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褚遂良代表作品,唐朝的四大名?
唐朝历史从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开始,到907年后梁太祖朱温篡唐为止,共289年。历史学家将唐朝历史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期间,产生了诸如欧阳询等许多知名书画大家。
唐代书法最著名四大家主要是指,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代表作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代表作品是《孟法师碑》;颜真卿的代表作为《礼乐集》;柳公权的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
其中,褚遂良、欧阳询属于初唐时期著名书画家代表。颜真卿和柳公权属于盛唐时期主要代表。
中唐和晚唐时期产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阳冰、徐浩、杜牧、贺知章等著名书画大家。
唐四大家书法?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1、欧阳询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2、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3、褚遂良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
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为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652年)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天宝六载(747年),配享高宗庙庭。
谥号“文忠”。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4、薛稷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河东薛氏西支)。唐朝大臣、书画家。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等职,封晋国公。唐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密谋政变。
薛稷因知情不报,亦被赐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五岁。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有《信行禅师碑》等少数作品传世
智永和褚遂良写的算是楷书吗?
智永
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人物生平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欣寺书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书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
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智永继承了祖辈学书锲而不舍的精神,有“退笔成冢”之说。传说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载,每日深居简出,专心习字。他准备了数个一石多的簏子,笔头写秃了就换下来丢进簏子里。日积月累,竟积攒下十大簏子。他在门前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掩埋其中,上砌坟冢,名之曰“退笔冢”。
褚遂良
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初唐时期的褚遂良,我们不得不提及他的手写真迹楷书。通过历史考古发掘,有多本墨迹书法,考证后是褚遂良亲手所书。楷书四大家的只有颜真卿有一张自书告身帖。
在褚遂良书法作品中,有一本叫《阴符经》的楷书。现代人看来书中的字迹非常具有道家韵味。然而,书法本就吸纳了道家思想。褚遂良之前的很多著名书法家,写出的字迹都具有这一特点。
阴符经的美妙之处值得玩味。此本纯手写的墨迹本,笔法娴熟,每一笔都写得到位。通观全本,几乎没有败笔。一个字内,粗细对比非常明显,但是又不失协调。总体来说一般人难以学精。
诸如欧阳询的楷书,现在也找不出墨迹。通过石碑来看拓本,那都是非原始书法。因刀刻在石头上,难免会显示出刚硬。对比自书告身帖便会发现,很多碑刻都过于刚强,失去原本韵味。真正能学到古人书法的,还要从手稿切入。褚遂良的墨迹本,单从手迹功力看,后四大家也难以超越。
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25] [26] 褚遂良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史称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欧、虞、褚、薛”,人称“褚体”。[27]
褚遂良的楷书作品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书体大致相同,均用方笔,起笔露锋,钩等笔画的收笔直出未回锋,字画提按不明显,保持了欧、虞的书体特色。在风格上,吸取了虞世南楷书的宽绰典雅的结体特点和欧阳询楷书锋利刚劲的运笔特点。同时,将他们瘦长的字形进行了压缩。褚遂良前期的作品不仅残留北碑的影响,而且在运笔和结体上,大量掺入了隶书的体势,但也并非照搬硬套,而是选择性的吸收创新、化为己用。
褚遂良·《倪宽赞》
《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是其晚期的作品,两者一个峻整严饬,一个空灵飞动,在用笔上由以骨取胜的平直的二分笔转向以筋取胜的一、二分笔兼用,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曲笔兼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褚书的新规范一出,天下竞相学仿,成为一时风尚。直到武周极盛时期,虽然褚遂良人已过世,官爵也被剥夺,但其在书法上的名望不减,并以其率直骾亮的人品和遒媚飘逸的书品被后人传颂,褚遂良的唐之“广大教化主”的地位也被越来越多人肯定。
初唐书法家中,以欧阳询、褚遂良二人最具有创新精神,褚遂良最能与时俱进,欧、虞两人书法,保留隋朝书风较多,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不被前辈们多抑制,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27] 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为何可以成为优美风格的代表?
褚遂良的楷书为唐楷重要代表之一,后世评价比较高,近年慕习的人也多。
公认属于褚遂良亲笔的楷书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等。褚氏早年师法虞世南和欧阳询两位前辈,又参入了不少北碑笔意,形成了《伊阙佛龛碑》清劲刚逸的风格;另一名碑《孟法师碑》更为成熟,欧体用笔的精严,虞世南结字的宽大,结合甚妙,少了些戈㦸森严之气,多了些文人的清澈舒雅,此碑也算是楷书入门的上乘选择,在历代楷书中有相当高的地位。《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则是褚氏晚年风格,此时的褚遂良对二王书法的鉴定可谓唐朝第一国手,最权威的专家,其吸取二王书法妙理,以行书笔意写楷书,凤仙起舞、鹤鸣金殿,出入二王而自成一家,谢家公子,太乙仙姑,得二王流丽畅达一面,空灵秀雅,人见人爱,把唐楷水平推上了一个新高度,跃然为楷书一等一的写手。
学习以《雁塔圣教序》为代表的褚遂良晚年书风,要用笔轻巧,使转鲜活,内气定力平稳,笔画间凤凰落枝头、银钩展亮翅、彩旗炫校场,似瘦实腴的提按细节,都要掌握到位;字形中宫收紧,墨色可略偏浓,方显秀而不弱,通透而有雅正之气。这一切对初学者来讲其实是很高要求了,不太好掌握,一不留神,气短力孱,细软病恹,终归东施效颦,不忍直视。所以,初习书法者似不宜从《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入手。
但是,后来习褚体者留了两件“伪好物”给世人,成为褚体临习入门的上佳之物,一是《大字阴符经》,二是《倪宽赞》。这两件书法作品均非出自褚遂良之手,乃后人所为,这从明代开始已经基本确定。《大字阴符经》深得褚体之神韵,用笔洒脱多姿,行书笔意纵逸多变,轻重浓淡,对比鲜明,使转游走间透出深沉练达之气,然而褚书流丽典雅的一方面《阴符经》没有发扬,此书用笔有些地方略显粗糙草率,求变之中间有刻意之嫌;《倪宽赞》则反之,得褚书的中正娴雅、秀美大方,却失诸变化不多,呆板局促,结体上取欧阳询的地方明显,很多字型偏长。从书艺的境界功力上说,《倪宽赞》比《阴符经》要差一些,两书合看,书艺均未达到褚遂良亲笔的境界,区别是多方面并且明显的。
不过也因如此,《倪宽赞》更适合初学者作为接触褚体的首选帖子,因为它变化不多,用笔结体都非常规律,章法也简单,工整而有生气,又避免了褚遂良原书学习容易力弱气短的陷阱。《倪宽赞》是楷书中优美秀雅书风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对初学者是个较好选择,不过鄙人又总认为不及在颜柳入门楷书为正。练过颜体,得颜之沉厚坚韧,回头再学褚体也未为迟,且保险有嘉。一开始就习褚体,我不十分看好。
2019.5.31
很喜欢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喜欢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可是感觉很难请问,怎么临习”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从学书法的角度来说,开头的第一步是啥?就是起笔。你说的褚遂良的这个书法作品学起来很难是有道理的。
因为他的书法用笔不是那么固定,而且又是一个墨迹。我们经常学的唐楷里边,大多数都是碑刻,很少有墨迹的书法字帖。例如《九成宫》、《多宝塔》、《玄秘塔》这些大家经常学习的字帖。
碑刻和墨迹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就是碑刻把墨迹里边的个别细节,在雕刻的时候会省略掉,而墨迹里一些小细节是非常清楚的。这些小小的细节会干扰我们下笔,而这些小小的细节,主要会体现在起笔的位置上。所以,同样的书法用笔,在碑刻里和墨迹上是有一点不一样的,这势必要影响我们临摹字帖的用笔。
所以很多书法家在强调初学书法的时候,一定会指出:先学碑刻要比你先学墨迹的难度会降低一点,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你想学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想必你一定已经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了,如果不是这样,我真的是不建议一开始就从这个字帖入手学书法。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必须是面对的是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之后,谈谈如何学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的。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局部褚遂良(596—658)与他父亲褚亮都是西秦霸王薛举的朝臣。薛举死后,褚亮成为秦王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褚遂良也因与父同朝而受到唐太宗的格外器重,令负责唐太宗的起居和内政参议。遂成为唐初著名的政治家。
贞观二十三年(649)褚遂良封为河南郡公,是唐太宗托付后事的大臣。后人称褚遂良为“褚河南”。但是,褚遂良却以书法家著称于世。
褚遂良为人耿直,他严格的遵守唐太宗的遗嘱,坚决反对唐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后。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褚遂良因此被贬为潭州都督。
武后执政以后,变本加厉,继续迫害他。最终褚遂良死于爱州(今越南清化)的任上。将近100年之后,唐玄宗在天宝6年(747)才为他平了反恢复了他的政治荣誉。
从书法家的角度来讲,褚遂良是王羲之书法流派的重要书法家,他是初唐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学生,与初唐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列为“初唐四家”。他同时又是启迪了盛唐书法家颜真卿的大师,因此褚遂良的书法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
褚遂良的书法,除了有自己的承传之外,他也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逐步跳出了虞世南对他的影响。《大字阴符经》就是最具褚遂良个性的一件书法艺术代表作品。
看看这4个“以”字,褚遂良在每一个笔画上的起笔都是不一样,这是墨迹字帖上很容易发现的,也是我们临摹《大字阴符经》的难点我们学习书法,从任何一个字帖开始,都是要从起笔开始的,所以我们要学褚遂良的书法,当然也要从起笔开始。
书法是有笔法的结构的,这个结构就是起笔、行笔、收笔。如何把起笔写好,对于写好一个笔画,对于组织好一个笔画的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学习 褚遂良的书法,当然毫无例外的,也是要从笔法的结构开始。那么第一步就是要从起笔学起,我们还是先从点画来看。
我们看下面这个图片中“宙”、“立”、“性”、“食”4个字,笔画中的点画是比较多的,这4个字的点就占了11个笔画。
褚遂良的点画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说褚遂良的点画具有魏晋书法的特点。它跟盛唐时代的书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唐代书法,有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点画无常形”,就是的点画都没有特别固定的特点,也就是说褚遂良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的写法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就挑出这样4个字来看看,褚遂良写的“点”有哪些特点。
我们首先还是看他的起笔,都是以“露锋”入笔的。
在这4个字中有11个点都是露锋入笔,无一例外。但是我们仔细的看,他露锋入笔之后,行笔的变化却是有圆有方,驾驭得非常娴熟自如。因此他的点画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而且个个都是摇曳生姿的,这就是一个难度。
这个难度有多难呢?其实也没有多难。我们临帖的时候,只要紧紧抓住这些点画的特点,学的像字帖上的写法,而不要是我们脑子里边概念化的写法,就容易把它写好。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打破自己的概念化的下笔方法。
例如“宙”字上面的一点,用的是竖势露锋入笔,然后再走向横势,再走向竖势,整个一个笔画走了一个横向的s型。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讲的每一个笔画的“势”既有用笔的方法上,角度,空间的含义,也有笔画味道的含义。学会用笔的“笔势”这是我们把字写得生动的重要保证。
我们再看“立”字上面一点的写法和“宙”上面一点的写法,用笔的笔势等等并没有区别,但是它的艺术效果却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在相同的笔画当中,有轻有重的一种变化。
我们很多朋友觉得这个笔画跟那个笔画不一样。
其实我们只要找规律,它是有共同规律的。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只要他的用笔的走势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认为用笔的笔势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的,主要就是笔画写的粗还是写的细,这就是用笔的提和按的问题。
但是一个大书法家,他的笔画绝对没有程式化的思维。如何把一个笔画写好,它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心情的变化以及对一个字的整体的安排来求的这个字的写法的。
我们再看同样是一个点,“性”这个字竖心旁的两个点,一个是竖势用笔,一个是横势用笔,你看,都是露锋入笔,但是两个笔势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看“食”这个字,褚遂良写这个字,他用了4个点儿来处理笔画的安排。
我们主要看看“良”字上面的这一点,它的写法跟前面几个写法都不一样。
这个点虽然是露锋入笔,但是它起笔的位置是捺画的走向,然后形成了一个外方内圆的折角式的点法。那么,我们写这个点就一定要写出起笔的特点来。
如果你含含糊糊的写成是一样的,外面也是圆,里边也是也是圆,这就说明我们对用笔的特点没有抓住它,如果我们写字的时候对用笔的特点抓不住,那你怎么写也把这个字写不好。
我们之所以从一个点画开始原因就在于,点这个笔画虽然非常小,但是它包含了起笔、行笔和收笔。只不过由于行笔的行程比较短,所以,它的起笔、行笔、收笔都被浓缩在这一个点上了,我们看的时候,是不容易看的很清楚的。正因为如此,很多书法家讲:如果把一个点写好,那么书法的笔画就容易写好了,点是笔画的万画之始。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的点写的好,那么我们的任何一个笔画都没有问题。
所以要把起笔写好,就要反复的练习点的写法。我学书法就是因为这个点写不好,所以干脆把我的书斋就叫做“一点轩”,意思是我一定要从一个点开始,把书法学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横的写法。下面这个图片“取”字的横画写的非常有特点。
这个字把结构改变了一下,但是总的来讲,他的空间分割也是疏密有致的这个笔画既有隶书笔势的笔意,又有篆书笔法的笔意,但是我们还是从它的起笔开始看。
这个起笔仍然是露锋入笔的,然后裹锋完成起笔,在行笔的过程中有提案的重、轻、轻、重的变化节奏,收笔部位是藏锋收笔。
在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这样的横画写法是不多见的,但是它的基本原理和所有的书法的横跨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这就是在起笔的时候有露锋入笔,然后行笔的过程当中有提有按,要把握好书法笔画的节奏,收笔部位是藏锋还是露锋,不要放过,一定要观察清楚。
我们再看“于”这个字横画的起笔案例。
这个字的横跨同样是一个露锋入笔。但是它的起笔边缘是非常直的。我们把它叫做“平画”起笔。这种起笔在楷书里边有点像魏碑的起笔,但是在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应该是一个特例。尽管如此,我们在写横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的起笔非常重要,因为笔画的起笔,是一个笔画非常显眼或者非常有表现力的地方,我们应该重视用笔的刻画作用。
在其比这个头上有三种形态,一种叫平画,一种叫圆画,还有一种叫尖画。我们要注意区分这三种起笔的形态。
一般我们所谓的方的用笔就是它的起笔位置是平画。所谓的藏锋的圆笔,叫圆画,但是很少人提到尖的起笔用笔。褚遂良的起笔三种情况都有,我们要注意观察。
事实上任何一种书法字体,任何一个书法家的作品的作品都有难度,同时,第一步的难度就是在起笔,起笔是个啥?
如果我们站在笔法和结构这样一个大家都比较熟知的角度来看起笔,就是我们讲的笔法结构的第一个环节。
书法有两个结构,一个是我们所谓的“字法”结构,也就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等。
一个我们把它叫做笔画的结构,也是笔法的结构,因为我们任何一个字都是一笔一笔的写出来的,不管这个笔画是点还是竖,是横还是撇,不管这个笔画是在楷书里边,草书里边行书里边篆书里边还是哪一种字体里边,每一个笔画都有起笔。
起笔当然就非常重要。如果把这个起笔起好了,那么我们剩下的行笔、收笔就容易把它写好。
书法的笔法结构就是由起笔、行笔和收笔来构成的,那么褚遂良的书法,当然也毫无例外的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他的书法的起笔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呢?
前面我们从点和横这样两个基本的笔画来说起,因为最有特点的两个笔法。
我个人认为,除了笔画的结构问题之外,因为《大字阴符经》这是一个墨迹本字帖,我们初学的时候可能会被一些小情节被干扰或者我们把一些小情节给忽视了,下面我们看这个“之”字。
在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这个字帖中“之”字出现了25次之多,只有这个之字是最有特点的,它跟其它的“之”字都写的不一样,主要的特点在哪呢?就在于横画写出来之后,折过去一般都是向上折,但是这个之字的撇画是横画下顶着写出来的。
这个细节如果不去细心的观察,我们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那我们怎么能够看得出来这个笔画是这样写出来的呢,因为我们有严格的监督手段,就是一直在观察用笔,起笔完了之后是行笔,行笔完了之后是收笔,收笔完了之后,该干嘛?在收笔的位置,我们怎么样和下一个笔画互相衔接交代?这就是我们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因为如果你不注意它,那么你就会忽视掉很多的细节。
例如,我们看“以”这个字。在入笔竖画之后,然后题画点画再写,撇画再写点,画在这4个笔画的转换过程当中,每一次的转换都是在起笔位置非常的重,只有最后一个点起笔是轻笔入笔,这就是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的相衔接呼应关系。而且呼应都是在独立的笔画当中,有清清楚楚的起笔、行笔、收的衔接关系的。
特别是上一个笔画的收笔完成之后,下一个笔画的起笔与上一个笔画的收笔之间的衔接关系,我们把它叫做“接笔”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系,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独立笔画的衔接关系,那么我们临帖就会感觉束手无策了,这正是我们临摹字帖的难点。
我们在讲到学习字帖的时候,除了“起笔、行笔、收笔”之外,我们还讲过一个概念叫做“接笔”。所谓的接笔就是上一个笔画完成之后,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在什么位置?起笔用的是什么样的笔是来起笔的?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衔接,特别是上一个笔画完成之后,下一个笔画到底应该怎么起笔?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对学习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就说到这里,我们说的主要的内容就是起笔。
我们非常强调的,也是刚开始学习书法,一定要注意这个书法风格的起笔特点。起笔是每一个笔画的重要特点。如果我们一开始在起笔上就含含糊糊,那么我们临摹字帖就一定会临摹不好,当然起笔之后还有行笔、收笔和接笔。
褚遂良的书法到底强大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颜真卿改变二王书风,开创书法新体,成为书法史上一座高峰。可是你知道吗,唐代楷书的变法始于褚遂良。
比较褚字与欧字、虞字,可以发现有明显不同。欧字或虞字中,我们找不到明显的运笔痕迹,但褚遂良不掩饰用笔的痕迹,甚于乐于强调这种痕迹,以表现活泼的节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韵律,异常明快。
大家请看,他的横画,起笔颇重,再提笔轻过,然后结尾时顿笔收锋,这不就是后来颜真卿的横画的处理方式么?
再如他的钩画,在稍稍一顿的瞬间,再轻轻提出,让人不得不怀疑,颜真卿的钩也是从他这获得的灵感。
将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相比,是否意味着,书法已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或者说,由“妍美功用”向“风神骨气”的纯艺术转变呢?
褚遂良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中。他注入作品中的那种情调,又从作品中飘逸出来,令人神往。
褚遂良,无愧“广大教化主”之名。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