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生平年代代表作品,关于陶渊明的简介和生平?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用一句话介绍陶渊明?
朱光潜说:“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一个逃避责任的人吗?
我纠正一下,如果完全以“官本位”去评价一个古人,或者名士,那么任何的历史都没必要去研究了。并不是做了高官,就才是承担责任,不做官去隐居作诗就是逃避责任。
东晋诗人陶渊明,既然能称得上诗人了,凭什么要去跟宰相、大将军比较?传世诗125篇,文12篇的陶渊明,称得上是逃避责任?难道被个小吏呼来喝去,任个小官,真的能起到那么大作用?
所以,我认为不应该把陶渊明的隐居归结为逃避责任,有几点理由:
【1】正确认识魏晋名士很多人对魏晋名士有偏见,甚至是满满的毫不掩饰的偏见,认为他们本来有才华却不为朝廷效力,不去出仕为官,不去代兵打仗,反而只寄情于山水,矫情做作的清谈敛名。
可事实仅是如此吗?
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君不见那《陶渊明集》中的诗篇,默默影响了后世多少人?作为魏晋时期的名士,陶渊明的隐居田园,是属于魏晋名士独有的风度。
在精神层面上的发展,文学层面上建树,足够后人称颂长久了。若是说陶渊明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可以是,因为他有才华,却因为“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愤而辞官。
可是,如果把能为后世传下精神财富的陶渊明,还会有田园诗的恬淡疏朴吗?我们还能体会“采菊东篱下”的美妙意境吗?
【2】应不应该出仕?当然应该,有志之士当为国效忠,为生民立命,兼济天下才是文人之志。可这套价值观,都是我们今人去揣度古人的思维。
孔融、嵇康、阮籍、陶渊明不想为官吗?在我看来是想的,只是因为生错了时代,若是让他们生在盛世,定可以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可是,汉末之后乱,一直乱到杨坚统一天下,还延续了几十年的“隋唐英雄”乱斗。
纵贯魏晋名士之风,我不相信他们没有救民于水火的心境,可在乱世之中,去在名士们看来是“助纣为虐”的出仕征战四方,还是选择安逸的竹林、田园去著书立说,这是一个并不矛盾的两种选择。
愿意出仕领兵的人,去建功立业就好;愿意闲散生活的名士,去饮酒、清谈、作诗就好,有何不可?想起庞德公的话了:
【3】谁规定的责任?还想问题主,谁给陶渊明的责任?天下吗?晋朝吗?刘裕吗?还是我们现代人?
我想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里,能给他设定责任的,应该是众圣经典了。可这位魏晋名士陶渊明,在一百多篇诗文里,引用了庄子、列子都好几十次。
所以,陶渊明不幸成为了很多眼里的“清谈误国”之人,所以在陶渊明心中,并不会如自己的祖辈陶侃那样,即便出身贫寒,被人看不起,也要去洛阳求官。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一个逃避责任的人吗?
既然先秦经典不能给陶渊明一个责任,那么是朝廷吗?应该也不是的,《归去来兮辞》里的陶渊明已经把话说的很清楚了,即便自己不愿意做官,在亲故的劝解之下,还是去远方做官。可是自己的内心是不愿意的,“富贵非吾愿”,既然如此,何不归去?
对于自己负起最大责任,去寻找真正内心的陶渊明,该归于不负责任的那一批人之中吗?至少我依旧不赞同的。
【结语】陶渊明想为官,如果不想为官,那么何必离家百里上任?只是这早就不是昔日祖辈陶侃那样,能够靠着公明正大的建功立业“富贵”的时代了。
所以陶渊明去了田园,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是那位颐指气使的督邮,没让史书留名。
陶渊明一生做过的官?
陶渊明的仕途:
1、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任江州祭酒。
2、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3、元兴三年,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4、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5、义熙元年(405年),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任八十一天。
陶渊明的行役诗艺术特色?
一、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自然平淡是陶渊明一生不能改变的人生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他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什么瑰丽的语言,诗文没有什么曲折的结构,更没有所谓的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都润进读者的心里。再有,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和对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把它们写出来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显得做作,正如生活的本来样子。此前大部分诗人都关心国家大事,诗歌中也是描写的国家重大题材。唯独陶渊明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太平常,他们是客观物象,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二、日常生活的诗化
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高于世人之情。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酒”、“菊花”和“孤云”,在陶渊明的笔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意象。
饮酒,唯陶渊明能识得酒中之深味,悟得人生之真谛。酒与他的生活、文学紧密相联。他的“饮酒”组诗有20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已成为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在陶渊明之后,饮酒赋诗成为隐士生活的重要内容,诗酒则是隐士文学的重要表征。如刘伶嗜酒放诞,阮籍醉酒佯狂,李太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张”,唐寅“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时至今日,以酒排解愁怀、郁积,仍是我国乃至东方文学中人物描写的重要艺术手法。
菊花,陶渊明爱菊,赏菊,咏菊,常以菊自况,甚至家里还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他将菊花和酒结成一体,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促成精神的升华。如《饮酒?七》中:“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让人尊他为九月菊花之花神,他几乎使菊花成了自己的化身,成为我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独特意象,菊花也因而成为我国文人骚客笔下水墨丹青的“四君子”之一。
孤云,陶渊明的一生都是孤独的。他那“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的诗句,就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孤云又成了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在诗书画作中表达孤寂心声的重要意象。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的诗是情、景、理的统一,既富有意境,又有情趣、理趣。诗人常将自己的感情,人生理想融化在各种景物中,在形神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使物象达到人格化的境界,富含有深厚的理趣。如苏东坡所说的:“初视如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其中将情、景、理融为一体,不仅是以景悦人,以情感人,还以理警人,给读者丰富深刻的审美感受。又如《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人以简单的笔墨勾画出了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使整个画面悠邈、虚淡、静穆、平和。陶渊明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尾句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自然的生活。平凡的事物一旦摄入他的笔下,便融入了他浓郁的主观色彩,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在这里,诗人那不愿同流合污的志趣与情操给自然平添了生气,是个性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四、平淡中见警策
陶渊明的诗是自然平淡与醇美浑厚的统一,既平淡自然,又醇厚有味。这一艺术特点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诗人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感受抒写出来,“胸中自然流出,毫无雕琢痕迹”。陶渊明的诗“淡”却不是寡淡,枯淡;是有韵味,有情趣的淡。他的诗极少用夸张藻饰,且极少用典,用的是简洁质朴的农家话,写的是农家寒士日常生活。前人诗中少见的“桑”、“麻”、“鸡”、“狗”、“豆苗”、“杂草”等一入他的诗,便显得诗味浓厚。这种淡可以说是平淡中暗含华采,简朴中难藏风韵。正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有技巧,却不露痕迹。
五、朴素中见绮丽
陶渊明的诗用语萧散冲淡,但也色彩绚丽。陶诗语言的朴素早有定论,但他的朴素是高度精炼,洗净了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了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有十分敏锐的感受,所以才能够用准确朴实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如“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诗句都是看似“殆无长语”,但是愈是仔细玩味,愈是显的韵味绵长,形象鲜明生动,给人强烈的立体感。
陶渊明的品质?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
淡泊明志,清廉正直,自尊自爱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