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郑板桥绘画作品代表作 山东十大特级文物

中国早期绘画珍品。郑板桥鼎盛时期的代表绘画作品。郑板桥贺哥哥喜得贵子的诗?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更擅长书法、绘画,喜欢配上诗。郑板桥这幅画是赠给他哥哥的。今年的新竹又会变成旧竹“了解了四句诗的大概内容,难道仅仅是赞美竹子长得高长得帅吗,作者作画的目的是祝贺哥哥喜得贵子,这首诗肯定与生孩子有关。把旧竹比喻成新生儿的父亲母亲。也不能忘记...

山东十大特级文物?

1亚醜钺:国宝级文物,青铜器中的瑰宝。2蛋壳黑陶杯:国宝级文物,龙山文化代表器。

3颂簋:国宝级文物,西周时期青铜器。

4红陶兽形壶:国宝级文物,大汶口文化代表器物。5鲁荒王九旒冕:国宝级文物,稀世珍品。6西汉兵法竹简:国宝级文物,历史价值极高。7鲁国大玉璧:国宝级文物,战国时期玉器珍品。8东平汉墓壁画:国宝级文物,中国早期绘画珍品。9文甲骨:稀世珍品。10双松图:郑板桥鼎盛时期的代表绘画作品。

郑板桥贺哥哥喜得贵子的诗?

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郑燮,就是郑板桥。他不仅会写诗,更擅长书法、绘画,对联也很有名。这首诗就是写在一幅画上的。古人画画,为了便于理解作品的主题,喜欢配上诗。这种诗叫做题画诗。这幅画还有落款:“孏石十哥弄璋之兆。板桥弟郑燮。”孏石,是他哥哥的名字。十哥,就是排行第十的哥哥。弄璋之兆,就是生男孩的喜兆。可见,郑板桥这幅画是赠给他哥哥的,祝贺他生男孩。那么,生男孩和竹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这两句是说,新鲜的竹枝比老旧的竹枝长得更高,什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得到陈年主干的大力支持和扶助。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这两句是说,第二年再有新竹出世,今年的新竹又会变成旧竹。

这样新竹变老竹,老竹生新竹,“子又生孙,孙又生子”,越长越多,越长越高,长成十丈百丈,最终环绕凤凰池的周围。

龙孙,这里泛指竹子。

凤池,原指凤凰池,这里泛指池沼。

凤凰是一种高贵的动物,所以诗里用凤池来作为池沼的美称,暗示新竹出生高贵。

了解了四句诗的大概内容,我们来想想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难道仅仅是赞美竹子长得高长得帅吗?不是的。

前面说过,作者作画的目的是祝贺哥哥喜得贵子,因此,这首诗肯定与生孩子有关。其实呢,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

即把新生竹比喻成新生儿,把旧竹比喻成新生儿的父亲母亲。

后辈茁壮成长,成龙成凤,离不开长辈的培养扶持。

即使后辈比长辈更有出息,地位更高,也不能忘记长辈养育、扶持的恩情。

这首诗还揭示了家族兴旺的道理,那就是要大力培养和扶持子孙后代长大成才,才能一代又一代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这首诗本意是祝贺生子,那与教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角色。这里的新竹可以理解为学生,旧竹、老干可以理解为老师。

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把一届一届的孩子培育成国家的栋梁。

作为学生,我们要像感恩父母一样感恩老师。

清代郑板桥有何艺术成就?为何人称其有三绝?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郑板桥原名郑燮,是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他24岁考中秀才,40岁中举人,44岁中进士。用它自己的话来总结,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虽然很有才,但命运好像总和他作对,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直到半百时才出任了个县令。

郑板桥做官时,心系百姓,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但为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感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终于在公元1753年,61岁时弃官而去。

一个人当了父母官,做得怎么样,不用自己夸耀,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本账。当听说他弃官而去的消息后,百姓拦在道上苦苦挽留,家家画像生祭,并于他走后,在潍城海岛寺为他建立了生祠。

弃官以后,郑板桥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同时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自然不是浪得虚名,那是有真才实学的。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兼书画家,其诗、书、画皆精,人称“三绝”,在当世久负盛名。他的诗歌讲求真情,豪放而慷慨;书法揉隶、楷、行、草为一,号称“六分半书”;尤善画兰花、墨竹、怪石,秀丽而又苍劲。他把自己擅长画的兰、竹、石三物,与君子和称为人间四美,并自夸为四美之一。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四美也”。(《兰竹册页》 郑板桥)

他虽然以卖字画为生,但依然摆脱不了文人才子那落拓不羁的性格,他常常把三不卖挂在嘴边,即“达官贵人不卖、钱够花时不卖、不高兴时不卖”。虽然有这些臭毛病,但凭着他的名声,无论诗文、书法、丹青,每有一作品出来,人们无不争相求购。

他虽然总是这样嬉戏调侃人生,但他能严格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凡是坏事做尽的豪门巨族、富商大贾请他写字作画,他往往理也不理,即使将白银千两堆在面前,他也不会正眼相看,为此他还曾自豪的吟诗调侃道:

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扬州有一个大盐商,转弯子、找门路要求几幅字画,但郑板桥听说他口碑不好,做买卖不守诚信,就坚决的拒绝了。

但他有一个怪癖,就是酷嗜狗肉,认为狗肉是世间最鲜美的食物了。因此,无论贩夫走卒、牧童农夫,只要请他吃了一顿狗肉,他就用一小幅素笺,在上面写几个字或画一幅画相赠,以作报答。

这一日,郑板桥出外游玩。一路欣赏着风景,一路沉吟着诗句,不知不觉走得稍微远了点,来到一片竹林面前。正在构思着竹子的形态呢,忽然听到前面传来阵阵优美的琴声,郑板桥聆听一阵,便顺着声音一路觅去。不知不觉走进了一片竹林中,里面有个大院落,雅致而又整洁,琴声就是从这里头传出来的。

郑板桥来到门口,蹑手蹑脚的推门而入,只见一个须眉皆白的老人,鹤发童颜,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弹奏着一支名曲;西厢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童,正在灶边添火烹煮狗肉,显然是快熟了,香气四溢,好不诱人!

一看到锅里炖的是自己的平生最爱,郑板桥大喜,立即向老人深深一揖,便问:“老丈也喜欢吃狗肉么?”

老人推开琴,缓缓答道:“百味之中,唯此最佳。看来先生也是个知味的人,何不与老夫一起品尝?”

郑板桥也是个落拓之人,并不那么拘泥于那些繁文缛节,听到老翁的邀请,连姓名也未通报,就坐下来,陪着老人大吃大嚼。两人吃得高兴,也谈得畅快。

等大快朵颐的吃掉一只狗腿以后,郑板桥才腾出空来欣赏一下竹舍的环境了。文艺人就是敏感,他忽然发现四周皆素壁,便问为什么不挂几幅字画。

老人答道:“老夫隐居于此,不喜欢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墙壁素一些也好。”

郑板桥听了,顿觉可惜:“这么优美的环境,老丈还有这优雅的爱好,不配几幅字画,也总是不协调呀。”

老翁叹到:“这里的书画名家,也就郑板桥,可称之为大手笔了。但老夫不识此人,难得求教呀。”

郑板桥听了,笑着答道:“老丈也闻听过此人吗?鄙人就是郑板桥,请为老丈作几幅字画,如何?”

老人道:“那有劳先生了。”

于是吩咐小童,取来一大堆素笺。

狗肉本来就是热性的食物,郑板桥刚吃完顿时觉得精神抖擞,于是研墨拈毫,既写字又作画,一连完成好多幅作品。

老人说:“老夫贱字某某,请先生于落款处写明。”

郑板桥奇怪地问:“咦,这不是某盐商的姓名么?老丈怎么也取了这个名字?”

老人笑道:“老夫取名时,只怕那盐商还没出世吧。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同名同姓又有什么妨碍呢?”

郑板桥想想也是,听这老人的口音,不像本地人,以天下之大,同名同姓者多着呢。于是不再犹豫,一一落款,然后与老人拱手而别。

第二天,盐商大宴宾客,务必请郑板桥赏光。在朋友的再三邀请下,郑板桥无奈的和朋友一起勉强来到盐商家赴宴。赴宴前先参观客厅,可是一进来,郑板桥就傻眼了。只见客厅的四壁挂满了字画,凑近细细一看,竟然全是自己昨天为那老人作的画!

郑板桥这时回过味来,原来那老人根本不是什么隐者,是受了盐商指使,专门布下圈套等候他的啊!

结语:是人,就会有欲望。但是如果这种欲望无限放大,就变成了不良嗜好。这种嗜好,就成了一个人的明显短处,这样的人是无法强大起来的。

因为人往往在贪欲的的驱使下,就像鱼儿一样,只见了食而未见钩,早晚会成为垂钓者的战利品。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抑制自己的欲望,和那些上钩的鱼儿没有什么两样。

大才子郑板桥,只因嗜好狗肉,不自觉的掉入迷局中,何况我们常人呢?所以,控制住自己的各种贪欲,在不断的修炼中逐渐做到人无所求品自高的境界,才可以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郑板桥的字画最著名的一幅是什么?

郑板桥最著名的画是《竹石兰蕙图》。。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的竹子画哪一幅最传神?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意思很简单,宁可吃饭没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吃不到肉顶多让人消瘦,而居住地没有竹子却会令人庸俗。

人瘦了还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却是无法医治的。

由此可见,竹子是高雅的象征,是提高人们生活品味,人生境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竹子是一种傲骨的象征,它柔韧而刚劲,挺拔洒脱,风刮不到,雪压而不惊,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郑板桥《墨竹图》

关于赞美竹子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孟郊《苦寒吟》

而竹子也是历代画家最为喜爱的题材,说起历史上画竹最为精湛者,莫过于清朝的大才子郑板桥了。

郑板桥《墨竹图》

郑板桥笔下的《墨竹图》堪称是极致,我们来看一下墨竹图:

中国国画不像西方的画作,一味地讲求写实、逼真,中国的水墨画首先注重的是神似,注重意境的表达,讲求的是以物传神,而郑板桥的《墨竹图》布局十分简洁凝练,竹子个数虽然不多,却给人展现出一种郁郁葱葱,清秀挺拔,仿佛置身葱郁竹林的感觉。

郑板桥《墨竹图》

作者采用淡墨色的竹子与浓墨色的竹子进行远近对比,进而展现出了一种层次感,分外有趣。再去临摹竹子的局部,发现每一片竹叶都传神生动,竹节和竹叶都各有神韵,显得生机盎然。

郑板桥笔下的竹子都是挺拔有力的,而竹子有着清廉、公正的寓意,挺拔有力的竹子、浓淡不一的着色,也从侧面展现出郑板桥的高尚的情操,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的决心。

郑板桥笔下的这幅《墨竹图》真是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叫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郑板桥《墨竹图》

此作墨色浓淡适宜,新旧枝干一目了然,给人一种鲜明的对比感,通篇一气呵成,也展现出郑板桥深厚的绘画功底,意境悠远,带有浓厚生活气息,是标准的文人画。

徐悲鸿先生赞誉:“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郑板桥《墨竹图》

今天,我们采用高清微喷技术,将郑板桥笔下的《墨竹图》进行1:1高清复制,还原出其画作的原始风姿,送给各位爱好者。

郑板

郑板桥以画什么最有成就?

谢谢悟空先生的邀请,悟空提出的是清朝最伟大的书画家郑板桥,郑板桥除了四十岁到五十岁做了十年清官之外,一生翰墨诗书画,半世情怀竹兰石!悟空问郑板桥画什么最有成就?当然是板桥竹。下面分三个方面说说大书画家郑板桥画竹。

(一)清朝最畅销书画家

他画画最有成就的是画竹,郑板桥的竹子以造型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而不乱,少 而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竹兰,多为庭园奇石山野漫坡之竹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竹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奇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干擦几笔,立璧成石,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加上他创造的新字体,给当时清代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给当时的文人画以新的艺术开拓,板桥三十到四十岁的掦州卖画时期,达官贵人,平民士绅都把他的兰竹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在扬州八怪和江南画家中他是作品最多 ,最畅销的画家之一。今流传于民间和馆藏的大部分板桥作品,大都是那个时期他的商品画。

(二)郑板桥的老师

板桥除了四万五经六艺八股之外,画画没拜过老师,他的老师就是前朝和同代的名家,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扬州及江南的乡野园林,四邻堂前院后的竹植花草‘,都是他笔下的水墨写真,都是他的教画老师先生。板桥在上面这幅《墨竹图》中说过:他家里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新筝初放,綠荫照人,置一榻其间甚凉适也,他说用竹子做窗棂子贴上纸,苍蝇落在上面,和着一片竹光就是天然图画乎,凡我作画,无所师承,板桥的院中即景就是他的水墨写生画样扳,除了巷陌田园是他的老师,江南的秦淮烟雨和亭台楼榭,梅兰竹菊和小桥流水都是郑板桥的老师。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

(三)郑板桥的画中的诗文

今人许多在看郑板桥的大作中,有时‘’只见竹叶奇石俏,不闻画中有文思,‘’板桥流传于世的上千幅真品中,题诗的有六七,板桥的许多艺术思想和探索都沉浸其中,他自题《墨竹图》诗曰:“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 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 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板桥除了画中诗文写出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也经常诗云宦海沉浮感慨万千,六十岁时在给科举同年禹功的画中写道:宦海劳劳误杀人,故乡千里隔风尘。而今老种家园竹,并有馀荫菴四邻。他在念念不忘古姓疾苦,甚至为灾年赈事而丢官,板桥追求陶渊明的田园人生,喜欢那种釆菊南山下的瓊林生活,他在一幅《竹石图》中写道:‘’石畔青青竹数竿,傍添瑞草是幽兰。老夫卅载瓊林客,只画春风不画寒。‘’我们今天欣赏千古流芳的板桥兰竹时,千万不忘他的兰竹石画中的诗款,他是清朝著名的诗词和和楹联大家,今天好多的锦联名句都出于板桥的手笔。板桥能成大家的还有他创造的六分半书法,一种把楷碑隶揉杂一起的新书法,今天我只写关于板桥竹,那天专门谈郑板桥的独树一帜的书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