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有棣的代表作品 书法落款有什么讲究

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一、落款的格式落款有“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须将上款写在上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落款的字体,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都...

有棣的代表作品,书法落款有什么讲究?

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一、落款的格式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 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二、上(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 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刻作、刻石、刊石、治石、篆刻、记、制

三、称谓 辈: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平辈或小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在书画或某方面有专长者)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贤)弟 老师对学生:学(贤)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 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四、落款时间的写法 落款用农历(阴历),则全是农历;用阳历则全用阳历 。传统内容不宜用阳历。从左开始书写,落款在右;从右开始书写,落款在左。 落款时时季的雅称: 【农历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农历二月】 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 朝 【农历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农历四月】 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 【农历五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农历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农历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 【农历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农历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祢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农历十月】 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神无月、拾月、时雨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农历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农历十二月】 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

如何看待书法作品中的错别字?

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的书写中都有这样的体会,要写一段字数非常多的报告,或者说手写稿,这其中往往会有一些错误,或者说纰漏,即便是我们在进行誊抄工作,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漏字和错字的现象,那么出现这样状况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划掉,然后重新再写。

实际上,这是人们在书写过程中的一个常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机器人,也不是复印机,不可能完全100%保证自己的准确率,出现一点错误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很多人却不能容忍在书法作品中出现错误,很多人在看了古代的书法家的作品之后,都会跑过来问我,为什么古代书法家的字帖中有这样的错别字呢?为什么他们会有涂抹修改呢?这样不会有损于他们的艺术水准吗?

在这方面较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我们细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会发现,《祭侄文稿》每一处都有修改,每一行都有改动,每一处都有涂抹,几乎是歪歪斜斜,扭扭曲曲的。

但是它仍然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大行书,被历代的艺术家和评论家认为是行书中的精品,代表了当时行书的最高水平。为什么这件看似潦草丑陋的作品会成为最好的书法作品呢?我认为和,这幅书画作品中的这个特质有关。

那就是颜真卿《祭侄稿》的情感性因素。我们知道颜真卿在写这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内心怀着非常悲痛的心情。这是因为他的侄子在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为了打击敌人而死在了战场上。

所以他多年之后寻找亲人的尸骨时,想起了自己的侄子,就挥泪写下了这篇书法作品。

而这幅书法作品的潦草之处,实际上就体现了颜真卿当时的心情,所以,潦草成为了这幅书法作品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 元.陈绎曾说: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他指出人在喜怒哀惧等不同心境下字体会有不同的呈现姿态,所以人的书法书写时刻随着人的心情变化。

所以,颜真卿书法写成那个样子也不难理解了。

因此,潦草的程度越厉害,越证明他的心境非常的悲痛,也就越能够显示出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颜真卿《祭侄稿》中的错别字并不是它的缺陷,而是它的美,而是它的一种悲壮和悲剧性的美,这种美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是我们仍需要注意,在某些书法作品中,是不能出现错字的。比如正楷作品,隶书作品,篆书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中,是忌讳出现错别字的。如果出现了错字,那么这一整幅书法作品都不能要了。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写,而不能够继续写下去了。有一个错别字,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如果这幅书画作品出现了漏字的现象,还比较好处理,只需要我们在后面题跋的时候,或者说在后面收尾的时候,再把这个字补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把一个字写错了,那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需要重新来。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楷书,篆书和隶书,它不同于行书和草书的随意性,他是非常严谨的,它是非常的,如果你像行草书那样随意的处理这个错字,那么作品的和谐性和气韵都被这个涂抹的字迹破坏了。

它不像行书和草书那样随意涂抹了之后,还能够显示出他的率真和他的坦荡,你在楷书作品中涂抹,只会显出这幅作品非常的拙劣和糟糕。

因此,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中,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要在主观上尽力的去避免出现错字,只有我们尽力避免出现错字,才能够把这些书法作品给写好,颜真卿的《祭侄稿》,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错字出现的越多,涂改得越潦草,就能够显示出它的优美之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真的出现错字、漏字现象,我想有几个方法还是可以采取的。

第一招就是赶紧重新写,这也是我比较推荐的一个。

第二招是像《祭侄文稿》一样涂抹修改,但是仅限行草书。楷书等静态书体不适宜。

第三招就是在后面的题跋中说明,比如某某字应修改为某某字,特以为记。这也是一个比较巧妙地方法。

以上这几招是比较常用的方式,相信聪明的你一学就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与我一同进行交流,坚持对书法与艺术的严肃思考。

寿字怎样落款?

首先我们要了解下书法作品落款要注意什么!

一、常用的落款方法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

1、短款 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

2、一字款 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称一字款。

3、二字款 只签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则书姓名。

4、叁字款 大多书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书”字。

5、四字款 多为姓名叁字再加“书”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则多用干支。

6、五字款 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书”。

7、六字款 六字中多以叁字姓名上加某年或两字姓名上加某年某月;月之用法甚多。

8、七字款 七字中以年月四字加上姓名叁字,或姓名二字下加一“书”字。

9、长款 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许多文字,一求变化,二求作品均衡,叁可补空位,四可写出作者感情。

10、加作者斋轩号者

11、加作者地名者 地名有用今名,如清,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氏,落款中常用“安吉吴仓石”。

12、加作者字或别号者 加字者如:清,吴昌硕,原名俊卿,原字仓石,常用“仓石吴俊卿”。别号众多。

13、加作者官名者 古人在题款时亦会加上官衔,以唐人写碑最为常见,如: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署名“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欧阳询奉 敕书”。

(二)双 款亦就是单款之外再加上这幅作品之受者名号称谓,官衔,敬词等文字。

1、受者名号 对别人以称字,号较为尊敬,如无字号者可称名,但最好不要连名带姓

2、受者官衔 古人常用“大人”,如“观察大人”、“阁老”等,今人对教师称“老师”、“校长”、“教授”等。

3、受者称谓 如受者与书者有亲戚关系;长辈多用“姻伯”、“姻丈”。

4、敬词 如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等。

书法作品中常用落款用词长辈: 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平辈(或小一辈):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关系较亲密: 学(仁)弟,吾兄(弟)老师对学生: 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同学: 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寿字如果是赠长辈的话可写

祝长辈(如外婆,爷爷)x岁大寿,年月日你的辈分敬书(赠),可以挫开两行。

例子,祝奶奶八十大寿,丁酉年春日孙儿(女)xxx敬赠。

寿字落款正确方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下书法作品落款要注意什么!

一、常用的落款方法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

1、短款 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

2、一字款 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称一字款。

3、二字款 只签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则书姓名。

4、叁字款 大多书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书”字。

5、四字款 多为姓名叁字再加“书”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则多用干支。

6、五字款 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书”。

7、六字款 六字中多以叁字姓名上加某年或两字姓名上加某年某月;月之用法甚多。

8、七字款 七字中以年月四字加上姓名叁字,或姓名二字下加一“书”字。

9、长款 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许多文字,一求变化,二求作品均衡,叁可补空位,四可写出作者感情。

10、加作者斋轩号者

11、加作者地名者 地名有用今名,如清,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氏,落款中常用“安吉吴仓石”。

12、加作者字或别号者 加字者如:清,吴昌硕,原名俊卿,原字仓石,常用“仓石吴俊卿”。别号众多。

13、加作者官名者 古人在题款时亦会加上官衔,以唐人写碑最为常见,如: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署名“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欧阳询奉 敕书”。

(二)双 款亦就是单款之外再加上这幅作品之受者名号称谓,官衔,敬词等文字。

1、受者名号 对别人以称字,号较为尊敬,如无字号者可称名,但最好不要连名带姓

2、受者官衔 古人常用“大人”,如“观察大人”、“阁老”等,今人对教师称“老师”、“校长”、“教授”等。

3、受者称谓 如受者与书者有亲戚关系;长辈多用“姻伯”、“姻丈”。

4、敬词 如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等。

书法作品中常用落款用词长辈: 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平辈(或小一辈):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关系较亲密: 学(仁)弟,吾兄(弟)老师对学生: 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同学: 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寿字如果是赠长辈的话可写

祝长辈(如外婆,爷爷)x岁大寿,年月日你的辈分敬书(赠),可以挫开两行。

例子,祝奶奶八十大寿,丁酉年春日孙儿(女)xxx敬赠。

朱元璋为何杀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他统兵之术,作战才能和战场功绩,可以说,远超三国的五虎上将,若要类比,应该对比韩信,有韩信之能,政治觉悟却比韩信高出太多。

而徐达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政治上情商更是高超,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可以说朱元璋得天下,徐达居功至伟。后来,朱元璋建国后,却处死了许多当初一起打江山的兄弟。据史料记载,徐达的死也是离不开朱元璋的暗中操作,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死徐达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徐达跻身行伍说起。

弃农从军,成为开国功臣

徐达出身贫寒,艰苦生活的磨炼,培养了他坚毅勇敢、善于动脑的性格。自幼习武,长大后,成为一个相貌不凡、智勇双全的汉子。

元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兵士,22岁的徐达听到消息,毅然仗剑从军,投奔到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郭子兴的女婿朱元璋麾下,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徐达和朱元璋从小就是好朋友,在之后中,不管是相处还是战役,二人都谈得甚是投机,配合默契,于是,便有心委以重任。

自从加入红巾军之后,徐达便一直追随在朱元璋左右,两人经常是形影不离,而且两人的想法总是不谋而合。对于朱元璋的委派,徐达也必定竭尽全力去完成任务,并且还不时向朱元璋进献一些“王霸之略”,也因此,徐达很快成了朱元璋的心腹。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后,朱元璋对徐达更加欣赏,并正式委任徐达为镇抚,地位在其他将领之上。这时的徐达,已经成为朱元璋手下不可或缺的一员得力干将。

后来,郭子兴去世,朱元璋逐渐掌握了原郭子兴所领导的红巾军的最高统帅权,其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同时徐达也更受朱元璋器重。

随着朱元璋地位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他决定率领徐达等将士渡江南下,与元末群雄角逐,争夺对江南的控制权。不久,徐达便随从朱元璋率军攻破了元将俞通海等据守的水寨,直接与元朝大将、中丞蛮子海牙所部元军对垒,南下的战斗正式打响。

徐达奉朱元璋之命向东进攻溧水、句容等地,以期截断蛮子海牙的陆上支援。徐达不负重托,兵锋所至,所向披靡,连克溧水、溧阳后,又回师与常遇春等合力击退扼守长江江面的蛮子海牙的水师,确保了朱元璋安然无恙地进军江南的基地太平。

徐达和常遇春配合,二人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在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在各路义军的包围中,徐达在与陈友谅作战中,所乘战船着火,这时候徐达临危不乱,一面扑火,一面指挥战斗,很好地表现了他卓越的将帅之才。

后来朱元璋在镇江开设淮兴翼元帅府,任命徐达为淮兴翼统军元帅,领兵守护其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不久设置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又晋升徐达为枢密院同佥。

就在徐达率兵攻克镇江后,张士诚也调兵遣将占领了常州,并且其常州守将还暗中派间谍诱降朱元璋的前线将士,其势力逐渐侵入镇江。徐达侦察到这些情况后,果断出兵抵御,在龙潭成功地击败了来犯之敌。

徐达在消灭了南方陈友谅,张士诚之后,朱元璋正式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五万北取中原。北伐大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直指驻守山东的元兵。

经过一番的激烈交战,元大都外围兵力已被清除,徐达率兵进驻通州城(今北京通州区),兵锋直指元大都(今内蒙古多伦市西北)。

元顺帝得报后,大为恐慌,当晚带领其后妃、太子等悄悄溜出京城,逃往上都了。

徐达的北伐堪称经典,不滥用武力,能谈判绝不攻城,能招降绝不用武力,能智取绝不力敌,兵锋所指,一举攻破元朝的都城大都,然后贴出安民告示,使得大都城内秩序井然,百姓交口称赞,拍手称快。

在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声中,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在应天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徐达也被封为中书右丞相、兼太子少傅。

至此,入主中原半个多世纪,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元朝政权正式宣告灭亡。徐达攻克元大都,推翻元朝政权的捷报传到应天,群臣庆贺,朱元璋诏令改大都为北平。

至此,历时近一年的北伐战争胜利结束。

戎马一生,将星陨落

自元至正十三年投奔朱元璋所领导的红巾军以后,徐达或拼杀沙场,身冒矢石,或出镇边塞,历经雨雪风霜,数十年如一日,为开辟大明江山、稳固新生的明朝政权呕心沥血。

随后徐达平定西北,扫荡残元 ,威震北塞,并且为了加强边塞防御,修筑32个关隘,其中就包括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然而,长期的戎马生涯,因奔波劳碌,餐风露宿,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将他召还京师应天。

据史料记载,在徐达疮疾缠身、久治不愈时,朱元璋心急如焚,唯恐失去他这位开国元勋。

为了能使徐达早日康复,朱元璋不但遣使“四召名医治之”,而且特地在洪武十七年举行祭礼,祷告山川、城隍之神,乞求神灵保佑徐达痊愈。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得知徐达“病疮而愈”,很是高兴,还特意派遣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持其玺书前去慰问徐达。不料,徐达已见好转的病情后来又突然恶化,就这样,徐达病逝于应天府邸,时年54岁。

朱元璋闻讯后,“袒跣奔徐达寝,抚尸而恸”,并为之停朝数日,以表示对徐达的哀悼。同时,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并准其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不过关于徐达的死因,有些史书记载:“徐达病疽,甫痊,赐蒸鹅,流涕食之而卒。”这些材料虽不完全可靠,但也不是捕风捉影,随意捏造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便想方设法加强皇权,为的就是确保朱明皇朝“万世一系”,凡是他认为有碍于独裁统治的人,不管是勋臣,还是宿将,一律剪除。

胡、蓝党狱,把功臣旧将几乎一网打尽。前一年又将南征北战、立下大功的义子亲外甥李文忠暗中毒死。

徐达虽为开国功臣,立下盖世奇功,而且一直忠贞不贰,但想到他的震主之威,朱元璋“赐蒸鹅”一事也就并非子虚乌有了。

野史笔记中,徐达的死因是帝王之术

可以说,自古帝与臣,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的例子还少吗,特别是对那些在开国中有卓越贡献的功臣,谁能逃过“狡兔死、走狗烹”的铁律呢?

只不过徐达为人低调,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情商更是高超,使朱元璋不好下手。据野史和民间传说,徐达的死因是出于帝王之术。

据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追随他南征北战、为其夺取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功臣心存疑忌。为巩固大明江山,朱元璋决定效法汉高祖刘邦,大杀功臣。

但是,这些功臣手掌军政大权,要将他们除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计划要天衣无缝,必须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另一方面,要想事后瞒天过海,必须预先想好一个能使天下人信服的理由,否则必将留下千古骂名。

传说朱元璋在此时心生一计,下令建造一座庆功楼,想借大宴功臣的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

听说朝廷要建造庆功楼大宴群臣,那些开国功臣们无不深受感动,但是,只有军师刘伯温却忧心忡忡。第二天他要求觐见太祖皇帝。

见了明太祖后,他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陛下允许臣辞官归田。”

朱元璋愕然,忙说:“军师随朕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却要归隐?”

刘伯温说:“朝中政事费神,臣年老力衰,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

明太祖再三挽留,无奈刘伯温去意已决,于是取出许多金银相赠,并亲自将他送出宫外。

刘伯温走出皇宫后,径直来到魏国公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前,刘伯温紧紧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我得走了,有一句话务必牢记,庆功楼上紧随驾。”

而且刘伯温还建议徐达将他的孩子送出京城,去城高池深的山海关,说此处进有平川,即使烽火连天,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

正说着,闯进一员大将,姓胡名大海。他在帐外听到了徐、刘二人谈话,进屋嚷着,坚持也要打发他一个孩子同行,随公子去山海关了。

庆功楼建成了,明太祖选了一个“良辰吉日”,邀请朝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唯有徐达心事重重,毫无心思与众人寒暄,因为刘伯温的临别赠言一直在他脑海里回荡。

在酒筵上,大臣们开怀畅饮,场面热闹非凡。当大臣们酒兴正浓时,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口走去,徐达连忙跟随。

就在徐达跟随朱元璋才走出几百步,突然,庆功楼“轰隆隆”一声巨响,顿时火光冲天。徐达按刘伯温所言,寸步不离皇上,方保性命。这些开国元勋,竟都糊涂地死在庆功楼火海之中。

徐达虽然侥幸逃脱了庆功楼之难,但朱元璋并未就此罢休,仍在继续寻找除掉徐达的机会。原因是自从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此而苦恼,始终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经过纠结谋虑,最终下定决心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当时大多数人都欣然接受,但是燕王朱棣却不服气。

他不理解,他自持文武双全,论能力,论资质,理应作为继承人,为什么父亲要给朱允炆这个涉世未深,毫无能力的年轻人?

这些朱元璋心如明镜,知道朱棣并不认可他的选择,他还尚在,朱棣是敢怒不敢言,不会轻举妄动,但他百年之后,就不好说了。

于是朱元璋把目标锁定在了徐达的身上,因为徐达是朱棣的岳父,如果朱棣有异心,徐达必然站在朱棣这一边,那么朱允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同时抗衡这两个人的。这样一来,朱元璋想除掉徐达的心就越来越强烈。

后来,机会终于来了,徐达患上了背疮!生背疮忌讳吃鱼肉和饮酒,尤其忌食鹅肉,因为鹅肉是发物。与煮鹅相比,蒸鹅因为肉力未进入汤汁,全保留在肉里,劲力更猛,为背疮第一大忌。

朱元璋得知徐达生背疮的消息后,心中暗喜,立即亲自生火蒸鹅,然后派两个小太监拿去送给徐达。 此前,徐达经过服药治疗,背疮已经好了许多,正躺在床上静养。

忽然,两名小太监破门而入,说是奉皇上命拿鹅肉前来问安。徐达知道,自己得了背疮,皇上还钦赐鹅肉,这明明是赐死啊。

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迫于无奈,他只得上前谢过隆恩,流着泪吃下鹅肉,随即背疮骤然加剧,十天后便一命呜呼。

当然,这只是野史笔记中和民间传说的故事,在正史里并没有记载。

写到最后

话说徐达虽为开国功臣,立下盖世奇功,但一直守着为臣之道,从不居功自傲,忠贞不贰,朱元璋没有理由杀他,但想到他震主之威,又是朱棣的岳父,所以朱元璋“赐蒸鹅”一事也就并非子虚乌有了。毕竟皇权可以凌驾于法律和人民之上,信任归信任,可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对徐达的猜测依旧存在,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牺牲功臣不是不可能。即使徐达有多睿智,政治情商有多高超,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落款是什么意思?

落款就是在书法或者画作品的一角留下作品的作者、创作日期、地点等要素叫落款。

落款有两层含义:

1、在书画、书信、礼品等上面题写姓名、称呼、年月等字样。

2、指落款的文字。

称谓:

长辈: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