刘雄武不幸牺牲,年仅33岁。
原红九团政治部主任、西路军军人部宣传部部长黄火青,在给宣威县党史办的信中说:“刘雄武同志,是我党我军久经考验的好党员,好指挥员。坚决维护党的路线,反对张国焘的反党行为。组织观念强,群众关系好,生活朴素。他的牺牲,是我党的一大损失,很值得纪念。”
五、徐文烈(1909—1976),曾用名徐曾武、何坤,男,宣威板桥大堡村人,开国少将(注意不是普通少将,和李云龙一起授的),政工将军(典型代表罗荣桓),志愿军50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
在1955年开国将帅的威武壮观行列中,少将徐文烈是一位鲜为人知却又独具特质的将军。他是1928年入党的云南省为数甚少的早期地下共产党员;他是红军中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是创造“滚动式”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经验的政治工作大师,改造了4支起义部队,被誉为起义军的一面旗帜;他是血染朝鲜疆场的少有的志愿军高级指挥员……
开国将军,政工将军1924年在省立曲靖第三师范附属高小读书。1929年在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0年任中共陆良中心县委委员,参与发起陆良暴动失败。后回宣威在板桥成立党支部,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徐文烈1932年2月借省立第三师范同学何正坤的毕业文凭,化名何坤考入云南省东陆大学教育系。1933年8月,被人控告“思想左倾”、“常看《向导》周报”、“有共产党嫌疑”等而被捕入狱。因为当局找不到任何证据,关押两个月后,他被校长何瑶保释出狱。1934年1月,毕业回宣威县立中学任教,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5月在宣威参加红九军团长征(军团长罗炳辉),同年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红32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政治部破坏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河曲工作团主任,120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20师教导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政治委员,总校政治部副主任。1946年他和李毅领导改造、整编了海城起义的滇军184师起义部队,带领30多名老红军、老干部促成该师起义部队组建了民主同盟第1军,并任政治委员。1948年辽沈战役中,他和王振乾领导改造、整编滇军60军长春起义部队,建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50军,任50军政委。1949年,他和张梓桢带领几百名原60军官兵,顺利改编了在四川起义的国民党20兵团和“国防部挺进军”2万官兵。1950年,曾泽生和徐文烈率领50军入朝作战(1948年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是唯一与美军劲旅较量过的起义部队,汉江阻击战50昼夜,其顽强作风和辉煌战绩,获得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彭德怀司令员交口赞誉,朱德委员长誉为“起义部队的一面旗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因战功卓著,获朝鲜国旗勋章,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他少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2月由朝鲜调回国后,协助刘伯承元帅开办南京军事学院。1959年12月调军委总政治部任副秘书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1976年12月28日在北京含冤逝世,享年67岁。1979年3月15日得以平反昭雪,4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补开追悼会。
志愿军50军,被称为“50凶”六、徐文礼(1920-1977),男,宣威板桥龙津黑松林村人,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少将,曾被誉“军政全能”。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6岁丧父,7岁帮人放牛,尔后念了两年私塾并进入小学读书。母亲不堪忍受财主的欺压到县衙告状反被关进大牢,他每天往返60里路进城给母亲送饭,因此被赶出校门,靠帮人干活糊口。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九军团长征途经宣威,年仅15岁的徐文礼毅然投奔红军,被分在红九军团特务营当宣传员,参加红军长征。1936年7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月,中央决定将红九军团改为红三十二军编入左路军归四方面军指挥,徐文礼任红三十二军九十四师二八二团政治处青年干事,随队从卓别基北上松潘草地抵阿坝,参加了绥、丹、崇樊战役,继而又投入了攻打宝兴、天全、芦山等地的战斗。于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红二方面军编为八路军一二0师,开赴抗日前线,徐文礼随部队北上抗日,先后担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连指导员,独立第二旅四团营教导员,七一五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等职,随部队转战于晋西北、晋绥、冀中、太岳和陕甘宁地区。1937年9月至1940年8月,他先后参加了雁门关伏击战、同蒲铁路北段破袭战、黄岭村伏击战、唐北口和山口村遭遇战、神池伏击战、滑石片地区伏击战、曹家庄伏击战、大曹村阻击战、黑马张庄伏击战、齐会战斗等;1940年8月参加了“百团大战”。1943年6月,徐文礼所在部队由晋西北调往陕甘宁边区,执行防御作战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徐文礼先后担任晋绥野战军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一军一师一团政委。1947年3月,参加了延安保卫战,还参加了羊马河、清化砭和潘龙三次著名战役;在西北战场大反攻作战中,率部先后参加了陇东、沙家店、岔口、延清战役和两次榆林战役,随后参加了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2月,他率部参加宜川战役,并担任主攻团政委,战斗中身负重伤,伤好归队后,先后率部参加了澄命战役、荔北战役、西北冬季攻势战役。1949年初率部参加了西北春季攻势战役、进军陕中战役;7月率部参加了西北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役、兰州战役和解放青海的战斗。1952年徐文礼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一师副政委,1953年率部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4年任一军一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57年改任一师师长,1958年从朝鲜回国。1962年徐文礼奉命率部奔赴东南沿海执行轮战任务,1963年任一军副军长,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5年任一军军长,1968年改任一军政委,1974年调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逝世后获平反。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11月14日21时32分,身患重病,经多方医治无效,在北京302医院与世长辞。终年57岁。八十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为《鏖战东南山》的军事教学片,专门介绍宜川战役中瓦子街战斗的情况。影片还详细反映了徐文礼在战斗中的事迹,并给予高度评价:“政委徐文礼,军政全能。”
15岁参加红军,军政全能民国有哪些文学大家?
1文学研究会
矛盾:原名沈德鸿,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代表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许地山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代表作品《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简》《道学史》《印度文学》《落花生》等。
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读者》《往事》《南归》(散文集) 《姑姑》《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等。
2.创造社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代表作有《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史稿》等。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3.新月社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胡适论学近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等。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代表作品《七子之歌》《红烛》、《死水》等。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主要成就《莎士比亚全集》(译作)《雅舍小品》《槐园梦忆》《英国文学史》等。
4.语丝社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代表作《近代欧洲文学史》《艺术与生活》《雨天的书》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代表作品《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等。
5.东北作家群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舒群:(1913.9.20—1989.8.2), 又名李书堂,代表作品《这一代人》《毛泽东故事》
白朗:(1912-1990),原名刘东兰,编辑《国际公园》、《体育》、《妇女》、《儿童》等周刊,创办《文艺》周刊。
6.“七月”诗派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海澄,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
鲁藜:(1914年-1999年)原名许图地,他被誉为“泥土诗人”,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天青集》、《山》、《鲁藜诗选》。
牛汉:(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本名原为“史承汉”,代表作品《鄂尔多斯的草原》、《彩色的生活》、《萤火集》等
7.“汉园三诗人”
何其芳: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发表作品《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画梦录》《夜歌和白天的歌》等。
李广田:(1906~1968),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代表作品《雀蓑集》、《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等。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断章》。
8.京派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代表作品《桥》、《莫须有先生传》。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
其他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等。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代表作品《家》、《寒夜》、《随想录》等。
丰子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代表作品《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画中有诗》《白鹅》
钱钟书:(1910年-1998年),原名仰先,代表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等。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代表作品《荷花淀》《芦花荡》。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代表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等。
浙江名人名片?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家。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毛泽东评价他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其代表作品:《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老一辈的名字能惊艳到什么程度?
我爸名叫:张坤明,出生于1958年。
朗朗乾坤,昭昭日月。意思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真佩服我爷,在那个年代居然能给我爸,起得这么好听又有寓意的名字,真是惊艳到我了。
不过也不奇怪,我爷在民国时代,在我们这边,可是小有名气的文化人呢。
爷得当过兵,打过仗。以前,每到冬天,围在在火炉旁,最爱给我们讲他以前打仗的事。
爷以前是国民党一个勤兵连的保卫班长,那时候是打日本,经常得和长官上前线。
爷说,那时候国民党也是打日本的,而且官兵们都很英勇,仗打得很激烈,每天都有很多人壮烈牺牲。他能回到家乡,也是经过九死一生的。
1957年,新中国发生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失误,即所谓的“文化大革命”。我爷曾经当过国民党兵,所以在那时也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1958年,是新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开始准备调整的第一年。“大跃进”开始,“左”倾冒进,即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
这一年我爸刚好出生,我爷虽然经常挨请去接受“思想教育”,过得很苦。但他始终相信,由人民群众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是正确的。因此,给我爸起了坤明这个名字。
我爷能给我爸起这个名字,思想和文化水平是不是很高?
爷爷虽然现在已经不在了,但仍然为他点赞!
鲁迅和周作人谁的文学造诣更高?
周作人是一个曾被文学史拉入黑名单的人物,当时各大文学史绝口不提此人,更不收录其作品,导致现在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停留在“汉奸”这一层面上。
不得不提,从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来看,因为周作人被人为地排除掉文学史,鲁迅是要高于周作人的。但单从文学造诣和文化水平上来看,鲁迅是逊于周作人的。
鲁迅最初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弟弟是周作人时间倒退一百年,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不过一闯将,而周作人却是统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鲁迅的成就,比如白话文、域外小说的翻译等,这里面都有周作人的参与,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荣誉被鲁迅独享了。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周作人和鲁迅前期履历基本一样,一起在三味书屋学习,一起去江南水师学堂,一同留学日本等等,但是在国内文化届的地位却是周作人高出鲁迅太多,这个不得不让人猜测,论文化上的造诣,周作人是高于鲁迅的。
其实鲁迅的文化造诣在当时也就是一般水平,胡适、周作人、章太炎、黄侃等等名人都在那个时代,鲁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从现存学术作品来看,鲁迅也就短短的三部,虽然质量都不错,但在那个时代还是逊色不少的。
如果当时鲁迅变节,估计文坛上也就声讨一下算了,没有什么大影响,但是周作人“附逆”的消息传出以后,是震惊了整个中国文化届。从现在留存下来的证据来看,周作人的附逆是有蹊跷的,因为当时并没有任何行政职务担任,有点像是诬陷一样。敌军说身处沦陷区的周作人和他们合作了,然后大家就信了。“汉奸”帽子坐实是在建国以后文革之前,那个时候很多文人是重点改造对象,不属于人民行列的。我们现在反思当时走了很多弯路,所以这个案子很可能是历史遗留的尾巴而已。
两种风格的熔铸而从作品来看,一些已经归功于鲁迅的荣誉不好再分给周作人,所以他的主要成就一般认为在于散文,有浮躁凌厉和冲谈平和两种风格,这在同一位作家身上一起出现是比较罕见的,非具有极深的文化造诣和写作功底不可。
鲁迅文字在于犀利与深邃,与其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有关,往往针砭时弊,不留情面。其后来在国内影响力如此之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热点追得比较快。而周作人的文字往往于内里蕴含着锋芒,读不懂读不透的人感觉没什么,但一旦悟透了也是会让人冷汗涔涔的。这种风格和他身处于社会质疑的境况有关。
很多著名作家都评论过周作人的文章,认为他太能“掉书袋”,比如《夜读抄》这个集子吧,里面十之七八的文字都是直接引用的,乍一看像是大杂烩拼凑出来。但是如果来看一下他所选取的人和事,就会发现,这本书的构思是巧妙的,其意义不在具体的文章内容,而在选录的刁钻角度。似乎其内心在通过一系列文章素材的选取来诉说着自己不敢彰于人前的精神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