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器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宝?
【文藏来答】故宫博物院现藏存 186 万余件珍贵文物当中,珐琅类器物近 7000 件,其时代上自元明,下至清末,其中又以乾隆时期为主。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珐琅工艺的最高水平,是一份完整的中国金属胎珐琅工艺发展演变历史的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是除了明清两代皇宫以外的任何博物馆所无法企及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明宣德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
珐琅的定义
珐琅是外来工艺名称的音译。我国古代文献中“佛菻”“佛郎”“拂郎”“发蓝”等词均为珐琅的旧称,是因译名不统一而出现多种写法不同而已,实为同一物质或同一工艺。明清鉴赏著录中的“大食窑”“佛郎嵌”“鬼国嵌”等名称, 也都是指珐琅工艺的不同制品而言。清代以来又称为“景泰蓝”,清内廷称烧造珐琅工艺的作坊为“珐琅作(厂)”。
乾隆 掐丝珐琅仿古天鸡尊
珐琅制品是以矿物质的长石、石英、硅、铅丹、硼砂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 烧制成粉末状的像玻璃质的物质,通常叫做“釉(药)”, 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过烧制,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成为色彩缤纷、莹润华贵的珐琅制品。
按照我国传统工艺的分法,以金属为胎敷涂珐琅的珐琅器,称之为珐琅工艺品。以玻璃和瓷为胎敷涂珐琅而成的,称之为玻璃胎画珐琅和珐琅彩。
珐琅工艺的种类
以金属为胎的珐琅工艺,依其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主要可将其分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錾胎珐琅,以及后起的透明珐琅在内的几种做法。
掐丝珐琅今人俗称 “景泰蓝”。元代叫做“大食窑”或“鬼国窑”“鬼国嵌”,大约于13世纪传入中国。其做法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花纹图案,粘于铜胎之上,再根据图案设计要求填充各色珐琅,入窑焙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珐琅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而成。
元代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
掐丝珐琅制作工艺大的工序有6道:做胎、掐丝、填釉、焙烧、打磨、鎏金,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于铜胎之上,再根据图案设计要求填充各色珐琅釉料,入窑烘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珐琅釉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鎏金而成。
康熙 款画珐琅花篮
画珐琅,俗称“洋瓷”,于清初从欧洲传入中国,法国的利摩日16〜17世纪盛行,18世纪以后衰落,今天仍在做。其做法是用单色珐琅直接绘制于金属胎上作地,再根据图案设计的色彩,用珐琅描绘出花纹图案,入窑高温焙烧后,经磨光、鎏金即成。
明宣德款 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
明宣德款 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面和底款
錾胎珐琅,明清著录中又称谓“拂郎嵌”,台北故宫称谓“内填珐琅”。錾胎珐琅技术起源于欧洲,传入我国的时间有分歧。应该是在13世纪从欧洲传入,或略早于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因为曹昭《格古要论》中说到掐丝珐琅与拂郎嵌相似,说明曹昭认识拂郎嵌,即錾胎珐琅。表面看上去,二者在工艺技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其器表的纹饰不是焊丝在铜胎上,而是经过雕镌减地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釉料,再经焙烧、磨光、鎏金而成。由于錾胎起线粗状,故装饰花纹显得粗犷豪放,无接缝。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分辨掐丝起线和錾胎起线两种作品在技术上的区别。
清中期 透明珐琅贴金锦袱纹瓶
透明珐琅,亦称“广珐琅”,也是欧洲传入的一种做法。是指在经过铜胎锤揲隐起或贴饰金、银花纹后,其上涂以透明珐琅釉焙烧而成,亦名“烧蓝”。主要是广东制作,故称“广珐琅”。这种做法是利用珐琅的半透明或透明性的特点,来表现图案因明暗浓淡而产生的变化。
原文作者:陈丽华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7月刊《金属胎珐琅器鉴赏》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珐琅彩的代表作?
民国珐琅彩黄地花卉纹碗
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珐琅彩瓷的底款各有何特点?
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
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至于其俗称“古月轩”,由于目前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从未发现有署此款者,而在晚清玻璃胎画珐琅上见有个别属此款者,所以推测很可能是晚清时期宫中所藏署“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流散出宫后,被古董商看到,遂误认为瓷胎画珐琅上亦署“古月轩”款,进而将瓷胎画珐琅称作“古月轩”。
珐琅主要是什么?
珐琅独特之处是把丰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它是覆盖于其他物体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珐琅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用碱、硼砂作熔剂,用氧化钛、锑、氟化物为乳浊济,金属氧化物为色济。
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冷却成珐琅块,再磨成珐琅粉,或配入粘土湿磨成珐琅浆。
在制作当中加入某种金属氧化物着色剂,经焙烧后,就显现出其各自的固有颜色和光泽。
中国在习惯上把附着在陶、瓷上的珐琅叫"釉";用建筑瓦件上的叫"琉璃";覆盖于金属表面的叫"珐琅"或"蓝"。珐琅器有錾胎珐琅、掐丝珐琅、画珐琅和透明珐琅、七宝烧等分类。
錾胎珐琅是在金属地上锤钻錾刻成凹凸的各种图案,再施珐琅料于凹处焙烧出的工艺,如十九世纪法国铜鎏金錾胎珐琅彩绘爱神座钟就是一例。
掐丝于珐琅是用金属条格连串成各种图形,然后施珐琅料于格空处焙烧出的工艺,中国常见的景泰蓝就属这种工艺。
在国外,最早出现的是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景泰蓝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日本很流行。
镂雕技术是在作品表面挖空的凹陷部加入玻璃等粉末,然后焙烧。迄今所知,最早运用这种技术的是迈锡尼人,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200年。直到罗马时代这种技术才有较大的发展。
当它被用来当作一种便宜和快捷的方法代替玻璃和宝石镶嵌。
中世纪的德国人和法国人的圣物箱和作礼拜的物品常常是珐琅制品。
在浅浮雕上上釉发源于中世纪时期,半透明的珐琅制品通过焙烧浅浮雕图样雕刻到金属里面。
从18世纪中期开始,此技术被用于装饰昂贵的金鼻烟盒、棒棒糖盒(甜品盒)、装饰盒(装小日用品的盒子)和表盒以及法国或瑞士的大部分手工艺品。
宝石镶嵌瓷釉是遍及欧洲其他中世纪风格的技术,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
在中世纪,金属衬背从景泰蓝作品中去除,留下半透明的珐琅质饰板。
在19世纪末期的欧洲其被广泛用于碗、匙和盘子中的装饰。 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常见的瓷釉技术是彩绘珐琅,上等的彩绘珐琅盘子、大口水壶和饰板是16世纪和17世纪制作于法国城市利摩日。这些珐琅通常描绘神话、《圣经》里的故事。
碗的背表面和徽章都覆盖着透明的珐琅以防止在火中变形。
据说,古代最佳的錾胎珐琅是出产在波斯、克什米尔及印度的西北部德里、拉合尔、信德、斋普尔等处。特点是颜色纯洁,质地坚固,不易碎落。但这种技术在当地已失传,现代人制作不出这种质量。
珐琅是什么意思?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珐琅器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1】珐琅就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后的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成等制作步骤后,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类。【2】珐琅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其中掐丝珐琅器就是俗称的“景泰蓝”,15世纪中期明代景泰年间的制品尤为著称,故有景泰蓝之称。
珐琅彩十大国宝?
一、清康熙青花花鸟纹鱼尾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国家一级文物
二、清雍正斗彩摘枝花纹梅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国家一级文物
三、清雍正珐琅彩山水纹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国家一级文物
四、清雍正·青花桃蝠纹橄榄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国家一级文物
五、清雍正·墨彩山水木纹笔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国家一级文物
六、清乾隆·珐琅彩婴戏纹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国家一级文物
七、清乾隆·粉彩百鹿纹双耳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国家一级文物
八、清乾隆·粉彩九桃天球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国家一级文物
九、清乾隆·粉彩牡丹纹玉壶春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国家一级文物
十、清乾隆·五彩八仙祝寿纹灯笼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 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