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拉法格代表作品 怎么样提高阅读理解

孩子做阅读理解题是中阶输出,2、阅读和阅读理解的关系3、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如何选书和读书养成阅读习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文学素养(语文基本功、文字驾驭技巧、汉语言底蕴)2、知识面获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3、价值观塑造(对社会和生活的正确认知方式,英美教育中的语言学习是基于体系化的分级阅读书系,衡量读者阅读水平和标识出版物难易程度...

拉法格代表作品,怎么样提高阅读理解?

在我看来,阅读是输入,孩子做阅读理解题是中阶输出,写作是高阶输出,并且这三者之间还有化学反应,三件事情是需要一并探讨的。

所以,今天我们主要针对如下三个话题展开分析,分别是:

1、如何选书和读书?

2、阅读和阅读理解的关系

3、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一、如何选书和读书

养成阅读习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归纳一下,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获取到4个大的方面的收获。

1、文学素养(语文基本功、文字驾驭技巧、汉语言底蕴)

2、知识面获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价值观塑造(对社会和生活的正确认知方式,健康向上的思想)

4、情感挖掘(亲情、友情、爱情,同情心、同理心、感恩心等)

基于这四个目的,我们貌似可以大概的进行选书了。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就选什么样的书。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其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国内书无“分级”机制,选书难把握难度。

这是家长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内青少年书籍,浩瀚如星海,近年新出的各类好书层出不穷,一些经典读物,有无数个版本。但是什么样的版本适合什么样的年龄段,什么时候适合读哪个版本呢?

我们家长群里,有很多关注英语教育的家长。英美教育中的语言学习是基于体系化的分级阅读书系,以阅读为主线,读物按照词汇量和句式难度分级,孩子先自测,判断自己所在的能力等级,然后匹配相应级别的读本。

比如指导性阅读分级体系(GRL),也称为A-Z法。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度,将图书分为由 A 到 Z 的 26 个等级,从A到Z难度递增,一级称为一个GRL。还有大名鼎鼎的蓝思分级阅读体系(Lexile Framework),由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中心制定,衡量读者阅读水平和标识出版物难易程度,蓝思最高分值为1700L。简单来说,一个蓝思(Lexile)是一个难度单位,读懂一本初级低幼读物与读懂一本百科全书之间差距的千分之一被定义为1个Lexile。

那么,中文读物为什么一直没有分级阅读?国内很多阅读推广机构,也试图制定这样的体系,但是目前看来不甚理想,因为伟大的中文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此处要有掌声)。

中文的难易和复杂程度,很难根据词汇量和句子的复杂程度来分级。

我们举个例子。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这两段课文,都来自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一段是杜甫的《绝句》,第二段是课文《雷雨》。都是描述窗外风景的。这两段文字哪个难度更高呢?

前者算是很浅显一首诗,描绘的景物只有雪山和商船,但对读者的意境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千秋、万里”,这样的词汇中,藏着诗人对沧海桑田的感叹和对国家广阔天地的感慨;后者从描述对象上来说,复杂一点,涉及到雨、树、房子、太阳、彩虹、水塘、蝉、蜘蛛和青蛙等的描写,但真的是稍有阅读能力的孩子都能懂的。

我们很难用类似英语分级的方式,将上面的两篇文字定级。现在有很多机构给出中文阅读书目,包括部编语文教材,也给出了年级书单。这些“分级书目”更多的是考虑了全国平均水准,或者推荐人经验与偏好选出的。从我们家长群里大部分家长的反馈来看,褒贬不一。

举个例子,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的书单,是语文教材的出版方,人民教育出版社给出的年级配套书单。以二年级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版本,是没有注音的,要求孩子直接阅读。但是其它出版社却出了众多的注音版。我们家委会之前也一直建议大家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无注音版。直到有一些方言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家长说,他们那边老师要求用有注音版本,方便孩子正音(部分地区的当地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我们才意识到,其实很难用一个标准套用到所有的孩子。

另外,相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孩子,阅读书目差距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地区二年级上学期的孩子已开始读名著原著,有些孩子在读拼音删减绘本版(这个事情本事没有对错)。甚至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因为家长自身对阅读引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孩子阅读能力也区别很大,很难根据年龄或者年级来预设书目。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难度上,不必过度追求所谓“年级书单”,阅读应该建立因人而异的路线,根据孩子当前的阅读能力,进阶选书就好,而不是在教给学生阅读能力之前,就开始设想难度范围。从我们万人家长交流群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阅读潜力是非常大的。

北大中文系博导曹文轩老师就主张小学生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但是

但是

但是

在书籍的用途上,我们应该非常明确的界定我们的目的:长远诉求是以提升综合语文素养为目标,应试诉求以提升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为目的。所以,第一部分关于“如何选书和阅读”答案,在后面两部分内容中才说的清楚。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阅读和阅读理解的关系。

二、阅读和阅读理解的关系

这个问题很有趣,一些家长私信我说,我家孩子每年都有上百册书的阅读量,但是为什么阅读理解题目还是做的不理想呢?

阅读和阅读理解,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入后的输出,这个过程中,既要管理好输入的质量,又要教会孩子输出的方法。我们认为:输入质量取决于书单,输出的方法来自于精读训练。

先说输入的问题,也就是书单,让我们回头看看阅读的四大目的,

1、文学素养

2、知识面获取

3、价值观塑造

4、情感挖掘

具备以上四个作用的书,都是可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尤其是其中的第一点,和第三点,在实际的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的考点,大部分是围绕这两点出题。当然,百科类、历史地理类读物,属于知识面获取类型,这类读物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面,是孩子书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后续我们单独分析这类读物)。但是百科类对于阅读理解题目的针对性就不是那么强了。

文学素养,也就是内容的文学性;价值观指的是这本书的思想性,对孩子们来说,我们选择书时,就一定要让具备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书占有一定的比例。阅读理解其实就是踩点,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题目,选文上,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价值观的文章。

很多孩子做阅读理解时,读完文章后,总结不出中心思想,没有感触,思考无法升华。这个从应试角度说叫做提炼中心的能力不足。在我看来精读就是最好的阅读理解训练。作者在字面背后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往往是精读后才能体会出来。

孩子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他是不是读过很多比较值得深思的作品,这些好作品,孩子是泛读一扫而过呢,还是精读思考总结呢?如果孩子的书单一直是某小某,或者植物大战僵尸,这些作品很难让孩子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孩子在读名著时,只是泛泛的看热闹,不去分析。那么这种低质量的阅读,很难促进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拿《三国演义》举例子,如果说孩子对三国的理解永远只停留在打打杀杀的故事,变成一部“武侠片”,那么阅读理解得分点是很难找准的,如果孩子能够通过精读,从中读懂人物关系格局,进而明白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就会读懂其中的社会矛盾、人物矛盾等问题,孩子的理解就是更深了一步。

这样的思考性的精读训练做多了,孩子在做阅读理解时,就会主动去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在考试答题的时候自然往考点上靠。

所以不能简单讨论阅读对阅读理解作用大不大,大家应该先去看看孩子的书单有没有文学性和价值观,另外,了解一下孩子平时的阅读中,思考有没有达到那个深度。毕竟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越到高年级,阅读时间越少。我们很难抱着“静候花开”的心态,让孩子进行撒网式自由阅读。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阅读才行。

选中一本书之后,如何精读?读到什么程度算读好了?之前在“我家有个小学生”分享过一篇非常好的经验文章,我就不再重复分享了,大家可以参考下。

三、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古语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啥咱家的娃,看了很多的书,作文还是“惜字如金”?我们家有小学生各个年级群里大家交流的时候都会聊到这样的话题。

这个问题,我们从3个角度来讨论。

1、娃读的书真的很多吗?

以前看到的一个说法,“看十写一”,就是说要有大量的阅读,然后才会有高品质的写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现在学生普遍阅读量不够,阅读习惯欠缺,要广泛开展中小学生阅读活动,读经典、读原著,在系统阅读、大量阅读、深层次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升素养,增长知识见识。

大家看看教育部长的话,是不是感觉很接地气,简直就像是我们的班级语文老师对孩子们的叮嘱。我们万人家长群里家长,可能大部分都比较重视阅读,整体的阅读水准都比较高。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像你们这么重视。

看到下面这个阅读量对照表,可能部分家长会说,太少了,我家一个学期买的书都可以装满一个书架。那我要问问你,买了是不是就等于读了?

以3年级为例,一年365天,保证每天阅读1500字,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选书和读书的方法对吗

为提升写作能力而选书,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怎么样的作文算好文章呢?按照小学阶段的标准,不外乎:词汇量比较丰富、有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比较饱满、段落比较有条理、有一定的思想。

这些都是综合语文素养的输出,但是如果孩子读的书单都是“某小某”,显然是达不到这个标准。还有很多孩子只爱看《神奇校车》、DK百科,绝对是非常经典的少儿读物,但是对小学阶段写作的帮助不是很大。这些书可以是书单中的一部分,但是不能是全部。

另外,市面上还有很多各类删减版的“名著”,比如昆虫记,删的面目全非。正如曹文轩老师所言,语文学习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而语感,多半就是通过阅读,通过高质量的阅读,而得来的“童子功”。大量小学生阅读“一口气读完,一转身就忘”的书,不仅对写作毫无帮助,而且破坏了天然的语感和基本的语言能力,我们要读就读有“文脉”的好书,好书的“文脉”会自然而然流淌到孩子的作文本上。

哪些阅读对写作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呢,就是作家自身的“作文”写的非常好,有文学性、有节奏、有细节、有观点。可以先从一些短篇入手,一些名家的散文,短篇的散文,写人、写事、写景的随笔,对孩子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冰心、朱自清、林语堂、梁实秋、贾平凹的作品集。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中学教材中的课文,完全可以放到小学后半段来精读。当时可能一知半解,只要能理解到其中的描述手法、能够感知到文章的美好,就足够了。很多年以后,会慢慢吸收消化。

另外一些优秀作文选,孩子们也是可以受益的。但是选购时,建议超前购买,比如二年级的孩子,最好买3、4年级的作文选。同样也是考虑到内容质量的问题。(原因同上)

3、读书的方法对吗

很久前看到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所谓写作,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从外面得来的见闻知识,从里面发表的意思情感,都是写作的材料;哪些材料值得写,哪些材料不值得写,得下一番工夫。材料既选定,用什么形式表现他才合适,用什么形式表现他就不合适,得下一番斟酌的工夫。斟酌妥当了,便连布局,造句,遣辞都解决了。写作不过是这么一个过程,粗略地说,只要能识字能写字的人就该会写作。写作的技能要从精读方面训练,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别能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别能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

这又提到精读的话题,再次建议大家阅读“我家有个小学生”往期的老文。

四、我也总结了以下的精读方法,孩子们相对容易上手,供大家参考。

1、圈起来

读书的时候,遇到好词、好句、好段落,用记号笔标注起来。最初的时候,需要家长带着孩子来进行。最终达到孩子自己可以圈出来的能力。这个过程,如果家长比较有陪读方法,会比较有趣。家长和孩子可以分别圈出自己认为好的部分,然后讨论分析,进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识别出好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当孩子可以识别出来时,自己在写作时候,也会向这种“范文”的写法靠。

2、抄下来

先做一个调研,您的孩子有摘抄本吗?做完问卷,大家接着向下读。

为什么要做这个调研呢?因为摘抄本,其实是我们这代父母当年读书时候的一个“优良传统”,在90年前后,几乎每个爱读书的孩子都有一本小小的摘抄本。

随着现代电脑和打印机的普及,大家现在更习惯使用电脑帮孩子们整理资料。但是很难替代让孩子手抄好词、好句、好段过程中的作用,摘抄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强化语感的过程。

3、背下来

关于背诵,我前不久有写过一篇关于古诗文学习方案的文章,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翻出来看看。另外,除了古诗文,我建议大家让孩子读一些比较优美的现代诗,让孩子们好好的去朗读和背诵,对激发孩子的语感应该很有帮助。

我搜集了几十首不错的适合小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现代诗,可以打印,需要的家长可以在今日头条关注 “我家有个小学生” 后在文末留言,我会抽空私信大家。

4、走出去

我们家委会有一位优秀家长,也是我们唯一的一位孩子不是小学生的家委会成员,孩子已顺利进入全球名校伯克利。要知道伯克利在一些全球排名中,是排在大家熟悉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前面的牛校。仅次于哈佛和斯坦福。

他们家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从小带着孩子出行归来,都会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不是随便说说的那种,而是比较正式的分享。

父母会作为朋友式的听众,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即使孩子的观点不一定成熟和正确,也不会轻易打断孩子的分享和思考过程。这个方式一直用到了现在,孩子假期回国,家里还是会有两位耐心、睿智的听众。

听起来,这个方法并不难,可能好多家庭也在用。但是,重点是:多年的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的“朋友式”。整个过程,可以极大的培育孩子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表达的自信心。

为什么说这个例子呢?其实我们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使用上述的方法。让孩子去感受春暖花开,感受秋风落叶,鼓励孩子把看到的比较生动有趣的东西,回来之后口头分享或者写练笔。这个过程不仅仅积累语感,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好的作家,都有非常丰富的素材积累。小学阶段的作文题材,也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带着孩子去观察大千世界,孩子们学会了观察,有了素材,那么前面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会应用的更灵活,更言之有物。

我经常对我女儿讲一句话:

目所及处皆文章 !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