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
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基本上是在一条有传统到写实为基础的轨迹上发现行起来的。特别是受法国学院式教育的影响颇深。他强调师法造化。重视基础训练,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坚实功底的美术人才。形成了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徐悲鸿体系”。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中国画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古代寓言人物故事为题材,表现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念,对激励中国民众的抗战斗志无疑起着重大的影响。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愚公移山》构思于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起稿于同圣雄甘地会见及跋涉喜马拉雅山之间,完成于圣地尼克坦,美术史学家挖掘出的这些多元而复杂的成因和背景,无不酝酿于画家改革中国美术的初衷。徐悲鸿从不是一位搞“纯粹艺术”的画家,在强调写实主义的努力中,从未放弃古典传统与爱国精神。《愚公移山》的开创性,与其说是一种孜孜以求的水到渠成,不如说是画家的人文关怀落在时代的命运上,因此,《愚公移山》从诞生之日起,注定成为一代画家将自我生命与民族兴亡的现实紧密相系的楷模。
徐悲鸿重要的代表作品是相关了解点第9点
梵高的《向日葵》
齐白石的《墨虾》
徐悲鸿的《八骏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
现存6幅,分别存于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伦敦-国家美术馆、慕尼黑-新美术陈列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另有一幅为私人收藏。
《墨虾》是中国齐白石的作品。这幅画中的虾灵动而呈半透明质感,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情态各异,惹人喜爱。虾的眼睛也由原来的小黑点变成横点儿,这样更好的表现了虾的神情。
《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徐悲鸿名作?
《奔马图》是徐悲鸿的一幅画。《奔马图》画于1941年的秋天,画高3.26米、宽1.12米的这幅2006年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 真迹。
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机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1924年徐悲鸿在巴黎展出的油画?
远闻
1924年徐悲鸿在巴黎继续学画,由于国内政局动荡,使得留学生的官费全部中断,因此徐悲鸿的生活也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可是徐悲鸿却在这一年中画出了一批极为出色的油画,其中尤以画他的夫人蒋碧微女士的三副最为突出,成为他当年的代表作。
第一幅《远闻》画夫人在展续远方友人的来信,背景为欧洲老妇在阅报。当将此画拿给达仰老师请教时,被误为达仰所作。后即被一位作家(amic)购去赠给了法国博物馆。此事被法国艺术界传为佳话。第二幅《箫声》现陈列在“徐悲鸿纪念馆”。第三幅《琴课》现“徐悲鸿纪念馆”展出了它的素描稿的复制品。当年徐悲鸿将该年完成的这一批油画,在巴黎展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文字由徐悲鸿之子徐伯阳提供)
徐悲鸿除了带给蒋碧微的一百万和一百幅国画以外,他还将一幅油画《琴课》带去送给她。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的徐悲鸿,以画《奔马图》闻名,请问他的书法、篆刻水平如何?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徐悲鸿的绘画成就不必多言,《奔马图》名扬海内外。可能由于画名太甚,掩盖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公允的说,徐悲鸿的书法可称一代大家,篆刻亦是擅长,但稍逊于书法、绘画之水平。
徐悲鸿的书法成就徐悲鸿年轻师从康有为,康有为收藏的书籍、碑帖极为丰富,徐悲鸿一一浏览,大开眼界,深受其碑学思想的影响。他在六朝书法尤其在北碑上下过苦功,认真临习过《郑文公碑》、《魏灵藏造像》、《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铭文》、汉《子游残石》等,并对商周甲骨文、钟鼎文及汉魏碑志、造像字体、唐、宋、元、明、清墨迹认真系统的研究过,真、草、隶、篆无不精读。
晚晴民国时期,因不断出土书法新资料,各种书法流派的转换实践经验甚多。徐悲鸿在总结他人长处的同时,在书法中融入自身的绘画观,在新背景下对传统的“书画印一体”的艺术思想做了新的诠释。
具体表现为,徐悲鸿认同“书画同源”,讲究金石的“劲气”与“天真”,提出书法之道在于“德”、“情”、“形”、“使转”及其之间的关系。在书法实践中,徐悲鸿倡导“致广大,尽精微”,兼容并蓄,对待历史碑帖同重,同时广泛吸收弘一、于右任等当代大家的长处。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徐悲鸿的书法作品得碑帖精髓而出以己意,在其一幅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多种碑帖流派之精髓,风格变化多端,绝少雷同,与郑板桥等断章取义的抄袭经典的面貌截然不同。
总结下来,徐悲鸿的书法艺术风格古朴天真,浑穆雅丽,或行或草,或行草结合,给人以极为强烈的震撼,字的结体极为开张,用笔似不经意处却富于变化。而无论楷、行、草书,均能熔入他独有的法度与技巧,雄古苍劲,豪气纵横,淳厚多姿,堪称一代大家风范。
徐悲鸿的篆刻造诣徐悲鸿学习篆刻也是师从于康有为,篆刻作品存世量不多。对于篆刻之道,徐悲鸿有着“印外求印”的主张和大篆如印的成熟观点。观其创作,偏好重心下移,所以字形略扁,尽靠边,中多空地。
下面以徐悲鸿仅见的几方篆刻作品为例:
左一“江南贫侠”印,明显取法与吴昌硕弟子赵古泥,颇具剥蚀残损的金石气。左二“颠沛必于是”印,则取法于战国古玺,以双刀技法,表现纤细洁净的线条美。左三、左四,分别为“道心惟微”印和“精爽”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徐悲鸿妙造自然,忘其形迹的书法观。只不过“道心惟微”一印略显松垮,远不如“精爽”印寓险绝与平淡,精彩非凡。
可以看出徐悲鸿篆刻作品,因实践甚少,虽可称得上精通,但离食古而化的大师境界,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徐悲鸿生平和主要作品?
《奔马图》
《群马》
《九方皋》
《田横五百士》
《负伤之狮》
《愚公移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