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之诞生》波提切利,1485年
①这幅画讲述什么?
表现的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片漂亮的大贝壳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上面站着纯洁而美丽的维纳斯,翱翔于天上的风神轻轻地将贝壳吹到岸边,等候在岸边的春之女神正张开红色绣花斗篷,准备为维纳斯换上新装。
②这幅画想表达什么?
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通过维纳斯的诞生,告诉我们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
③带给现代女性的意义?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告诉自己美是自我迭代的,每个年龄都有她不可复制的美,无须为美产生焦虑。
2、《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达芬奇,1503-1517年
①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画中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她在画中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
②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
好的画作,远不止你表面看到的好看与不好看。
《蒙娜丽莎》中女人自信乐观的笑容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这幅画出现在压抑的中世界之后,那时人们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所有画作不能有表情,而且必须画权贵人物。
而《蒙娜丽莎》则以一个普通真实的女性的微笑歌颂着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颂扬生命的可爱之处。
③带给现代女性的意义?
哪怕经历过再黑暗的时期(就像中世纪),我们始终要有突破黑暗的勇气,对生活报以微笑,找到你生活的意义而非随波逐流。
3、《草地上的圣母》
《草地上的圣母》拉斐尔,1507年
①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圣母和她的两个孩子,画面非常温馨,圣母脸上也透露着母爱的微笑和光辉。
②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
在拉斐尔之前很多人画圣母,形象都是严肃的。
而拉斐尔借助宗教主题表现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第一次借助普通妇女,将圣母画成了这种温柔的形象歌颂人性中的至美至善,在当时大受欢迎,让无数人觉得圣母或许本该就如此柔情。
③带给现代女性的意义?
不管你性格如何,妇女都本是圣母,那种善良和性情不应被人忘记。时至今日,意大利妇女还以他的圣母形象作为衡量女性美的标准。
4、《宫娥》
《宫娥》委拉斯凯兹,1656-1657年
①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原本是画国王夫妇的,后来被闯入的小公主打断。于是委拉斯凯兹巧妙地捕捉到了这场小意外。
用镜子玩了一个魔术,成功把一个二维画面扩展成了一个立体空间,巧妙的把一家人都装了进去。
②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
通过一个本来不会出现在画面上的事物,被隐藏起来的东西——镜子,却将画面所有人物的关系和姿态更立体化呈现。
画家表达了一个不可见的本体决定了一个可见的场景,非常具有哲学意味。
③带给现代女性的意义?
带给女性关于“人类认知”的启示,可见的东西背后,往往存在着决定它不可见的因素。我们不要只看眼前,更要通过现象看到背后无形的事物,它或许才是最根本的。
5、《蓬皮杜夫人肖像》
《蓬皮杜夫人肖像》布歇,1758年
①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画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皮杜夫人。
这个女人对法国洛可可艺术的影响,她最初委身为国王的情妇,后来成了左右政治的特权人物。
②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
蓬巴杜夫人能爬上这般地位,并作为主宰宫廷艺术的著名鉴赏家,她决非仅仅以色事人,还有过人的才智。
据说在蓬巴杜夫人死后被拍卖的3500多册藏书中,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书籍就占有相当大的数量,足见这位夫人学识的渊博。
③带给现代女性的意义?
不管什么时候,厉害的女人远远不是因为美色就足矣。
以后别酸那些优秀的美女只是因为颜值,别人一天读过的书都比你一年乃至一生多。所以女人有事没事多读书多提升自己。
6、《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1830年
①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展示的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
②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
虽画的是真实战争但是被画家画出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的自由女神更是具备"半人半神气质的一个理想化人物"。
自由女神的笃定与周围男士的迷茫形成一定反差,以此号召着人们革命到底才能获得自由。
③带给现代女性的意义?
女性的温柔有时候可以是有力的武器,在男人迷茫时,可以用你的方式唤醒他们对理想的重新追求,这就是“她力量”!
7、《画室》
《画室》库尔贝,1855年
①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展现了画室的情景。中间是一副风景画,库尔贝则是画画的那个人,背后是一本是画国王夫妇的,后来被闯入的小公主打断。于是委拉斯凯兹巧妙地捕捉到了这场小意外。
用镜子玩了一个魔术,成功把一个二维画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剧的
“成熟期”
。元代统一全国后,
从文献资料
记载来看,随着北曲杂剧风行大江南北,瓦舍勾栏也遍及全国各地。
在《元曲选》及《元曲选外编》中
“
旦本
”
戏共
50
多种,其中那些不
平凡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元杂剧中最优秀、最有特色,
影响也最大
的形象,
为元杂剧赢得了很高的声名,
也是元以前任何女性形象所不
及的。
机智勇敢的谭记儿
机智勇敢型的一代表是
《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她也是中国文
学史上的一个杰出的女性形象,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她的机智勇敢,
她的乐观主义和斗争精神,
使她以一个不平凡的女性,
屹立于中国文
学人物的画廊。
谭记儿的聪明机智主要表现在为捍卫自己的美满婚姻
勇敢地同杨衙内进行斗争上,
谭记儿是个年轻寡妇,
经人介绍白士中
结为夫妻。
她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婚姻,
所以当白衙内要来破坏她
的婚姻时,
她能勇敢地站出来,坚决捍卫幸福的爱情。在望江亭,她
以婆身份为掩护,以切脍献计为借口,以姿色为诱耳,一改贵夫人那
种温文尔雅的谈吐,
雍容华贵的气魄,
绝不再让那种男女授受不亲的
传统思想束缚自己的手脚,
而是从容不迫、
游刃有余地完成了接近衙
内,麻醉衙内,偷取金牌势剑文书,胜利返回四个步骤,唱出了“俺
两口儿做一个中秋月儿圆”
的凯歌。谭记儿那捍卫爱情奋
不顾身的泼辣豪爽,机智勇敢的精神,使谭记儿这一形象光彩照人,
永久不衰。
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中的闪光面,
最易为下层人民所理解,
所赏识,体现出自然纯真的通俗美。
审美只是表象:在18世纪,中国是西方向往的理想国◆记录法王路易十四出场的挂毯
对于17-18世纪的西欧而言,使用“中国造”即代表着上流社会的高雅“品位”。1700年,为了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举行盛大舞会,他的出场引发观者的一片惊叹声:端坐于一个中国式八抬大轿,身着中式服装端坐,正是COSPLAY那些在华传教士们只言片语所记述的中国皇帝。中国人的智慧造物,如何席卷欧洲大陆呢?◆英国皇家植物园 邱园 17世纪的中国塔上流社会们无不以远道而来的中国艺术品为荣,路易十四大动干戈,在凡尔赛宫修建“瓷宫”,路易十五和他的妃子都是法国著名东方工艺品店杜伟司的常客。这样的热潮也由法国宫廷渗透至普通人的生活中,彼时的西欧,尤其是法国人狂热而痴迷于来自中国的物品,收藏、购买、乃至山寨,以体验中国的生活习俗,由传教士与商人们所撰写的中国典籍,常常被迅速出版并被抢购一空。中式的亭台楼阁、山水湖石也被运用到了园林建筑之中,文化上,伏尔泰更是改编《赵氏孤儿》轰动法国,东方题材风靡一时,他对中国的爱近乎谄媚,虽然更多只是借中国讽喻法国时局:“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显然,对于彼时的西方世界,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国。这大概也是距离产生美的最佳案例,百年之后,他们将亲手将这层幻想撕碎,将鸦片与战争散播到他们曾无比向往的帝国。◆无忧宫的中国楼 ◆俄罗斯 叶卡捷林娜宫中的仿中国式建筑在十八世纪的欧洲,中国人的形象是理想的一面,但限于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皮毛认识,大多是生长于一个西方脑袋臆造出的产物。比如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华托与布歇的创作。华托与布歇,可谓是洛可可艺术的代表。◆布歇《中国花园》(局部)洛可可艺术,即风靡于17、18世纪欧洲王室和上流社会的艺术风格,她建立在巴洛克艺术的基础上,展现出一种轻盈飘逸、纤巧华丽的美感。对此,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将洛可可艺术成为“中国——法国式”,在他看来,“洛可可美术的主色调:青和黄,实际上就是中国工艺美术上的两大特征色。而洛可可美术那种独特而美妙的光,也正是从中国網子与瓷器生发出来的。所谓的洛可可美术的主要特征,完全是由中国工艺美术而来”。这样的结论显然过于偏袒中国,而无视了洛可可源于本土的文化脉络,但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布歇 《蓬皮杜夫人像》◆洛可可风格建筑内部华托的青年时期曾仔细研究过中国的绘画,特别是《百戏图》,吸收了中国古代画家们的一些技法,据记载,1708年,华托在跟随其师宫廷画家奥朗德从事装饰工作时,就已画了大约20副中国人物形象,而在文化上也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令他的画有着一些山水画的意境。◆布歇《垂钓翁》比如他的代表作《舟发西苔岛》,整个画面带着梦幻一样的诗意,尤其是在远景和构图的处理上,被认为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对此有评论家认为:“凡时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着之特色也。”◆华托《舟发西苔岛》而华托的中国女神,受限于对中国无任何直接接触,也是一个西方人臆造出来的形象,这位中国女子拥有一副欧洲人的面孔,但穿着的服饰与伞、拂尘等道具明显是中国来品。◆布歇《中国舞蹈》到了布歇这里,黑发女人首次登上了洛可可艺坛,随着在中国的欧洲人(主要是传教士、其次为商人)不断将中国见闻传回欧洲,东方人的面貌相对明确一些了,作为洛可可时期最著名的画家,布歇曾设计过一系列中国主题挂毯,有趣的是,这些挂毯曾被路易十五送给乾隆当做礼品。1742年,布歇在当年的沙龙展出了著名的《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中国花园》、《中国集市》四副作品,画面上描绘了大量的中国物品,如陶瓷、撑伞的中国男孩。在服装上更像是戏装,与当时的清朝服饰有一定距离,但布歇显然是下过功夫的,这些中国男性的形象留着清前期的金钱鼠尾,头戴斗笠,承载着彼时欧洲人对于中国的视觉幻想。◆布歇 《中国捕鱼》这也是中国热的最顶峰了,欧洲上下对中国的倾慕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法国国内矛盾趋于尖锐,大革命浪潮即将到来,1770年后,根植于王公贵族的洛可可艺术衰落,欧洲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古罗马、古希腊,中国热退潮,并被之后的浪漫主义所淹没。那些花园里的中式亭台楼阁,始终彰显着彼时欧洲人的的一个幻想,那就是中国,他们眼中一个可以克服西方文化缺陷的乌托邦。重读历史,便会发现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洛可可艺术的脆弱感惊人的一致。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纵观西方美术史上的许多经典传世名画
不难发现,宗教神话人物的女神,如维纳斯,狄安娜,达娜依是油画中的常客
还有上流社会阶层的贵妇,也是油画中的常客,比如安格尔画笔下的莫第西埃夫人,大卫画笔下的雷加米埃夫人,布歇画笔下的蓬巴杜夫人,克里姆特画笔下的阿黛尔鲍尔夫人,戈雅画笔下的波赛尔夫人
对于道具,镜子经常出现在古典油画中
再仔细一看,道具坛子有时会出现在油画作品中
比如西方十八世纪的画家格瑞兹的作品,《破壶》
画中是一位妙龄少女,俊秀甜美的脸蛋,娇小玲珑的身材,少女手挎一个打破的水壶,若有所思
西方人眼中,水壶是贞洁的象征,象征女子的纯洁
而《破壶》中的少女手挎打破的水壶,暗示少女已经不再纯洁
格瑞兹的油画作品,蕴含浓厚的说教意义,创作这幅画的目的肯定是宣传资产阶级道德观,规劝人们遵守道德底线,洁身自好
水壶象征女子的纯洁,所以安格尔的经典名画作品《泉》,画中抱着罐子倒水的少女,是画家追求的古典圣洁的美丽
画中的少女脸庞端庄秀丽,表情平静纯真,画面圣洁而典雅,不沾染一丝世俗的尘埃
罐中倾泻而下的清澈纯净的泉水,是静穆的画面氛围增添了动感韵律,同时个人拙见,罐中倾泻而出的泉水,是辅助画家表达少女纯洁清灵的辅助道具
《泉》中的少女,罐子寓意少女的纯净
个人拙见,许多经典的传世名画,对于人物题材的油画
画家不仅要画好一个人物的气质,还要以一些道具,突显出画中主人的气质和内涵
比如布歇画笔下的贵妇蓬巴杜夫人,布歇以华贵奢侈的缎子服饰,珠光宝气的饰品,暗示蓬巴杜夫人的尊贵,显赫的社会地位,宫廷的权贵
同时,画面的书橱,书籍和夫人手拿的诗集,暗示夫人的博学多才
但是对于现实主义,描绘底层老百姓贫困生活的油画,其画中的道具肯定就不是这么高级华贵
比如库尔贝的画作《打石工》,画家是为了表达底层劳动人民,贫困,艰难,暗无天日的生活
所以画中的道具,只有铜锅等炊具,锤子,铝锅,补丁,破袜子来衬托底层劳动人民贫困潦倒的生活
在中国,抱坛子的美女经常在画家谢楚余的油画作品中出现
比如作品《陶》,画中的少女抱着陶罐,形象典雅性感,同时不失东方女性含蓄的气质
所以个人拙见,油画中抱坛子的美女,不仅仅是为了突显画面的形式美感,同时画中的精致的坛子也是辅助画家表现女性纯净圣洁的有力道具吧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我
粉丝们,条友们,你们有什么高见呢?
华托和布歇是洛可可风格的画家。这种艺术创作的驱动力是企图从学院的束缚与“规则”中解放,以追求自发性的呈现和新奇感。他们所描绘的题材都是上流社会贵族妇女们的生活。
洛可可最先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路易十五登基,给宫廷艺术家和一般艺术时尚带来了变化。在老国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设计逐渐被有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的元素取代。这些元素在Niclas Pineau的建筑设计上有明显的表现。在摄政时期(1715-1723年,路易十五还是个孩子,政权由其叔摄政)
宫廷生活不再局限于凡尔赛宫,艺术风格亦随之而转变,最初在皇宫,然后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纤细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设计被视为是伴随着路易十五的过度统治而来。 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除此之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
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国高度发展,并受到中国风的影响。这种风格从建筑和家具蔓延到油画和雕塑,表现在让-安东尼·华托和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风格复杂的形象和精细的图腾。不过在这一点上,它已经开始与大量不同的特征融合,包括东方风格和不对称组合。 这种艺术形式在法国迅速蔓延至德国和西班牙等地区,并与当地的风格融合。
18世纪,英国一直视洛可可风格为“法国品味”,较少用于建筑上,主要表现在银器、陶瓷等。当时意大利移民的艺术家像Bagutti和Artari都以石膏作品尝试将洛可可风格带入英国。而爱尔兰的法兰契尼兄弟也作出同样的尝试。随着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洛可可被拿破仑从法国剔除出去。
但到约1830年代,洛可可风潮正逐渐退去时,英国人才开始要“重振路易十四的歌德式风格”,——亦即把洛可可搞错了,并且以大量的金钱,购买经过过份涨价的二手洛可可风格物品,其实当时这些物品在法国几乎无法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