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陈介祺的代表作品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但是今天我想聊聊齐鲁之地出现的近代名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上就是我知道的近代齐鲁之地名人,毛公鼎出土后怎样流入金石学家陈翰林之手,铭文描述了天下不稳的形势,其书法为成熟的...

陈介祺的代表作品,您都知道有哪些名人?

齐鲁之地,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重要贡献,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不胜枚举,最广为人知的是孔子。但是今天我想聊聊齐鲁之地出现的近代名人。

1.焦裕禄

焦裕禄,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3. 季羡林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4.丁肇中

丁肇中,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复旦大学荣誉教授。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9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5.张自忠

张自忠,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近代齐鲁之地名人,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

毛公鼎出土后怎样流入金石学家陈翰林之手?

谢谢邀请!

一、何谓毛公鼎

所谓毛公鼎,又叫毛厝鼎,因制作该器者名叫毛公厝而得名。在金石学界,毛公鼎的名号如雷贯耳。 毛公鼎高53.8厘米,重34.7公斤,三足呈马蹄形,内壁有铭文32行、497个字,是我国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多的一件古鼎。 铭文描述了天下不稳的形势,周宣王勉励毛公为王室尽忠,并给予重赏。 毛公鼎之上的铭文,被称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为成熟的西周金文风 格,飘逸洒脱、气象雄浑,笔意圆茂,结体方长。全文文辞精妙并且完整,十分 的古奥难懂,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品。是海内青铜三宝之一,现珍藏于台北国立博 物馆。

二、毛公鼎的颠沛人生

毛公鼎据说是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县被农民挖掘出来的,后古董商人苏亿年慕名前往,买了一头毛驴换得了毛公鼎,于是"毛驴换毛公"在当地传为佳话。

苏亿年将此鼎运到北京,卖给翰林院编修陈介祺,也就是提问中的陈翰林。光绪年间,陈介祺病故,数年后,被两江总督端方按重量购买,毛公鼎重约70斤,即按每斤1000两白银计算,用了7万两白银.宣统2年,端方在北京西山灵光寺修了个归来庵,专门辟出一室,用来收藏他历年来收集的古董,毛公鼎自然也陈列其中。

陈介祺是毛公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收藏者,也是鼎文拓写和解释的第一人。在他故去后,毛公鼎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流浪之旅,最终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说有一次陈介琪的女婿进京赶考,因为盘缠不够,便来找岳父大人借点钱。陈介琪问他需要多少钱,回答说大约要400两银子,陈介琪二话没说,进书房拿出几张纸交给他说,你拿上这个,到京城后自然就有钱了。

女婿接过纸来一看,却是几张毛公鼎的拓片。他不相信凭这几张纸就能解决自己的盘缠,以为岳父在敷衍他,但又不好说什么,心里却是很不高兴,另找别的亲戚借了点钱便赶往北京去了。进京以后不久,带的那点钱花光了,无奈只好拿出那几张拓片,想着多少能变卖几个钱,先渡过眼前难关再说。哪曾想才亮相,便有许多人前来争购,竞相抬价,很快几张拓纸就换回了几百两银子。

此时才知岳父并未骗他。由此可见当时有多少人一睹毛公鼎的渴望心情,其价值可想而知。

陈介祺得毛公鼎后,很快就对鼎内文字产生浓厚兴趣。他请人拓好鼎内金文十余份,除用于自己考释外,分别寄给同好金石的好友吴式芬、徐同柏、许瀚三人,请他们也加以研究。

陈介祺学问渊深,精通古文,他在《毛公鼎释文》中直接对应铭文写出释文,不识之字则照原文摹写。在秘密研究的情况下,他的释文已把铭文中大多数字释出,而对于一些难度高的字则暂时阙疑。

后来,陈介祺参考徐同柏和许瀚释文后,五易其稿,于1871年写成《周毛公鼎考释》。

———————————————

“收天下宝藏,藏人生百趣,始终专注于分享交流收藏方面的知识与乐趣,请关注一下“搜藏那档子事”,愿和您一起共同交流,共享乐趣!

篆刻艺术在当代还有意义吗?

答案是肯定的,篆刻艺术不仅在当代有意义,而且在未来仍然有意义。

所谓 “篆刻” ,是指以篆体为主流的书法与雕刻紧密结合的一门艺术。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篆刻艺术,实际上就是印章艺术。中国最早的印章起源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自战国以来,印章的名称因时而异,几经演变,每个朝代对印章的称呼都各不相同。

(阳文印章:观海者难为水)

在秦以前,不论官印还是私印,都一概称作 “玺” ,“玺” 字在印章中也可写作“鉨” 或 “土尔”。为了区别印章的材质,凡是用铜质作为印章的就从 “金”,用土质印章的就从 “土”。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制定了一系列等级制度,还专门设置了掌管印章制度的 “符节令丞”,严格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为 “玺”,而臣民们的印章一律称作 “印”。同时,还规定了皇帝印章的材质必须是上等美玉,而臣民的印章不准用玉。

(阴文印章:认真看书学习)

除了 “玺” 和 “印” 以外,印章还被称作 “宝” 或 “章”。据《旧唐书 · 舆服志》记载,武则天因为忌讳 “玺”与 “死” 同音,就将其印章改为 “宝”,到唐玄宗时也称 “宝”,而在宋、元、明、清各代,将印章称为 “玺” 或 “宝”的都有。在汉魏时期,统领军队的将军私印一般都被称作 “章”,因为突发的敌情和军事行动需要临时任命将军,所以,在仓促间刻制而成的印章史称 “急就章”。

(阳文印章:纸上得来终觉浅)

印章艺术的兴盛,可以说在汉代达到了顶峰,人们把汉印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巨大成就,比之于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晋唐的书法、宋元的绘画。汉印对后世的影响无比深远,一向被历代篆刻艺术家所借鉴,时至今日,篆刻爱好者在学习篆刻艺术的过程中,无不以汉印为宗,否则,难得篆刻艺术之古拙、质朴、端庄、凝重之美感。

(阴文印章:正是归来不见归)

篆刻作为一门传统的视觉艺术,与书法、绘画以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用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来形容篆刻艺术一点都不为过。在方寸之间的印面上,同样需要具备书法、刀法、章法的和谐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卓越的艺术技巧、高度的美学修养、独特的审美情趣,这是篆刻艺术的真谛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篆刻并不比书法、绘画容易。

(阴文印章:各有千秋)

篆刻艺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实用价值。无论书法家、画家、收藏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很喜欢篆刻印章。除了名章私印,有的还喜欢肖形印、收藏印、藏书印、斋馆印、纪年印、闲章等等。所以说,篆刻艺术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这就是篆刻艺术存在的价值,既然是艺术,那么它必将传承、发展以致更加繁荣昌盛。

图片为多年以前的篆刻习作。

潍坊的名人有哪些?

潍坊作为历史古州名郡,人才荟萃,英杰辈出,文化各人灿若星辰,生于潍坊市域或曾活动于此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就有100多人。他们对潍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据伟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精通鸟语的公冶长就生长的安丘市的书院村,至今该村还有碑文为记。春秋末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博闻强记,善于辞令,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政绩卓著。他出使楚国的故事为后人广为伟育。东汉末年徐干,是一名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另一“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在寿光一带任过北海相,他曾“制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在郡六年,政绩赫然”,世称“孔北海”。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肯有广泛的农事经典,对研究办业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北宋画家张择端,擅长给画车马、舟船、桥梁、城郭和街道,现有存世《清明上河图》,描给了当年汴梁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画面形象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北宋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与夫人李清照多年寓居青州,他们的诗词创作,以及有名的《金石录》著作,名冠一时。宋代潍坊还涌现了李成等一代著名文学家和科学家。以元朝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所辖益都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等。是研究山东地方志的一部珍贵资料。明代散曲家冯惟敏,著《海浮山堂词稿》和《山堂辑稿》,所写散曲,风格爽朗,题材广泛,有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讽刺了封建官僚的贪婪横暴。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庸也是潍坊人。清道光年间潍坊陈官俊,任过户部、兵部、吏部三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有多种著述留于后世。其子陈介祺,第我国著名金石学家,著有《十钟山房印举》等专著30多部。他对潍坊的嵌银、仿古铜、铸铜印、拓片等民间工艺品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清朝末年,潍坊一条巷子出了曹鸿勋、王寿彭两名状元,一时传为佳话。 原籍他乡,曾在潍坊为管做事的历史名人也有许多,如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北宋宰相寇准、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等等。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知密州,写下了《超然台记》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00多首脍灸人口的付佳作。清乾隆年音,郑板桥(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 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 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 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 请添加详细解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