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谭嗣同代表作品有什么 谭嗣同的名句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在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之后,谭嗣同襄助父亲谭继洵举办新政,《洗浮山》《恶虎村》《盗御马》和《八腊庙》《洗浮山》讲的是黄天霸和贺天保、濮天雕和武天虬是结义兄弟,帮助施世纶攻打浮山,黄天霸担心他路过恶虎村会被结义兄弟濮天雕和武天虬劫杀,潜入庄子救出施世纶,黄天霸烧了庄子跟随施世纶上任;《盗御马》讲的是窦尔敦...

谭嗣同的名句?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入都别友人》

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武昌夜泊》

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

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

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战场。

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

《过战鸟山》

冰玉相生愧独顽,

可儿豪胆镇心关。

悲秋剩有桓宣武,

雪涕重经战鸟山。

己亥杂诗谭嗣同?

《己亥杂诗》作者不是谭嗣同,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组诗作品。

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组诗运用多种手法,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雄奇又有哀艳。

龚自珍久在京城,冷署闲曹,才高豪迈,遭受时忌,因父亲年逾七旬,又叔父文恭公适任礼部堂上官,例当引避,于是乞养归四月廿三日,辞官南归,离开北京,七月九日抵达杭州家中。后往苏州府昆山县,料理羽埁山馆,以安顿家小。九月十五日,北上迎接已离京的妻小,至河北省固安县迎候。十一月二十二日,携妻何吉云,子橙(昌匏)、陶(念匏),女阿辛等南返,十二月二十六日(1840年1月30日),到达羽球山馆,后一直定居于此。在南来北往的大半年时间里,作者写下三百一十五首绝句,取名《己亥杂诗》。

谭嗣同与蔡锷的关系?

蔡锷是谭嗣同的学生。清朝末年,举国上下,救亡图存。继洋务运动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在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之后,各地改革变法,举办新政,谭嗣同襄助父亲谭继洵举办新政,成立时务学堂,培养维新人才,而当时,蔡锷就在时务学堂读书,与谭嗣同有师生之谊。

写清朝的京剧有哪些?

感谢好友史海钓客的邀请,我是新霁。

京剧衣箱里虽然有清装,但是不代表清朝背景的剧目就有很多很多,大部分时候穿清装的人物都是古代少数民族和番邦后妃,比如铁镜公主、代战公主等等,以前清朝背景戏都是取材于《施公案》,写几出我看过的京剧清朝戏哈:

出自《施公案》的有:《洗浮山》《恶虎村》《盗御马》和《八腊庙》

《洗浮山》讲的是黄天霸和贺天保、濮天雕和武天虬是结义兄弟,他们在恶虎村聚义,人称四霸天,有一天于六、于七在浮山造反,施世纶派卢志义探山,卢志义被杀,贺天保误以为是黄天霸被杀,帮助施世纶攻打浮山,结果被于六杀死,贺天保托梦给黄天霸,让他替兄复仇,黄天霸来到浮山,抓获于六,于七潜逃;《恶虎村》讲的是施世纶收绿林好汉黄天霸为己用,施世纶升迁,黄天霸担心他路过恶虎村会被结义兄弟濮天雕和武天虬劫杀,于是偷偷跟着施世纶,果不其然施世纶被擒,黄天霸联合镖师李堃,潜入庄子救出施世纶,黄天霸与义兄们反目,发毒镖杀死武天虬,用酒缸砸死濮天雕之妻,濮天雕自刎,黄天霸烧了庄子跟随施世纶上任;《盗御马》讲的是窦尔敦被黄天霸的父亲黄三太打伤,来到连环套安营聚义,后来清太尉梁九公赶着御马到围场行猎,窦尔敦进入御营盗走了好多匹御马,留下黄三太的名字,梁九公失马找黄天霸问罪,要求他限期找到盗马之人,黄天霸来到连环套与窦尔敦相约比武赌马,窦尔敦的好友朱光祖怕比武有闪失,就夜间盗走窦尔敦的金双钩,留下黄天霸的钢刀,第二天劝说窦尔敦献马归案;《八蜡庙》讲的是淮安恶霸费德功仗着有宝剑和毒箭,称霸一方,在八蜡庙见到秦婀娜美貌,杀死她的丫环,强抢逼婚,秦婀娜宁死不从被他打死,金大力得知此事告诉了施世纶,褚彪献计与黄天霸的妻子张桂兰、贺仁杰装扮成农民,路过费德功家门口,费德功掳走张桂兰,张桂兰盗走宝剑和毒箭后,黄天霸、朱光祖跟费德功打斗,黄天霸夫妻被擒,关泰和金大力救出他们,一起擒获费德功。

京剧《盗御马》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铁公鸡》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兵败,派张嘉祥和吴占鳌到大臣向荣大营诈降,被向荣识破,反派部下伪装张嘉祥夜间到太平军营中偷袭,天亮又让张嘉祥出战,太平军中计了,怒杀张嘉祥的妻儿,张嘉祥只好投靠向荣,吴占鳌劝说张嘉祥刺杀向荣,反被张嘉祥所杀,告知向荣,向荣十分感激他,为他改名为国梁,将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长女不从,上吊自杀,向荣又把次女许配给他,张嘉祥愿意效忠向荣。清军铁金翅与向荣不和,请向荣赴宴而除掉他,张嘉祥扮成马夫跟随,向荣酒醉,四面被人放火,张嘉祥冲进火海救出了向荣。

《珍妃》

光绪皇帝选皇后和妃子,看上了美丽的长叙家二小姐想把玉如意给她,被慈禧太后阻拦,无奈只好把玉如意给了那拉氏封为皇后,长叙家的二个女儿被封为了瑾妃和珍妃,珍妃聪明又漂亮,深受光绪皇帝的独宠,珍妃还支持光绪皇帝推行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惹着慈禧太后对她很不满意,维新变法失败后,珍妃帮助康有为出逃,被慈禧太后幽禁。八国联军攻破紫禁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隆裕太后和瑾妃出逃西安,命令太监把执意留在紫禁城的珍妃推入井中处死。

《谭嗣同》

谭嗣同积极参加戊戌变法,不想光绪皇帝推行的变法,被慈禧太后终止,光绪皇帝希望康有为等人设法救主,谭嗣同来到法门寺找袁世凯,希望他能支持变法给予应援,结果袁世凯告密,谭嗣同被捕,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五人在菜市口英勇就义。

《秋瑾》

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国事衰弱,秋瑾放弃家庭,到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在绍兴大通师范学堂任教,跟徐锡麟一起创办报纸,组织光复军起义,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英勇就义,秋瑾因叛徒出卖被铺,面对清政府的审讯,宁死不屈,最后慷慨就义。

《火烧望海楼》

清朝同治皇帝时期,英法传教士在天津三岔河口地区,建立教堂被人称为望海楼,神父仗势欺人,欺压中国老百姓,马头工人马宏亮的妹夫范永允被神父霸占了产业,范永允等人到衙门告状,县官刘杰却无能为力,教徒们更加得意忘形的欺压百姓,刘黑的父亲被打死,马宏亮的妹妹被强暴、外甥被诱拐进教堂害死,百姓愤怒至极,在马宏亮和刘黑的带领下再次到衙门告状,刘杰受法国领事西门偏袒教堂,用枪打死数人,百姓怒杀西门和神父,一把火烧了望海楼。

新编的有《廉吏于成龙》《宰相刘罗锅》《瘦马御史》和特别糟糕的《走西口》

谭嗣同简介?

1、个人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2、主要成就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3、人物评价 国家积弱当有勇士赴汤蹈火,才能震撼国人,谭嗣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大义。

面对生死,文天祥与谭嗣同面临选择时的区别有哪些?

老陈来回答:

文天祥与谭嗣同是中华民族不同时期具有崇高气节且影响深远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各自的家国认同和民族认同、各自的学识眼界和担当操守等,都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

虽然他们都生活在专制及家天下的政治体制之下,但二人对此政体的认识和理解并不一致,他们的家国认同与民族认同也存有较大差异。在家国危难之际,虽然二人皆选择以死明志,但不同的生死观和节义观使得二人所死之“志”并不完全相同。

文天祥与谭嗣同二人在可以自由面对生死时,却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确实值得惊讶。惊讶之余,仔细对比其中的某些事项,可以发现二人仍有一些值得思考的不同之处。

一、对彼此政体的认识和理解不一样

他们虽然都生活在专制及家天下的政治体制之下,但二人对此政体的认识和理解并不一样。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时代发展及西学东渐,士人对国家政治体制及世界政治形势有了更为宏观及清楚的认识。

文天祥生活的时代,自然还没有“西学”,也谈不上对其他国家政治体制有什么认识,专制政体及家天下制度,在文天祥看来是理所应当甚至是“自古如此”的,他不可能去挑战或反对这种政体或制度。

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传统中国所信奉的道德要求和义务规范,辅助王室治国平天下更是传统士人普遍的道德理想和人生追求。在文天祥看来,宋室覆亡,其责不在这种家天下的政治体制,更不在皇帝,而在奸佞当道、小人误国,至于文明礼仪的大宋王朝为何被其他民族所灭,他是无法从政体、治道、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和理解的。

而在谭嗣同生活的时代,西学东渐早就如火如荼,尤其是清王朝的国门被西方列强以利炮坚船强迫打开,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开眼看世界”,重新认识这个古老的国家,并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不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是建立在对专制政体及家天下制度的反思基础上,可以说,专制政体及家天下制度已逐渐失去人心。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从政体及治道上来思考国家问题,也说明生活在专制政体下数千年的中华士人开始逐渐清醒觉悟了。

二、二人的家国认同与民族认同存在较大差异

在传统中国的版图意识中,“中国”即是天下的中心及世界的中心,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地方,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为此中心之外的野蛮、荒芜、未开化之地。

在文天祥眼中,元人不过是一些野蛮无知之徒,在内心深处,他是绝不认同这类民族的,所以他说“自古皆有死,义不污腥膻”。于文天祥而言,他只认同且效忠于生他养他的那个“国家”,一旦这个国家覆亡,“忠臣不事二主”,他就只有一条就义的路可以选择,其他民族或“国家”是他所不愿也不能容身的。

而谭嗣同受过西学教育,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开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世界大同主义者”,在他眼中,各民族是无差别的,各民族人民都是平等的,他对之一视同仁。

虽然文天祥、谭嗣同的家国认同与民族认同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但他们的爱国之心是无别的,他们高尚的气节精神是无别的,这是今天我们应该发扬的重要精神。

三、以死明志的“志”并不相同

在家国危难之际,虽然二人皆选择以死明志,但二人所死的“志”并不相同。

文天祥自幼受到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思想的熏陶,“三纲五常”于他而言,乃是天经地义之事,他不能也不愿违背“三纲五常”。儒家圣贤观、忠贞义烈的臣子本分及士人高风亮节的荣誉感,不仅是他所死之“因”,也是他所死之“志”。可以说,文天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宋王室之“忠节”才主动选择死亡,彼时他完全也可以如留梦炎(1219—1295)等人,这个与他身份官职一般的状元宰相,降元自保,但他终究并未选择这条路。而后者降元后,官至丞相,这恰恰也是元室对文天祥愿降之后的承诺。

而谭嗣同,虽然其死亡有忠的因素,却并非完全死于“忠”,而更多的是死于“义”、死于“诚”、死于“报”。他的死是历史、时代、环境、个人气质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对谭嗣同来讲,光绪帝对他有知遇之恩,虽然他反对专制,但他并非是要取消“帝制”,他只是希望改良“帝制”,使之更适合社会发展、民生需求。

然而,就在他被光绪帝授予四品卿衔之后的第16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这就是谭嗣同绝笔信中所说的“八月六日之祸,天地反覆”。大事未成而中途流产,出师未捷而皇帝被囚,谭嗣同是极度自责且悲愤的,出现这样的结局,他一定自感难辞其咎,在内心深处,他定会认为自己辜负了“我圣上”的青睐与重任。当此之际,“士为知己者死”,谭嗣同自然会选择以一死来报答光绪帝的知遇之恩。

谭嗣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自己应该为这个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愿意用自己的热血为“变法”启幕,愿意用自己的牺牲“基奠”国之昌盛,可以 说,他的担当意识是非常强烈且浓厚的。

四、二人的生死观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在文天祥看来,生死不过一气耳,这显然是受到北宋思想家张载“气本体论”的影响。张载认为:

“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其散无数,故神之应也无数。虽无穷,其实湛然;虽无数,其实一而已。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反原者,其游魂为变与!”

在文天祥眼中生死不过如梦,但“天理”却是永恒不灭的,个人的骨气节操也是千古不磨的,这是文天祥之所以可以坦然面对死亡的思想根据。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现在还没有太多资料可以证明文天祥认同佛道生死观,但谭嗣同却受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生死观的极大影响。

“人是永不死之物。所谓死者,躯壳变化耳; 性灵无可死也。且躯壳之质料,亦分毫不失。西人以蜡烛譬之,既焚完后,若以化学法收其被焚之炭气、 养气与蜡泪、蜡煤等,仍与原蜡烛等重,毫无损失,何况人为至灵乎? 此理不深,愚夫妇亦能解。愚夫妇 能常念此,则知生前之声色、货利诸适意事,一无可恋,而转思得死后之永乐,尤畏死后之永苦,于是皆 易相勉于善。”

谭嗣同受净土宗的影响尤深,在《戊戌北上留别内子》这封信中,他写道:

“戊戌四月初三日,余治装将出游,忆与内子李君为婚在癸未四月初三日,恰一十五年。颂述嘉德,亦复欢然,不逮已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此迦陵毗迦同命鸟,可以互贺矣。但愿更求精进,自度度人,双修福慧。诗云: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生生此 缔缘。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在谭嗣同看来,道业精进,则莲台可期,世间生死皆是无关紧要的,死后的净土世界才是真正的、可靠的且最好的归宿。

对于谭嗣同来说:既然只手不能廓清宇内,双剑不能尽斩奸佞,与其睁眼宝刀空老,何如热血荐献轩辕?

谭嗣同期冀用他的鲜血刷新这传统保守的古国,渴望用他的骨气唤醒那沉睡无觉的国人,更希图用他的节操和坚守为后来者做楷模和榜样。

结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斯人已去,馨香永芳,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极其丰富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一个人的节气操守,在生死之时最能显现,文天祥和谭嗣同的历史时空相差数百年,但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却都愿“杀身成仁”,以仁成道,这种气节是悲壮英烈的,这种精神是无愧于天地的,更是值得我们今天传承与发扬的伟大民族精神。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