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艺术代表作品,可谓是玉龙雕刻发展的顶峰?
谢谢邀请!
战国时期龙的形象已经比较固定,是这个时期青铜器及玉器常用的纹饰与造型。特别是玉龙形佩及双龙玉璜是战国玉器中最常见的种类。战国玉龙形神兼备,在造型艺术上达到很高水平,而且大多为精雕细琢之器。
由于传统上战汉玉不分家,一般来说能明确断为战国而非西汉时期的玉龙并不是很多。由于汉代和田玉的来源比较可靠,和田料多于战国,且圆雕较多。此外,故除了龙的造型特征有一定区别之外,玉龙佩或龙形玉璜的基本器型及辅助纹饰对战与汉的区别也有一定价值。
下面一些战汉时期的玉龙佩或玉璜,有些偏向于战国,也有几件汉的可能性更大,但都没有十分把握。
春秋时期工艺美术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与时代风貌:
1、它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
2、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所出现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思想的激荡体现在工艺美术制作方面,形成巧思、清新、活泼等特色。
3、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突破常规,采用重叠盘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组织为装饰骨骼。
4、工艺美术在学术理论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美术专著——《考工记》。
春秋战国时期浪漫主义作品?
楚辞。浪漫主义的诗歌源头——《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体诗体。
《楚辞》的篇幅宏大,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感情奔放,辞章华美,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诗歌创作由群众集体歌唱跨入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时期,在诗史上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到西汉成帝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汉人仿效之作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因此,“楚辞”既是战国时期新兴的一种诗歌样式,同时又专指屈原等诗人的作品集。
中国春秋时期传统乐器的音乐表现?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并且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 ” 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而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让它在音乐、棋术 、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古汉人在弹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这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表示对古琴的恭敬。
古琴有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
古琴技法甚多,古时有超过一千种,今常用指法仅几十种,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即 “ 右手八法 ” )、轮、拨、剌、撮、锁、如一、滚、拂、双弹等,左手的上、下、进复、退复、吟、猱、罨、跪指、掏起、带起、爪起、撞、牵、全扶、半扶、龊、间勾、转指、索铃等。
2
古琴的源起与流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
《伯牙鼓琴图》
汉魏时期,是古琴曲创作的鼎盛时期,古琴在此时期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形制也基本稳定,后代所用的古琴皆以此为本。由于古琴结构复杂,琴曲的记录也相当麻烦。故从古琴产生到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琴曲全靠口传心授,琴曲传播速度极为缓慢。随着汉魏时期琴曲创作鼎盛时期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琴曲的记录和传播,琴曲的记录也慢慢得到发展,由此创造了最初的文字谱记谱方式。隋唐时期,一种较文字谱更为简化、方便的记谱方式——减字谱应运而生。
琴谱
古琴结构和记谱方式的复杂性决定古琴的指法和演奏方式也必定复杂化。古琴演奏指法十分复杂,这就要求习琴者拥有超凡的毅力和良好的手指协调能力,没有几年时间的练习无法掌握。古琴的结构、记谱和演奏方式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古琴这一古老乐器的普及。
3
古琴的伤痛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古琴的原因,在我的心中古琴是个十分富有灵性的乐器,还有一个原因是儿子喜欢古琴,我便也爱屋及乌的喜欢上古琴了。但说来惭愧,我并不懂古琴的琴谱,只是纯粹觉得好听,觉得琴曲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这也使得我对古琴始终抱有好奇。
虽说近几年掀起的古琴热,对古琴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可是在过去的100年里,古琴曾面临着生死存亡。特别是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上下能琴者不过百余人,现在依旧活跃在古琴界的泰斗吕培原先生是我儿子赵硕的古琴老师,已经90多岁了,在的他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耄耋老人对古琴传承的呕心沥血与执着。
查阜西
在二十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曾想挽救古琴并设立了相关课程,可是一直没有起色,第一次的振兴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在三十年代,另一位古琴名家查阜西曾过蔡元培,希望能够再振兴古琴,蔡元培对他说已经试过了并无希望,随后查阜西还找了胡适、赵元任等人,希望获得支持,却屡屡碰壁。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古琴难以生存,紧随其后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爆发直到新中国成立,导致古琴一直沉寂着,提及之人寥寥。
1954年,可以说是古琴发展的一个转机——文化部出资建立的“北京古琴研究会”,研究会首任会长是查阜西,研究会的其他成员还包括溥雪斋、 管平湖、张伯驹等造诣深厚的古琴演奏家,他们为古琴艺术保护与传承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对当时在世的古琴家、古琴曲目做搜集统计梳理,再进行录音。
左起:李元庆、查阜西、溥雪斋、杨荫浏、管平湖
现如今古琴艺术能够有如此发展,古琴研究会功不可没,只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的那场风暴,古琴再一次受到打击,研究会的工作不得被停止。后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的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才再一次的走进大众视野。并且古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也价格一路走高。对比起现今的古琴热,再回望古琴过去一百年发展的历程,不禁让人感慨之不易。
可是古琴从来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自古以来就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状,在弦乐类乐器中,与瑟、筝比起来,古琴的音量偏低弱,显得比较沉郁。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音”,从楚庄王沉迷古琴“绕梁”不理朝政,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千古佳话,再到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之典故,更有《阳关三叠》送别之情、《胡笳十八拍》的思乡之情、《潇湘水云》的爱国之情……琴一直被视为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最直接媒介。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音动脾而和正圣,商音动肺而和正义,角音动肝而和正仁,徵音动心而和正礼,羽音动肾而和正智。此谓五音相合入耳,而感动于心肝脾肺肾,而得仁义礼智信之正,得其正则疹疠之气不入而寿矣。”说的正是五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又对应到我们的身体“肝心脾肺肾”。所谓正音以正心,这也正是古琴的作用之所在。如今古琴能存活于音乐学院的课堂和民间琴舍之间,可以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也是古琴鲜活的文化价值。
春秋战国大交融是什么意思?
西周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组织变迁最厉害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是艺术发展的大交融时期,这离不开各诸侯国间频繁的艺术交流活动,由于战乱纷争、时局动荡的时代格局,造就了各诸侯国彼此实力的悬殊进而滋生出一系列以赏赐、劫掠、贿赂(削弱他方势力、笼络讨好)、援助等意图的艺术交流。
由于社会与文化思潮的繁荣昌盛,百家争鸣格局的出现,工艺艺术、音乐等文化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春秋战国的艺术交流亦为促进各国艺术发展提供动力,使得各类艺术得到繁荣发展。
春秋战国最有代表的纹样装饰形式?
春秋中期,出现了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流行繁缛的蟠虺纹与蟠螭纹,燕、赵、蔡等诸侯国兴起在青铜器上镶嵌红铜及错金新工艺,吴、楚、越等国出现鸟篆铭文。青铜器艺术仍是这一时期辉煌的成就。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战国青铜冶铸业以铸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具为主,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装饰技法的广泛应用,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骑射、采桑、宴乐、攻占、台榭等图案纹饰的广泛流行,是各诸侯国新兴的封建统治者推行奖励耕战政策在青铜艺术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