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还有哪些 李白和杜甫的代表作

李白和白居易的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白居易的称谓有哪些?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日本nhk电视台的记者曾多次到河南洛阳专程访问白居易的嫡系后人。白氏后人朗读了白居易的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前四句,白居易祖父...

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还有哪些,李白和白居易的代表作?

李白:《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

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

白居易的称谓有哪些?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叫醉呤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出生在河南新郑后迁居河南荥阳。晚年官至太子少傅。中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但是他与李、杜及其它诗人不同,他健在于世时,他的诗文已经享有盛名,以至全国各阶层人士和酒楼歌坊,社会民间都纷纷传唱。

他的作品也流传到日本、新罗等东亚国家。在早期的日本,巜白氏文集》是日本文学汉化的重要依据。他的代表作巜长恨歌》、巜瑟琶行》脍炙人口,不仅在中国流传,还一直入选在日本中国学生的国语必读教材之中。

日本nhk电视台的记者曾多次到河南洛阳专程访问白居易的嫡系后人,对着电视镜头,白氏后人朗读了白居易的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祖父白湟曾经是杜甫大诗人故乡河南巩县的父母官一一县令。因为与相邻的新郑县令为同僚;且关系十分密切,又见新郑山川秀丽,民俗淳朴,于是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天的东郭寺),所以与杜甫应该为大同乡乡党。

白居易和元稹、李绅都是新乐府诗派的中坚力量,互相都是好朋友,经常往来,互相唱和,比如著名的巜长恨歌》就是与元稹的唱和作品。

但是应该遗憾的看到,以两首巜悯农》诗流芳后世的李绅,虽然写出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警世意义,不亚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但他本人却极端的言行不一致,他在当了官;特别是做了宰相以后,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要杀活鸡三百,同时代的诗人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对其侧目摇头、颇有责言,而白居易却不置一辞,暧昧处理。

对元稹帅哥也是是非不分,元稹的初恋情人崔莺莺是一个十分单纯的千金小姐(元帅哥的初恋原型)一旦得手后却“始乱终弃”,不负责任。在人格上他从一个立场鲜明的反贪斗士变成为了升官而投靠宦官的肖小之辈,白居易仍然不发一言,友好如初。

而在元帅哥去世后,白居易才在为其作的墓志铭中写道:“以权道济世,变而通之,又龃龉而不安“的字句,说明白居易也是一个内心深处矛盾重重的人。

但是,这些处世哲学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代大诗人,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中进士,于是进了政府的大门,成为校书郎,到元和元年(806年)是他创作高峰,撰巜策林》75篇,作《观刈麦》和巜长恨歌》。

元和二年,他也当上了和杜甫当年相同的“左拾遗”职务。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时间都在洛阳的“履道里”度过,与刘禹锡互相唱和,经常游历龙门,作品有《池上篇》和巜醉呤先生传》(也是自传)。白居易也是一位慈善家,他利用为元帅哥作墓志铭的“润笔”七八十万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行船的乱石滩,事后作《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这个不单具有文化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水文资料。

唐武宗会昌六年八月十四日(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元朝诗人元好问诗评曰“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并留注:“陶渊明,晋之白乐天”。

关注我;为你解开历史幕后的问号❓

叙事诗代表诗人?

元稹和白居易!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叙事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初期叙事诗就是中国古代的民间叙事诗,以叙述历史或当代的事件为内容的诗。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白居易被人们称之为什么?

后人根据诗人的作品情况以及各自的气质给他们起封号,比如李白的封号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刘禹锡是“诗豪”,李贺是“诗鬼”,孟郊是“诗囚”,贾岛是“诗奴”。

而白居易身上,其实背负着四个称号。

“诗仙”“诗魔”“诗王”“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说明。

“诗仙”

关于“诗仙”,大家可能第一反映是李白李大哥,其实最早有这个称呼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去世后,即位不久的唐宣宗李忱专门为他写了首追悼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意思也很容易懂。白居易啊你一生写诗六十年,到了天上估计也是诗仙吧。代表作品《长恨歌》和《琵琶行》传唱度很高,写的诗文大家都已经很熟悉,每次想到你就不由悲从中来。因此,后人也有“一圣二仙”来称呼三人。

“诗魔”“诗王”

而听上去有些碉堡的“诗魔”和“诗王”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了。

如果细品,你还会发现这两个称号各有侧重。

“诗魔”强调的是白居易的刻苦程度,“诗王”强调的是白居易的高产程度。

关于“诗王”,不得不额外提到两个人。

一个是陆游,流传下来的诗歌有9000多首,是古代写诗最多的诗人。

一个是乾隆,一生写诗四万三千多首,是古代写诗最多的人。

《全唐诗》里收录的整个唐朝的诗歌也不过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一说没这么多),可见乾隆一人之“伟业”。

但是就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而言,如果说谁流传下来的诗歌最多,谁才是真正的“K诗之王”,白居易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以清康熙时期编校的《全唐书》为参考,我们很快就可以列出唐朝热门诗人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情况:

李白900首左右;

杜甫1500首左右;

王维400首左右;

李商隐600首左右

杜牧500首左右;

刘禹锡700首左右;

孟浩然300首左右;

王昌龄200首左右;

元稹600首左右。

而白居易,凭借自己3000多首的销量强势夺得TOP1,排名第二的杜甫诗歌数量才占到白居易的一半。

这傲娇的成绩,还—有—谁?

当然,在这高产的背后,离不开白居易的刻苦。

毕竟,没有“诗魔”,又何来“诗王”?

白居易的“魔”,在他的诗歌和文章里都有体现。

在诗歌里: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醉吟二首》其一)

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的境界了,而是“此情此景,我想吟诗半天”的状态。

在散文里: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与元九书》)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写给好基友元稹的一篇散文,因为元稹排行第九,所以叫元九。这一段是作者回忆自己年少刻苦学习时的情景,大致是说:

二十岁以来,白天学,晚上学,间或也学习做做诗,通常没时间休息,更谈不上刷微博刷抖音之类。结果嘴和舌头上都生了疮,手和肘都磨成了茧。眼睛里好像一晃一晃地挂着珠子飞着苍蝇,动不动就以万计,这阵势快赶上非洲闹蝗灾。

用功到这种境界,也是没谁了。前有“悬梁刺股”,今有“居易苦读”啊。

这世上最怕的就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白居易同学靠着这份劲头加持,“诗王”的练就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我们都知道,在唐代,诗歌界可谓高手如云,在李白和杜甫这对“王炸”组合面前,白居易是怎么打败王维、王昌龄、李商隐、刘禹锡等一众实力派高手成功跻身前三的呢?

刚才我们看到,白居易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所以暂且领先。但创作数量再多,如果没有质量支撑,也是很弱鸡的。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乾隆皇帝,凭借一己之力几乎还原了整个大唐。但是得到的评价却是——

这场面就十分尴尬了。

所以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白居易诗歌的质量,我们来看看他的成名作就能感受一二。

白居易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都很熟悉,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保证你看了第一眼这一辈子都忘不掉。但这首诗并不是在单纯描写草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实际上人家是一首送别诗。完整版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所写。虽然比骆宾王写《咏鹅》时的7岁晚了一些,但在意境上也高出几个层次来。

与此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

在唐代,科举中的礼部试不糊名,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拿给当时社会有名望的一些人看,请求他们为自己宣传,向主考官推荐。就像岐王李范推荐王维,水部张籍力推朱庆馀一样,少年白居易也是如此。

他找的人是当时的大臣&诗人顾况。

顾况一看“白居易”这个名字便调侃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意思是京城长安米很贵,在这里居住不容易啊!(何况你又是白住)

但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时,不禁大为嗟赏:“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尔。”

意思是说,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啧啧啧,马上被自己的话打脸了。

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也因此传开了。

这就是“居大不易”词语的来历,指在大地方居住并非易事。但白居易用自己的实力告诉人们,只要你有才有能力,又何尝不可以呢?

16岁的少年自此开始了k诗之王的生涯。

当然,《长恨歌》《琵琶行》就更不必多说。

无论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还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或者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抑或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除此之外:

写底层人民遭遇,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牡丹》);

写送别,有“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有“浮名相引住,归路不同归”(《长安送柳大东归》);

写思念,有“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夜雨》),有“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

写景色,有“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

总之,你品,你细品。

白居易诗歌的质量,一点儿也不含糊。

由此,白居易才得以与李白和杜甫两位大哥跻身“唐朝三大诗人”之宝座。

白居易留下多少诗?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钩。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花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辞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特色不同的代表作?

白居易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如下: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