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与哪些因素有关?
书法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低优劣上,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作者自身艺术休养、文化素养、多年磨练和艺术实践的综合结果,熔入了作者的艺术趋向,创新思维和审美追求。
其次,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的价值,还体现在作者生活时代的艺术追求、审美趋向和观念,比如书法艺术界公认的,晋人尚趣,唐朝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 ,就是书法艺术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再次,书法的价值,还体现在书写者社会地位,书写者社会地位高,影响大,恭维者相对就多些,这是名人书法效应,这类书法要经过历史的检验,才会显现出书法作品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
还有,书法的价值,还体现在它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一件当代书界名人书法作品,往往以一平尺千元万元计,价格不菲。古人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拍卖行,动辄上亿计。
最后,书法的价值,还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面。比如门店匾额,艺术装饰等等领域,每到春节,家家都要贴春联,这也是书法家们最忙碌的时候。
大清名臣陈廷敬索额图和纳兰明珠?
简单地说,如果单从官位来论陈廷敬、索额图、明珠都曾做过殿阁大学士,都是天下文官之首,高居一品。细论起来,索额图的保和殿大学士地位高于明珠的武英殿大学士高于陈廷敬的文渊阁大学士。另外,索额图还是一等公爵、领侍卫内大臣,权势地位显然超陈廷敬和明珠一等。但伴君如伴虎,从结局来看位高权重的索额图下场最惨,与其斗了半辈子的明珠下场也不好,只有陈廷敬安安稳稳的平安着陆,拿了个“文贞”的谥号,留下一座偌大的皇城相府。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盘一盘索额图、明珠、陈廷敬这康熙朝三巨头。
壹丨由“辅弼重臣”变为“本朝第一罪人”的索额图索额图,满族正黄旗,赫舍里氏。索额图出身于显赫的簪缨世家,其父是康熙亲政之前的首席辅政大臣索尼,他的侄女则是康熙第一任皇后,废太子胤礽的母亲孝诚仁皇后。
索额图是索尼家的老三,庶出,靠老父亲的关系进宫做了三等侍卫(正五品)。在宫里混了几年之后,索额图被放了外任,慢慢的爬到了吏部满族右侍郎的高位。
出于对自己媳妇娘家人的信任,康熙在铲除鳌拜犯罪团伙之前,让索额图辞去了侍郎,并在暗地里给这个“无业游民”里授予了一等侍卫的头衔,时常以下棋的名义招他入宫谋策,二人制定了突袭的计策,由索额图负责挑选和训练负责出手的少年侍卫。康熙八年(1669)五月,索额图指挥麾下的少年果断出手,趁机拿下了鳌拜,并迅速清算了他的党羽,帮助康熙牢牢地坐稳了龙椅。
事后,索额图也因功升为国史馆大学士,不久后转任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位列三师。
身负大功,位极人臣,又是皇后的娘家人,索额图在当权期间难免有些飞扬跋扈。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有些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决定敲打一下这个日益骄纵的中堂爷,以对弟弟管教不严的名义革去了索额图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的职位,仅给他保留了“八旗牛录”这样一个地位卑微的八旗小军官职衔。但三年之后,皇太子胤礽出阁讲书,为了维护太子的势力,索额图再次被启用,官至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此后,索额图的命运就随着太子的废立浮浮沉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索额图作为钦差大臣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首次在法律上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和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索额图两次出征葛尔丹,也立下了不少战功。
但随着康熙对胤礽的行事逐渐不满,他决定通过处理索额图来敲打一下“太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索额图被以“图谋不轨”锁拿入宗人府圈禁。同年九月,康熙帝下旨赐死索额图,摧毁其党羽,索额图的两个儿子皆被处死。
贰丨从“才能素著”到“晚节有损”的纳兰明珠明珠,满族正黄旗,叶赫那拉氏,女真叶赫部的宗室子弟。在女真内部大乱斗之前,叶赫部和爱新觉罗部还是关系比较好的亲戚,明珠的姑姑孟古哲哲就是皇太极的生母。从辈分上论,纳兰明珠算是康熙的姑父。
与索额图一样,纳兰明珠也是走了入宫当侍卫的路子,随后转入内务府。康熙三年(1664年),升任内务府总管,成为清内廷事务大总管。康熙七年(1668年),纳兰明珠因处理黄淮水患有功而迁任刑部尚书,成为“大司寇”,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任兵部尚书。
明珠担任大司马之时,正逢康熙帝准备对“三藩”动手,明珠摸准了皇帝的心思,连番上书主张“撤藩”,由此成为康熙的心腹之臣,也因此得罪了主张“议和”的索额图,从此之后,二人展开了长达三十年的明争暗斗。
康熙十四年(1674年),明珠调任吏部尚书,两年后,晋升武英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傅,位列三师,宣麻拜相。
此时的明珠已经完全有能力与索额图掰一掰手腕了,他们各自纠集一群党羽相互仇轧。不得不说,纳兰明珠情商的确比索额图高出不少,他极善于拉拢人心,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新晋才俊依附于他的官员在档次上明显高于索额图的“太子党”。如徐乾学、高士奇、余国柱、王鸿绪等天子近臣皆是“明党”核心成员。
相比索额图而言,明珠的办事能力显然也更胜一筹,在平定三藩、一统宝岛还是抵御沙俄三件大事上,明珠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明珠也是过于贪婪,凭借手中的权势大肆卖官鬻爵,家里的珠宝堆积如山。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号称“天下第一廉吏”的直隶总督于成龙(小)在密奏中说,“天下的官都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了”,但康熙并没有过多理会。此年,“铁面御史”郭琇再次上书,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此时,康熙才意识到“明党”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明珠随即被革去大学士头衔,交于领侍卫内大臣酌情留用。与索额图不同,明珠虽然贪婪但其所作所为并没有触及皇权的核心,康熙最终还是对其网开一面。
不久之后,康熙把明珠召回身边,授从一品内大臣,负责统领侍卫事宜。在亲征噶尔丹时,明珠随驾护卫,同时负责督办军饷,回朝之后,叙功恢复原级。
但此后二十年中,明珠一直夹着尾巴做人,再无当年权倾天下的威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十五日,在宅中去世,皇三子胤祉代表康熙前去祭奠。
纳兰明珠有三子,长子就是号称“清朝第一情种”的大词人纳兰性德,此子才华横溢,但命途多舛,年仅31岁就英年早逝,一部“纳兰词”流芳百世,夺了多少少女的眼泪。
次子纳兰揆叙,官运兴隆,历任礼部、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后期成为“八爷党”核心成员。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揆叙病逝,谥号文端。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清算“八爷党”,夺去了揆叙的谥号,并在其墓碑上刻上了“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
老三纳兰揆方,娶了宗室的郡主,夫妻双双早逝。
叁丨从“文人楷模”到“几近完人”的陈廷敬陈廷敬,原名陈敬,出身于山西省晋城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其先辈屡屡有人科举中地,号称“进士九出,翰林六鸣”。
在良好家风、学风的熏陶之下,陈廷敬也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科举中脱颖而出,并被选入庶吉士行列,负责教皇子们读书,因为与同为庶吉士的顺天府翰林陈敬区别,顺治御笔给他改为陈廷敬。
在诸多学生中,陈廷敬与皇三子玄烨关系最笃,康熙登基之后,依然将其带在身边,充当贴身秘书。
康熙十二年(1673年),陈廷敬任侍读学士,掌管行文、拟旨、文翰之事,同时充任皇帝的参谋。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升任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入南书房,正式成为康熙的重要决策助手。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陈廷敬离开国家中枢参议部门,到部委任职。在此期间,其职务经过二十多的变动,先后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工作经历几乎延伸到当时所有重要部门。其经历岗位之多,职位之重,在康熙朝的汉臣中算是拔得头筹。
在其担任行政官员期间,陈廷敬先后参与了吏治改革、货币改革等重大事件,他清正廉洁、尽职尽责深得康熙赞许。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恪守“君子不党”的处世之道,在党争不断的康熙朝独善其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陈廷敬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入朝为相,成为南书房的一哥。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陈廷敬担任《康熙字典》总阅官,但此时的陈廷敬已是年迈多病。十一月,陈廷敬病退休养,次年又被康熙紧急召回身边。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十九日陈廷敬去世,谥号文贞,康熙帝赐御笔挽联。
陈廷敬为官五十一载,可谓是两袖清风,政绩卓著,纵然傲气如康熙皇帝对他评价也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在陈廷敬的老家晋城市阳城县,耸立着一座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这座由峨的巨宅由16座院落,640间房间组成,是由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和陈廷敬分别在明末和清初主持营建,康熙皇帝曾两次下榻于此,号称“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为什么欧阳询是伟大的写字匠?
首先这是谁提出来的定义,请自带作品出来走两步。
1.说欧公是字匠是没有读懂欧公。当你深入他的“欧楷法帖”,你会知道,那其中的变化和奥妙,回味无穷,这就是为什么千人学欧阳询千人千面的道理,但有一点,谁都无法超越。
2.说欧公是字匠人肯定不会写楷书。
3.说欧公是字匠的人本身对书法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七窍通了六窍”!
总之,别问这字很低级的问题。欧公的地位是被世人公认的,不是哪个个人能推翻的。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张廷玉随康熙南巡,到南京时遇年羹尧回京述职。年羹尧便给他送上一份礼物:蜀锦若干匹,橘子若干箱,湘妃竹扇若干箱,天麻若干斤…… 张廷玉却说:
天麻留下,我照价付钱,其余一概不要。君子爱人之德,我从不接人家的礼。处在我这个位置,开了例就收拾不了,你们要成全我这个贤相!
说完,他端起茶饮了一口,其管家见主人如此,马上喊道:“端茶送客了!”
同来的钟岳麒第一次见这位宰辅,他对张廷玉的做派感到新奇,说自入宦海,头一回见清官,几斤天麻还要付钱。
年羹尧不胜感慨:“张廷玉的确清廉,收天麻已是很大的面子。熙朝宰相大多没下场,此人不衰,确有过人之处。”
年羹尧说得不错,张廷玉作为名动天下的三朝宰相,几十年宦海,沉浮了多少人,他却岿然不动,的确有太多过人之处。
才学出众张家世代大儒、孔门弟子。张廷玉是沾了祖上的光恩荫进士,20岁进上书房,被授上书房领侍卫大臣、太子太保兼内阁大学士。
因其才学出众,且精明能干,颇得圣心,不久就成为康熙时代权倾朝野的天子幸臣。
张廷玉的才学,在一干大臣里的确是出类拔萃的。无论是军中还是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皇上都是找他拿主意。
当夺嫡大战达到高潮的时候,老年康熙已力不从心,都是张廷玉帮助皇上处理政务,连选择接班人的这样的大事,康熙都听从了张廷玉的建议。
那天,康熙把张廷玉和张苞召进宫中,秘密地商量立储事宜。康熙在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之间难以抉择。
张廷玉是太子太保,他当然是太子胤礽的支持者,太子被废后他表面上不站队,其实是看好办事认真又卖力的老四胤禛的。
于是,他用事实向康熙说明,大清下一步需要的是敢于改革、勇于进取的君王,而不是一个守成之主。
康熙明白了:温文尔雅的老八只能做个守成之主,而要大刀阔斧地改革时弊,非老四胤禛莫属。
除了说话得体、办事老成,张廷玉的文字功夫也是了得,皇上下达的谕旨,都是由他来拟,往往是这边刚说完,那边已落笔,可谓文不加点,走笔如风。
廉洁勤政年羹尧送礼,张廷玉拒收。据张廷玉自己说“从不接人家的礼”。此话不假。
他不但本人不收礼不贪污,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不贪不沾。
雍正继位后第一次开恩科,张廷玉的堂弟张廷璐做了主考官。临进考场,张廷玉到应天府贡院摆酒,亲自送张廷璐进闱。
临别,张廷玉对张廷璐说:
千叮咛万嘱咐,只是一句话,要秉公。咱们家讲究一个廉字,你少惹是非,于老爷脸上体面有光,我在里面说话办事也踏实。
只可惜,张廷璐把哥哥的嘱咐当成了耳旁风,因和弘时勾结贩卖考题,东窗事发后被问斩。
张廷玉是著名的清官,也是一位勤政的贤相。他一年到头每天只睡三个时辰,即使晚上下班回到家,去他府上谈话的官员,也要喝着茶排队等。
“废寝忘食”对张廷玉来说毫不夸张。有一次,他正和雍正、方苞议事,竟然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雍正大吃一惊,急忙传太医,结果太医的话令人难以置信:“张相没有病,是饿晕了!”
原来张廷玉一早来朝办差,皇上两次赐了御膳,找他办事的人太多了,两餐都没有吃成。
雍正心疼了,等他醒过来,就让他回去休息,说今天的事情明天再议,而张廷玉却说,明天的事情更多,今天的事放到明天,明天更累。
正直厚道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后,他让众臣推荐新太子人选,上书房大臣佟国维到处行走,为八爷胤禩拉票。
这事被康熙知道了,要重罚佟国维,而与佟国维关系并不密切的张廷玉,第一个站出来为他求情。
户部官员孙嘉淦,因直陈“新铸雍正钱”之弊端,被雍正罢了官。张廷玉以私人身份拜见了他,且告诉他:“你的铜四铅六铸钱办法,皇上已密旨马齐办理。”
当时孙嘉淦感动得泪流满面,张廷玉临走前拍拍他的肩头赞叹说:“天下官,都像你这样就好了……”
回朝之后,他对雍正说,孙嘉淦历练一下,可以大用的。雍正直接把孙嘉淦提拔为都察院监察御史。
张廷玉做人厚道,但不圆滑事故。对于一些看不惯的人和事,他也毫不客气。
年羹尧嗜杀成性,张廷玉教训他:“不要动不动就用兵弹压,年老兄前年平苗,杀人三千,至今善后难做,不得不慎……”
年羹尧当时是雍正的亲信,除了康熙和四爷没有谁敢指责他,而张廷玉就敢如此直言不讳。
别说是年大将军,就是皇上做得不妥,张廷玉也会指出来。雍正赏识酷吏田文镜,想破格升他的官,张廷玉却劝皇上:
臣以为田文镜不宜晋升过速,国朝大臣如明珠、高士奇,都是一言奉君合意,骤居高位,乱政害国。前车之鉴不远,请万岁明鉴!
雍正阴鸷刻薄,在场的大臣都 不赞成破格提拔田文镜,可谁也不敢出头劝谏,只有张廷玉用康熙重宠臣误国的教训来警示雍正。
深沉练达康熙驾崩时,十几个阿哥为继承权的问题乱成一团,张廷玉让自己镇定下来,对大家说道:
各位阿哥节哀,跪会原位,廷玉奉大行皇帝遗命善后。眼下要先定大事。
他让隆科多去乾清宫取来遗诏,当众宣读,然后压住故意闹事的八爷党,亲自把老四胤禛扶上大位 。
不久太后崩逝,隆科多又受八爷一伙的指使,私调关防预谋大变,被张廷玉识破。他当即下令:“没有我的允许,调兵符谁都不能动!”
胤禩不禁感叹:张廷玉表面上不动声色,但什么都考虑到了。真真是贼才贼智!
精心策划的一场政变,就此告吹。但八爷们死不改悔,在一个朝会上,他们勾结弘时,指使几个外藩王爷,当场提出什么“八王议政”。
雍正的新政,伤及了不少告官显贵,所谓的“八王议政”,其实就是两代王爷导演的“逼宫”大戏。
首先发难的是东亲王永信,然后果亲王和简亲王也站了出来,胤禩、胤禟和胤禵,不失时机地跳出来指着责雍正专权寡恩。一时间,整个会场大乱。
眼看危险正向雍正逼近,张廷玉大呼一声:“皇上,不可一次接见多了,说话也不清爽!”
张廷玉又指着胤禵说:“十四爷身体欠安,请十四爷随三爷回府。”
然后他向胤祥使了个眼色,胤祥说了声“方便”就起身离坐,出门对图里琛说:“火速给我调一棚羽林军。”
等图里琛回来,大臣们已经退出场外。雍正对图里琛说:“你八爷、九爷、十四爷今儿累了,由你步兵统领衙门护送回王府。”
至此,一场危险的闹剧落下帷幕,从此,八爷党土崩瓦解,雍正才坐稳了大位。
这要感谢忠诚的十三爷胤祥,更要感谢遇事不乱、深沉练达的宰相张廷玉。
城府极深张廷玉为相数十年,无论朝政人事,上至皇族阿哥,下至州县小吏,都以“持衡”相处,和谁也不疏远,也没有特别亲近的,平日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箴言。
雍正称帝后,夺嫡失败的八爷党并没有死心,方苞提出分化瓦解八爷党的建议,张廷玉只是做了一个沉默的旁观者。
三阿哥弘时心怀叵测,精明的张廷玉早就心知肚明。可弘时毕竟是雍正的亲儿子,张廷玉也选择了三缄其口。
为了自身安全,他时刻揣摩“圣意”,有时候又不得不言 。康熙让重新推荐太子,张廷玉第一个推荐废太子胤礽,这正合“圣意”。
弘时买凶暗害弘历,事情失败后又到张廷玉那里恶人先告状,还嘱咐他瞒着雍正,悄悄处理了这件事。
张廷玉答应了,可他心里知道这件事与弘时脱不了干系,而瞒着皇上万万不可。说不定弘时也会写密折给皇上呢。
弘时一走,张廷玉思索片刻,便坐在桌旁,给雍正写了一份奏折:
奴才张廷玉叩请圣安,敬密跪奏:适才皇三子弘时夜造奴才府……弘时敬忠之心,孝怫之情溢于言表。据奴才思之,兹事体大,长掩亦属非道。惶骇颤栗之余谨陈密奏,并请皇上严加处分,以为大臣疏漏失职之戒……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把弘时秘密夜访之事禀告了,又顺便把弘时说的话透露给了皇上,最后没有忘记检讨自己的失责之罪。
不久,雍正赐死了弘时,张廷玉本来可以为其求情,可他又一次选择了沉默。
因为,他不想得罪弘时的对手弘历,四阿哥弘历,毕竟是雍正默定的储君,将来的大位继承者。
另外,张廷玉不为弘时求情,还有一点私心,当时堂弟张廷璐就是被弘时拉下水后被斩的,而弘时眼睁睁看着张廷璐被杀头,也是一声没吭。
写在最后——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流芳百世的名相——商鞅、萧何、诸葛亮、房玄龄、王安石、杨廷和、张居正、曾国藩……而能够称得上千古一相的,大清宰相张廷玉应该是其中的一个。
作为经历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贤相,张廷玉对大清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但我更欣赏张廷玉的个人魅力:为官几十载,却不贪不沾、两袖清风;处高身危,却低调内敛、深沉得如百丈潭水;身处党争漩涡,却不结党不站队,一身正气。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一代名相张廷玉,他满足了我对古代忠臣贤相的所有想象。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怎样的呢?
其实电视剧《康熙王朝》也包括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康熙大帝》中的这三位历史人物都是被艺术加工了,历史上的这三位人物其实与电视剧中都不大相同,下面就来对比一下历史上这三位人物的事迹和电视剧中的事迹。
文武双全的豪侠姚启圣三人之中数姚启圣年纪最大,他是明朝天启年间出生的人,这一点倒与电视剧中姚启圣那糟老头形象差不多,不过历史上的姚启圣可与电视剧中碎嘴子姚启圣不一样,他颇有勇武之气概,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军事将领,而且他也不是施琅的老师。
历史上的姚启圣是浙江绍兴人士,他自幼好武,颇有豪侠之气,为人慷慨豪迈,有古代侠士之风范。
顺治初期,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占领江南,姚启圣为了躲避清军,迁居到了南通的通州一带。后来姚启圣被当地豪绅孙毅成所欺辱,姚启圣因此愤而转投清军,因作战勇敢被委任为通州知州,于是姚启圣彻底报复了欺辱他的孙毅成,他利用职权将孙毅成判成支援明朝余孽,并且将孙毅成当场杖杀,姚启圣将欺辱自己的孙毅成杖杀之后就辞官而回乡了。
后来姚启圣在回乡途中遇到两名清兵欺辱妇女,姚启圣侠义出手,杀掉两名欺辱妇女的清兵,将其送还家中。从这些都能看出来姚启圣颇有豪侠之风,有仇必报,还能见义勇为。
姚启圣见义勇为杀掉两名为非作歹的清兵之后就回乡隐姓埋名,唯恐被查出来,并且姚启圣一改勇武之风,开始专心向学,学习儒学经典。
后来姚启圣见杀清兵之后清廷并没有太过于追究这两名清兵之死的事情,姚启圣又想不负平生所学,所以就想参加科举,但是姚启圣是半道才开始读书习文,他怕参加正经的科举未必能考中,于是姚启圣依附家族中汉八旗子弟,顶上了汉八旗旗籍,隶属于汉军镶红旗,因此姚启圣就有资格参加清朝时期特殊的八旗科举。
八旗科举是清朝专门面向八旗子弟开创的科举考试,八旗科举与传统科举不太一样,在考察文化方面难度相对要比传统科举低不少,但是八旗科举要求中举者必须文武兼备,因为满洲人崇尚弓马,所以中举者不仅文化方面要合格,还得能精通骑射,如果被查出中举者只会文化方面,不通骑射,那中举者和监考官全部要被治罪。
所以八旗科举是属于比较全能的科举考试,要中举者文武兼备,但是同样在文化方面难度却比传统科举弱得多,毕竟它只面向八旗子弟招考,这些八旗子弟很少有精通文化方面的人,只需能拉开弓,会骑马即可中举,所以竞争力就比传统科举弱了一些,而这些正是姚启圣所擅长。
姚启圣早年习武,弓马娴熟,这些对他就是家常便饭,后来弃武习文,又学的是非常不错,因此姚启圣在有了汉八旗旗籍之后去参加八旗科举,在康熙二年(1663年)一举就考中乡试第一名,因此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之职。
康熙时期一直是秉承着明朝中后期的海禁政策,但是姚启圣是对沿海贸易是持开放态度的人,所以他在香山知县任上擅开海禁被御史弹劾,康熙八年(1669年)仅做了不到六年官的姚启圣就在弹劾之下被罢官了,姚启圣也索性回到家乡赋闲家中。
这就是姚启圣的前半生,在仕途上并不是很顺心,当然,历史上的姚启圣虽然当时仕途不得已,但好在家资富庶,所以生活并不贫苦,与电视剧中在盛京马场贫寒交加的要饭花子姚启圣形象完全不同。
而且历史上的姚启圣也并不是被周培公所推荐在康熙收台湾时才被康熙所启用,接上面继续说,康熙八年姚启圣被罢官之后一直赋闲在家,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带头掀起了三藩之乱,三藩也就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之乱爆发后,福建耿精忠举兵叛乱,率兵攻入浙江境内,浙江台州、温州均被耿精忠所攻陷,这时候赋闲在家的姚启圣觉得应该平叛报国,于是散尽家财招募乡勇,他带着招募来的乡勇投到了康熙派来平叛的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康亲王杰书的麾下。
随后几年中姚启圣一直跟随康亲王杰书对耿精忠进行剿灭,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启圣一直跟随杰书攻到福建,这一年杰书光复福建,耿精忠投降,后来在三藩之乱平息之后遭凌迟处死。
姚启圣在跟随杰书收服福建战斗中非常英勇,得到了杰书的认可,当然,这其中也跟姚启圣在中央有人有很大关系,姚启圣的亲妹夫乃是康熙朝初期汉人大学士黄锡衮。
正是黄锡衮当初拜托杰书关照大舅哥姚启圣,外加姚启圣作战确实勇猛,所以杰书才十分重用姚启圣,表功时杰书也把姚启圣立为头功上表康熙,因此康熙才知道有姚启圣这么一号勇将,姚启圣也因平定耿精忠叛乱的功劳被康熙任命为福建布政使,这属于地方大员了,一省第二号人物了。
吴三桂在兴起叛乱之初就曾经秘密联络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希望郑经从台湾出兵登陆福建漳州和泉州共同打击清政府,同时为了响应郑经,吴三桂还派出勇将韩大任从江西出兵入福建与郑经会师。
结果就是吴三桂部下的这名勇将韩大任看到福建耿精忠被灭,有预感三藩之乱早晚要失败,于是起了投降之心,恰好韩大任与姚启圣曾有一面之缘,于是姚启圣单身入营劝降了韩大任,所以韩大任所部3000余人全部被姚启圣收编。
姚启圣带领韩大任直接将驻扎在漳州和泉州的郑经击退,郑经一看韩大任投降了,吓得赶紧撤军回了厦门,姚启圣很顺利的就收复了漳州和泉州。时任福建总督郎廷佐十分看好姚启圣,恰好郎廷佐当时病重准备退休,临退休前郎廷佐向康熙保举姚启圣接替自己出任福建总督,于是康熙批准了郎廷佐的建议,姚启圣出任福建总督。
也就是从姚启圣出任福建总督起,他才和收复台湾结下了渊源。三藩之乱平定后,出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就一直负责福建海防,主要就是与郑经交战。
郑经曾经多次率大将刘国轩和冯锡范等侵扰福建沿海地区,康熙十九年(1680年)姚启圣率军彻底击退郑经、刘国轩、冯锡范等人,收复了郑经常年占据的金门和厦门,因此功劳,康熙加封姚启圣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世袭骑都尉和云骑尉爵位。
郑经被姚启圣击退后回台湾不久就去世了,长子郑克臧本应承袭延平王爵位监国,但却被刘国轩和冯锡范等人诬陷冤杀,其幼子郑克塽被刘国轩和冯锡范迎立为延平王,这时候姚启圣认为收复台湾时机成熟了,于是向康熙上表请求发兵收复台湾。
姚启圣擅长陆战并不善于海战,而清军也善于陆战而不善于海战,所以收复台湾需要有精通海战之将领还需要组建水师,因此姚启圣向康熙建议组建操练福建水师专为收服台湾,并推举原台湾降将施琅为水师提督。而同为福建人的李光地当时为内阁学士,他深知家乡福建的情形,看到姚启圣的建议后,李光地非常认可,于是联名姚启圣共同向康熙保举施琅组建福建水师。
这一点倒与电视剧中情节比较相似,只不过历史上的姚启圣此前与施琅并不相识,不是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是师生关系。历史上的姚启圣知道保举施琅是通过原来郑成功的降将、迁海令提出者、清朝海澄公黄梧之子黄芳度口中听来,姚启圣本欲用黄芳度为提督收复台湾,但黄芳度在与郑经作战中战死了,黄芳度临死前曾经向姚启圣推荐过施琅可收复台湾,于是姚启圣才知道向康熙保举施琅。
康熙批准了姚启圣和李光地的推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训练水师仅一年多,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水师攻取澎湖列岛,姚启圣据福建策应施琅,为其提供后勤补给,这一年八月施琅顺利收复台湾,年仅13岁的郑克塽在刘国轩和冯锡范的主张下率部投降。
收复台湾后,清廷中央的大臣和王公贵族都认为台湾孤岛孤悬海外,不如迁民入内地而弃岛,康熙差点被这些重臣和贵族说服,这时候得知朝廷要弃岛的消息,姚启圣和施琅万分焦急,二人联名上书痛陈利弊,不让康熙弃岛,不能把国土白白便宜给荷兰人。
可惜的是姚启圣没有等到康熙的回复,收复台湾之后,当年年底姚启圣接应施琅回师到福州后就因旧疾复发在军中去世了。
姚启圣对康熙朝最大的功绩就在于平定耿精忠叛乱和顺利地帮康熙收复了台湾,同时姚启圣也对维护中国国家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姚启圣和施琅是当时极少数中国人对欧洲殖民者有着比较深刻认识的人,如果弃掉台湾,那台湾势必会落入荷兰殖民者之手中,到那时台湾就会成为欧洲殖民者入侵中国的跳板,所以姚启圣和施琅坚持不让康熙弃掉台湾岛,后来施琅在姚启圣的思想下坚持开拓台湾岛,才使中国国家领土和领海得到了完整保存,就这些来说称姚启圣和施琅是民族英雄毫不为过。
攀附权贵的周培公电视剧中把周培公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清高,虚构的人物康熙帝师伍次友给周培公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去投靠大学士明珠,然而他生性耿直,不屑曲于权贵而是希望通过殿试入朝参政。最终因考试中未避讳康熙之名“玄”字而被赶出考场,却在流落街头时得康熙偶然发现并举任,成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立下诸多功勋。最终康熙因满臣不满将其调往盛京,多年后因病身故。
这就是电视剧中周培公大概情形,实际历史上的周培公与电视剧和小说中都截然不同,不止截然不同,还是完全相反的形象,历史上的周培公可不是不屑于依附权贵的人,他恰恰是靠依附权贵才得以平步青云。
历史上周培公名字叫作周昌,字培公,是湖北荆门人,幼年丧父,后来母亲也死了,年幼的周培公孤苦无依,在乡里出任了低级小卒,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得以攀附权贵,跟随权贵入京进入内阁出任文案参谋之事务的内阁供奉之职。
电视剧中演的周培公在临终前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收复台湾,其实历史上周培公与姚启圣没有太大关系,而且历史上的周培公比姚启圣小了10多岁,他比姚启圣多活了近20年时间。
所以不存在他临终前推荐姚启圣的事情,历史上周培公和姚启圣并没有太大关系,如果非要把周培公和姚启圣联系到一起的话,那就是历史上周培公攀附的权贵正是姚启圣的妹夫汉臣大学士黄锡衮。
黄锡衮可以说是周培公的贵人,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西北响应自己,随即王辅臣起兵反清响应吴三桂,而吴三桂希望能打通耿精忠与王辅臣之间的联系,这样西南、东南、西北就连成一片,但是吴三桂的战略意图被康熙看透,于是康熙派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黄锡衮统军切断耿精忠与王辅臣之间的联络。
黄锡衮率军出征时带上了周培公做参谋,于是周培公得以参与平定三藩之乱。
后来王辅臣势力比较强盛,康熙担心黄锡衮一个人应付不来,于是派黄锡衮去主要剿灭企图与西北联结的耿精忠部,又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10万大军重兵围剿王辅臣。
耿精忠当时腹背受敌,西面有黄锡衮的军队,东面还有康亲王杰书的军队,所以耿精忠败退得很快,黄锡衮觉得平定耿精忠这已经没什么太多功劳了,于是他给图海写了一封信,将周培公推荐到了图海麾下去谋划军务,就这样周培公就转到了西北跟随图海围剿王辅臣。
王辅臣是明清时期的勇将,外号“活吕布”,非常勇武,早年在明军时期与清军作战就让骁勇善战的八旗军非常惧怕,所以图海所率领的八旗军都很震慑于王辅臣的威名。
周培公到了图海军中,通过观察形势,周培公就给图海做出了局势的判断和分析,周培公认为王辅臣是被迫响应吴三桂,因为之前吴三桂曾多次劝王辅臣起兵响应都被拒绝了,后来王辅臣与前陕甘总督莫洛不和,在冲突中误杀了莫洛,所以王辅臣才被迫起兵响应吴三桂反清。
因此周培公认为只要找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去劝降王辅臣必能兵不血刃而让其投降。图海也很赞同周培公的想法,但是一时之间没找到合适的劝降人选而已。
恰好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和布政使龚荣遇是周培公的同乡,而龚荣遇更是周培公的发小,素来相识。这二人根本不想随王辅臣反清,一直在劝王辅臣投降,得知周培公在图海军中,就秘密与周培公取得联系,互通消息,周培公见此情况决定冒险进城劝降王辅臣。
周培公此举其实就是富贵险中求的招数,他把自己愿孤身入城劝降王辅臣的意思和图海一说,图海当即大喜,立刻把周培公的劝降计划给康熙写了奏折,康熙得知后也是喜出望外,当即宣周培公进京,他要在乾清宫亲自接见周培公。
康熙召见周培公后,认真详细地听取了周培公劝降计划,觉得十分满意,当即任命周培公为军政参议道,这一职务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职级,而康熙特赐周培公为正一品,并赐给周培公黄马褂和招降诏书。
结果就是周培公这场富贵险中求成功了,他穿着黄马褂拿着招降书去见王辅臣,再加上他的同乡发小黄九畴和龚荣遇在王辅臣面前劝说,最终王辅臣决意投降。
周培公兵不血刃收服了让八旗军人人畏惧的“活吕布”王辅臣,让康熙十分高兴,王辅臣叛军是当时最接近京城的叛军,所以对坐镇北京的康熙威胁极大,而周培公兵不血刃收服了王辅臣解除了康熙的心头大患,肯定让康熙十分高兴。
康熙事后论功行赏,问周培公想要什么,周培公却展现出了孝道,他别无所求,只求康熙能追谥他的父母,就凭周培公解决了康熙心腹大患,要金要银甚至要官职康熙都能给他,更何况他只是替死人讨封号,康熙更是毫不吝啬。
康熙亲自给周培公父母撰写了祭文,给周培公的父母追谥了官职和称号,还向全国表扬了周培公父母生了个好儿子,可以说周培公当时成为了康熙眼前的一大红人。
三藩之乱平定之后,周培公被外放为山东军政参议道,后来周培公因为与同僚之间产生嫌隙愤而辞官,之后一直赋闲在老家荆门。
后来周培公得悉康熙讨伐准噶尔部噶尔丹,他就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对仕途不死心的周培公连忙写出平定葛尔丹的计划条陈上呈康熙,被康熙采纳并赞赏,特意加封周培公为盛京将军。
与电视剧中周培公是被康熙贬到盛京不同,历史上的盛京将军这一官职在康熙时期是正一品的武官,属于顶级武官的职位了,比周培公之前出任的军政参议道官职要大得多,所以历史上的周培公到盛京可不是被贬而是高升了。
之后周培公一直在盛京将军官职上干了11年,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任上去世。
在这要说一下,历史上周培公这个人有点阿谀攀附权贵,对黄锡衮如此,在盛京也是如此,康熙后宫中最为宠爱的妃子是宜妃郭络罗氏,而宜妃的父亲三官保正是周培公旗下的盛京佐领,三官保的官职是正四品官,周培公是正一品盛京将军。
周培公本应是三官保的顶头上司,但三官保仗着两个女儿都是康熙的妃子,尤其是大女儿宜妃深得康熙宠爱,非常狂傲嚣张,不把周培公这个盛京将军放在眼里,坐则与周培公同位而坐,出则同行,完全没有上下级的礼数,而周培公却因为他是宜妃的父亲所以对他反而礼敬有加,也更加助长了三官保的嚣张气焰,以至于后来御史尹泰都曾经感慨说过:八旗包衣佐领无视各职、逾越定级的风气是从三官保开始的。
所以说历史上的周培公与电视剧中形象大不相同,他就是一个阿谀权贵之徒,也没有推荐过姚启圣,而且历史上的周培公并不像电视剧中那么短命很快就领盒饭了,他是一直活到康熙征灭噶尔丹之后才病逝在任上的。
康熙知己李光地电视剧中的李光地险些被康熙招为女婿娶了蓝齐儿格格,而到后来他开始黑化,变得阴狠歹毒,最终被康熙贬官到澎湖列岛当知县。
其实历史上的李光地是清代理学家,是一名学问非常深厚的学者,而且他的年纪比康熙大了将近10岁,所以历史上的他也不会被康熙的女儿所看中了,蓝齐儿本身就是电视剧中虚构的人物而已,而且李光地后期在康熙朝成为了文渊阁大学士,在没有宰相的清代也算是拜相了。
李光地是福建泉州人,他是唐高祖李渊儿子李元祥的后代,李光地自幼就好学习,在康熙九年(1670年)李光地高中榜眼,由此步入仕途。
李光地中榜后一直在中央出任文书或文秘之类的官职,虽然官职不高,却很容易接触到皇帝,所以获得提拔的机会也多,因此康熙也就此知道了李光地的才学过人,康熙非常崇慕儒家文化,因为李光地儒学功底深厚,所以康熙经常与他探讨儒学,将其引为毕生知己。
李光地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时,向康熙请假南下回福建老家探亲获得了康熙批准,随后第二年就爆发了三藩之乱,李光地所处福建老家正好是靖南王耿精忠的地盘,因此李光地滞留在了福建泉州,后来耿精忠联络郑经,泉州被郑经所占领。李光地只得和家人跑到山谷里躲起来。
后来耿精忠和郑经都曾经派人招降过李光地,被他严词拒绝了。之后李光地暗中给康熙写了密折,汇报了福建的情况,康熙看到李光地的密折后大为感动,称赞李光地的忠义行为。
康熙任命李光地为领军大臣,并叮嘱康亲王杰书一定要救李光地出来。后来李光地终于与清军汇合,杰书保举李光地出任了侍读学士,算是比原来的官职有了提升。
之后李光地就一直跟随杰书围剿耿精忠,而李光地也是在这时期与姚启圣相识,才能在后来推荐施琅上两人不谋而合。
李光地在平定三藩叛乱之后就一直担任学政类官职,以传播学术为主,后来因为官清廉和治理水患有功,康熙提升李光地为吏部尚书,再之后李光地入内阁成为大学士。
李光地跟随康熙很多年,二人既是君臣也是知己,康熙欣赏李光地的学识和品行,所以李光地晚年以年事已高为由多次告老请辞,都被康熙拒绝,康熙给的理由很简单:当年跟随我的人现在剩下的也就只有你了,咱们君臣都老了,你还想离我而去吗?可见康熙对李光地十分青睐和眷恋不舍。
在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当时朝廷上下深得人心的八阿哥胤禩也卷入其中,胤禩遭到康熙的猜忌和不信任,从此失去康熙宠爱,也失去了皇位继承权,胤禩失宠之后,之前一直在康熙面前说他好话的大臣们都不敢再说胤禩的好,唯有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时康熙私下询问老友李光地诸皇子中谁最好,李光地依然回答胤禩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如果换做别人康熙早就急眼了,唯独对李光地没有急眼,康熙只是哀叹一声,并不接李光地的话了。可见李光地在康熙面前极有分量,也深得康熙敬重,与电视剧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病逝,享年77岁,康熙得知李光地去世后非常悲痛,特意命皇五子胤祺代替自己去祭奠李光地,送其最后一程,并给李光地赐谥号为“文贞”。
雍正都曾评价李光地为一代完人。
当然雍正的评价有些夸大了,李光地主要是因为学问深厚和精于理学被时人所敬重,但其实李光地为人品行并不是康熙和雍正父子俩想的那么完美,他曾经非常不厚道的侵占了好友的功绩。
李光地在和杰书平叛耿精忠时,他有一同窗好友陈梦雷当时也被困在耿精忠叛乱地区,李光地得知这一消息后,秘密派人暗中与陈梦雷取得联系,获取了耿精忠方面情报,而陈梦雷还教他如何平叛,写了平叛的计策。
李光地不厚道的地方就在这时表现出来,他自己署名将陈梦雷平叛计策呈给了康熙,也由此深得康熙赏识,但是对陈梦雷只字未提,可以说李光地独占了平叛献策之功。
耿精忠叛乱被平定之后陈梦雷反而被抓,被诬陷为党附耿精忠,以附敌罪要将他问斩,在陈梦雷临行刑前,李光地良心发现,他出来证明陈梦雷没有依附耿精忠,但他依旧没提陈梦雷曾经为他谋划了平叛之策的事情,结果陈梦雷是没有被问斩,却还是被改成了充军发配,也是比较惨。
所以说李光地非常不厚道,侵占好友的功劳,也可能自古以来理学家都是这么不厚道的为人品行吧,纵观历史上的理学家,大多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指着双手对别人指指点点可以,事真到自己身上反而办的比谁都不厚道。
因此来说历史上的李光地虽然不像电视剧中那般阴狠歹毒,却也不是什么厚道之人。
写在最后所以这么看来三人形象是不是和电视剧中大不相同,姚启圣是文武双全具有豪侠风范的老将。
周培公的人品和作用都被电视剧中明显夸大,历史上他靠攀附权贵发迹,他主要是在平定三藩中劝降了王辅臣,之后就没怎么再被康熙所重用过,虽然官至正一品的盛京将军,但周培公在康熙面前并没有太多分量,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能成为康熙面前的当红炸子鸡。
李光地是这三人之中在康熙面前最得宠最有分量的人,也是被康熙引为知己的人,可以说电视剧中把李光地这个人物写低了,历史上的李光地要比电视剧中更加受康熙喜爱和信任。李光地也是三人中唯一死后获得谥号的人,这代表着李光地是康熙近臣,只有与皇帝亲近的大臣才大多能被赐予谥号,周培公和姚启圣毕竟还是外臣。不过历史上的李光地德行还是有些亏失。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康熙皇帝手下有哪些谋士?
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他具有高明的政治谋略和统一的战线政策。康熙皇帝是一位杰出的帝王,他的身边必定会有着一批优秀的谋士。
1.孝庄太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康熙皇帝的祖母。是康熙皇帝早年执政的“掌舵人”,也是对康熙皇帝影响最大的谋士。
2.苏麻喇姑苏麻喇姑(约1612-1705.10.24),蒙古族人,初名苏茉儿,或苏墨尔,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皇帝为了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康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3.伍次友
伍次友(1637年-1712年)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虚构的一个人物,是一个洒脱、狂放而又颇有正义感的书生。他忧国忧民,在科举考试中仗笔执言,以《圈地乱国论》直言圈地之危害,因此触怒权贵落榜。他与少年的康熙有深厚的友谊,常常相互探讨时事,可以说是康熙的民间师父。
4、索尼
赫舍里·索尼(1601年—1667年),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一等公爵,顺治帝指定辅助康熙帝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索尼虽有才华 ,但老奸巨猾, 在康熙娶其孙女为妻后,他才全力辅助康熙皇帝。
5.周培公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6.姚启圣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 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康熙年间,姚启圣劝降耿精忠;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功勋卓著。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
7.陈廷敬
陈廷敬(1638年 ―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陈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8.索额图
赫舍里·索额图(1636年-1703年),号愚庵,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康熙年间权臣,世袭一等公。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熙帝继位之初,鳌拜擅权,索额图辅佐计擒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故深受信任。平定三藩时,赞画图谋,颇有功劳。康熙中期,代表满清朝廷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征谋反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后期因参与皇太子之争,被圈禁宗人府,因饥饿而死。
9.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权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起到积极作用。纳兰明珠曾陪同康熙到东北考察,最远抵达乌喇。康熙年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病故。
10.李广地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今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大臣,理学名臣。李广地历任翰林院编修,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累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康熙五十五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个人认为,康熙皇帝身边有以上10位有影响力的谋士,你认为呢?还有其他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