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被称为散文大家,并非指其作品的数量,而是指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而言。
2000年以后,仍然写出新作品的散文大家,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位:
第一位:余秋雨
余秋雨最闻名遐迩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是首发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
进入2000年后,《千年一叹》首发于2001年,也就是他于二十世纪末,随凤凰卫视去世界文明发源地考察归来的笔记。
紧接着,有《霜冷长河》,《借我一生》,《行者无疆》,《晨雨初听》,《笛生何处》,《寻觅中华》,《摩挲大地》,《历史的暗角》等作品问世。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品,每凡出版都能引发阅读轰动,这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形势下,不能说不是个奇迹!也充分说明其作品质量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所以,把余秋雨排在2000年以后散文大家第一名,可谓实至名归。
第二位:季羡林
季老是学贯中西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家。但令人诧异的是,他的散文作品竟然能嬴得众口皆碑。这在学术大家领域,基本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读季老的散文,最大感受是不端学者架子,没有学者最容易犯的咬文嚼字的毛病,字字句句说的都是大实话,大白话,有一种油然而来的亲切感。于朴实中见真情,于真情中见真知,于真知中见灼见,处处闪烁着智慧和睿智的光芒。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他的《牛棚杂忆》,《清塘荷韵》,《留德十年》,《清华园日记》,《朗润园随笔》,《人生絮语》,《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等作品,但凡读起,总有一泓清泉流入干渴心田的感觉,真是名符其实的精神享受。
第三位:刘亮程
刘老师是新疆人。最早写诗歌,后来专攻散文和小说。
他的散文名篇《一个人的村庄》于2006年出版时,我当时正在新疆,读后极为惊诧,想不到偏远的新疆竟有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
刘亮程作为一个作家,在他的村庄里,不仅观察人,而且还观察驴,牛,马,羊,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他把笔下的所有,都赋与了灵魂,具有了鲜活的象征。也走进了学生的课本当中。
第四位:贾平凹
贾平凹是以小说出名的。但我对他小说的兴趣却远没有他的散文喜欢,我认为他应该是个散文大家。
贾平凹写了许多散文佳作,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一一详述。我欣赏他散文的主要原因:
一是语言精道独特,别具一格,脱离了人云亦云的巢臼,读起来别有味道。
二是眼光独道,角度新颖,切入点选的极为精妙。比如《我的母亲》,面对千万人写过的题材,他同样能写出新意。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这无疑就是大家的风范。
当然还有新疆的周涛。北京的邵燕祥,汪曾祺,杨绛。四川的流沙河等人,都可称为2000年以来的散文大家。
《一滴水》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这本童话又名《爱是一滴水》,是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续集。鞭挞了残暴、虚伪、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一些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社会罪恶。通过一滴水来从微观展示出宏观世界中城市人对城市的理解。
中文名
一滴水
外文名
Drop
属性
童话
作者
安徒生
选自
《安徒生童话》
叶延滨的《一滴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哲理散文,本文通过一滴水在诗人、散文家、哲学家三处不同的经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高傲自大,不能正视自我的现状,并给予了委婉的批评。作品名称一滴水
作者
叶延滨
创作年代
2007
作品出处
《写作》
文学体裁
散文
我喜欢毛泽东的诗。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咏物品格梅花动植物数字
译文全译逐句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情感人物写人哲理写雪言志抒情目的景色
译文全译逐句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情感写景抒怀高中古诗景色壮志
译文全译逐句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七绝 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赏析
【注释】: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巜七绝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赏析
【注释】:这首咏蛙诗气魄很大,作者托物言志,以蛙自比:虽是小人物,也有龙虎之姿,也有不凡气慨。
我自己写的《咏蛙》
咏蛙
独坐池塘绿石上
两眼警醒水汪汪
若有谁人来侵犯
扑通一声水中央
快乐一只小青蛙
清澈明净溪边趴
无忧无虑开口叫
天天河边来玩耍
一张宽扁大嘴巴
鼓着肚皮白花花
两只水汪圆溜眼
春来开口叫呱呱
我的回答是否满意?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还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节奏和韵律朗朗上口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中国人民都处于对文学艺术的极端需要中,所以,一旦有好诗出来,立即会红遍大江南北。
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差不远,刚刚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人们精神和生活物质都处于贫乏状态,但是人们对好诗和好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认知大致相同,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是一样的,于是人们方向一致地追求美好,而对美好的界定也基本相同,所以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东西,必然是人们所喜欢的。
比如舒婷,她是我的好友,她的诗作《致橡树》,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我经常参加年轻人的诗歌朗诵会,几十年来,大家都在朗诵《致橡树》。当时舒婷只是一个工人,在厦门,而且做的是翻砂之类的重体力活,这时候她利用休息时间,写了一些诗,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福建省的大诗人蔡其娇去厦门看望舒婷,谈话间说到了关于女性诗人的话题,蔡其娇说到了人们对女性的不公平看法,认为女人应该依附男人,否则很难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茁壮成长。这番话舒婷很在意,蔡老师走后,舒婷难以入眠,心中不断涌起不依附男人的诗句,于是写了《致橡树》。
这个时候,还有许多诗人涌现出来,全国迅速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诗潮潮流,朦胧诗就是那时候出现的,而且一经出来,就风靡全国,雷抒雁、叶延滨等诗人也在这时候涌现出来,他们创作方式和内容不同,但是审美趋于一致,所以很受读者喜欢。
现在的诗人比那时候的多,因为大学的普及,文化程度大部分高了,但是许多人对生活的感悟太小,就写诗,于是诗成了顺口溜。
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文学复兴的时代,更是诗歌风行的时代。
【传媒诗歌类话题】
谢邀。没有诗歌的民族与国度是不堪设想和僵化封闭的;诗是文学的王冠,诗歌水准代表文学高度,也是史诗产生的必要成因。人类思想史、文明史、哲学史、文化史记载,均由诗表述以及歌抒情。这不免要提到,我的多年关注,即凭借辑注者对家严李又然著译真版原件的搜集(经常去逛各大小书店、古旧书市、图书馆或陈列室,去查、去读、去抄,选集、文集、全集⋯⋯),凭借一个父亲写给一个儿子的一部自传、百余封信以及各位文学家、理论家和文学史家给予他的评价或追述——认识的父亲;由此推进拓展“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系列文献辑注。其中,最大的关注是诗歌。
艾青题赠李又然诗集艾青(1942年4月10日《文艺阵地》第6卷第4期《论抗战以来的中国新诗》):“李又然是以信念为教训,他的诗闪着智慧的光。他是企图以诗启示自己和温暖自己的。”于是,由此——完成《又然文存》集纳,即《又然文存》上编(李又然著译)、《又然文存》中编(李又然传略)、《又然文存》下编(李又然研究)、《又然文存》附编(李又然年谱)。且抽编出:李又然散文集《国际家书》、《女人之子》(李又然:诗与译诗)、李又然译著集《语文礼赞》、《又然自传》(李又然:信与日记)增订本⋯⋯辑注者以这样的形式写出的文章,学习众多大家阐述、大师明鉴,与学界乃至大众分享追求真理者的人生!
《女人之子》(李又然:诗与译诗)《女人之子》
这部李又然著译的诗与译诗集冠名《女人之子》。曾经不翼而飞在远隔1321.7公里延安至重庆的《七月》期刊发表,是因为这首诗刚诞生由诗人张贴在延安窑洞里,被丁玲看见后立即寄给胡风的——《女人之子》成为李又然诗的代表作;同一时期,鲁藜拿组诗《延河散歌》给李又然看,当即被推荐胡风见诸于《七月》版面——恰如诗人早在延安期间有诗为证:“同志与同志之间/像星星与星星之间/不是互相挤轧/而是互相照耀”。
《李又然的诗稿》编后记,为李又然诗与译诗集《女人之子》自序《我的诗》;第一句写道:“一向只写散文。最初发表的却是一首诗。以后也写过一些,但总共只十来首⋯⋯”诗人致其长子即本集辑注者的《关于诗》是父子通信选;1977年3月7日信:“爸在东北发表过几首诗,你找找看。是很难找的,因为诗的题目,哪年哪月发表在什么报刊上,爸都忘了。”除“最初发表的却是一首诗”外,上溯辑入上世纪30年代初诗人的诗。
于是这部《女人之子》全集共有:卷一(诗:1933-1979)、卷二(译诗:1933-1957)、卷三(诗论:1946-1979);在数量和种类上极大弥补了诗人自序所念“那十来首诗不见了,自己很可惜,原因在于那是适宜写诗的年龄写的,可能真有几句诗⋯⋯”感动的是,艾青《论抗战以来的中国新诗》写道(1942年4月10日《文艺阵地》第6卷第4期):“李又然是以信念为教训,他的诗闪着智慧的光。他是企图以诗启示自己和温暖自己的。”
果真要愤怒才出诗人么?未必!应该——骂人坑人害人不出诗人;亲情爱情友情更出诗人!这部李又然诗与译诗集冠以《女人之子》就是竭尽揭示出如此一条质朴理念⋯⋯爱人类、为人民的美学思想和自觉意识。因之,辑注者经印证称此一现象为:李又然的诗发现。在中国新诗史上李又然鼓励提携过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藜(《延河散歌》)、胡昭(《光荣的星云》)三位诗人就都成就在各自年代爱和理解的温厚体恤之中。
与新编李又然散文集《国际家书》为姊妹集的李又然诗与译诗集《女人之子》,篇数应该比这集子还多——明知道多篇诗与译诗,仍然未能踏石留印;庆幸诗人各个时期代表性诗与译诗,多少都有抓铁留痕。读诗人《女人之子》结尾句:“忍受难产的痛苦/母亲给了我/第一次的哭声/一个人来到人间的宣言:/我的声音/要永远/像第一次的哭声那样/庄严,/为我的痛苦的/母亲和/母亲们的痛苦/说真话,/去为不爱真理者/而痛哭。”
鲁藜诗并书《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