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代表作品介绍,卡夫卡桥赏析?
评卡夫卡小说《桥》的指喻 孙克诚 见证自我的死亡,并将过程以第一人称叙事,显然只能有超越的理性,不灭的精神,或者说形灭后脱体的灵魂.卡夫卡小说《桥》就是物质形灭后获得了解脱的灵魂的自述.《桥》是卡夫卡作品中篇制较短的小说,全文不过700字.这篇小小说,亦可称之为寓言或童话,却在简约的叙事中,不动声色,少中寓多,言简而意丰,引导着人们去对人生来去、生命价值、世界意义进行玄想与沉思.《桥》是人生的象征或隐喻,是一篇指喻之作. 平凡的人生处处充满了挣扎,作为一座有思维有意识的桥也无不在竭力地维持着物质之形的生存: 我僵硬而冰冷,我是一座桥,架在深渊之上,这一头用我的脚尖,那一头用我的双手插入地里,在碎泥中我咬紧牙关并坚守着. 桥连此岸彼岸,人有过去未来.在现时的拥有中,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有形之躯带给灵肉的痛苦与煎熬.或许忍耐正是世俗生活的全部内容. 平凡的生命,平凡的存在,往往被人忽略.桥是孤独冷落的: 衣摆吹向一旁.底下冰凉的溪水在咆哮.没有游客会走到这崎岖的山路上来,桥还没有画进地图. 象幽涧空谷中独自黯然开落无人赏及的花朵,无可奈何不得不忍耐着命运的无情弃置.世界上多数人的庸常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孤寂与凄凉是人生常历的况味. 但不管怎样,平淡的生活中总还是贯穿着一种对于未来的热望与等待: 我就这么躺卧着,等待着.我必须等待. 等待给了人生存的理由与力量.尽管支撑着生命活下去的希望更多的时候是渺茫的,从终极意义讲是虚无的.可除了如此又能怎样? 没有一座建成的桥在崩塌之前能够停止作为桥而存在.除了崩塌,一座建成的桥只能作为桥而存在. 桥之为桥,因桥之名之相而立.在名、相的制约下,只能追寻着作为"桥"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是天生万物的无可选择,是为此不为彼的自由的先天剥夺或缺失.每人都莫不如此,又有谁能跳出人及人生存的社会赋予的所谓人的属性与特征独立而自由地生存呢?生存之为生存,如是而已. 孤寂中等待,等待中期盼,期盼中思考.思考成为孤寂生活中的唯一要务,它象啄不破的蛋壳中制约着的柔软生命,啄壳的努力反而把自己弄得疲惫,长久的思考未免让思考者陷入思维的谵妄与混乱: 有一次接近黄昏的时候——我不知道是第一个还是第一千个黄昏——我的思路老是乱成一团,又老是绕着圈转. 来了去去了来,从黄昏到黄昏,周而复始,第一个与第一千个又有什么分别呢?单调的重复,何以能辨得清细节的区别呢?分辨的尝试只会让思维短路,陷入混乱之态.世间万事万物或许本来就在永无停息的循环轮转中,何必执意去理清它的起始呢? 夏日接近黄昏的时候,溪水声较为深沉.这时我听到一个男子的脚步声!到我这来,到我这来,伸展你的身体. 尽管遭到了命运的冷落与弃置,可还是有一种沟通的热望.渴望他人的姗姗而来,排解自己独处的寂寞生命啊,不只是对于自己的守望,更是对于他人的守望. 别人邻近的脚步仿佛是一道突至的福音.桥,拿出你的豪情,张开你的臂膀迎接它的来临: 桥,打起你的精神,没有栏杆的梁木,好好守护住交托给你的人,在他不知不觉中平衡他不稳的步履,如果他摇晃欲倒,那么就显出真身象山神一般把他抛上陆地. 多么令人感动的奉献啊!若度众的佛陀,如救世的耶稣.这是平凡生命的伟大,是人性的光辉,是屑微职责的恪守,是平凡价值实现的强烈的追寻啊!是温暖得让人欲泪的关怀啊! 然而期遇的并非全是如意,降临的并非全是福祉.人心非我心.突兀而至的可能会有不期然的痛苦与灾难: 他来了,用他手杖包铁的尖端试探地敲击着我.接着,他用它挑起我的衣摆,整齐地搭在我身上,又把它插在我蓬乱的头发中,久久不拿出来,可能同时急躁地四处张望着.可是接着——正当我想象着跟他越过高山和低谷时——他纵身一跳,双脚踩到我身上,毫无准备的我在可怕的疼痛中颤栗着. 何以解释此人所为,有意无意?停留跨越?率意而为,还是别有所图?可他的不经意之为给桥带来的痛苦是真实的,是切肤入肌的.或许这是沟通无语的失败之果,人、桥之间又怎能对话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人我,物我,其心不一,其心难揣.世间常多的是交流的失语啊!多的是痛苦的制造啊! 那是谁?是个孩子?是个体操运动员?是个大胆冒失的人?是个想自杀的人?是个诱人上钩者?是个毁灭者?我转着身想看看他——桥会自己转身. 这个给自己带来希望又带来痛苦,自己想倾力救赎的人何等模样,是谁?人生于世,总在白己的理解力所及的范围,尝试着把握这个世界,分辨着自己的所遇.可在自己的认知感觉!理性把握之外,世上的事情多的是难以言说.突兀而至,或者,姗姗来迟,福兮祸兮,谁能说得清楚呢? 我还没有完全转过身就坍塌了.我陷落着陷落着,就已粉身碎骨,被底下激流中一向安静而和平地凝视着我的尖尖的小石子刺起. 一丝认清痛苦的自我努力,与外来打击自己力量的共振,把自己送入了不归的毁灭路.或许桥的生命支撑力已经不起丝毫的风吹草动.或许这是桥的灾难.或许这是桥超越物质羁绊的契机.或许这是桥精神不灭的开始. 佛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幻.世间一切有形之质只是暂时之相,非为永恒,注定都要入灭.在生命的厮守中,桥对自己的命运早已了然于心:.崩塌.这正是人的特征,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有死亡意识的自觉,人的肉体注定要灭度.然而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灭,无法预期,不在人能力的把握中.一场极小的变故,一次偶然的意外,都足以让人象桥一样崩塌.生命是脆弱的,人生是渺小的.从终极意义看,生命是偶然是意外是虚无是归寂.但是人之为人的伟大就在于,人一直都在做着超越死亡的努力,在有限的生命的现时时段的拥有中,思索着生之为人的职责,探寻着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实现着永恒与不灭. 生命之后精神形态的存在,是存世的诸类宗教对于死亡的一种共同超越.或许在万灵论者看来,桥有与人相同的真识——“真身”存在.但在此岸世界中,生命总是只见去者不见来者,桥的灵魂自述显然只是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理解与体悟的手段的虚拟.桥的涅 借用佛教用语——只是证明了生命的现存价值与意义的虚无,人生的意与得通常是一个悖论.这也许是卡夫卡作品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体现.卡夫卡的《桥》使我们感到了生命的更多悲凉,却引导着我们对人生之旅做深切的体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形而上的探索与追寻. 众所周知,卡夫卡是一个孱弱的天才.他喜爱孤独中的静寂,却又无时不在排解静寂中的清冷.作为保险公司中的一名不为人注意的小职员,散淡平庸的生活工作让他自闭,而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敏锐的思想者感知者,他必然渴望着对于平凡生命的不朽超越这种矛盾的挤压,导致了他思想的严重扭曲与变形这样的扭曲变形,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中社会中略经夸张的真实.综观卡夫卡作品,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与探寻是其永恒的主题.他揭示了生命过程中的精微细节,揭示了炫人耳目的表象掩盖下的骇人的生存真实,揭示了物质包括生命承载之质与维持生存的外在之质,给人们的灵肉带来的重负与窘境.卡夫卡小说《桥》正是这样的杰构,它是卡夫卡痛苦思索的产物是思想遭到勒系渗出的粗粝盐粒. 参考资料:孙克诚《凭卡夫卡小说〈桥〉的指喻》,《阅读与写作》2005年10期
什么是卡夫卡式小说?
卡夫卡的小说以其特有的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反映着“现代人的困惑”。
一篇篇风格迥异的卡夫卡小说组合成一个扭曲的非理性的世界。每篇小说都寄寓着卡夫卡对现实的特有理解,寄寓着他的独立价值观。以下的文字,是对他的一些小说进行的无疆界的随想。随想的马车,就是卡夫卡的语言;马车在苍茫大地留下的辙痕,就是卡夫卡的思想轨迹。在行程的起点,是无数弗兰茨.K的崇拜者,并驾齐驱,你追我赶;在行程的终点——也许谁也无法找到真正通往终点的正确道路——荒凉萧索,一个孤独的卡夫卡孤独地蛰伏在地面上,孤独地聆听在尘世的声音。他的脸上,有着他哪个时代特有的风霜和疲惫,他的眼里,却映射着未来的风云和希望。也许一切如同卡夫卡在《乡村医生》中的话:“在这最不幸时代的严冬里,一个老人赤身裸体,坐在人间的车子上,而驾着非人间的马,四处奔波,饱受严寒的折磨。”卡夫卡的熊什么寓意?
卡夫卡的熊含义:指的是这个熊很可爱,萌萌哒。 卡夫卡的熊是一个网名。
卡夫卡的熊有什么含义答案是:代表一句著名的表白“喜欢你,就像喜欢春天的熊”。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的熊什么意思?
卡夫卡的熊是作品《马戏团顶层楼座之上》。
《马戏团顶层楼座上》是著名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写于1917年2月。一九一九年收入短片小说集《一个乡村医生》中首先发表。
卡夫卡和格里高尔的关系?
格里高尔是卡夫卡创作的小说作品《变形记》中的主人公。
《变形记》(德文名:Die Verwandlung,英文名:TheMetamorphosis)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创作的中篇小说,完成于1912年,并于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
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卡夫卡是不是捷克人?
对于卡夫卡是哪国作家来说,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他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生活奥匈帝国的末年,那时的帝国动荡不安。他虽然生活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但是那时的奥匈帝国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因为它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如果说他是奥匈帝国的话,因为他在1883年至1924年生活的地点是布拉格,1918年之前布拉格属于奥匈帝国,之后便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这就意味着卡夫卡要么属于奥匈帝国,要么属于捷克,因为在这期间他是两国的臣民。
卡夫卡显然不能算作是捷克作家,因为他作为捷克公民的时间太短,只有不到6年的时间,而且他是用德语写作的,与捷克文化也颇有隔膜,通常捷克人也并不将他看作属于自己国家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