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服务设计?
一、服务设计的定义
首先,为了更好的理解服务设计,我们从服务设计的定义开始介绍。
服务设计是一门具有整体性,整合性的跨领域专业。
维基百科上对于服务设计的定义是:
服务设计是指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提供者与客户之间的交互,对服务的人员、基础设施、信息沟通和材料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和组织的活动。服务设计可以是对现有的服务进行更改,也可以是创建全新的服务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探索系统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构建一个整体服务框架,并对服务框架中的各类触点进行设计。旨在通过服务来为用户及系统中的 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好的体验和价值。
优秀的服务设计作品集
二、服务设计的起源
服务设计的提出1982,“服务设计”的概念被首次提出。80年代,在论文How to Design a Service(如何设计服务,1982)和 Designing Services That Deliver(设计传递的服务,1984)中首次提出了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这一概念。在论文中,作者首次提出服务蓝图(Service Blueprint),并设置了服务可视线(Line of Visibility)和服务证据(Service Evidence),并以擦鞋服务为例,提出使用服务蓝图来对服务进行进行体验的提升。
服务蓝图
服务可视线
1986,著名设计作家Donald A. Norman在加利福利亚大学的研究实验室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 Centerd Design)”。
Donald A. Norman
1991,服务设计正式在设计学领域作为学科提出。并且也是在这一年,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设计咨询公司IDEO当时的多学科设计团队成立。IDEO对设计思维和服务设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IDEO的设计思维工具和方法,直到现在也是很多服务设计师学习和使用着。
IDEO中国
1993年到1994年之间,Angus和Jenkinson创造了Persona(人物原型)这个工具。这个工具直到现在也是设计师用来根据调研建立用户画像的最好的工具之一,它帮助设计师更好的构建故事的框架和研究目标用户。
1998,客户旅程地图(Customer Journey Map)诞生。现在我们更多的称之为用户旅程地图(User Journey Map)。这个图可以说是服务设计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通常被用来可视化展现无形的服务。
客户旅程地图
20世纪末期,产品服务系统(PSS,Product Service System)的概念开始在设计界流行起来。产品服务系统设计(PSSD,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主要是针对产品服务系统涉及到的战略、概念、产品、管理、流程、服务、使用、回收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设计。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设计的初步发展21世纪初,“服务设计”的概念逐渐明确,在欧美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服务设计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其中包括了Live丨work、IDEO、Frog等,政府内外部的设计机构,如UK Design Council、KISD、Mindlab等也在一直推动着服务设计在实践上的发展。
UK Design Council
同时,在这个时期,服务设计的理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2005年,英国设计委员会(UK Design Council)发布了大名鼎鼎的双钻模型(Double Diamond)。这个设计模型展示了设计工作是一个不断的发散和收敛的思维过程, 也进一步诠释了设计思维。
双钻模型
2005年,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挪威)开始在教育界明确地进行服务设计教育。服务设计的高等教育也拉开了序幕。
奥斯陆建筑与艺术学院
2008,国际设计研究协会对“服务设计”给出了新的定义:“服务设计“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设置服务的功能和形式。它的目标是确保服务界面是顾客觉得有用的、可用的、想要的;同时服务提供者觉得是有效的、高效的和有识别度的。这十年,是服务设计的快速发展期。
服务设计日渐成熟21世纪初(2010-2019)新十年,“服务设计”走向成熟。2010年,《服务设计思维:基本知识-方法与工具-案例》(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Basic-Tools-Cases )在书中首次提出了5个服务设计基本原则:
1. 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应该通过顾客的视角来体验。
2. 共同创造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该被考虑到服务设计流程中。
3. 有次序的:服务应该被可视化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
4. 有证据的:无形的服务应该以物理制品的形式可视化。
5. 整体的:服务的整个环境都应该被考虑。
《服务设计思维:基本知识-方法与工具-案例》
2015年,服务蓝图(Service Blueprint)的方法由Practical Service Design进行了更新,提出了新的服务蓝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让创建服务蓝图更加简单。
2017年,《服务设计实践》(This is service deisng doing)根据服务设计的发展,更新迭代了新的服务设计基本原则:
1.以人为中心:考虑所有被服务影响的人.
2.协作的:不同背景和职能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参与到服务设计流程中.
3.迭代的:服务设计是一个探索性的、适应性的和实验性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来进行迭代.
4.有序的:服务应该被可视化和编排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
5.真实的:需求应该在实际中调研,想法在真实世界中原型化,无形的价值也应该在物理或是数字的现实世界中证据化.
6.整体的:服务应该持续不断地强调跨越整个服务和商业实体中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This is service deisng doing》
三、服务设计的特点
服务设计能够通过探索系统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构建一个整体服务框架,并对服务框架中的各类触点进行设计。旨在通过服务来为用户及系统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好的体验和价值。服务设计是将价值从供应商转移到用户——从医院转移到病人,从企业转移到客户——以一种有效、全面和有吸引力的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系统地了解环境,发现用户的需求,并设计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的触点。可以说,服务设计具有系统性设计理念与全链设计的特点。
优秀的服务设计作品集1
优秀的服务设计作品集2
优秀的服务设计作品集3
优秀的服务设计作品集4
优秀的服务设计作品集5
优秀的服务设计作品集6
系统性设计理念的特点体现在服务设计中强调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这也是服务设计和其他设计专业比较大的一个不同点。所谓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服务系统中,包括内容创造者,服务提供者以及消费者在内的所有参与者群体。举例来说,以一个健康医疗的服务设计方案来说,要改善一个医疗系统提供给终端用户的体验,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不同的健康服务提供人员和不同的前后端接口。比如:终端用户或其家属,医护人员,医院,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医疗产品制造商, 数据处理系统等等。
全链设计的特点则体现在对整体服务框架下触点的设计。从服务的前中后进行全面的考虑,以完善整体的服务体验。在这个点下面,服务设计还有一个小特点,就是设计产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触点一般就是实物,例如产品,品牌视觉材料,包装等等。无形的触点以数字形式为主,例如应用程序,网页设计等。值得注意的是,服务设计的整个过程其实是跨学科的。从设计产出中我们可以看出,服务设计师的设计产出有时会与其他学科重叠。除了上面提到的会与其他设计学科,如交互设计、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重叠,也可能是研究、商业开发、市场营销、人类学、社会学和室内建筑方面等等。
服务设计产出
最后要说的就是服务设计的未来。服务设计从最开始的大多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到如今零售业,银行,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都开始使用服务设计来对体验进行升级。随着新零售的崛起,对线上线下零售体验的融合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产业发现,很多时候用户需要的并不是单一产品,而是整体的服务体验。可以说,这就是服务设计的系统性设计理念与全链设计的特点在发挥作用,让服务设计的重要性在行业之中能越来越被重视。
696工业设计理论哪几本书?
下列书籍可参考,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
《工业设计史》何人可
《工业设计概论》许喜华
《工业设计思想基础》李乐山
《人因工程基础与设计》孙远波
《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江湘云
《设计心理学》诺曼
《情感化设计》诺曼
设计方法:《企业创新101法》
社会创新:《设计,在人人创新的设计》
设计责任:《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服务设计:《服务设计与创新实践》《触点:服务设计的全球语境》《这就是服务设计思维》
了解设计:《设计中的设计》《IDEO,设计改变世界》
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要素》《About face交互设计精髓》《用户体验设计:讲故事的艺术》
逻辑思维:《金字塔原理1、2》
科技:《科技之巅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1、2》
做产品中,坚持“A就是A,不要想着把B的功能和A揉到一起”,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还是其实走入了一个误区?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往往有人提出某个想法,而被下面这样的理由无情驳回: “输入法就是输入法,不要想着让他还能截图、还能发微博……” “锤子就是锤子,他的核心功能就是敲钉子,不要想着让锤子还能当电筒用“ “手机就是拿来打电话,不要想着让手机还是相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往往有人提出某个想法,而被下面这样的理由无情驳回:
“输入法就是输入法,不要想着让他还能截图、还能发微博……”
“锤子就是锤子,他的核心功能就是敲钉子,不要想着让锤子还能当电筒用“
“手机就是拿来打电话,不要想着让手机还是相机、MP3、DV……”
……
总而言之就是,“A就是A,不要想着把B的功能和A揉到一起”
我们一直都在讲“少即是美”,“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难”。很多时候,这种思考方式都有利于我们专注于产品的核心功能。
但换个角度讲, 做整合也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啊。
如果都这么思考,还会有瑞士军刀、iPhone这样的产品诞生么?
如果一味的以此为理由,拒绝新的思路探索,岂非走入了误区么?
做加法还是做减法,如何来把握这个度呢?
~~~~~~~~~~~~~~~~~~~~~~~~~~~~
网友回复:
~~~~~~~~~~~~~~~~~~~~~~~~~~~~
网友回复:
没想明白为什么A+B一定比纯粹的A好的时候,请保持克制如果觉得A+B的思路很有市场前景清晰……请坚持
A+B的模式一直都有人在不断尝试,成功的人就成为了所谓创新,如你所说的瑞士军刀和iPhone
失败的就湮没在历史潮流里,其实他们也确实都创新了,但是创新不等于成功,比如HP很早就开始尝试平板电脑引入触摸屏操作,很新但是没成功
两种观点其实是从不同出发点的不同思考,不是绝对对立的,当A+B不是单纯的A+B而变成一个全新的C时,你就可以考虑C就是C~BlaBlaBla了~
~~~~~~~~~~~~~~~~~~~~~~~~~~~~
网友回复:
先送你三句话:所谓创新,就是找到不同体验之间的关联。(这句是乔布斯说的)
所谓创新,就是链接不同的思想。 (这句是某学者说的,找不到来源了)
所谓创新,就是用新的视角去看待寻常之物。(这句是《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一书的核心思想)
有些感觉了吧~然后具体分析你的问题。这个问题把两个层面的东西搞混了:一个是设计中如何思考和创新,另一个是如何做具体的产品决定。
前半句“A就是A”,从思维的角度讲是蛮幼稚的,也禁锢了创造力。世间万事万物本就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关联着的,或深或浅,或强或弱,或明或暗。没有一件东西是孤立的。能不能看到这些关联,取决于一个人的眼界。思维大师爱德华·波诺的“横向思维”理论,就是提倡从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上面找到创新的突破口。设计界翘楚IDEO公司最擅长的创新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另类的极端场景来激发创新,例如在设计急诊室创新方案时就从观察F1进站换胎过程中获得高效协作的灵感。如果一个人秉着“A就是A”的思维作设计,那他永远是三流的工匠。
对于后半句“不要想着把B的功能和A揉到一起”,是做具体的产品决定,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的,但也不尽然。不存在绝对的做减法就是好或者做加法就是好这样的规则,不然设计也太简单了不是?It always depends。对于某个产品,肯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要从产品的目标、定位这些根本的东西上展开,永远不要忘了你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同时必须从系统的高度去考虑每一个设计决定,任何一个功能加或者不加,都会有正、反两面的影响,一个错误的决定往往是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结果、把另一部分给忽略了。这非常考验一个人思维的缜密性、系统性以及对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
~~~~~~~~~~~~~~~~~~~~~~~~~~~~
网友回复:
任何事情都要分两面去看,都不是绝对的。不管加法、减法,都没有错。
~~~~~~~~~~~~~~~~~~~~~~~~~~~~
网友回复:
看野心是何种程度的如果只想文本输入工具,那就老老实实做输入法。如果还想成为信息分享工具,发微博也很自然
虽然锤子很难做电筒,但「能当锤子的电筒」会给人经久耐用的形象
只拿来打电话的,不是手机,而是它的前辈——移动电话
当然,无论如何,都要首先满足——用户的期待
~~~~~~~~~~~~~~~~~~~~~~~~~~~~
网友回复:
我觉得这句话是错的,当时代在进步的时候,产品的功能越来越显示出集成化的趋势。比如 现在的输入法,我用惯搜狗的,搜狗有个皮肤是豆瓣电台皮肤,就可以用来听音乐。
以前的手机,听歌看电影什么的……都是幻想,但如今,什么揉合在一起。这部挺好么?
~~~~~~~~~~~~~~~~~~~~~~~~~~~~
网友回复:
这其实是产品功能、与易用性之间的博弈功能少了,满足不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但更多的功能会增大用户的学习成本,让用户感到无所适从。
找准用户目标群体的定位:
专业设计人员对图片处理的高需求,他们对工具的学习难度有较高的预期,所以有了photoshop这样的难学但强大的工具。而普通90后少男少女们需求只集中在各种PS,光影魔术手这样的易用软件就有了它的市场。
研究用户习惯:螺丝刀经常使用在光线暗淡的地方,所以整合了LED小灯的螺丝刀大受市场亲睐。购买香烟的用户经常购买避孕套,所以香烟和避孕套放在一起增加了两样产品的总销量。
总而言之,最好的产品就是在 易用性和功能的博弈中找到一个最优解。当然,最好的产品几乎不存在,因为商业公司需要考虑的更多:成本、利润,成本又涉及到了市场定位、技术实力等等等等…利润又关乎到品牌、运营、管理、商业竞争等等等等…
考虑越多,反而忘了最初的目的——做最好的产品,但乔教主做到了“stay foolish”
Make the best
Sell ??the most expensive
~~~~~~~~~~~~~~~~~~~~~~~~~~~~
网友回复:
瑞士军刀 还是刀 iphone也还是phone根据不同的问题 分一面 ,分两面或多个面去看
~~~~~~~~~~~~~~~~~~~~~~~~~~~~
网友回复:
我觉得其实这个不难理解1)当我们还没把A做到最好,做到完美,就何必急着+B呢,有可能因为+B而导致原来的A,变成了A-;这时候用户很可能宁愿用一个完美的A ,也不要一个不好用的A+B;所以才会有“A就是A......”
2)如果当A已经几乎完美,+B后,是一个完美的A+B,这时候,用户还是很愿意用A+B的,同时,这个B也正是用户想要的
3)比如你说的IPhone,其实不仅仅iphone,现在的手机已经不是以前的手机(A)了,现在可以叫做“移动互联网终端”;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A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B是用户正需要而缺失的,这时候就用已经完美的A,加自己擅长的B,组成A+B;
4)少即是美,也有叫少即是多,就是要把这少的东西A做精做好,就是美的,就是强的;否则做的再多B也是徒劳,还不如把多余的时间精力用在还没完善的A上
5)任何事都没有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什么时候+B,什么时候不+B,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市场需求、自身条件而定的,当锤子不叫锤子的时候,输入法不叫输入法的时候,就是应该+B的时候,这就要看各自的市场分析,到底加什么B了
~~~~~~~~~~~~~~~~~~~~~~~~~~~~
网友回复:
大家是否有印象,在手机下载了N合一的应用,又能查天气,又能查火车票,结果还是用专门查天气的查天气,专门查火车票的查火车票?这说明用户只会记住一个产品最核心的1,2个点。A里面要不要加B,取决于A给用户带来的烙印是什么,你加的B是否能增强这种烙印。比如输入法,你增加词库同步、智能联想方面的东西是增加这种烙印的。而你增加微博,就有点不知所云了。
ideo全称?
ideo设计公司的全称美国ideo设计有限公司。
ideo设计公司由一群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创立于1991年。1991年,大卫·凯利设计公司(DavidKelleyDesign)和IDTwo合并成为IDEO公司,大卫-凯利曾于1982年为苹果公司设计出第一只鼠标,而IDTwo则于同年设计出了全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那台Grid笔记本电脑现在陈列于纽约现代美术馆。2018年12月18日,IDEO入选2018年度(第十五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排名第234。
交互设计领域有大师这一说吗?
谢邀,交互设计虽然很“年轻”,但还是有所谓的大师,任何领域都有牛人,可能就是题主所谓的大师。
辛向阳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现沈阳建筑大学)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本科,2000年获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双专业(平面设计、油画)艺术学士;艺术史副学士,2002年获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交互设计硕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的第一个交互设计专业是辛向阳教授于香港理工大学创立的,不说其他一些作品,光光凭这“第一个”,就能得出辛教授对中国交互设计的教育算是开山级别的贡献了。
当前因为设计的需求和产业的要求,很多人都可以成为交互设计师,长期来说,如果他们不去深入探讨这一学科的本质的话,几年以后可能就会落伍的。 ——辛向阳比尔·莫格里吉
英国知名产品设计师,工业设计教授,交互设计书籍作者,同时也是工业设计顾问公司IDEO的创办人,美国古柏惠特设计博物馆的指导长,以采纳人性工程的工业设计理论著名,曾在1979年设计出的第一台贝壳式笔记本电脑“Grid Compass”,至今仍是可携电脑的主流外型,并荣获2010年菲利浦亲王设计奖。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它由比尔·莫格理吉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他一开始给它命名为“软面”,由于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起和当时流行的玩具“椰菜娃娃”,他后来把它更名为“Interaction Design”,即交互设计。所以莫格理吉算是所谓意义上的“交互设计之父”吧(同时也算是笔记本电脑之父)
西门子睿致开关属哪个档次?
西门子睿致系列开关面板( 大气上档次)
一 外观:表面如钢琴烤漆表面二 接线:全部桥接式容线系统三 强大功率:开关全部是16安培负载电流四:隐藏式LED灯,即起到夜间指示的功能,又不会影响睡眠的恬适温和五:设计领先 和苹果手机一个设计公司的IDEO设计公司历时3年脱颖而出,并荣获了2013年设计界的奥斯卡IF国际设计大奖高端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