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代表作品,如何评价本草中华?
最近,有一部国产纪录片在豆瓣上脱颖而出
评分高达9.0,有人盛赞:中国是本草的国度
中药文化纪录片这样拍,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
这便是去年《本草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
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新作《本草中华》
在镜头下,本草不再是一味只具疗效的药材
而是有故事、有情感、有温度的草木
与人们有着最淳朴的情深意重
物道君今天讲的是五味本草与人之间的故事
人们皆以为药苦,其实,本草五味俱全
酸苦甘辛咸,对应着人的喜怒哀乐殇
五味杂陈,是本草的真味,也是人生的本质
辛|一场人与树的告别
广西平南县六陈水库,自古盛产肉桂
肉桂千里飘香,成为六陈人深入血脉的记忆
肉桂是五大香料之一,辛辣与甘甜交织
但肉桂树取皮之后,都要面临死亡
每年4月,尽管六陈的桂农日益稀少
都会不约而同赶到水库码头交易肉桂
与其说是一次集会,不如说是为了告别
蒙石坚老宅门口的肉桂树已有百年时光
自从他的老母亲嫁过来时就已经存在
为了守着这棵让庭院芳香四溢的老桂树
老母亲拒绝搬离小岛,去镇上生活
人间有情,草木有心
这棵树,陪她度过无数个春夏秋冬
但今天,她决定和它告别
因为它也和老人一样,日渐枯萎
与其等它凋零,不如在恰好的时刻告别
蒙石坚全家在树前合影,便开始剥肉桂皮
剥刀在树身环切竖剖,翻开肉桂树皮
温润醇厚、褪尽燥性的桂皮散发着辛香
老人默默看着肉桂树被电锯放倒
无数个春夏秋冬,如电光火石在脑海中回放
心中五味杂陈,却只闪现眼角的盈盈泪光
生命的轮回里,聚散有时,告别却无时不刻
夜深人静时,老人把一些桂皮悄悄地装进香囊
佩戴在自己身边,或赠予出远门的孙子
辛香的肉桂,以另一种形式,温暖着家人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再见
酸|将酸熬成甜,是50年的守候
四月,是青梅挂满枝头的美好季节
青梅酸涩无比,直接食用往往酸到吧唧嘴
但在福建上杭,人们将这酸涩转化为酸甜
每年这个时候,林伯顺夫妇都会赶早起床
采摘半黄青梅,以烟熏制乌梅
将梅果平铺,盖上赤竹席加热,以烟熏染
50年来风雨如晦,他们早已驾轻就熟
然而熏制乌梅,却是一份艰辛的工作
48小时,每隔一段时间翻动一次梅果
确保其均匀脱水,干度适宜
看着一旁打盹的老伴,林伯顺发现
曾绕床弄青梅的青春少女早已白发苍苍
她,陪自己度过无数个这样的日夜,毫无怨言
乌梅却还是老味道,酸爽中饱含着甘甜
是夏日酸梅汤当仁不让的主角
林才玉在锅内水中加入乌梅翻煮
配上甘草、山楂、陈皮、冰糖熬制
便是简单质朴、浓郁润泽的酸梅汤
5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梅子青了又黄
然而人生的风雨,都抵不过你熬制的酸梅汤
汤入口时酸,流到心里却是岁月的甘甜
最好的爱情,不是陪你把风景都看透
而是将风景看透,依然选择细水长流的相守
咸|海,是倒过来的天;风,如记忆中的咸
6月,是海带采收的季节
人们享受餐桌上美味的海带时
却很少想到,它也是一味本草
叫昆布,能够治疗甲状腺肿大
在胶州半岛最东端的俚岛镇
海岸线向外30公里是成片海带养殖区
低温海水赋予了海带特有的鲜咸和韧性
凌晨3点,队长鞠文清就得召集小队出发
采收船顶着寒冷海风,一路乘风破浪
赶在日出之前到达目的地
受海水滋养的海带每串都有上百斤重
很难想象,它们要完全靠人力拖到舢板上
为了装满小船,鞠文清得重复弯腰上百次
因此,他早早就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
但他风雨如晦,从没请过一天假
鞠文清将海带卸上码头,送往加工厂
只歇了一口气,转身又投入了茫茫大海
生活,总有免不了的咸涩和艰辛
在鞠文清看来,海,就是倒过来的天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如果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迎面而来的
就只能是咸咸的海风
苦|凋零,也蕴含着新生
仲夏,是荷的季节,中药说“一莲出九药”
荷通体均可入药,而荷叶味苦性平、清暑止血
但你不一定知道,煅烧出来的荷叶炭
更是用于出血症和产后血晕的良药
只是荷叶炭的煅烧非常考究
人们常以快捷的炒炭代替
使其成了一门几近失传的技艺
87岁的姜保生干了70多年的中药炮制
若不是因为去年胃部大出血
他不会急着离开药堂远赴青州
将这门即将失传的千年技艺传授给年轻人
荷叶用火炒制很容易化为灰烬,药效大减
为此,古人发明了在密闭锅内闷煅的方法
将煅锅倒扣在另一口上,形成密闭空间
以盐水和泥,质地坚实,用以封锅
为防热气冲开锅盖,得用厚砖压实
四周贴上白纸,自有妙用
煅炭40多年,姜保生仍没有十分的把握
谁也无法窥见密闭锅里的情况
若高温之下,四面白纸同时由白变黄
就意味着荷叶受热均匀,尚有几分把握
姜保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这锅药
是荷叶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
水滴飞溅在锅盖上瞬间蒸发,便可撤火
静等煅锅彻底冷却,一味好药的微凉
涅槃重生的荷叶,漆黑如墨,光泽如绸
褪去了青葱年少,燃尽了一世苦涩
它,沉着得如同刚来到这个世界
看着历经劫难,幻化新生的荷叶
姜保生感到心满意足,对他来说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自己行医一世,能在有生之年
将所学传递后世,何尝不是一种新生
甘|六十年相濡以沫,换来了百年好合
说起百合,人们首先想到了花
其实,它因鳞片相叠抱合的地下茎块而得名
而兰州百合,就有甘甜可口的地下鳞茎
味甘性寒,养阴润肺,是食疗养生的佳品
兰州七里河袁家湾家家户户都种百合
往年的百合花节都是村支书张宗忠最忙的时候
老张在外忙碌村里大小事务时
老伴许成莲便一个人扛下家里的重担
挑水推磨,拉扯孩子,看护百合花田
因风湿变得肿胀的手指,刻着一生的操劳
今年退休在家,看着身体每况愈下的老伴
张宗忠终于明白,自己该撑起这个家了
他让老伴在家休息,独自上山挖百合
忙碌了半晌,坐下来喘口气时
才发现偌大的黄土坡上只有孤零零的自己
想起这就是老伴平时劳作后歇脚之地
往日里的她也如同此刻的自己,形单影只
回家后,老张决定给老伴做一道鲜蒸百合
于是走进陌生的厨房,笨手笨脚地剥百合
简单的清蒸,也能带出百合最自然的香甜
蒸出来的百合,就像一朵美丽的爱情花
看着老伴吃下蒸百合,老张心里无比甘甜
百合花再美,都比不上此刻老伴的笑颜
人生或许复杂,爱却可以很简单
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
别人的爱情像天长,我的爱情短
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
有人说:人有六欲,药有七情
本草,从生长、采摘、制作、贮藏
到落到舌尖,是酸中带甜,苦后回甘
每味本草的一生,其实也是人的一生
从青梅竹马,到老来相伴;
从相依相伴,到挥泪作别;
从垂垂老矣,到幻化新生……
生命常常悲喜交加,笑中带泪
幸有五味本草,落在舌尖,疗愈生命
以各自的方式,涵养着百味人生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及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纪录片《本草中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历史人文内容,请关注【物道】头条号~
华陀有什么著作?
华佗的著作如下:
华佗著有《青囊经》,是他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的一部医学著作,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但他的医学经验并没有埋没,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扩展资料:
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外科医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有些医史学家考证出,华佗所用的治疗方法在印度医学中有所记载,他使用的麻沸散中主要药物“蔓陀罗花”也是印度所产,因此他们提出华佗一生游历于中原各地,他很有可能是来自印度的天竺医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华佗留下的著作?
华佗著有《青囊经》,是他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的一部医学著作,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但他的医学经验并没有埋没,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扩展资料:
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外科医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有些医史学家考证出,华佗所用的治疗方法在印度医学中有所记载,他使用的麻沸散中主要药物“蔓陀罗花”也是印度所产,因此他们提出华佗一生游历于中原各地,他很有可能是来自印度的天竺医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全诗?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出自于《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原文如下: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译文是读书读了有一万卷那么多,有一件事自己不知道、不了解,深深地认为这是一种耻辱。这句话说的是陶弘景自己在求学、学习方面的一种认真的态度,用功读书,虚心求教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陶弘景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中国著名医派?
一、医经学派】
以研究古代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主,古代记载的医经有七家,但是仅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也就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医经学派的著名人物和代表作品有扁鹊和《难经》、华佗和《中藏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全元起和《内经训解》、杨上善和《太素》、王冰和《素问注释》、吴琨和《素问吴注》、张介宾和《类经》等。
【二、经方学派】
“经方”即经验方,宋代以后因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尊为经典著作,所以“经方”就用来专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典方”。经方学派明清最盛,代表人物有方有执、柯琴、徐大椿、喻嘉言、张锡驹等。主要典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古今录验》、《近效方》、《崔氏方》、葛洪《肘后方》、孙思邈《千金方》、《外台秘要》等。
【三、伤寒学派】
专门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论的一部分,形成于晋代,绵延至清代,著名人物有王叔和、孙思邈、巢元方、王焘、庞安时、常器之、郭雍等。主要典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郭雍《伤寒补亡论》等。
【四、河间学派】
亦称寒凉派,由“金元四大家之首”金代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开创,以阐发火热病机为中心内容,擅长运用寒凉的治疗手法。河间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攻邪学派和丹溪学派,又是温病学派产生的先导,是中医学术史上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河间学派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师承授受关系,自刘完素创火热论之后,承袭其术者不乏其人。据史料记载,亲炙其学者,有穆大黄、穆子昭、董系、马宗素、荆山浮屠等。主要典籍:《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保童秘要》、《素问药注》、《刘河间医学》。
【五、攻邪学派】
亦称攻下派,以“金元四大家”金代张从正为代表,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思想,在继承了河间学派善用寒凉的特点之外,又发展出了用汗、吐、下来驱邪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影响到后来的温病学派。主要典籍:《张子和心镜》(又名《伤寒心镜》)。
【六、滋阴学派】
亦称养阴派、丹溪学派,以元代朱震亨为代表,因其家乡有一条溪流叫作丹溪,所以人们称之为丹溪先生。朱震亨是河间学派刘完素的第三代弟子,继承河间学派的同时,在医学理论上把外感火热引向内伤火热,主在阐发滋阴降火。朱震亨之后,丹溪学派中最有成就的人物为戴思恭、王履、王纶和徐彦纯。主要典籍:《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等。
【七、易水学派】
创始人为金代易州人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在诊断和治疗脏腑病症方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也为温补学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张元素的弟子李杲和王好古继之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附:补土学派
也称脾胃派。该派由”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李杲)创立。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以各种致病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了“内伤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由于他善于用温补的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补土派。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
【八、温补学派】
形成于明代,薛已(薛立斋)是此派的先导,主要人物有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这一学派以研究脾肾及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及其病理变化为中心内容,进一步发展了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学说。主要典籍:薛已《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等。
【九、温病学派】
创始人吴有性,又称为“瘟疫学派”,为吴门医派主流,它是由伤寒学派与河间学派所派生,以研究和治疗温热病而著称。清代中晚期,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等温热学派的代表人物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为中医学理论的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典籍:吴有性著《瘟疫论》(1642)、叶天士著《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著《湿热条辨》
【十、汇通学派】
明末清初开始出现,持中西医会合融通的观点,代表者有汪昂、金正希、王学权、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等,这一学派开启了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主要典籍: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邓玉函编译的《人身说概》。
华佗编的书叫什么名字?
华佗著有《青囊经》,是他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的一部医学著作,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但他的医学经验并没有埋没,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