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南代表作品,吴大师作品?
火舞九天异类觉醒之复仇
乌衣巷这首诗全文内容和他的意思是什么?
刘禹锡:繁花终将落尽,欢宴必然散场!
刘禹锡写了一组五首关于南京即古代的金陵的怀古诗,这些诗高华俊古,意味深长,但刘禹锡却没有去过金陵,仅仅是听人家说,自己就大发感慨,写了这一组怀古诗,偏偏就流传千古。
这说明了几个问题。
第一,刘禹锡不愧是诗豪,哪怕是未曾亲历之事,他都能写出绝对高度的诗来;
第二,金陵确实是充满了诗的意境的城市,它的曾经灿烂的历史,曾经悲伤的故事,曾经充满了历史沧桑感的文化,都是诗人感慨时光流逝感慨世事变迁的好材料;
第三,其实怀古诗是有共同点的,是有技巧的。也就是说,怀古诗所要表达的是,人类最普遍的最能引起共鸣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时间流逝、流年暗换的无奈与感慨
因为人类对于时间,有特殊的感情。我们曾经想留住时间,但这又永远不可能。所以,人类在时间面前,绝对是永远是奴隶的状态。人们对于过去的东西的怀念,其实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恐惧,我们害怕失去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也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在短暂的闪耀之后,归于平静。
也就是说,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大戏终将落幕,所有的青春必将苍老,所有的欢宴终将散去。那些青春箫鼓、高门大户,那些曾经的叱咤风云,曾经长袖善舞,那些位高权重者,那些底层挣扎的人们,最终都将成为一堆尘土,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粒微尘而已。
我认为,大部分的怀古诗词,逃不出这个框架。所不同的是,诗人如何驾驭这种情感,和在诗歌中所采用的意境艺术而已。有的人平铺直叙,有的人言之凿凿,有的人空洞无物,有的人意味深长。
而一首绝妙的诗,它的最高境界在于味道,要是太浓烈不行,要是太寡淡也不行,而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诗才是好诗。
刘禹锡是写怀古诗的绝顶高手,在整个唐朝,也就是李白、崔颢、杜甫、杜牧和李商隐的怀古诗,可以与之媲美。刘禹锡的怀古诗,胜在味道,他不去明说,而是运用一些对比强烈的意象,来表达他的观点。
在具体赏析他的朱雀桥诗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他的另外一首写 金陵的怀古诗: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我们读这首诗,我们会发现,其实刘禹锡也没有写什么历史典故,写什么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故事,写在如画的秦淮河的暧昧的红粉的爱情,一切都没有。那么他如何去营造怀古的氛围呢?
一座城,被群山包围,这本身就是寂寞;
一座城是空的,没有了当年的繁华,只有长江水在拍打着它,这同样是冷清的。
旧时月色,那一轮曾经照耀着金陵繁华的月色,没有改变,仍然是那一轮月亮,
但是,金陵还剩下什么?寂寞的冷清的金陵,还留给我们什么、历史的风烟早已经散去,那些歌舞,那些车马,那些箫鼓,那些曾经的繁华,早已经不再了,只有那轮小心翼翼的月亮,从女墙边爬上来,仿佛在偷窥金陵的历史,但是,能偷窥到什么呢?也许只是人们对历史的怅惘罢了。
这是刘禹锡的另外一首写金陵的怀古诗,相当绝妙,连白居易他们几个看了,本来大家要搞一场诗歌竞赛的,看了这个大家都乖乖地不写了。
看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朱雀桥这首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诗,还是胜在味道,胜在一种不明说但是靠暗示,仅仅靠读者的联想,就能与作者心有戚戚焉的味道。写怀古诗,当然要落脚于旧,落脚于新,用古今的对比,用今昔对比,来体现主题。上文我们说过,所谓的怀古诗的套路就是,他的主题总是与时间相关。最终表达大戏落幕、青春老去、欢宴散场的悲伤。这首诗也是如此。
旧时的金陵是怎样的呢?刘禹锡选取了金陵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场景。那时候的金陵,江南形胜,虎踞龙盘,六朝的风物与繁华,六朝文人的烂漫与不羁,都在那遥远的金陵。朱雀桥是当时金陵中心的一座桥,过了桥就是赫赫大名的六朝贵族的居住中心。乌衣巷。乌衣巷住的都是什么人呢?是东晋的两大家族,一个是王导,一个是谢安。这两个家族是当时最具才华最有权势最有魏晋人生精神的大家族。
那么新又是什么?刘禹锡写道,在当时的朱雀桥边,当年的繁华不见了,只有野草在风中摇曳。注意,不是园林,不是工艺花卉,是无人理睬无人打理的野草,可见荒凉;那么乌衣巷呢,没有了权势煊赫,没有了高门大马,没有了人声鼎沸,现在只是安静地在斜阳中而已。
旧时的王谢的楼院,而现在又如何了呢?庭院还在,但是在那里住的人,已经变了,已经是普通的老百姓了。旧时的燕子,它们在王谢的庭院盘旋,而现在,这些庭院,也只是普通的人家了。
这就是诗的味道用最普通的意境,用最冷静的语调,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繁花终将落尽,欢宴必然散场!
吳钟南作品?
答:桃花盛开的地方。远亲不如近邻。你好,我的祖籍。楼下的灯等作品。
吴之代表作品?
《品牌蜕变:从区域名牌到全国品牌的九大策略》
吴敬之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哪些?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吴敬梓精熟《昭明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