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的代表作品,李渊长安称帝后封17位太原元谋功臣?
617年,李渊任太原留守,李世民、刘文静和裴寂设下“美人计”逼李渊起兵造反。他们为起事准备到七月正是起兵,四个月之后就攻进了长安。第二年杨广被宇文化及所杀,李渊在长安称帝,大唐正式立国,紧接着,李渊就大封功臣,当时一共有十七人成为“太原元谋功臣”,大体上分了两个等级,其中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获得恕二死的特权;其余十四人获得恕一死的特权。四姑娘就来具体说说这些“太原元谋功臣”。
李世民:李渊到太原上任的时候,只带着李世民这一个儿子。李渊准备起事后,李世民负责在晋阳招兵买马,然后统帅右三军,进攻长安,之后开始南征北战平定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因功高封天策上将,后来在玄武门之变中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退位,登基为帝,贞观之治由此开始,之后大唐继续开疆扩土,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没有覆灭高句丽,但是仍旧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只是李世民年轻时候征战太多,称帝后又操劳过度,在51岁的壮年时期就因病去世,当时是649年,贞观二十三年。
裴寂:裴寂是李渊的老朋友,在李渊任太原留守的时候,又是李渊的同事,两人关系深厚,彼此信任,裴寂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并将晋阳宫的物资拿出来充作军用。后又在长安劝说李渊称帝,是李渊身边的第一红人,又是李渊最为信任的人,因功获封尚书右仆射。实际上裴寂能力并不是很强,无论是做官还是带兵打仗,裴寂的水平都是一般的,甚至还在攻打宋金刚的时候败得稀里哗啦,被李渊召回长安骂了一顿。
裴寂在武德年间受尽宠信,但到了贞观时期则不然,李世民虽然依旧后代裴寂,但并不怎么看重他。629年,裴寂被僧人连累,回了老家,后来又被流放静州,不久去世。
刘文静:刘文静好裴寂是好朋友,两人一同辅佐李渊晋阳起兵。刘文静还代表李渊出使突厥,能力在裴寂之上,但是官职却和裴寂拉开了差距,矛盾也随之而来。刘文静经常在朝堂上和裴寂对着干。并且在家中和刘文起喝酒的时候说要杀了裴寂,而刘文起觉得这是妖祟之事,于是找来巫师作法,被刘文静的一个小妾告发。裴寂坚持认为刘文静该杀,于是李渊将刘文静处死,此时正是大唐建国的第二年。
长孙顺德: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族叔,李渊晋阳起兵的时候,长孙顺德也负责招兵买马,后来擒获隋将屈突通,成为左骁卫大将军,玄武门之变时,与秦叔宝负责追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但在贞观时期,长孙顺德犯了好几次错误,以至于李世民都有点看不起他,还说他得病是咎由自取。长孙顺德去世的比较早。应该是639年之前。
刘弘基:刘弘基早年曾因躲避出征故意被关进监狱,后来投了李渊,在攻打长安的过程中战功第一,之后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在644年为前军大总管从征高句丽。650年去世。
窦琮:隋末犯了法逃到了太原,正逢李渊太原起兵,统军打仗,屡有战功,因功获封右屯卫大将军。
柴绍:柴绍是李渊嫡女平阳昭公主的驸马,李渊太原起兵后,柴绍赶赴太原,统兵打仗,屡有战功,获封左翊卫大将军。之后岁李世民平定天下,激战土谷浑,抗击突厥。在贞观时期灭掉梁师都,从灭东突厥。638年去世。
唐俭:唐俭出自官宦世家,后参与策划晋阳起兵。619年被刘武周抓获幽禁,想办法把独孤怀恩要造反的事情告知了李渊,刘武周兵败后,唐俭官复原职,后成为天策府的一员。630年助李靖灭东突厥。不过之后的唐俭因为年龄的逐渐增加,在政务上不怎么上心,倒是喜欢饮酒作乐,还曾因事贬官过。李治继位后,唐俭就致仕在家,656年去世。
殷开山:殷开山也是出自官宦世家,年轻的时候就以学问和品行而知名,为官颇有政绩,之后跟随李渊晋阳起兵,参预谋略,善于安抚流民。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后来在622年征讨刘黑闼的时候,殷开山在途中因病去世。是所有功臣中去世最早的一位。
刘世龙:刘世龙做过晋阳乡长,后投了李渊,对诛灭王威和高君雅有功,从入长安,成为太府卿,贞观时期曾获罪流放岭南地区,后来又被启用,不久去世。
刘政会:刘政会在太原任鹰扬府司马,跟随李渊起兵,奉命告发王威和高君雅谋反,后留守晋阳,曾被刘武周俘虏,但在这期间还向李渊传达军情。刘武周兵败后,刘政会官复原职。之后任刑部尚书等职位。635年去世。
赵文恪:赵文恪在李渊起兵的时候被任命为右三统军,也曾立下战功,官至都水监,曾和李元吉在太原同突厥买卖马匹以装备军队,不过,在后来刘武周进犯太原的时候,太原各地纷纷失陷,李元吉派赵文恪领兵支援浩州的李仲文,结果赵文恪弃城逃跑,被李渊下旨处死。
武士彟:武士彟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生了武则天这么一个女儿。李渊做并州刺史的时候曾住在武士彟的家中,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武士彟资助李渊起兵,成为大唐开国功臣。于是李渊就给武士彟找了个媳妇杨氏。杨氏不仅提高了武士彟的世族地位,还生下了武则天,在未来把李渊的子孙后代好一番折腾。
张平高:跟随李渊晋阳起兵,因功获封左领军将军。贞观时期获罪,免官回家养老。
李思行:隋末,李思行跑到太原躲避仇人,然后结识了李渊,奉命到长安打探消息,为李渊所信任,之后为左三统军,攻入长安。获封骠骑将军,不过后来的李思行做了齐王府的护军,成为太子一党。后来在魏征的斡旋下,李思行无罪释放并出任刺史。李治继位初期的时候去世。
李高迁:隋末为李渊赏识,为右三统军,战功赫赫,获封左武卫大将军。武德年间曾在对抗突厥的过程中逃跑,而获罪流放,后来官拜陵州刺史。永徽年间去世。
许世绪:许世绪曾做过隋朝鹰扬府司马,结识李渊后曾劝说李渊招揽人才起兵成就帝业,因此而为李渊所赏识,被授右一府司马,之后立下不少战功,出任蔡州刺史。
太原元谋功臣中有六位后来成为凌烟阁功臣,他们是刘弘基、刘政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唐俭。
红旗渠主要功臣?
红旗渠幕后的功臣杨贵。1954年5月,河南省委任命年仅26岁的杨贵为中共林县县委书记。
走马上任之后,杨贵在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里跑遍了林县一半以上的村庄,初步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况,找出了林县贫困的症结:一是严重缺水,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地方病肆虐,而缺水是林县贫困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为了早日摆脱缺水的困扰,杨贵迅速发动全县人民,红旗渠从1959年10月破土动工,至1969年全线工程告竣。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杨贵带领10万大军,修建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
10年苦战,英雄的林县儿女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0座,完成工程土石方1640万立方米。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林县人民千年想、万年盼的漳河水终被引入林县,红旗渠干、支、斗渠星罗棋布,蛛网全县,渠、库、塘相连,引、蓄、排、挖结合,使全县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几百亩扩大到64万亩,解决了50余万人和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林县的山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乾隆的二十四功臣图?
1、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2、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立功,升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1639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清朝。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随清军入关,此后开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翌年赴江南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3、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4、
鳌拜: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
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5、
吴三桂: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6、
明珠: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7、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8、
隆科多(?—1728年),字竹筠,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第三子,清朝大臣。
在有清一代,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就是这个隆科多,在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之间扑朔迷离、明争暗斗的皇位大战中地位非同一般,是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际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
9、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
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
10、
鄂尔泰,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鄂尔泰先人投归清太祖,为世管佐领。祖父图彦突官户部郎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尔泰二十岁中举,进入仕途。
二十一岁,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累任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继位之时。雍正三年(1725年),拜广西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
11、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12、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13、
和珅,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14、
林则徐, 福建 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5、
肃顺,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为咸丰帝信用,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是年十月二日夜,肃顺在护咸丰帝梓宫回京途中,行至密云被捕,随后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
16、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人,贵族出身,善骑射。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
17、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18、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19、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20、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咸丰二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21、
奕欣,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22、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23、
荣禄、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 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政治家。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
辛酉政变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二十九年,卒,赠太傅,谥文忠,晋一等男爵。编有《武毅公事略》、《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其女瓜尔佳·幼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母,被慈禧太后收为养女。
24、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康熙十大柱国之臣?
1、于成龙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其在顺治年间便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期间劝课农桑,百姓安居乐业。后来由于政绩卓越被屡屡提拔。康熙年间先后当过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及巡抚等,最终被任命为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被康熙帝赞为“清官第一”,可谓康熙手下十大重臣之一。
2、索尼
索尼出身高贵,乃满洲正黄旗人,是清朝重要的开国功臣。顺治皇帝临终时,任命其为四大辅臣之一。索尼还是康熙皇帝皇后,孝诚仁皇后的父亲。索尼可谓是康熙手下十大重臣之一。
3、李光地
李光地是康熙最为器重的臣子之一,其在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过程中都有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曾担任文渊阁大学士,著有《朱子全书》《四书解》等作品。
4、郝浴
郝浴是顺治年间的进士,为人刚正不阿,曾经上疏弹劾吴三桂,结果被罢黜流放。后来,吴三桂起兵造反,兵败后重新启用,最终官至广西巡抚。其为官其间颇有政绩,受到百姓拥戴。
5、施琅
施琅最大的功绩在于收复台湾。清朝建立之后,台湾仍是郑成功后人统志,经过筹备,康熙皇帝命令施琅收复台湾,最终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施琅算是康熙朝重要的武臣了。
6、陈廷敬
陈廷敬在顺治年间便考中了进士,文学素养非常高,曾担任康熙皇帝的老师,因此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后来还主编《康熙字典》。陈廷敬算是康熙手下十大重臣之一了。
7、索额图
索额图出身满洲正黄旗,他是索尼之子,先后担任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重要职位。康熙皇帝经常向其询问政治对策,颇受皇帝重视。
8、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是康熙朝前期最重要的臣子之一,出身满洲正黄旗,深得皇帝器重。其先后担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位。其间在政治上有不小的贡献,但后来因受到牵连,遭到罢黜。
9、张廷玉
张廷玉使今天的安徽桐城人,他的父亲是大学士张英,因此其深得其父真传。康熙三十九年,饱读诗书的张廷玉便考中了进士。康熙皇帝对其非常欣赏,命其入值南书房,后来又当上了刑部左侍郎,在整顿吏治方面颇有建树。
10、高士奇
高士奇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太大建树,但却是康熙皇帝身边最重要的近臣之一。高士其幼年家贫,曾在詹事府做记录官。后来康熙皇帝任命其为内阁学士,自此每日都有机会面见康熙,为其讲学解惑,深的信赖,也可算使康熙手下十大重臣。
都有哪些经历或者作品等等?
根据题目要求,分享几位大连名人。
△关向应(1902—1946),辽宁大连金州区人,满姓瓜尔佳氏,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1925年入党,曾在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党的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后任团中央书记,后从事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及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后任湘鄂西军委主席,红三军政委,任红二军团副政委,湘鄂川黔省军区副政委等职。参与指挥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取得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作战的胜利。甘孜会师后,关向应等与张国焘错误活动和主张坚决斗争,为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做出了贡献。后任第二方面军政委。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0师政委,与贺龙创建晋西北根据地。1938年12月,任冀中区总指挥部政委,参与指挥齐会、陈庄等战斗,歼灭日寇一个大队,并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围攻”,巩固了冀中根据地。1940年11月任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等职。1946年7月21日病逝于延安。他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张玉成(1918—2007),辽宁省大连市人。1940年考入日本东京专修大学,1941年回到上海。1942年2月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延安社会科学院、西北公学学习。毕业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一室书报简讯组干事,从事防奸反特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合江省委保卫部干事,哈尔滨市委社会部科员,哈尔滨市公安局治安科科长,1946年8月入党。为我党东北解放区的建立和巩固做出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人民政府公安部政保处机关保卫科科长,政保处副处长兼调查科科长,吉林省公安厅政保处处长、办公室主任,吉林省公安厅副厅长等职。出色地完成了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2007年2月10日在北京逝世。
△谷善庆,1931年11月出生,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人。1947年12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同年11月入党。在辽沈战役中参加过砬子山战斗和塔山阻击战;在平津战役中参加过解放康庄、怀来、张家口的战斗;参加过警卫北京和解放军入城式,后参加衡宝战役、解放广西及广西剿匪、粤北剿匪等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塔山英雄团司令部书记、政治处干事、二营副教导员,师宣传科助理员,广州军区工程兵宣传处处长,广州军区工程兵104工程指挥部政委,湖南省零陵军分区副政委,湖南省邵阳军分区副政委、代理政委,湖南省军区政委,广州军区副政委,成都军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等职。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隋朝十大名将都是谁?
唐朝以武功强盛闻名,但被它取代的隋朝也不遑多让。杨氏的王朝享国短短30余年,却创造了古代闻名的“开皇之治”,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成就,对李唐帝国而言等同于“巨人的肩膀”。
由于这种延续关系,隋朝的军事人才具备两大特点:
第一,具备关陇集团成员的重大共性:“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即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所谓的文武全才。后来的李世民就是这一群体的佼佼者;而在他之前的隋朝,这类型的人才并不罕见;那时几乎所有的名将,文采也都相当了得。
第二,隋唐一体,很多隋朝军事家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唐朝名人间存在形形色色的关联。比如:李世民的岳父、战神李靖的舅舅、秦叔宝的老上司等等。
下面按照在军事领域的表现,对笔者眼中的“隋朝十大名将”进行整理。
充满争议的第一人:才华横溢的“坏人”杨素隋朝的短暂强盛,离不开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两大名相:高颎与杨素。俩人都是文才武略的综合性人才,相对于政治表现太过出色的高颎,杨素的军事才干更令人瞩目。
杨素出身关中大族弘农杨氏,文学、书法、兵法无不精通。早在北周时期就不断建立赫赫战功,并且与圈子里的隋国公杨坚关系密切。
到了公元580年,杨坚攫取北周大权,杨素果断支持,随后参与了平定尉迟迥的战事。隋朝建立后,他负责经略长江上游,大造战船、训练水师,并在公元589年的灭陈之战中挥师东下,摧毁了陈朝在西线的水军。
在随后,杨素的军事才华更是得到了全面体现。公元590年,江南士族发动叛乱,杨素率军进讨,先后历经大小百余战,彻底平定了江南,随后因功入朝为相,与高颎同掌朝政。
公元599年,隋军兵分三路进击突厥,杨谅(杨坚之子)、杨素、高颎分别担任统帅。在所部遭遇突厥达头可汗十余万主力骑兵后,杨素抛弃步骑混合的防御阵型,以骑制骑主动进攻,以对方最擅长的方式、送给他们最耻辱的完败:达头可汗身负重伤,突厥人的信心被彻底摧毁,残部嚎啕大哭、四散溃逃。
公元604年,汉王杨谅起兵反叛,杨素带兵征讨,兵不血刃取得了胜利。
但杨素也是隋朝最具争议的人物。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杨素的才能甚至比高颎还要强,但在人品、气度方面却差得远,有人甚至称其为“奸相”。
他治军残忍,每次打仗前都会找理由诛杀将士立威,少则数十、多则上百,血流遍地、他却谈笑自若;开战后,他的部下只能猛攻、有进无退,未能取胜却又活着返回的,一律被其就地斩杀;
他心胸狭窄、残害异己,由于嫉妒老部下、名将史万岁的功劳,他编织罪名鼓动杨坚将其当庭重棒打死;
他瞒上欺下、荼毒百姓,监修仁寿宫期间导致大量百姓被活活累死,史书称“死者以万数”;
作为杨坚的心腹,杨素曾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但为了个人利益,后期他投靠杨广,协助其夺位、迫害杨勇;杨坚离奇死亡据称也跟他脱不了干系。
第二位:接近完美的千古贤相高颎无论对于杨家还是隋朝而言,高颎都是公认的第一功臣。
高颎之父高宾是北周上柱国独孤氏的家将,两家人关系密切,高氏也因此被赐姓“独孤”;而杨坚的妻子正是出自独孤家族,因此高颎是杨坚天生的“自己人”。
因此,当杨坚决心篡权、物色心腹时,首先想到了高颎;后者则毫无迟疑地豁出了一切,甚至表示即使失败、灭族也不怕。从随后的表现来看,高颎的杰出在整个隋朝无人可比,他的综合能力、对国家的忠心令人叹服。
虽然是一名政治家、战略家,但高颎在军事领域的贡献同样耀眼,被公认为一流的军事家:
当初在应对尉迟迥之变时,前线军心不稳,盛传多名将领与尉迟氏里应外合(双方原本就是关陇集团内的自己人),此时的杨坚急需一位亲信前去监军。但面对这份苦差,心腹崔仲方、郑译纷纷以各种理由推辞,只有高颎奋勇请缨,赶往前线后沉稳指挥、缜密调度,以破釜沉舟的气魄平定了叛乱。经此一战,高颎一跃成了杨坚的头号亲信。
随后平定陈朝,高颎也是当之无愧的头功:
攻入建康的贺若弼、韩擒虎,都是由高颎举荐给杨坚;
在正式攻陈之前,高颎拟订了使陈朝士气低落、财力俱尽的策略,历时数年极大削弱了对方的实力;
攻陈之战,杨广是名义上的元帅,但实际上的操盘手则是元帅长史高颎。
公元599年,高颎率领一路隋军进攻突厥,在族蠡山(今山西右玉北)与对方鏖战七天、获得大胜;随后追杀至乞伏泊(今内蒙内)与突厥大军展开决战、再次获胜,导致都兰可汗败逃后死于部下之手。(上文杨素杨素大败达头可汗同期发生)
高颎对隋朝的贡献是全方位的,除了带兵打仗外,他拟定制度、举荐人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品德高尚,不贪权、不恋位,对国家竭诚尽忠,甚至不惜为了国家利益得罪权贵。
最终,他因得罪独孤皇后、杨广,失去了杨坚的信任,被贬为庶民;隋炀帝即位后,被起用太常的他由于批评朝廷的奢靡政策,被以妄议朝政之罪诛杀。
作为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高颎为人正直、敢于担当重任,为国家付出了一切。因此,后世学者将其列为与周公、管仲、商鞅相提并论的顶级人物,可谓实至名归。
第三位:李靖的舅舅、死后封神的韩擒虎韩擒虎同样出自将门世家,父亲韩雄官拜北周大将军、先后出任八州刺史。而韩擒虎年幼时就具备英豪之姿,不仅饱读群书,而且胆识谋略过人,被北周奠基者宇文泰视为奇才。成年后,他先后担任新安太守、永州刺史、合州刺史,封爵新义郡公,在与北齐、南陈的战争中多次立功。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经高颎举荐,具备文武之才的韩擒虎被任命为庐州总管,在东线经略对陈作战。8年后,他率领500精兵夜袭江南,全程势如破竹、望风披靡,最终以区区数百兵马杀进建康城、活捉陈叔宝,在上演了一出特种兵破袭战首战。
功成名就的韩擒虎,仅仅过了三年就因病去世。但正是这种如流星般绚烂的人生轨迹,反而让他变得更加传奇。连《资治通鉴》这种严肃的史书,都大篇幅提及他死后成为了阎罗王。
当然了,韩擒虎还有个更加令人如雷贯耳的头衔:大唐战神李靖的亲舅舅。史书记载,他俩经常在一起讨论兵法,也许这就是李靖善于奇袭战的原因。
第四位:毁于多嘴的贺若弼贺若弼的人生与韩擒虎仿佛如影随形,但他们最终的结局却完全相反。
贺若弼同样出自北周将门世家,父亲贺若敦曾任金州刺史。与韩擒虎一样,他在年少时即因善于骑射、博闻强识名动一时,得到了齐王宇文宪的重用。公元579年,他跟随北周第一名将韦孝宽攻克淮南,献上了许多计策,因功被加官进爵。
隋朝建立后,作为宇文氏的嫡系,贺若弼一度被冷落,但不久后与韩擒虎一起被高颎举荐为吴州总管,受命经略一方、为灭陈做准备。
贺若弼军事才华突出,在总管任上,他一边积极买船练兵,另一方面还结合自己的战略思考,制订了取陈十策,获得了杨坚的高度赞赏。
公元588年底,51万隋军兵分8路攻陈,贺若弼兵出广陵、直面建康城的陈军主力。相对于采取突袭战的韩擒虎,贺若弼稳扎稳打、正面直推,沿途治军严明、秋毫无犯,获得了陈朝军民的拥护。
灭陈之后,贺若弼与韩擒虎并列一等功,受到了杨坚的重赏,但这也成了贺若弼人生的分水岭。
贺若弼自视甚高、性格急躁、心胸狭隘,首先因韩擒虎先于自己抓到陈叔宝,与对方闹翻,二人多次在杨坚身前争功;此后,他居功自傲、藐视群臣,并且因未能当上宰相肆无忌惮地发泄对杨坚的不满,逐渐被冷落、免官。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他因批评朝政,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同被诛杀。
第五位:擅长单挑、却被当朝打死的史万岁史万岁名字霸气,人生也曲折离奇。
与上面几位一样,史万岁也出自关中将门之家,其父史静曾任北周沧州刺史。由于这种世家背景,史万岁同样文武双全、才能出众,据称其年轻时英俊威武、精于骑射、性格勇猛、精通兵法,而且还极其善于占卜,宛如偶像、实力派的混合体。
杨坚掌权后,在平定尉迟迥之战中,史万岁“每战先登,勇冠三军”,屡屡在局势危急时刻身先士卒、扭转战局,战后因功拜为上大将军。
后来,史万岁曾被同僚牵连贬为敦煌戍卒,他时常依仗自己过人的骑射才华深入突厥境内掳掠,让对方极为敬畏。到了公元583年,隋军对突厥发起全面反击战,史万岁主动投靠秦州总管窦荣定;随后在与突厥阿波可汗大军的对峙中,他在阵前与敌方勇士单挑、轻而易举斩获对方头颅,吓得敌军议和而退。
灭陈之后,史万岁跟随杨素平叛。面对复杂的地理条件,他率领孤军转战千里、血战无数,几乎以一己之力剿灭大半叛军。
公元597年,史万岁以行军总管身份平定云南爨翫叛军,他再次行军千余里、摧枯拉朽般击溃对方,前后俘获2万余人,获得了完胜。
公元600年,杨广、杨素出击突厥,大军此行并无多大斩获,但史万岁一部却斩敌数千、凯旋而归。杨素妒忌他的功劳,在杨坚面前进谗言,抹杀其成绩;史万岁在杨坚身前为所部将士争功,却被当庭活活打死,一代名将以最惨烈的方式冤死。
第六位:李世民的岳父、肢解突厥的长孙晟个人认为,长孙晟是隋朝最为传奇的政治人物(没有之一)。
作为关陇集团的成员,长孙晟同样精于骑射、富有谋略,曾经让杨坚赞叹不已。而且,他的射术即使放在以尚武闻名的整个关陇集团也首屈一指,并且凭此才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北周末期,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远嫁突厥,他凭借“一箭双雕”的神技彻底征服了整个突厥贵族圈,被对方奉为偶像,各部首领、贵族无不争相与其结交。(武侠小说中郭靖因箭术扬名蒙古草原,显然是以长孙晟为原型)
凭借这一独特经历,长孙晟对突厥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不仅结交了大批好友,还将突厥境内的山川形势、部众强弱掌握得一清二楚。
隋朝建立后,长孙晟返回长安。当时面对强大的突厥威胁,杨坚一度考虑修筑长城防御。而此时赶回的长孙晟犹如及时雨,他分析双方实力,得出突厥“难以力征”的事实;随后结合自己对敌人的了解,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方针,利用敌人内部的各种矛盾,采取离间分化的方式,彻底肢解削弱对方。
其后隋朝的对北战略完全按照长孙晟提出的思路执行。在十余年间,杨坚一边强化防御,一边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对其势力进行分化瓦解,使得突厥再也无法形成合力、宛如一盘散沙,被隋朝各个击破。
而长孙晟不仅是战略的制定者,更是关键的执行者。他多次深入敌后,凭借一人之力改变局面。公元599年,他将突厥突利可汗(随后被封为启民可汗)连蒙带骗带进长城,以便杨坚将其扶植为“以夷制夷”、进一步分化突厥的支点;
下一年,长孙晟以秦川行军总管的身份,作为杨广的前锋、率领归降的突厥人出征突厥。双方对峙不下之际,长孙晟凭借自己对敌人的了解,派人在泉水里下毒,突厥人畜大片死亡,由此人心惶惶、连夜遁逃,却惨遭长孙晟所部追杀。
凭借长孙晟的高超战略,隋朝以最小的代价肢解、降服了曾经强大无比的突厥。在他去世后不久,由于隋朝的政策失误,突厥势力再起,隋炀帝不得不感叹:“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很多朋友也许没有听说过长孙晟,但一定对他的两位后人无比熟悉:儿子长孙无忌——大唐凌烟阁头号功臣;女婿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顶级帝王之一。
(由于篇幅所限,下面几位尽量精简。)
第七位:饱受隋炀帝信任的来护儿来护儿乃是东汉中郎将来歙之后,并非出自关陇贵族。公元581年,当贺若弼出镇广陵后,来护儿便投奔了隋军,逐步积累战功、升任大都督等职。他还参加了平定陈朝之战,因功进位上开府。
公元590年,来护儿跟随杨素评定江南叛乱,期间依靠自己对南方的了解多次出谋划策,为平乱立下了赫赫战功,由此进位大将军,封襄阳县公。
接下来,他先后参与讨伐盛道延、汪文进叛乱,进位柱国大将军,多次得到隋文帝杨坚的嘉奖。隋炀帝继位后,来护儿被征召入朝,加封荣国公,所受礼遇之隆满朝无人能及。
公元612-614年,杨广三次远征高句丽,来护儿都担纲主力;期间,他还参与平定了杨玄感之乱。公元615年,来护儿随隋炀帝出巡塞北,被突厥围困在雁门;三年后,江都之乱爆发,忠于隋炀帝的他死于叛军之手。
第八位:罗士信、秦叔宝的老上级张须陀张须陀可谓隋朝最后的名将。他是北周南阳郡公张思之孙,早年间,曾跟随史万岁讨平爨翫反叛;公元604年,又跟随杨素平定杨谅叛乱。
公元611年起,山东地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军队应对无力、大多落败,只有张须陀所部勇决善战,连续击败王薄、孙宣雅、郝孝德、裴长才、郭方预、左孝友、卢明月等多支叛军,屡屡获得隋炀帝嘉奖。
由于镇压起义战功显赫,张须陀一度被升为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成了隋朝应对山东乱局的头号希望。
张须陀作战勇猛,并且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出了秦琼、罗士信这两位一等一的猛将。到了公元616年,在多次击败瓦岗军后,张须陀陷入了李密的伏击,他本人虽然一度力战突围,但最终为了救出部下而死于战场。据称在他死后,所部官兵号哭多日,杨广也悲伤异常、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
第九位:比西汉李陵更有血性的悍将达奚长儒达奚长儒同样是关陇贵族,其祖父达奚俟曾担任西魏定州刺史,父亲达奚庆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达奚长儒几乎亲历了西魏(北周)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战事,从宇文泰到宇文邕,都能看到他活跃在战场、建功立业的记载。
杨坚掌权后,益州总管王谦、上柱国杨永安发动叛乱,达奚长儒奉命讨伐,并且诛杀了王谦的两个儿子。隋朝建立后,达奚长儒奋战在对抗突厥的第一线,他曾于公元582年率领2000隋军陷入十万突厥的重围。
面对悬殊局面,达奚长儒慷慨激昂、毫无惧色,且战且走、与对方鏖战三天;最终兵器耗尽,他带领将士与敌人肉搏,甚至手上的肉被打掉、骨头露了出来,仍旧毫不退缩。最终敌方毫无办法、解围而去,而此时的达奚长儒身受五处创伤,麾下将士十不存一。(这一情形与当初西汉名将李陵的遭遇何其相似,但达奚长儒显然更为血性)
经过这次血战,突厥人的士气严重受挫,放弃了对秦州、陇右一带的掠夺。杨坚亲自下诏表彰达奚长儒,提升其为上柱国。
“长儒以步卒二千,抗十万之众,师歼矢尽,勇气弥厉,壮矣哉!”在后世看来,达奚长儒几乎成了那个铁血王朝军人群体的符号。
第十位:大器晚成的刘方刘方为匈奴后裔,其家族长期为北魏、北周服务,史书称其“性刚决,有胆气”。
公元580年,他跟随名将韦孝宽平定尉迟迥之乱,因功赐爵河阴县侯;
公元583年,他跟随卫王杨爽出征突厥,在白道大破沙钵略可汗,进位大将军;
一直到隋朝后半段,刘方才真正扬名立万。公元602年,交趾俚人首领李佛子叛乱。在杨素的推荐下,刘方被任命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军平叛。他治军严明却又爱兵如子,具备杨素的优点、却无其缺点,因此军队战斗力极为强悍。最终他恩威并施,成功逼迫李佛子投降,顺利平定叛乱。
公元605年,刘方担任驩州道行军总管、进攻林邑国(今越南南部)。面对敌人的巨象阵,刘方首先挖设陷阱、其后诈败而退,随后趁对方阵脚大乱之际用弩阵击溃敌军。随后隋军连战连捷,顺利攻入对方国都,刻石纪功后凯旋而归。
但在回师的途中,刘方因恶劣的其后染病身亡,林邑王重占国土,此次远征纯粹成了杨广的立威之战。
当然了,隋朝的名将远不止上述十位,诸如周法尚、宇文述、卫文昇、屈突通、周罗睺等等,无一不是一时良将。(严格来说,李渊父子也是隋将)
结合这些军事人才的经历、特点,我们就能感受到隋朝那个时代的尚武、奋进与积极向上。隋朝的强大,不仅仅彰显了关陇贵族的彪悍,同样是一个时代整体气质的体现;这一王朝的显赫武功,实际上为唐朝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其贡献不应被遗忘、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