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迷惘的一代最有代表作品,以及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1、什么是“迷惘的一代”?
- 2、海明威,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迷惘的一代”小说家
- 3、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愤怒的一代,在美国历史上各是咋出现的?肯请帮忙
- 4、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 5、为什么《太阳照常升起》会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 6、迷惘的一代”是指哪些作家
什么是“迷惘的一代”?
; “迷惘的一代”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从美国女作家斯泰因为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而得名。“迷惘”是指这一流派的作家所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这一流派的作家大都是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开始成熟起来的作家。战争在他们精神和肉体上留下了严重的创伤,以致产生一种心灰意懒失望迷惘之感。所以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反战情绪强烈,对资产阶级传统的道德、理想和信仰持否定态度。但是,由于他们是从个人角度去对抗整个社会,所以常因无力改变现状而陷入绝望,作品中怨恨多于愤怒。艺术上,他们都才华出众,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也具有开拓精神,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海明威、菲兹杰拉尔德、福克纳等。
海明威,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迷惘的一代”小说家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是美国“迷惘的一代”小说家中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在所有的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海明威的作品以他永远打不败的“海明威式英雄”(Hemingway Hero)、以他干净的语言背后所释放的魅力和蕴含的深意、以他娴熟的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的技巧成为可读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作品。除了作品之外,海明威的人格魅力、他在欧洲的战场、非洲的原始森林、西班牙的斗牛场、古巴的海面上所成就的他的传奇一生,都使他成为世界上千千万万读者膜顶崇拜的“海明威爸爸”(papa Hemingway)。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芝加哥郊外一个医生的家庭,儿时随父亲一起钓鱼狩猎,这些经历后来成为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他中学毕业后成为报社记者,这对他日后作品的内容和文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明威参加了志愿救护车队来到前线,这期间的战争生活为他的名著《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和许多短篇小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
1926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年代》(In Our Time,1926),以简洁的文笔和不露声色的表达风格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1926年发表的成名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描写战后一批流落欧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灭感,奠定了海明威在文坛的地位,使他成为“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以他在意大利战场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一对恋人的幸福被战.争摧毁的悲剧;《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题,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写一个美国志愿.兵在残酷的战.争中如何勇敢地面对死亡。
他的最后一部小说《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描写了一个古巴渔民面对失败时的顽强拼搏精神,此书为他赢得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及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他不堪病痛的折磨而自.杀。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既描写人类面临的灾.难和虚空,又表现人在逆境下的勇气和尊严。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可能会表现出迷茫绝望,但他们总能谈笑风生,保持着“grace under pressure”(压力下的优雅)。他的文风继承了马克·吐温的口语体传统,语言精练生动,叙述简约自然,却蕴含丰富的意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Death in theAfternoon,1932)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 one-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程度的表达。海明威的“冰山”象征着他在创作实践上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他强烈的创作个性,在美国文坛上开一代文风,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愤怒的一代,在美国历史上各是咋出现的?肯请帮忙
1、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是美国文学评论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的总称。他们共同表现出的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失望和不满。
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这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合战后的世界,可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可现实是残酷的。于是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感官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价值观,用叛逆思想和行为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2、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
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
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3、愤怒的一代
原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流派。该派均为青年作家,他们以虚无主义态度否定一切,要求摆脱一切传统束缚,拒绝承当任何社会和家庭义务,追求所谓“绝对自由”的生活:吸毒、酗酒、偷窃、同性恋等。在艺术上则主张抛弃传统手法,提倡随意发挥。
其作品形式上大多支离破碎,内容上消极颓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美国社会的反叛。后指对现实不满而又无所作为、甚至沾有恶习的颓废青年人。 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艾伦·金斯堡《嚎叫》、威廉·博罗斯《裸体午餐》。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段时期的主流文化曾不顾一切的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牢靠的文化新秩序,然而在知识界却有一股强大的潜流抵制这种强硬的文化秩序,他们追求自发的艺术创作,反对扼杀人们心灵的力量,他们怀有渴求无序、狂欢状态的浪漫主义情怀。
“垮掉的一代”就是这一潜流的代表,然而他们却不是这一运动的唯一参与者。在杰克·克鲁亚克写作“无意识散文”之前,就有许多艺术家开始追求摒弃规则的自我表达方式。比如宣扬即兴创作的爵士乐,以及所谓“抽象表现主义”者的创作等。
同时,战后还有许多其他艺术家对现有的文化规则持鄙视态度,他们反对社会秩序压抑天性和自我表达。例如作曲家和作家约翰·凯奇以及画家罗伯特·罗森堡等。威廉·博罗斯在出版《裸体午餐》之后开始采用布利翁·吉辛的“切碎”技巧写作,这一技巧和凯奇的“机会操作”技巧十分相似。
“垮掉派”文人并不是战后实验性文学创作的唯一实践者。许多其他小流派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包括:
“愤怒的青年”是战后出现在英国的一个流派,人们经常将其和“垮掉的一派”互相比较;
“黑山诗人”;
“旧金山文艺复兴派”可以看作是从“垮掉的一代”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独立的流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对“垮掉的一代”产生了影响。英国18世纪诗人威廉·布莱克对艾伦·金斯堡的影响非常显著,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风格在金斯堡的诗作中也得以体现。
杰克·布莱克的小说《必败无疑》对威廉·博罗斯的影响非常显著。法国意识流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在“垮掉派”文人中广泛传播,很可能是克鲁亚克卷帙浩荡的自传的灵感来源。
还有一些其他作家和文学流派对“垮掉派”产生了影响,包括亨利·大卫·梭罗、意象主义诗人、所谓的“客观主义”作家亨利·米勒等。这些影响体现在:
盖瑞·施奈德早期曾阅读埃兹拉·庞德的作品,并因此对日本和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曾经鼓励“垮掉派”文人创作,并为金斯堡的《嚎叫》撰写前言。
庞德对艾伦·金斯堡和旧金山文艺复兴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尔达·杜利德对罗伯特·邓肯诗风的形成至关重要。雷克斯罗斯曾经和“客观主义”作家共同出版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垮掉的一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迷惘的一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愤怒的青年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战地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作品主题集中在对战争的反对和对“硬汉”精神的倡导。
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1896-1970),小说家。代表作品是《美国》三部曲。作品早期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带有一定的左翼思想。后来的作品大多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对美共和苏共多所指责。 和考利一样,帕索斯也是一个在立场上摇摆不定的人,对美国社会未来感到担忧又不知如何解决,找不到确定的方向。这使他也加入了“迷惘的一代”的阵容。
为什么《太阳照常升起》会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太阳照常升起》这部作品表现了战后青年一代的幻灭感。斯泰因曾对海明威等人说过:“所有服役打仗的年轻人,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小说的实质。海明威把这句话当作小说的一句题辞。由于小说写出这一代人的失望情绪,《太阳照常升起》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在书中写道:只有不怕死的精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力量的表现,才是永恒的人生,也才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迷惘的一代”是指哪些作家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有约翰•多斯•帕索斯、爱•肯明斯、早期的福克纳、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等。多斯•帕索斯(1896—1970年 )的 《一个人的开始— 1917年》和 《三个士兵》是美国这一时期最早表现出迷惘和悲观情绪的作品。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海明威和福克纳也先后写过反映这种思想情绪的作品。托马斯•沃尔夫创作的显著特点是以“百科全书式”的方式进行人生探索,在迷惘中追求,在痛苦中沉思。他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浪漫主义情趣结合在一起,真实细致、准确自然地再现现实,因而有人称他为惠特曼式的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年 )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这个时代。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体现了美国文学中源远流长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矛盾,他们在“爵士时代”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尽情享受着金钱所能换来的一切,然而在内心深处却感到精神匮乏。在这方面最有典型意义的作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1925年 )。 “迷惘的一代”作家大都在艺术上追求形式的完美,敢于探索、敢于创造,使这一文学流派对以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迷惘的一代最有代表作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迷惘的一代最有代表作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