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是哪种字体的代表作品,米芾各个时期的书法都有什么特点?
作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1051-1118),能诗文,善书画,精鉴赏,集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凡书画之学,实践、尤其是行书用功最深,成就卓越。米带书法以晋人书风为旨归,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他的书法风格大致经过了青年“集古字”到中年“求新求变”至晚年“自成一家”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古字米芾早年自称其书风格“集古字”,这一时期大致在1082年之前,也就是32岁之前。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之言,比如王文治曾评其“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其自语道:“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经过长时间学习研究,米芾认为最终应该上溯魏晋二王。他在晚年写《自叙帖》时,叙述自己研习书法的历程:“余初学先写,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暮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及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人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幸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从这可以看出米芾学古人集古字的心路历程。他先学唐人,如:颜真卿、柳公权的《金刚经》,欧阳询、褚遂良、段季展等,之后上溯《兰亭》及魏晋法帖,随后隶书师汉代师宜官,篆书追捧秦国《石鼓文》。书壁以沈传师为主。他学习的顺序由近及远,从离自己近的朝代开始,再上溯高古时期。他书法里面的很多特殊笔法,譬如他常用的“蟹爪钩”,就是集自颜真卿的《争座位帖》。颜真卿偶一用之的笔法,或者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某一种写法,到米芾这儿就强化了,突出了。这是他的聪明过人处。
这一时期米芾主要作品有《三吴帖》《法华台诗帖》《道林诗帖》《砂步诗帖》《致蔡肇二札》《盛制帖》《乱道帖》《吴江舟中诗帖》,最旱的作品还有《观阎立本一步辈图》跋。
作品赏析:
《三吴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吴帖》作于1081年,从用笔方面来看,结体较为紧凑,折笔棱角分明,笔画直挺有力;从章法方面来看,此帖较为疏朗,行与行之间间距较大,字与字之间相互独立。由于这一时期米芾在长沙任官,有机会接触欧阳询的一些作品,所以此帖具有明显的欧阳询行书的影子。
《砂步诗帖》(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卜商帖》(局部)
《砂步诗帖》作于1082年,通篇用淡墨书之,用笔沉着、结体修长而纵逸,结构紧密,潇洒遒媚,颇具欧阳询遗韵,两图比较来看,相似之处不止一二。
第二阶段:求新求变第二阶段的时间是在1082年至1100年期间,也就是在他三十二岁到五十岁期间。他在元丰五年(1082)左右听从苏轼“书学晋人”的主张,开始寻访晋人法帖,之后米芾的书法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逐渐显现出自己的风格。先是作《方圆庵》,此帖取法晋人,从单字结体和用笔来看,有着浓厚的《集王圣教序》的色彩。自从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甚至认为右军不如其子。1086年的作品《张季明帖》和《李太师帖》则具备王献之的许多特点,同时也充分显示了米莆自己“八面出锋”的用笔技巧。与《方圆庵》比较,这两个帖子无论在结体还是用笔上,开张驰骤都更加剧烈。不过几年时间,米芾对魏晋书风颇有感悟,不仅仅只是满足于二王,从李之仪之口:“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可得米芾是学过羊欣的。之后他将自己几年摸索而得的体会写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作品《苕溪诗帖》和《蜀素帖》。这两件作品皆作于1088年,期间只有一月只差,但其风格面貌虽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苕溪诗帖》跌宕敬侧、雄厚俊朗、强健沉稳;《蜀素帖》则诗体具备、整体平和、墨妙人神,中正舒缓。此阶段,米芾还创作出了许多手札作品,如《筐中帖》、《竹前槐后诗帖》、《淡墨秋山诗帖》、《拜中岳命书》等手札作品。
作品赏析:
《竹前槐后诗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竹前槐后诗帖》,亦称《致希声吾英友尺牍》。这件作品笔意灵动,映带自然,墨色变化丰富,润而不腻,枯而不干,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从章法来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疏密对比强烈,节奏感明显,显得轻松自然。
第三阶段:自成一家五十岁之后,米莆的行书走向成熟阶段,“八面出锋”的用笔方法更是开创了时代新风。此时,其行书作品的结字变得更加跌宕敬侧;用笔特征已体现出老成峻拔的“刷字”用笔特点。跌宕敬侧的结字法显得淋漓尽致,快速书写中自然飞动所生成的“飞白”更显得洒脱、爽利,劲健。中锋用笔沉厚有力,笔锋灵活多变,调换极其灵跃,单字结构时跌宕有致,上下左石互相依托,在险绝中求得整体的平衡。章法因字势和造型而跌宕穿插,故显得密致多姿。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米芾的个人风格成于“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致命伤,一味好“势”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这个阶段米南宫的代表作品有《紫金研帖》、《珊瑚帖》、《研山铭》、《虹县诗帖》等。
作品赏析:
《贺铸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贺铸帖》通篇有奇崛之势,用笔多变,无论笔画粗细、长短、正侧、繁简和谐统一于一体,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无丝毫懈怠。此帖已经不见集古字的痕迹,已经食古化古、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米芾不同阶段风格的代表作品
米芾书法结构规律是怎样的?
行书的结构,自王羲之‘’增损古法,裁成新体‘’,创立了新的‘’游戏规则‘’后,至今仍然是千古不移的标杆。在行书结构上,一千多年来,再没有颠覆性的变化,也不可能有颠覆性的变化。
但书法史上曾经有过两次较大的变革。
唐人基本循蹈二王规矩,至宋米芾,黄庭坚一变;清中期后的碑帖结合,赵之谦,于右任等人一大变。
米芾自称“集古字”,这个集“古”,就是集二王之“古”。后世论者认为,米芾得二王精髓。
对米芾的行书,后人的评价是“沉着痛快”四字。这四个字其实不简单。“沉着”和“痛快”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要“沉着”就不能“痛快”,想“痛快”就无法“沉着”。但米芾驾轻就熟的使矛盾的两面正反相合,靠的就是爽利的笔法和多变的结构。
米芾自称“刷字”。他的书论《海岳名言》说,“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字须有体势乃佳”;《吾友帖》说“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侧之势”。米芾认为结构造型必须强调体势,所谓体势,就是“偏侧之势”。
方方正正的汉字,写得横平竖直,感觉是静止不动的,加以倾侧,就会左右摇摆,生动有趣。米芾在结构上用不同的倾侧方式强调甚至夸张体势,极大地丰富了行书的结构造型方式,前无古人。
米芾书法的结构规律,基本与二王悉无二致;但米芾不同于二王结构造型的突出表现,大体上有四个方面。
一:强调欹侧,摇曳多姿
二 重笔爆点,对比悬殊
三。填实塞满,一线之光
四。弱化其余,一枝独秀
井底之见,谬误难免,欢迎拍砖兼讨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却为何被称为米颠?
米芾绝对算是一个奇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性格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黄庭坚可以说是很了解他的,对米芾的评价是:“不偶于俗。”
米芾的母亲曾经为英宗高皇后接生过,而米芾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才走上仕途的,这一点也成了他人生当中的污点和阴影,因为朝中大臣经常拿这一点取笑他。因此他的“颠”多半是为了同世俗抗争,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能引人注目。
前有五代杨疯子装疯避祸,今有北宋米元章卖傻致身。
他经常戴唐巾穿深衣,头戴高毡帽,嫌轿顶碍事干脆把轿顶掀掉。而且他是书画界少有的有洁癖的人,洗手后不用毛巾擦干,而是通过拍手风干。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让人家摸,显摆自己的藏品时,让人家离得老远看,美其名曰“不可亵玩焉”。有次,有人逗他,用口水拿他的宝砚试墨,可把他气坏了,直接连砚都不要了。挑女婿时,因为人家叫段拂而且字去尘,便说:这就是我女婿了。朝廷祭祀时他穿的官服因为洗的太勤,刺绣都磨烂了,还因此遭到弹劾。米芾喜欢奇石,与官署里的怪石称兄道弟。
他对书画是非常热爱的,一次宋徽宗让米芾写字,想看看他的书法。米芾看中了皇帝的那方砚台了,于是写完之后,就对宋徽宗说:这砚台臣子用过了,陛下就不好再用了,您就送给我吧。宋徽宗都被他气笑了,于是就把砚台送给他了,米芾回去之后抱着砚台睡了好几天。
还有一次与蔡京的儿子蔡攸在船上赏帖,看到一幅东晋名家之作,米芾就非要蔡攸送给他,蔡攸不肯,米芾就要跳河。蔡攸知道这主有时候有点二百五的脾气啊,犯起浑来那是真敢跳河啊,这要传出去说米芾死在我的船上,那我不得冤死啊。没办法,蔡攸只好把这幅晋帖送给米芾。
除了这些“疯”,米芾的性格中还有非常可贵的“真”。后人记载:“又一日,米回人书,亲旧有密于窗隙窥其写至“芾再拜”,即放笔于案,整襟端下两拜。”他为人回信,信上说再拜,那就是句客气话,也没人看他啊,他自己就真的对着信,恭敬的拜了两下。
因此,了解了米芾的性格后再看他的书法,你就觉得这字就应该是他写的。在他的性格中,真率与矫饰、狂傲和谦卑、坦诚和隐藏、狡猾与真诚等等都是两方对立的性格,所以世称“米颠”。
米芾晚年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米芾晚年行书以意驭法,书无定法,随心所欲写心中之意境界。就以下二帖举例说明。
一,《吴江舟中诗卷》
这首五言古诗描述在吴江江面上逆风行驶的船。雇了许多纤夫来拉,十分费力。所以纤夫们"百金尚嫌贱″,后来加了工钱就"一曳如风车",拉船的纤夫们以声助气,以气助力。"叫嗷如临战″。
《吴江舟中诗卷》,31.3X559.8厘米,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此帖老辣古朴,欹侧恣肆。
(米芾行书吴江舟中诗卷)
二,米芾《行书虹县诗卷》,墨迹纸本。曰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卷是他途经虹县时,写的自作七言诗书法作品。此帖运笔较快,枯中有润,沉着有力。
‘
米芾谈他的学书经历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
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行书虹县诗卷)
米芾的笔法特点有哪些?
米芾生性不羁、性格洒脱, 但对书法执着成痞,对书画研究颇深,在书法绘画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他也是极有名的洁癖,他的洁癖成了历史佳话,把官服洗褪色被治过罪,随时有仆人跟从,提专制的银壶洗手,完后拍干。他竟然把女儿嫁给一个姓段名拂,字去尘的年轻人,因为这个人名字取得很干净。如此等等的故事为米芾增加了传奇色彩和美誉。
米芾的书法理论、书法思想和书法技法对后世的研究者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米芾学习了前几代诸多大家们的书法精华, 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故很多人嘲讽他为“集字”。他注重对“意”的表达,他认为书法应表达自己的真实自然的情感, 其书法具有飘逸洒脱和气势磅礴的特点。他的笔法变化多端,姿态万千,对后世影响很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谓“八面出锋”米芾曾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这大概是他自吹自擂的话,一个笔画乃至连接的笔画不停转换笔锋也不是米芾的专利,魏晋时期的王家子弟差不多都能。后人誉之为“八面出锋”,其实也是不了解晋人笔法的缘故。古代笔法不外传,变换笔锋在晋人那里是一个安静的存在。米芾打破定法,超俗求异,其实只是在独个字的活泼程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二、藏锋露锋在米芾行书用笔之中,藏露锋交互运用形成了其摇曳多姿的用笔美《蜀素帖》就是典型代表。藏锋用笔,笔力沉雄;露锋用笔,笔力轻快。二者交替,节奏感顿生。
三、中锋侧锋米芾行书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侧锋笔毫偏向一边,写出的线条扁平、单薄。但侧锋能使字体增添潇洒妍美,米芾行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米芾行书多以中锋书写,藏头护尾,使字醇厚古朴,内敛有劲,而另一些字则是中锋、侧锋转换,变化多端。
四、方笔圆笔方笔的线条笔锋外露,棱角分明,给人以利刃切割之后的爽劲感。方笔常常表现出骨气雄强,峻利明快的感觉。圆笔因其笔锋内含,筋骨深藏,往往给人以浑厚含蓄,道劲丰满的感觉。米芾极善将方笔圆笔间穿插方折、圆转来表达书写时的情感,这样的作品也十分感染人。
五、提按顿挫唐楷将提按顿挫发展到了极致,成为了书法的一种固定模式。米芾在行书创作中将提按顿挫运用到了恰到好处。他对唐人的楷书研究在宋四家里面肯定是功夫最深的,据说他可以将唐楷临摹的一丝不差,他也是一个造假的高手。
六、内压笔法内压笔法是王羲之的运笔特点,米芾学到了精髓,尤其是每每下笔无往而不缩,无垂而不收,配合以敧侧结字,形成了米芾独一无二的书法特点。他的作品晋韵味十足,使得他的书法酣畅淋漓,气势贯通。如果没有内压笔法的继承化用,恐怕米芾的字是要失掉一部分神采的。
米芾行书代表作品有哪些?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天下十大行书之ー,排第八。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米芾立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成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魃记”。此《蜀素帖》为墨迹绢本;蜀素上书有米芾自作各体诗八首,(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计71行658字,卷末款属“元祐戓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按米芾落款,以“”、“芾”别早晚)。《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亳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日: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濙,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湊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檣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精彩动人。《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橫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檣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