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武侠小说吗?
首先要感谢题主的邀请!
如果要问《水浒传》是武侠小说吗?我的理解,它不算是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的特点有三个方面:人物多是侠义行为的豪侠之人,主要靠诉诸武力来解决问题,有详细的武打场面描写。《水浒传》满足了第二、第三个条件,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的确是主要靠诉诸武力,而且书中也有比较详细的武打场面描写。却没有满足第一个条件,《水浒传》的人物多数不是侠义行为的豪侠之人,反倒是很多穷凶极恶、残忍嗜杀之人。
为什么说《水浒传》的人物多数不是侠义行为的豪侠之人,反倒是很多穷凶极恶、残忍嗜杀之人呢?
《水浒传》梁山108名好汉,真正行侠仗义的,充其量也只有鲁智深一人而已,至于武松、晁盖、孙二娘、宋江等人都算不上行侠仗义的豪侠之人。鲁智深虽然冲动、胡闹,但大体上,他的行为是符合行侠仗义这个标准的。
武松杀西门庆和潘金莲是为亲哥哥武大郎报仇,在十字坡酒店制服孙二娘是为了自保,醉打蒋门神是充当了施恩这个黑恶势力的打手,血溅鸳鸯楼则更多的是泄私愤的滥杀行为,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正儿八经的行侠仗义的行为。而且武松嗜酒如命,动辄蛮不讲理诉诸武力,哪里有半点侠义的风范呢?
晁盖等七人劫取生辰纲,也并不是行侠仗义的行为,他们只是觉得“不义之财”不取白不取,不取则有违天道。更大程度来说,他们劫取生辰纲是为自己打算,和打家劫舍的强盗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晁盖等人上了梁山之后的作为,名义上是把王伦的“打家劫舍”升级为“劫富济贫”,实际上呢?劫富倒是有,济贫却并不见得。
孙二娘则更是离侠义二字相去甚远,她和丈夫张青的所作所为就是杀人越货的强盗,草菅人命毫不手软,多少无辜的人性命葬送在他们夫妻二人手里,连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都不放过,把人用蒙汗药药倒了之后,将人杀死,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这种行为实在是已经凶残嗜杀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最后再看看宋江的所作所为算是行侠仗义吗?宋江最大的义举就是“义释晁盖”,为晁盖等人通风报信,救了晁盖等七人性命,才有了后来他们在梁山上的一番作为。这个论起来,也算不上什么行侠仗义,顶多算比较讲义气,和“侠”却没有多大关系。再到后来宋江结识、拉拢若干江湖好汉,都算不得什么“行侠仗义”,只不过是他个人经营他的人脉,为日后施展自己的抱负打下了基础而已。宋江有的行为甚至是大大有违侠义之道,比如为逼迫青州指挥司总管兵马统制秦明入伙,派人去把数百百姓人家烧做白地一片,这个经常把“休要害一个百姓”挂在嘴边的“及时雨”宋江,指使手下如此滥杀无辜,手段之残忍恶毒,几无匹敌。
水浒传长篇什么体小说?
都是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作品西游记:浪漫主义水浒传:第一步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你认为《水浒传》是一本什么名著?
民间有句话说得好,“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年轻人不适合读水浒,因为看到的都是杀人喝酒,恣意妄为。
水浒讲的其实就是宋朝的古惑仔,虽然不乏情义在里面,但说到底,他们是黑社会,是大毒瘤。所以少不读水浒。 宋江这个人非常有意思,在没上梁山之前,是个公务员。不过这个公务员干得并不称职,他喜欢结交黑社会,做的都是徇私舞弊的事情。而且他还包养小姐姐,人品很低劣的。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本意也不是抱打不平,不过是唱曲的小娘冲撞了自己,而郑屠镇关西的名号冲撞了他的上司大小重经略相公。
还有李逵也无非是个泼皮流氓,以至于他的本分农民大哥都不想理他。 祝家庄的人不给梁山交保护费于是梁山就一鼓作气把他们给灭了。
洪太尉把108恶鬼放出来构成了天罡地煞为祸人间的孽缘。水浒一书中,没有读书人,没有将相才。有的只是三教九流和偷鸡摸狗。唯一的风流人物是道宗皇帝,所以108将里没有姓赵的,乃是因为这些流氓没有登得上台面的。 拉卢俊义上山是典型的逼良为娼。 中国的封建帝王制,导致了史书在评论功过的时候,功也帝王,罪也帝王的传统。国家的蛀虫太多,世人都挖空心思想“大秤分金,小秤论银”。
所以遍地的流氓痞子,官不官,民不民,都跑去奸淫掳掠去了。最后这些罪责都归到道宗皇帝上,所以这部小说真正想说的,并不是什么梁山好汉。是说的宋徽宗不合时宜的一生罢了,可怜生在帝王家,纵使是好人却背罪。PS:道宗皇帝的某些嗜好确实带来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可是这他妈就是皇帝的生活啊,皇帝就该这样生活啊。盛世明君也是这样过的,只不过恰好没玩脱而已。 末尾宋徽宗给宋江平反,然而那些搬弄是非的小人,如童贯,高俅之流仍然手掌大权。
这乃是寓意大宋从下到上都是宋江这样的下作公务员,只知道损公肥私,狗咬狗一嘴毛。江山要败,君有罪,非君之罪。哪里是什么狗屁梁山好汉? 金圣叹先生点评的是水浒的文字功底,非常过瘾。不过后世却大多沉迷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任侠作风之中,文化修养太低,误读经典。以至于在众人的推手之下,《水浒》竟然被视为替天行道,这实在可惜。
《水浒传》可能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全以白话文写就的长篇小说,与之同时代的作品基本还保持着半文半白的形态。这是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其次,水浒虽然取材自相当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但作者将原本各自独立的故事融为一体,框架非常完整。无论杨志卖刀还是武松打虎,无论风雪山神庙还是倒拔垂杨柳,每一段情节之间都有一定的内部联系和因果关系,前七十一回尤为出色。
再次,水浒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其中特别出彩的主要角色就能列举出十多个来。一个场景之内十几个角色,可能每个人只有两三句话,但是个个不同。其他只出现一两次的小角色,也常常能通过短短几句描述跃然纸上。
最后,水浒的情节发展生动而曲折,用激烈的内在冲突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前进,关键之处总能调动读者的情绪变化,时而让人血脉贲张,时而引人潸然泪下,这份功力真是不寻常。
作为通俗小说,水浒在以上这些方面几乎是难以超越的,私以为远胜于隋唐、说岳等同类小说。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题主未必对这一题材有兴趣。只不过,我认为如果纯以文学的眼光去看(不涉及价值观),这部书还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水浒传》这本书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要说《水浒传》名字的来历,先要说说《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
这个事儿其实是一笔糊涂账。比如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署名就写着“施耐庵、罗贯中著”。而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十回本《水浒》,署名则写着“施耐庵著”。
这种署名的不一致,只是《水浒传》作者糊涂账的冰山一角。比如有人认为作者是施耐庵,有人认为作者是罗贯中,还有人认为是施耐庵、罗贯中合著。认为是合著的又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施耐庵作罗贯中续写,有人认为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有人认为是施耐庵作罗贯中改,有人认为是罗贯中作施耐庵改。简直都可以做排列组合题了。
一般认为,《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成书的作品。而施耐庵、罗贯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甚至是不是实有其人,或者只是个虚构的化名,都说不清楚。对了,要是你读到这里还心里打鼓,那就跟你明确一下吧,《三国演义》的作者署名就是罗贯中。
四大名著的出现,远的距今六七百年,近的不过两百多年,为什么连作者是什么人都不能确定?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诗文才是文学正宗、大道,小说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所以,小说作者大多数是游戏、消遣之作,自己羞于提及,读者也不太在意。
此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是作者的独立创作以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在早期的民间集体创作基础上,到后来由作家再创作而成的,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比如南宋时已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等说话篇目。元杂剧更是有许多“水浒”的戏目,今天我们知道的有几十种,其中有剧本完整保存下来的就有大概十种左右,如康进之的《黑旋风负荆》、李文尉的《燕青薄鱼》、李志远的《还牢陌》等。这些故事和人物在后来的《水浒传》中都能看到影子。
宋朝末年,出现了《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和绰号。到了元初,水浒英雄由36人发展为72人,最后发展到108人。
据说,施耐庵根据这些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终于写成《水浒传》这部书。但当时的名字还叫《江湖豪客传》。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弟子,看到老师写的这本书后,提议起名为《水浒传》。“水浒”即“水边”之意,这里有“在野”的含义,并且借用了《诗经》里“古公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个典故。施耐庵听到这个建议觉得非常好,就欣然采用了。
顺便说一句,《水浒传》有多种英文译本,其中最有名的有两种,一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女士在20世纪中后期翻译的七十回版《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另一是中国籍的美国犹太裔学者沙博理先生在文革期间受命翻译的一百回版《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汉)。
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新垛镇。
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水浒传还可称为什么?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初名《江湖豪客传》,一般简称《水浒》,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被后人归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全书定型于明朝。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而罗贯中则做了整理,金圣叹删节为七十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