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李存勖简介及代表作品 陆游临死前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陆游死之前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他会不知道当时历史前进的车轮吗,说好比我国的抗日战争(越写越激动哈!)后来李存勖不负父亲遗望!三国的地位在历史爱好者心里有多高,中国历史中乱世太多了?但都没有没三国的典故让我们耳熟能详?1.三国的格局及其之间的对立联合对后来中国历史的演变影响很大。所以三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南方的楚联盟尚不属于...

李存勖简介及代表作品,陆游死之前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两点:

1.这首诗叫《示儿》。后面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综上,这首诗我理解为托物言志,假想祖国统一九州、北定中原,让后代记得告诉他,来言自己的爱国之情! 同样的,辛弃疾前辈,自推“了却君王天下事”,岳飞自推“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的《指南录》《过零汀洋》等等一些作品,更是在国破城深的情况下写的,文天祥还是状元,他会不知道当时历史前进的车轮吗? 只能说,有些东西是信仰!改变不了的!说好比我国的抗日战争(越写越激动哈,抄个故事:美国记者问:你多大?军人回答:16岁。你想你的家人吗?军人道,他们已经死了。记者沉默了一会儿:你觉得中国能胜利吗?军人斩钉截铁道:中国一定会胜利的。记者问:当中国胜利之后,你准备干什么?娶妻生子?军人笑了笑:那个时候我已经死了。 原作: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31154/answer/337227797 )

再看题目,示儿,可以理解为家书,既是家书,肯定要鼓励后代,当年李克用临死前给了儿子李存勖三把箭,说:“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参考伶官传序,写的也非常经彩!)后来李存勖不负父亲遗望。 因此,在这里就是理解为鼓舞后代的,大饼画出来后代去努力,毕竟死去万事空。

为何三国时期非常吸引人?

三国的地位在历史爱好者心里有多高?

为什么独独是三国时期,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如此的影响?

仅仅只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吗?

中国历史中乱世太多了,但都没有没三国的典故让我们耳熟能详。

而且似乎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段故事。

想了一下,结合网友的观点,如下理由:

1.三国的格局及其之间的对立联合对后来中国历史的演变影响很大,所以三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受魏国的逼迫,向西、南、东扩张,也带动了中原文化的扩张,这无形中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可以算得上是一次较大的名族撕裂与融合。春秋时期汉民族还未从文化上统一。南方的楚联盟尚不属于炎黄华夏体系,是标准的蛮夷。秦自己是就是“戎”的出身,不过他反而比楚先加入华夏集团。汉以后直到今天,炎黄华夏一直是中国立国的文化之本。所以本身在文化上就处于主导的地位。

2 .依靠文学作品烘托历史人物。个人以为显然不是。盖因三国演义和其他演义平话相比,他是相当接近于正史的。基本都按着正史的脉络来写的。这一点和其他平话:说唐、说岳、水浒有明显的差别。所以我个人以为三国之所以吸引人,主要靠的是历史本身的魅力,演义中的艺术夸大与神话成分反倒不是那么有味道。

3 英雄主义的抬头与统治者的鼓吹汉朝正是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时期。” 刘邦时期压不过项羽,刘彻虽强,却遭史谤,英雄主义的第一次真正抬头,就是三国。此前的春秋战国秦,因汉文化还未定型,思想上未统一,虽有勇士,上不到三国英雄的高度。4.再者说,自古以来乱世都不是人们向往的,但凡造就乱市者与长期割据的军阀基本上没几个能有好名声流传。但三国不一样,先是因董卓乱权,惑乱朝纲,导致朝廷内部礼崩乐坏,朝廷外又有黄巾起义为祸百姓。

正是以上种种给了割据者和用武者堂堂正正师出有名的机会,使其在道德审美上的高度也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平。特别适合于被传诵。5.政治的需要,欧洲之史诗,即国人之三国也。后世的君王们没有多对春秋战国做更多宣传和吹捧,我以为主要是这个原因。所以君王们吹捧基于汉文明的英雄主义,首选三国,后世几多朝代,也只有大唐,和南宋岳飞比较杰出。历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年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正式以"圣"字封,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

到了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岳飞却不会被封武圣!因为关羽是忠君的代表,才会被帝王追崇利用,而岳飞被皇帝定罪杀了头的,就算被平反了帝王也不会用他来宣扬封建礼教和忠君思想,故:老百姓再爱岳飞,也比不上帝王的加封!

野史上记载,康熙年间,为了巩固统治,安抚汉人,朝廷决定建武庙。但是为武圣是关羽还是岳飞起了争议。最后康熙说,岳飞抗金,抗的是咱清朝的祖先,不宜封圣,于是就拜关羽为武圣了。

有了以上种种,三国乱世自然成了最有名最喜欢的乱世!

为什么历史上更推崇曹操而不是司马懿?

不可同日而语,前面不少朋友说的很不错了。我认为大家没有抓住主根,也就是一个为公,一个为私。我们撇开《三国演义》,依据正史做个对比: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曾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官至东郡太守、兖州牧、丞相,爵至魏王。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谥号武,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干政。特别是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一个薄情寡义,一个荒唐贪婪。国力空虚、民不聊生,先是黄巾起义。接着,各地割据势力崛起,相互攻杀。汉献帝虽有作为,无赖继位时年纪太小,皇权、政权、军权、财权统统架空,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仰天长叹。

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 曹操就在这乱世中崭露头角。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史称“陈留起兵”。 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的父亲曹嵩来曹操处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由此大开杀戒,讨董卓、擒吕布降张绣、战官渡、征乌桓,“逐鹿中原”。后与孙刘联军大战赤壁,平定西凉。曹操功高盖世,位极人臣。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他想称帝,可以说水到渠成。手下群臣曾乘机向曹操劝进。然而曹操自己却并不想废献帝而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若孤不在,不知几人称帝矣”!他一心匡扶汉室,发誓:“宁可天下人负我,我衷心不负天下人”!可见,曹操光明磊落,志向远大。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一窥管豹,了解曹操所言不虚。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208年,强行辟为文学掾。曹操封魏王后,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权力,诛杀曹爽。251年,司马懿病逝,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虽然很有才智,善用计谋,但多为阴谋。辅政平乱、擒斩孟达、关陇抗蜀、对阵五丈原、平定辽东,讨伐东吴,功劳的确不小。司马懿鹰环狼顾,早被曹操看穿。《晋书.宣帝》记载:曹操向曹丕求证司马懿是否有狼顾之相的情形: “魏武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指曹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大致意思是说:曹操发现司马懿很有能力,也很有野心。听说他回头看人向狼一样,准备验证一下,于是让司马懿在前面开路。突然叫住他,果然,司马懿身体不动,转过头脖子和头,狠狠地直盯着你。曹操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枥吃草料。“三马食曹”,心中很厌恶。就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甘人下,久蓄异志,必须事先告诫后代子孙。

《魏略》则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音:yuàn,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曹操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阉宦之后,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他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将他逮捕。司马懿听说后非常畏惧,只得就职。

从这两个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私心很重,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国家,而且手段卑鄙。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的政变夺权,史称“高平陵之变”;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架空魏室,史称“司马氏专权”。

其他的不少人都说过了,没有重复的必要,我们单从如何对待权力这一个方面来看。曹操与司马懿高下立判了。如果把曹操比着谦谦君子,那么,司马懿就是戚戚小人。没有可比性。

历史上有哪些大人物被后世严重误解背上千古骂名?

北宋名将潘美这个大人物被后世严重误解,至今背着千古骂名。潘美在北宋昭勋阁名将图中的功劳高居第五,但是评书演义害了这位忠臣名将。

在评书中的潘仁美就是潘美的原型,说他奸臣误国陷害杨家将,使老令公杨继业头撞李陵碑,血染金沙滩,一直到今天仍被后世严重误解背上千古骂名。如下图:

评书中的老太师潘仁美,在北宋历史上就是潘美,历史上的他与评书中的潘仁美不同,正史上的潘美是北宋名臣武将文武全才,高居韩国公,根本不是什么奸臣。

的确,杨业之死和潘美有关系,只是因此背上千年骂名着实有点冤。

历史上潘美和杨业的人生轨迹不同,在宋朝根本就不是一个段位的人物。

潘美,公元925年~991年,宋朝名将,字仲询,大名人。少年时就胸有大志,立下"立功名,取富贵"的名言。他是在周世宗柴荣还当开封府尹时就投身其名下的,后凭借军功官越做越大。

潘美与赵匡胤年轻时就是战友好朋友;而此时的杨业还是在北汉刘崇手下当大将呢。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潘美就追随在老赵身边,以自己的胆识为赵匡胤"陈桥驿兵变"立下汗马功劳。

功劳一:

他一人回到京城去见宰相范质王博,要知道那时候的开封仍然控制在后周的手中,对潘美而言那是冒着极大的风险。潘美作为赵匡胤的"和平使者"来到开封府,万一被后周大臣激怒,第一个被开刀的就是他潘美。

结果是成功地劝说了范质和王博,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说明潘美确实是个人才。

功劳二:据史书记载,潘美在宋朝还有如下很多战功:

赵匡胤初登大宝,有个叫袁彦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想造反北宋,这个人是个莽夫,又是潘美不带一兵一卒只身一人请命,说服了意欲起兵反宋的节度使袁彦归宋,还亲把袁彦带回开封。赵匡胤高兴地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潘美还曾作为副统帅随赵匡胤亲征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平定后用三年的时间把淮南打理得井井有条。

公元970年,作为主帅亲自带兵平定南汉,并在统一两广后任广州之州,稳定了当地的社会和生产秩序后"岭表遂安"。

公元975年和曹彬一同南讨南唐,使南唐灭亡;公元980年三月,两次击溃南下的辽军,取得雁门关大捷,潘美被封为代国公。

后随宋太宗赵光义平定北汉发兵太原,使北汉灭亡(此战之后杨业才投降的宋朝),完成宋朝统一大业。而此时的潘美早已晋封为代国公。

在公元986年″雍熙北伐"之前,潘美作为北宋名将征战二十余年,无论是平定南方的政权还是抵抗辽军,他几乎没有败绩,被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任皇帝赏识称"柱国太师",这是很高的评价,因为隋唐时"柱国"是国家栋梁。而他的职位也随着一场一场的胜仗,一直做到忠武军节度使,后进封″韩国公"。

潘仁美不仅打仗在行,而且治国也特别厉害。基本上宋朝每拿下一个地方都让潘美任当地领导,维护秩序和生产。他是宋朝难得一见的全能型人才;虽然战功赫赫,但潘美在正史中几乎没有劣迹,不飞扬跋扈,滥杀无辜或者奸诈凶狠。

有人会说赵匡胤得了江山以后,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事情重演,不是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首领及节度使得军权。

为什么单单潘仁美兵权没被解除呢?史书上说“诸节度皆解,独潘美不解"。为什么?

一方面:潘美当时未掌握重兵,另一方面则是赵匡胤对他的充分信任。

据说在每次出兵打仗时,潘美都会把妻儿老小留在京城,以示忠心。说白了就是流下老婆孩子做人质,让领导放心。

潘美的权利越来越大,但是赵匡胤仍然对他十分信任。

在宋太祖的统一大业中,潘美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帝老赵对他也赞不绝口,称他为难得的开国元勋。潘美也成为宋朝两任皇帝打江山统一天下时的功勋名将。

那么这么好的一代名将,怎么会成为人们口中害死杨业父子的奸臣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那么,咱们有必要说说“主要事件"的当事人,杨令公杨业是怎么死的?

杨业,北汉降将,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县)人。自从公元980年北汉灭亡后,跟了宋太祖赵匡胤,杨业南征北战也为大宋立下了无数战功,他同样是被北宋皇帝所器重,每有重要的战事,潘美、杨业必是抗战将领。

在公元986年的雍熙之战,北宋皇帝赵光义决定兵分三路进攻辽国。当时东路军主帅是曹彬,中路军统帅是崔彦进,西路军统帅是潘美,副统帅是杨业,同时还有监军王侁,最开始时西路军和中路军都是连战连胜,而只有曹彬的东路军在岐沟关之战中被辽军击败。

这时候形势发生了急转,东路的辽军和西路的辽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如果不及时撤退,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他们几路大军边撤边退。

但是朝廷有令,命藩美带部队和百姓一起撤退。为了给他们争取时间养,杨业提议自己率部分兵马在陈家谷口阻击敌人,由统帅潘美带领部队和百姓转移。

但是这时监军王侁开玩笑似地说:″杨将军号称“杨无敌"能征善战,辽军闻其名都闻风丧胆,为什么不主动出击?是不是将军怕了,还是另有…"。杨业本身就是降将,说白了自己一直不是宋朝的嫡系,被王侁这么一说,面子上也有点挂不住。

于是,杨业不得已地说:"当然可以,那我就入陈家谷口阻挡辽军,为了安全保险,杨业提出一个条件,说敌军士气正盛,如果自己败下阵来,希望潘美在谷口外来接应,那时候可以用弓驽箭去对付辽军的骑兵。

其实,后来潘美是让监军王侁去到谷口接应的,但是胆小的王侁去得早,等了两三个时辰左右他不见杨业回来,又怕一会辽军追来,于是王侁说杨业可能是打了胜仗去追辽兵了,这样王侁告诉潘美可以撤兵。

其实杨业哪有打什么胜仗,他是遭到了辽军的埋伏,经过苦战最后终于冲出重围,但是当来到谷口时发现并没有人接应,这时辽军赶到又再次陷入包围之中。最后他的部将全部战死,而他的儿子杨廷玉也死于乱军之中(正史上杨业只有两个儿子:杨延昭和杨廷玉,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七郎八虎),杨业被俘。虽然辽国给他许下高官厚禄但都被他一一拒绝,最后绝食而死。这就是历史上杨业死的真相。

这就是杨业之死和潘美的关系。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他为的是让忠臣更忠,奸臣更奸。

那为什么单单要黑潘美呢?主要是人们对于杨令公杨业的死太惋惜了,人们都有英雄情结,人们需要找一个替罪羊,而这本该是王侁的锅(事后王侁免官,流放到金州),但是他的级别不够,只不过是一个监军。而偏偏是和杨业一同出征的潘美,在此战后只不过是降官三级,照样高官厚禄,因此人们自然把气都撒在了潘美身上。

其实,我们现在仔细想想,杨业的死就是一次战略失误决策造成的,而潘美之则是没有制止监军的无理要求,王侁顶多算是有轻敌之罪,但是潘美由此就被黑上了千年,其实他也是挺冤的。

结语:演义在百姓中流传范围更广,因此直到现在,潘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仍然是个大奸臣。其实在宋朝被黑的不光是藩美,还有另一个名将庞藉,也就是演义中的庞文庞太师。只不过,真正的历史远远要比演义中更精彩。

传国玉玺上写的是什么?

传国玉玺它的来历还要从秦始皇一统天下时说起,当时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他的权利也是格外的重要,于是就开始构思用什么宝贝来彰显这个皇权威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玉器是作为品德高尚的一种表现,所以就开始采集玉石来制作这个象征皇权的玉玺,在想了很久之后才决定制成方圆为四寸的玉石,在其上方交纽处刻画五条真龙,玉玺的题字则是由丞相李斯亲生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篆字……

前言

玉玺从秦朝开始一直流传至西晋时期,在之后的王朝中并没有这枚玉玺的记载,感觉就是从世间消失了一样,特别扑朔迷离,一直到现在也是没有任何线索,这枚传国玉玺算得上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级文物了,它的失踪实在是令人叹息……

解析

从这枚玉玺制作出来以后,它的命运就已经注定是坎坷的,它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唯一信物。

从秦朝之后,后世历代帝王都信奉这枚传国玉玺,继承王位时都以得此玉玺为符印,视为国之珍宝命脉,也可译为国之重器,不管是哪个帝王继位只有得此玉玺,才能在真正意义的成为一国之主,这个玉玺就是象征其“受命于天”的大气运。

有些帝王在即位时没有获得玉玺,这样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一直被臣民们所轻蔑,译为不是正统,行使权力时往往都是显得自己的底气不足,这也就是为什么抢皇位必先抢夺玉玺,经过长时间的皇位交替,玉玺也是随着上一任帝王历经荣辱沧桑,慢慢的消失在历史的先河之中。

这枚玉玺流传了差不多五百年的历史,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皇帝下圣旨最后都是要盖玉玺的章印,这也是辨别真伪的物证之一,这枚玉玺其实并不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代表的是正统,应该是密藏起来,等到下一任皇帝继位时在传授。

根据汉代的历史记载,除了传国玉玺之外,皇帝还有六枚玉玺,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信玺、皇帝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天子之玺,它们所代表的用途都是不一样的,分别由符节令丞掌管,而民间书信盖章的称为“玉印”,在形状上要小很多,刻画的动物很少用龙,因为龙代表的是皇帝真龙天子吗。

结语

说了这么多,传国玉玺也是不知所踪,真正的面目也是无人得知,实在是我们大家的遗憾,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这件文物不知何时才能重现世间……

收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中国历史上比较坑人的大人物都有谁?

介绍三个“名父逆子”的故事。

也就是说,爹出名,儿子不出名,但专以“坑爹”为能事的儿子。

一,徐阶之子:徐璠。

明嘉靖年间,徐阶拼了老命,终于扳倒了奸臣严嵩,政声日隆。

66岁退休,归乡,欲安享晚年。

岂料其子徐璠,依仗徐阶权势,大肆侵吞民田。

当地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当地父母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老天自有安排,派“一根筋”海瑞来这里做官了!

海瑞不白给,也是牛人一枚,嘉靖皇帝他都改怼,别说是“闲居在家”的徐阶了!

他要求徐阶退还全部土地。

徐阶自知理亏,但只同意退还一部分。

为嘛?

因为想当年,海瑞顶撞了嘉靖皇帝,是人家徐阶出手相救,才免于一死的呀!

在徐阶看来,我是有错,可你海瑞咋说也得念一下旧情,抬抬手吧?

但海瑞是著名的“一根筋”,不依不饶,与徐阶争执不下。

海瑞的本意是:只要你老徐把土地退了,民不告官不究,我老海就放你一马…

岂料此事被徐阶的政敌知道了,立即添油加醋,发动了一场政治攻击,不仅逼迫徐阶全部退地,而且,除璠被充军,徐阶也被迫迁往他乡。

徐璠,就差挖坑把徐阶埋了,真可谓是“坑爹”至深呀!

徐阶心存幻想:唉,海瑞你咋说应该抬抬手吧?

海瑞:不依不饶

徐阶:儿呀,你把老爹给坑死了呀!

二,龚自珍之子:龚半伦。

龚自珍是谁?

你可能不认识龚自珍,但你肯定知道这首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咋样?这首诗写的牛吧?

作者就是龚自珍!

他是清朝著名诗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可是,就是这个忧国忧民的老龚,其子龚半伦,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

186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龚半伦穿着洋装,当上了英国头子巴夏礼的“狗头军师”。

他亲自向巴夏礼献计:大清的国宝,全在圆明园……

于是,那场臭名昭著的大火和劫掠。就毫无悬念地发生了!

龚半伦,不仅“坑爹”,还“坑国”呀!

龚自珍

龚半伦:长的就像一个奸臣

父与子

火烧圆明园

三,狄仁杰之子:狄景晖。

狄仁杰何许人物也?

你可能看过《狄仁杰断案》,但你可能不知道,武则天当政时期,用过许多宰相,但也杀过许多宰相,唯有老狄,终其一生,为武则天所信任重用。

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当着满朝文武发出哀叹:唉,自从狄相故去,朝堂为之一空呀……

然而就是这样一代贤相,其子

,却是个吃喝嫖赌,为人残暴的家伙!

这“小狄”依靠“老狄”的威望,在魏州做官,渔肉百姓,贪婪成性,使得当地百姓恨之入骨。

被逼无奈,百姓们为了渲泄仇恨,将狄仁杰的纪念祠……

这“小狄”,硬生生玷污了“老狄”的一世英名,可恶至极!

狄仁杰:正气凛然

狄景晖

父与子

六福雅士评曰: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由上述三位“坑爹逆子”来看,未必吧?

应该改为:有其父之教训,方有是子之成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