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代表作品虾,齐白石画的螃蟹像裹紧了的粽子?
谢邀:齐白石老人的画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凝聚了中国传统绘画高度的笔墨技巧。他的螃蟹在表现了笔墨、宣纸的独物性外。白石老人的率真性格,也使得他的作品透射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张扬着蓬勃力量。他的草虫有工虫和写意草虫两种。看看老人的草虫,那就知道当代国画到底有没有生命力了!
白石老人不仅善于用高度概括的笔墨表达鱼、虫、虾蟹,更善于用极其严谨的传统工笔画来描绘细致入微的昆虫世界。如:蛐蛐、蜻蜓,豆娘,蜜蜂等。
这就使他的绘画承载了意境美和无比快乐的生活情趣。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白石老人的作品更多的传递了中国人文画的悲悯情怀!
白石老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向白石老人及其他的绘画致敬!
谭富英的代表作有哪些?
谭富英的代表作有哪些,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艺术都是本着“越学越多、越用越少”的规律发展的,即会的很多,但只侧重发展最好的。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难道他们不会画别的吗?不是,而是不是最好的一面。
京剧也是如此,谭富英一方面有些京剧史上最为传奇的家庭背景,另一方面又出自京剧史上的第一科班富连成,能文能武,出科后拜师余叔岩,可以说绝大部分的老生戏都唱的很棒。
说起谭富英的代表作,其实应该从两个方面总体说说我的看法:
1:最为拿手的剧目
知道中国第一部影片是哪部吗?是谭富英祖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这出戏后面一般还要加演《阳平关》,是谭家压箱底的剧目,代代相传,谭富英演来自是得心应手。还有一出戏,《战太平》,也是谭富英先生拿手好戏。这两出戏可算是谭先生最为得意的代表作。
2:早期经常上演的剧目
谭先生早期出道最具号召力的是《四郎探母》,每唱此戏票价必须上浮两毛,可见受欢迎程度,那时谭富英先生的嗓子高亮,有好的天赋自然乐于物尽其用。
3:无腔不学谭
谭鑫培可算是京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绝大多数老生戏都有强烈的谭派烙印,如《洪洋洞》、《碰碑》、《红鬃烈马》、《问樵闹府》、《鼎盛初春秋》、《摘樱会》、《失空斩》、《捉放曹》、《除三害》、《将相和》等等,谭富英的这些戏可算是唱了一辈子,而且在老谭派基础上有所发展,归为代表作绝不为过。
4:合作戏
以上说的是以谭富英先生为第一主角的老生戏,另有许多大合作戏,虽非第一主角,但谭先生能以出色表演达到“该角色第一”无出其右,如《群英会》之鲁肃,《赵氏孤儿》中的赵盾,《十道本》中的唐王等,这些角色并非剧中头牌,但经谭先生唱来,精彩不在头牌之下。也算是谭富英先生的代表性。
其实,谭先生有资料留给我们的所有剧目基本上都是他的代表作,老艺术家们都遵循“不是自己最佳的戏不动”的原则,比如,《鼎盛初秋》以前谭先生经常上演,但杨宝森的杨派唱红该剧后,谭先生舍弃杨派最为得意的《文昭关》一折,从《浣纱记》唱起,后期甚至几乎就不演此剧了。
经常上演并有资料留下的,都是谭富英先生的代表作。尤以《定军山》、《战太平》最为拿手。这个结论不知提问者是否满意?
图一为谭先生《定军山》剧照,图二为《战太平》剧照;图三为马谭《群英会》剧照,图四为谭富英张洪祥《赵氏孤儿》剧照。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
应该是郑板桥的竹子,徐悲鸿的马和齐白石的虾。
郑板桥画的竹子有一个特点就是画面中竹子多了没有混乱之感,少了没有单调之感。
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写,不是画。写的是意。写是记录,写意的最高境界是灵魂与自然融为一体。历史上凡是国画的大家,都是对自然的认知能力高手,人和自然的关系通透。也就等于对生命本质理解深刻。在中国文化上叫做"品味"。品的是自然的滋味。
直到今天我们还会经常说有品味,没有品味。这个品味指的就是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把握。那是中国人的精神光明。
所以中国画讲究的是神似而非形似,所以看起来就非常有灵气。″灵"指的就是神灵,灵动,灵魂,灵感、最高的精神世界。和西画的写实、物体的真实相反。
这种“灵动之气”是因其不可得的状态而更显迷人。
艺术的虚不来源于现实,现实只是个影子。现状好像是存在于“别处”的,真实却是存在于幻想、存在于现实之外、存在于不可得的一种状态。是因其不可得的状态而更显迷人,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绝大部分人都有且都可谓希望得到或者欣赏到这样的景像。因为那是精神依靠,就像山海经,中国人的精神历史。对个体意识的忽略,但别处的另一种生活,却可以任由想象中的真实一一艺术的真实是色彩斑斓的翅膀。
人们抒发情感也是一种醉, 中国画总是为了更好地和这个幻想的世界搅和在一起而沉醉, 只要我们和自然它结为一体;自然就会生出艺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抒发情绪的,并且必须是抒情的。即使是你在表达愤怒或者死亡,仍然是一种抒情。在艺术这片神奇的空间,所有的感动感觉感思都是抒情的艺术。
国画的艺术理念不仅可以解放自己,也可解放观众。 所以这个理念如今已经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在他们的绘画中融入中国的艺术思想。
柳岸作品
吴冠中作品
柳岸作品
舒晴作品
柳岸作品
柳岸作品
柳岸作品
柳岸作品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的徐悲鸿?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徐悲鸿的绘画成就不必多言,《奔马图》名扬海内外。可能由于画名太甚,掩盖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公允的说,徐悲鸿的书法可称一代大家,篆刻亦是擅长,但稍逊于书法、绘画之水平。
徐悲鸿的书法成就徐悲鸿年轻师从康有为,康有为收藏的书籍、碑帖极为丰富,徐悲鸿一一浏览,大开眼界,深受其碑学思想的影响。他在六朝书法尤其在北碑上下过苦功,认真临习过《郑文公碑》、《魏灵藏造像》、《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铭文》、汉《子游残石》等,并对商周甲骨文、钟鼎文及汉魏碑志、造像字体、唐、宋、元、明、清墨迹认真系统的研究过,真、草、隶、篆无不精读。
晚晴民国时期,因不断出土书法新资料,各种书法流派的转换实践经验甚多。徐悲鸿在总结他人长处的同时,在书法中融入自身的绘画观,在新背景下对传统的“书画印一体”的艺术思想做了新的诠释。
具体表现为,徐悲鸿认同“书画同源”,讲究金石的“劲气”与“天真”,提出书法之道在于“德”、“情”、“形”、“使转”及其之间的关系。在书法实践中,徐悲鸿倡导“致广大,尽精微”,兼容并蓄,对待历史碑帖同重,同时广泛吸收弘一、于右任等当代大家的长处。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徐悲鸿的书法作品得碑帖精髓而出以己意,在其一幅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多种碑帖流派之精髓,风格变化多端,绝少雷同,与郑板桥等断章取义的抄袭经典的面貌截然不同。
总结下来,徐悲鸿的书法艺术风格古朴天真,浑穆雅丽,或行或草,或行草结合,给人以极为强烈的震撼,字的结体极为开张,用笔似不经意处却富于变化。而无论楷、行、草书,均能熔入他独有的法度与技巧,雄古苍劲,豪气纵横,淳厚多姿,堪称一代大家风范。
徐悲鸿的篆刻造诣徐悲鸿学习篆刻也是师从于康有为,篆刻作品存世量不多。对于篆刻之道,徐悲鸿有着“印外求印”的主张和大篆如印的成熟观点。观其创作,偏好重心下移,所以字形略扁,尽靠边,中多空地。
下面以徐悲鸿仅见的几方篆刻作品为例:
左一“江南贫侠”印,明显取法与吴昌硕弟子赵古泥,颇具剥蚀残损的金石气。左二“颠沛必于是”印,则取法于战国古玺,以双刀技法,表现纤细洁净的线条美。左三、左四,分别为“道心惟微”印和“精爽”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徐悲鸿妙造自然,忘其形迹的书法观。只不过“道心惟微”一印略显松垮,远不如“精爽”印寓险绝与平淡,精彩非凡。
可以看出徐悲鸿篆刻作品,因实践甚少,虽可称得上精通,但离食古而化的大师境界,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齐白石的生活年代和代表作品是?
齐白石的生活年代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作品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代表作品及生平事迹是《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扩展资料:
齐白石是20世纪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从一个湖南湘潭出生的农民的儿子——乡间雕花谋生的木匠,到举世闻名的画家,在中国画的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创造。1953年,为庆祝他93岁寿辰,有关部门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仪式。
1955年,齐白石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57年,齐白石以95岁高龄在北京逝世后,国家又为其组织了盛大的公祭仪式,为他一生的荣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99年10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林木的文章《谁是识白石之伯乐》。文中说:齐白石是怎样成名的?那位提携他的人是谁?全中国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徐悲鸿。但事实上,齐白石此前早就成了名,而且提携他的不是徐悲鸿,而是陈师曾。
据齐璜(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等书都对陈师曾提携齐白石有明确的记载。
1917年,当齐白石第二次到北京避匪患,在琉璃厂南纸店卖画、印时,就受到当时北京画坛领袖陈师曾的赏识。陈师曾的循迹造访,使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在陈师曾的劝告下,品格不错但画法太似太拘谨的齐白石准备“衰年变法”。
齐白石自称,“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
真正变法是从1917年底回湖南而1919年初再返北京后开始的。变法的确是受陈师曾的启发而进行的。也时时受到陈师曾的帮助。
胡佩衡这位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齐的朋友就说过,陈师曾曾对他讲,齐白石“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得出来的……我们应该特别帮助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绘画宣传。
经过3年的变法,到1922年,陈师曾携齐白石画在日本东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齐名声大震于东瀛,画价亦爆增。
对此,齐在自传中不无欣慰地写道:“2尺长的纸,卖到250银币……还听说法国人在东京,选了师曾和我两人的画,加入巴黎艺术展览会……我做了一首诗,作为纪念: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
从此以后,我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
1923年陈师曾病故,齐白石十分伤心,他对张次溪说:“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我如没有师曾的提携,我的画名,不会有今天”。的确,1922年以后,齐白石国际国内名声鹊起。外国人都涌至齐白石家里买画,琉璃厂的老板也热情起来。
有齐白石自己之诗为证:“一身画债终难了,晨起挥毫夜睡迟。晚岁破除年少懒,谁教姓字世都知。”且自注云:“因外客索画,一日未得休息,倦极自嘲。”林琴南对齐白石画亦极佩服,至有“南吴(昌硕)北齐(白石)”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