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哏代表作品,为什么一些年轻人认为相声是老年人看的?
1949年以来,相声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用传统相声和新相声加以对照,情况再明显不过了。用最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就是“净”、“精”、“灵”、“美”。
所谓“净”,与“荤口”相对而言。早在旧时代,相声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弃绝了“荤口”,但,就相声整体而言,全面而又彻底地清除“荤口”,达到净化,还是1949年以后的事。
所谓“精”,表现在时间、结构、语言诸方面。以言时间,有逐渐缩短之势。过去的相声段子要说二三十分钟,甚至有长达四五十分钟的,因而有的艺人获得“×三刻”之谐称,言下之意,上得台来,至少得三刻钟。近年来,相声段子明显缩短,长的不过十多分钟,短的则只有几分钟。以言结构,前已述及,有着明显的简化和浓缩的趋势。以言语言,则趋于精练、含蓄。
所谓“灵”,主要指表演更加灵活。演员不局限于站那里说,表演区有所扩大,表演方式也更加灵活。
所谓“美”,体现在从创作到表演的各个方面。以相声语言为例,除净化外,还讲求格调清新,趣味隽永,幽默诙谐,雅俗共赏,给人以美的享受。
上面简略地回顾了1949年以来相声面貌的变化,那么,如果进一步探索相声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不妨概括为多样化。主要表现在:
一、品种
新相声基本上保持了单口、对口、“群活”三种表现方式,不过有些具体的变化。
自从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谢世以后,单口相声长期处于沉寂状态。近年来,在刘宝瑞的弟子殷文硕的苦心经营下,好不容易得以复苏。不论电视播出还是剧场演出,普遍受到观众的欢迎。非常可惜,又因他的过早去世,给单口相声蒙上了暗淡的前景。
对口相声始终处于兴旺发达的状态。“子母哏”相声一度较为少见,近年来已有改观。
“群活”也像单口相声那样,长期处于沉寂状态,近年来受相声小品的带动,又有逐渐增多之势。
此外,音乐相声等品种都相当活跃,为相声的百花园平添新意。
二、功能
旧时代的相声具有讽刺、娱乐、歌颂三大功能,以前二者为主,后一种较为薄弱。进入新的时代,相声功能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由于种种原因,相声的讽刺功能曾经受到抑制。
娱乐功能也曾一度被忽视,近年来情况已有改变,娱乐功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新时代,歌颂功能得天时、地利、人和,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至涌现了单独门类的歌颂型相声。马季、夏雨田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一些作品堪称歌颂型相声的杰作。
姜昆在《相声以外》中曾提到相声的功能问题:“那么我们相声艺术中,能不能有一种劝诫型的呢?单纯的讽刺你不理,纯粹的歌颂你不听,劝诫则是一种推心置腹的娓娓恳谈,和声细说一直说到你的心里,让你在心中引起共鸣,直到你拍着腿叫‘有点道理’为止。应该说这不妨是一种尝试。”姜昆的一些作品就属于劝诫型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些相声虽不一定是劝诫型的,却含有劝诫的成分。劝诫与讽刺既有某些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三、因素
“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基本构成因素。相声演员常说:相声以“说”为主,以“逗”当先,表明“说”、“逗”的重要地位。新相声在这方面变化不大。而“学”、“唱”则呈多样化之势。
“学”的多样化主要由模拟对象的变化而引起。例如模拟方言,过去集中于北方,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东北等。随着改革开放,交通发达,模拟范围大为拓展,几乎有特色的方言都在模拟之列。除方言外,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复杂,新事物大量涌现,模拟的对象也日渐增多,为相声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相声的“唱”包括本功的“太平歌词”和学唱。过去学唱以戏曲、小调为主。近年来,学唱戏曲的有所减少,而学唱歌曲的大为时兴,成为学唱的主旋律。
四、队伍
相声队伍一直有专业和业余之分。在旧时代,业余的称之为“票友”,人数并不很多。进入新时代,业余相声队伍大为扩展,遍及全国的许多地区和基层单位,并且成为专业相声队伍的后备军。
过去的相声队伍主要由男艺人构成,女艺人犹如凤毛麟角。近年来,女相声演员逐渐增多,不仅有清一色的女相声,而且有男女搭档的男女相声。既为相声增添了品种,又促进了适应女性表演风格的相声创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还涌现了中国演员和外国演员搭档的中外相声。大山、莫大伟、马洛、阿马尔、史可达等是风靡相声舞台的外国演员中的佼佼者。最初,他们以模拟北京土语为能事,博取笑声。后来渐渐登堂入室,掌握了相声艺术的神韵。有的甚至连难度极大的绕口令和“贯口”竟也不在话下,在相声史上写下了熠熠闪光的一页。
五、方式
在“说法中现身”的前提下,新相声增强了表演的成分,也更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声小品的涌现和兴起,实属势所必然。
六、道具
旧时代相声表演的道具很简单,就是扇子、手帕、醒木。在新时代,除了表演传统相声外,桌子连同上面说的道具通通去掉。但,根据剧情发展和表演需要,演员可以选用相应的道具,十分灵活。特别是随着学唱歌曲的“柳活”的兴盛,有的演员拿着吉他等乐器登台,以至有“吉他相声”之称。
七、服装
旧时代的相声艺人身着肥袖长衫,利于传统相声特别是学唱戏曲的“柳活”的表演。时至今日,表演传统相声,最好还是这套装束。表演新相声,则穿着多样化的时装,内容与形式和谐一致,效果良好。少数演员着装以怪取胜,效果却适得其反。
八、化装
不论新旧时代,相声演员一般化淡妆。新相声中有时演员进入人物,特别是化装相声,则按所扮演的角色化装。
牛群和郭德纲谁的水平高?
艺术是没有可比性的,这种横向比较实在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牛群当时和冯巩讲的基本上都是子母哏,也就是捧哏和逗哏两头沉,这种段子效果好,可是形式简单,类似于斗嘴。
郭德纲和牛群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公共舞台,有的只是一个小剧场,凭借自己的能力把相声拉了起来,这个能力真的可以有人比得上么
冯巩是相声演员出身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乡亲们,想死你们了!” 哈哈哈、就凭这句口头禅,蹬个就是咋睁也没多大眼睛的冯巩,哪个不知、哪个不懂不熟?至于他对相声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过哪些贡献,我想、应该是有目共睹吧?自1986~2011年这26年连续站在央视春晚舞台上,这在相声艺术界演员之中、当然去了已过世的几个前辈,也是绝无仅有得。
单就他那幽默滑稽的身材、天生造就风趣十足的五官、1.83米个头往舞台上躬腰那么一站的姿态,让观众一看便知他也是为说相声而诞生得;犹其是他如鼠似贼的眼睛、配合那长颈般的脖子、带动毫无阻力下巴髂的那张、能说会道得嘴,真也是捧哏双全而无忧的为相声界纳喊、撑旗这么些年,也算是打下了垒实得基础;他那一百几十部创作表演的相声作品,更是为相声界注活了血液而使之久经未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受篇幅所限、其作品也就不一一介绍了,当然网友们大都也会知道。
一个传统文化尤其是艺术上的传承和发扬,是需要艺术家们首先有个好的思想品德,有时甚至是需要无私的奉献,才能够用来继承和发展;在这一点上品德兼优的冯巩、我想是做了到了人们口碑上的传颂,这在当今文艺界上某些演员不顾脸面、疯狂贪婪成性的捞金是有鲜明的对照和对比;这一时刻、他能始终坚定立场、不随波逐流也算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人们从进行诸多次大中小型的义演、西藏高愿留下过他带病演出的身影、抗震救灾留下过捐款的身躯、大江南北他给人们洒下的笑声中…,是不难看出他的为人以及为此项事业上、付出的辛勤和汗水。就是在今天、身居很多职位的他,仍然与别人不通地、只收学员不留徒弟的努力耕耘着《曲艺相声》这块不太兴盛得乐土,并进行不懈的得努力用来传承和发展!以上是我对冯巩在这个问题上的个人看法和回答,不足之处请友们共同探讨给予指教。在这里谢谢悟空的邀请!
笑傲江湖仄平仄平的相声?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这个我知道,这个是经典相声对春联,又叫对对子,对春。主要就是两相声里甲乙两个人通过对对子相互抬杠,取笑。这个也是文哏相声里的经典代表作了,同时也属于子母哏,也就是说捧和逗两个角色的台词和作用差不多。(与此相对是相声是一头沉,主要是由捧哏说)。
对春里面有很多经典的对联,还是很逗的,比如上天言好事,本来应该对回宫降吉祥,灶王对,但是捧哏一个字一个字的出上联,导致逗哏对的是,下地醋歹跑,平仄平仄平平仄也出自这一段,逗哏显摆自己的对对子的能力和基础知识。
相声定义?
相声的定义是指一种文艺形式。相声一般按说相声的人数,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
1、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注重笑料。
2、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演员为一捧一逗。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
3、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称“腻缝”。
相声两人分别叫什么?
捧哏和逗哏。
捧哏是一种曲艺名词,通常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对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的”。逗哏同样是是一种曲艺名词,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也就是相声中的“主角”通常称作“甲”。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犯贫的笑料应远多于捧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