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叫做使用的小说作品?
第一人称适用于想让人身临其境,或者是自述类的小说,比如说犯罪现场、尸检现场比较多的小说。
第三人称适合写场景设定比较大,信息比较多的小说。一般来说玄幻魔幻什么的适合这么写,因为设定特别多,一个人的视角解释起来好麻烦。
推荐第三人称吧,第一人称容易卡文,也容易交代不清。
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写有什么技巧,也就是该怎么写?
用第三人称写小说关键:
一点是要学会衬托.让配角表现出对主角的行为的评价.这样就比直接说出来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二是要多运用心理描写,就算是第三人称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让读者有很强的角色代入感,能更好地读进去.
按理说第三人称是最好写的啊,站在大局外洞察全局,不用担心用第一人称那样可能会出现思维逻辑错误,写出来的推论也能更严谨符实.
第三人称有什么艺术价值?
1、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2、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不做作,不矫情;
3、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第三人称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在言语活动中﹐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不出现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论文中的第三人称是什么?
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
在言语活动中﹐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不出现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下面哪些是用第一人称的名著,《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
名字属于第三人称,所以这些应该都不算第一人称的名著。
为什么郁达夫的《沉沦》要用第三人称?
《沉沦》中作者通篇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用第三人称刻画了一个敏感弱懦,自卑孤僻,沉闷阴暗的青年形象。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东赴日本,独在异乡求学。正值花季的年龄,本应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他,却因为身在异乡的孤独和身世飘零的沧桑,而终日苦闷,情感过度压抑,最终造成了心理上的畸形变态。
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我想首先归因于那个时代。
那么小说所要刻画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其实小说中作者对于故事的背景并未作清晰的介绍,但我们也不难从小说的一些片段中推断出,此时的中国正受外强的欺辱,国力可谓是疲弱不堪。小说的第七节提到主人公去酒馆嫖娼的经历,当酒馆的侍女问他是哪里人时,他显得异常窘迫,不知从何开口,因为那时的日本人管中国人叫作“支那人”,这是比骂人“贱贼”还难听的,强大的自卑感充斥着主人公的心灵,他发颤着,并在心里疯狂地呐喊“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再来,小说的结尾,当主人公决定用死来结束这一切时,他一样无奈愤恨地抱怨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所以我们不难从这些言语中推断出当时中国所处的大环境,正是这种国家饱受欺凌,落后不堪的大环境的悲剧命运铸造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再者关于时代的问题,从细处来看,我觉得可以从主人公平时的生活环境出发,主人公从小就在一个中国的传统家庭中长大,四处求学的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令他接受了一些开放自由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他既有中国文人的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封建残余思想的根深蒂固,使他的这种开放自由的思想受到了压抑。这一点小说直接将它表现在了主人公对性的压抑上面,《沉沦》中对于主人公的性压抑有诸多露骨的描写,如主人公的自慰行为,偷窥旅店主人的女儿洗澡,在草丛间偷听男女亲热,对于受过封建卫道者禁欲主义思想影响的主人公来说,这些行为他无法心安理得接受,他认为这些都是下流的。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责备咒骂自己。但另一方面,他在饱受内心煎熬的同时又做出一些更加大胆的行为,如“惊心吊胆的把身子屈倒去听”、为酒店的侍女写诗等等,这些前后矛盾的思想行为同前面提到的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是绝对分不开的,社会的压抑使人们难以承受,尤其令生命力勃发的青年人感到苦闷,这也不免在性的方面表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