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壁画代表作品,西周出土的壁画有哪些?
西周出土的壁画有陕西扶风县法门镇杨家堡4号墓壁画残存痕迹。壁画是指绘在墙壁上画,主要可分为建筑壁画和墓葬壁画两大类。其中建筑类主要是宫殿、寺观墙壁上,又称宫殿寺观壁画。壁画从西周到明清历代皆有,最兴盛则是在汉唐。现存最早的墓葬壁画是西周时代,发现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杨家堡4号墓,但只见一些残存痕迹。
最早的壁画出现于哪个朝代?
最早的壁画出现在汉朝。早在汉朝就有在墙壁上作画的记载,多是在石窟、墓室或是寺观的墙壁。据历史记载,汉武帝画诸神像于甘泉宫。自魏晋到唐宋,佛道两教盛行,寺院道观多有壁画。敦煌壁画保存了当时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太微宫里面有壁面,是名画家吴道子的手笔。”
中国陕西咸阳秦皇宫壁画残片,距今有2300年。唐代是中国壁画的兴盛时期,那段时期是中国壁画艺术的高峰期,创作出了很多古今闻名的壁画,如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等。到了宋代以后,壁画逐渐衰落。
现存画圣吴道子的壁画?
北岳庙最为壮观的是“德宁之殿”内的壁画了。殿内东、西两壁有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的“天宫图”,各高8米,长18米,东壁画为《云行雨施》,绘有众多天神兴云布雨、为民造福的形象,最大的人物高3.3米;西壁画为《万国咸宁》,画的是众天神胜利完成任务后偃旗息鼓、得胜回宫的情景。
西壁的天神,也就是钟馗,是壁画之精华所在,肌肉粗健、相貌狰狞、横枪倒戈、腾空飞奔。两壁画共有人物73人,形象无一雷同,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北岳庙壁画不仅是研究我国壁画的宝贵资料,同时填补了我国绘画史吴派的空白。
中国古代绘画史的成熟和发展阶段大概出现在哪一个朝代?
中国绘画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逐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飞速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绘画进一步成熟发展。
1、原始社会时期
岩画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国岩画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世纪北魏时的《水经注》,中国的岩画大多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先民的绘画足迹要到当时使用的石器、骨器等工具及装饰品的刻画中去寻找,而其灿烂地显现是在彩陶纹饰中。
2、奴隶社会——人物肖像画出现
进入奴隶社会后,绘画的范围日益扩大,西周时期甚至出现了专门掌管绘画的官吏,同时,人物肖像画出现。不过,夏商周的装饰艺术主要表现于青铜纹饰。
3、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的艺术冲破浓厚神秘的气氛而走向现实生活的新境界,到战国厉期,这种表现现实生活,注重写生的风格已胸然成风。战国时期壁画大盛,还出现了帛画、漆画,同时画院萌芽。
4、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绘画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它具备了两个特点,它是一个浪漫主义与理性精神并存;神话、历史、现实同在;南北风俗混合一体。汉代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气势美。在汉代画幅中,一个个具体形象都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在这粗略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势”美。这确实是繁荣强盛的汉帝国的写照。
5、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大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形成新的美学思潮造就了五彩缤纷的绘画高潮。这时期的绘画处于独往开来的地位,它有两个新的特征:一是佛教艺术的影响;二是知识分子专业画家登上了画坛。
6、隋唐时期——绘画的极盛时期
隋统一中国,结束了魏晋以来近四百年的大动荡、大分裂的局面。经过唐帝国的励精图治,中国走向一统和繁荣,绘画在唐代达到了极盛时期。唐代的绘画成就空前,影响深远,人物画达到了顶峰时期,隋唐的壁画也超越了前代,山水画走向成熟,花鸟画兴起,绘画理论也有重大发展。
7、两宋、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绘画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具有以诗入画,追求细节的忠实描写两大特点。花鸟画成熟并达到了高峰时期,水墨花鸟异军突起,绘画理论有巨大发展。五代开始正式设立画院。两宋时期绘画职业化倾向表现得十分突出。
8、元明清时期
在历代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代是一个风尚骤转的时期。原集中了很多画家的御用创作机构——画院,已不复存在,归隐的文人画家成了艺术创作的主要力量。因此,绘画的商品性也有所减弱,专业画家的创作便明显萧条下来。
明代画坛,流派林立,纷繁杂沓,但是土大夫绘画的思想内容和画境、画意,似乎总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发展,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明显地反映出“万事不关心”的冷漠态度,对现实生活没有热情。总的来看,明代的卷轴绘画,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行家”或是“逸家”,在表现内容上大都远离社会和时代,描写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和社会风俗画更加衰微。但是,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插图版画却在明代中叶兴起,并随着民间文学的空前繁荣而蓬勃发展,并为清代版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清代绘画作品中融入金石的气质,追求深沉、换漫、浑朴、自然的拙越,而力避繁妍,形成了晚清水墨写意画的新格局。
在清代,民间绘画中极为兴盛的是年画。
先秦时代的名画?
先秦时代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
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其实物遗存,最早的见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刻纹与镶嵌图像纹饰。绘画的作者是百工。
莫高窟十大壁画介绍?
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盘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 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彩塑艺术
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莫高窟的重要唐代经变壁画所在洞窟列表如下:
莫高窟唐代重要经变壁画及所在洞窟表
时代
经变画名称
所在洞窟
初唐
阿弥陀经变
205、220、321、329、334、335、341
东方药师变
220、331
贮存藏品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鹘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盘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 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的9层造型。
价值
历史价值
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
本生、佛传、福田经变、弥勒经变、宝雨经变、楞伽经变及供养人题记,可帮助了解古代经济生活的状况。
法华经变、涅盘经变提供了古代军队操练、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战图,及兵器装备的宝贵形象资料。
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属于体育属性的资料,如骑射、射靶、马技、跃马、相扑、角力、举重(举象、举钟)、奕棋、投壶、武术、游泳、马球、蹴踘等。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
艺术价值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
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
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敦煌石窟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有经变中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还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舞蹈艺术是无法保留的时空艺术,古代的舞蹈形象,现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及其发展历程。
敦煌石窟艺术中有十分丰富的建筑史资料。敦煌壁画自十六国至西夏描绘了成千成万座计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画,有佛寺、城垣、宫殿、阙、草庵、穹庐、帐、帷、客栈、酒店、屠房、烽火台、桥梁、监狱、坟茔等等,这些建筑有以成院落布局的组群建筑,有单体建筑。壁画中还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部件和装饰,如斗拱、柱坊、门窗、以及建筑施工图等。长达千年的建筑形象资料,展示了一部中国建筑史。可贵的是,敦煌建筑资料的精华,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年间建筑的面貌,填补了南北朝至盛唐建筑资料缺乏的空白。此外,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800余座洞窟建筑,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以及石窟寺的舍利塔群,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宝贵建筑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